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8217  8225  8231  8235  8241  8243  8247  8253  8255  8261  8267  8271  8273  8277  8283  8285  8291  8295  8297  8301  8303  8307  8309  8311  8312  8313  8315  8316  8317  8319  8321  8325  8327  8331  8333  8337  8343  8345  8351  8355  8357  8361  8367  8373  8375  8381  8385  8387  8393  8397  8403  8411  447090 

(十)14、【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可以根据文章第一段“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第二段“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以及第三段“出乎我的意外”、优美的环境等信息作答。]

【答案】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试题详情

17、【答案】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试题详情

16、【答案】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试题详情

15、【答案】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试题详情

 21、【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观点的把握。题干的提示意味相当明显――“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显然,题目是问沅水在沈从文二十岁前和二十岁后各扮演了什么角度,各具有怎样的意义。再参考“结合本文”的题干限制,我们便可从文中搜寻相关信息了:
    第⑵段中说:“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第⑹段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第⑿段中说:“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将这些相关文句加以整合,便不难得出答案了。
(九)14、【答案】①风拂炊烟图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

试题详情

19、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提问点在第一段,相关点是凭借内容上的关联来确定的。从题干锁定的句子来看,这里的“理想”与“文字与画”直接相关。第十段中既有与“理想”相呼应的信息――“美梦”,也有与“文字与画”相呼应的信息――“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而“美梦”的具体含义在第十段中揭示得很清晰:“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将这些信息整合,便是对文中“理想”的到位且全面的解释。
20、【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题目做出较为明确的提示:“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在文中,“湿”和水有关,也和泪有关(下文有“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和水相关的含义又有两层:一是外在,人事皆发生在水边(第⑻段);二是内在,水有流动性,有性情品格(第⑼段)。和泪相关的含义亦有两层:一是从客观感受对象上来说,人事有哀乐;二是从爷爷的主观性情上来说,他有着“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水的外在与内在、泪的客观与主观,将其归纳概括便形成本题的四个要点。尽管这4个要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很难将其分析得如此细致。因此,本题是一道难度较大的试题,对一般考生而言,能答出三个要点并不容易。

【答案】①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水)密切相关的;②鲜活、流动、有生命的;③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④浸润着深沉情感的。

试题详情

17、【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八)【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D项中“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理解不当。本文为沈从文先生去世后所写,第⑿段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可证。E项“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的理解不当。所谓“物是人非”,指景物依旧,人事更改;或自然永恒,人生无常。本文有“物是人非”的因素(如“山水依旧,但爷爷已然逝去”),但谈不上“集中”表达。文章主要表达的是:爷爷对水的深情和对理想的笃定伴随其一生。这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物是人非”。本题的两个错误选项,第一个没有任何难度,与原文稍作比对即可;第二个对“以偏概全”的错误理解提出较为严格的“精读”要求,对一些不求甚解的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答案】DE

试题详情

16、【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试题详情

15、【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级。

【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试题详情

20.[赏析要点]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①本文重点写参观,其选材并不限于对鲁迅故居的访问,而是前伸后延,写了“道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剪裁别具匠心。

②文章以参观鲁迅故居的游程为外部线索,以追寻精神家园和赞颂鲁迅精神为内部线索,两条线索互为表里,相互映衬(如,百草园中欢乐的孩子们与肩住闸门的“勇士雕像”的映衬,归途中田园风光与鲁迅的“好的故事”的映衬),完美地表现了文章主题。

③开头与结尾先抑后扬,前后照应,思想和情感逐层推进,逐层深入,从而巧妙地将文章导向了高潮。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联想,主要表现为三处:一是山川的壮美与我心中的“巨人形象”融合在一起;二是目睹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脑中出现“勇士的雕像”;三是牧歌式的田园风光,使“我”联想到鲁迅所想望的“好的故事”。

三处联想都自然贴切,意绪贯通。

三处联想层层推进,有力开拓和升华了文章主题。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①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无论是雄伟的钱塘江大桥、高大的六和塔,还是诗画般的田园风光,既是作者游程中所见之景,又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情景的交融与渗透生动地衬托出文章的精神内涵。

②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文中既有鲁迅塑像、鲁迅故居、三味书屋以及山川桥塔等作者眼中之景,也有“勇士雕像”和鲁迅笔下的“好的故事”等作者心中之景。虚实相生的运用,有效地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给考生提供了三个可选题目,考生可就其中任一题写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本题可供参考的赏析角度均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别为“谋篇布局”“联想的运用”“景物描写特色”,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七)【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要抓住“变化”一词在文中进行筛选;第二问则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要联系全文主旨作答。

【答案】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多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