0  8140  8148  8154  8158  8164  8166  8170  8176  8178  8184  8190  8194  8196  8200  8206  8208  8214  8218  8220  8224  8226  8230  8232  8234  8235  8236  8238  8239  8240  8242  8244  8248  8250  8254  8256  8260  8266  8268  8274  8278  8280  8284  8290  8296  8298  8304  8308  8310  8316  8320  8326  8334  447090 

9.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文化辐合趋同对人类生态安全的威胁

  B.文化辐合趋同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C.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利用地球资源

试题详情

8.对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食物来源集中于较少的生物物种,食品结构相对单一。

  B.农田化进程愈演愈烈,作物种植、牲畜饲养单一化。

  C.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日趋单一化,如作物保护措施单一。

  D.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试题详情

7.对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物种不公正是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

  B.在物种数量上,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远远少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人类社会对待不同物种或厌恶、或漠视、或偏爱,且无视其原生特性。

  D.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调节控制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试题详情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这种不公正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上比自然生态系统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现为不同物种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区别,而且无视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现为相互间的关系得按照人类的意志加以调控。这些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这样的偏离积累扩大后,最终都会影响到地球生命体系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完全屈从于相关民族文化稳态运行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的价值定位并不具有通约性。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其间也无规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农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自然结果。要消除这些威胁,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食品结构必须尽可能多样化,尽可能从更多的生物物种中获取食物来源。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保证,也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

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另一个重要的威胁是化肥的滥用。人类在使用化肥时关注的仅是作物本身,对使用化肥的负面效应即使了解,也往往是不加理会。化肥的使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存活是一个重大威胁,而这又会导致其它众多生物的生存压力。加上过量化肥对水体的污染,还会威胁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然而,在文化辐合趋同的背景下,这些对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威胁却无法得到缓解与消除。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在这一背景下,被不加区别地大范围推广,这同样会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为了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应当拥有尽可能多的食物来源渠道和食物生产办法,以便分散对不同生物物种的生存压力。要使食物生产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同样需要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因此,文化的辐合趋同本身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负面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而无法落到实处。

试题详情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

B.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D.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

试题详情

7.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B.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C.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

D.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试题详情

6.下列对“湿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湿地指长期被静止或流动的水体覆盖的地域,如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

B.湿地中的人工湿地有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

C.湿地通常被认为是指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只是对湿地的一种狭义理解

D.湿地中的水体与湿地的其他组成部分难以分割,共同构成了湿地整体的生态系统。

试题详情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翳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出来,与横出的流相比,虽器型有别,但功用相同。

B.从实心足到中空足,是为了扩大受热面积,从横出的流到小小的管状流,也是如此。

C.甭取代陶翳,在保温、防尘,以及防止气味逸失等性能方面有一定的改善。

D.空足自陶瓷这样的器型从开始流行到不再使用,时间大概延续了1000年左右。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

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水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

试题详情

6.下列对于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水加热至沸腾,能够杀死水中的有害微生物,从而大大减少人们患病的可能。

B.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现象较普遍,说明当时人们大多有对饮水进行消毒的意识。

C.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找到发病原因,用火烧水则表明已经找到内科病因。

D.用火烧水体现了古人对内科疾病己有一定的认识,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试题详情

5.下列关于空足白陶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足白陶翳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有这种流的陶翳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己经可以见到。

B.空足白陶翳的口部没有盖子,不利于保持酒或其他液体的气味,所以它应该是用来盛水的容器。

C.空足白陶翳上应用了中空足的设计,这与鼎的中空足一样,目的就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燃料。

D.空足白陶翳颈部的长直筒形状,是人们为了减少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缩小陶器的口部而形成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