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8242  8250  8256  8260  8266  8268  8272  8278  8280  8286  8292  8296  8298  8302  8308  8310  8316  8320  8322  8326  8328  8332  8334  8336  8337  8338  8340  8341  8342  8344  8346  8350  8352  8356  8358  8362  8368  8370  8376  8380  8382  8386  8392  8398  8400  8406  8410  8412  8418  8422  8428  8436  447090 

18、【解析】(6分)本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试题详情

17、【解析】(5分)本题考查考生品味重要句子和赏析作品内容的能力。

【答案】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

试题详情

(十二)16、【解析】(4分)本题考查考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

【答案】突出了雪的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写到热爱泥泞)。

试题详情

21、【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能力和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里应从全文结构安排、语句艺术手法和文章思想内容等方面考虑。]

【答案】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试题详情

20、【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里应从句法和词法两个角度考虑,先说技巧,然后说其作用。]

【答案】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试题详情

19、【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和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可以整合第一段中的“《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和第二段中“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等信息作答。]

【答案】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②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

试题详情

19、【答案】A、D

(十一)【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可以根据第六段“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洋洋自夸”和“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等信息作答。]

【答案】 (1)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 (2)卑怯(答自卑也可)

试题详情

18、【解析】这一题应该抓住比喻(暗喻)来回答,泰山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什么。

【答案】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

试题详情

17、【解析】题目问文章中句首的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应该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常重在启下。要简要分析,就应该把上文(尤其是上一段)的大意,和下文(尤其是下一段)的大意概述出来。

【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试题详情

(十)16、【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述能力

【答案】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