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8273  8281  8287  8291  8297  8299  8303  8309  8311  8317  8323  8327  8329  8333  8339  8341  8347  8351  8353  8357  8359  8363  8365  8367  8368  8369  8371  8372  8373  8375  8377  8381  8383  8387  8389  8393  8399  8401  8407  8411  8413  8417  8423  8429  8431  8437  8441  8443  8449  8453  8459  8467  447090 

(七)14.【答案】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15.【答案】有三个方面:①山峰的形态;②峰顶的松柏;③山壑山涧的气象。
16.【答案】①文章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采用了"乍读……"."再读……"."反复吟味……"的形式,反映出张家界风景的百看不厌。    ②"读"."吟味"等词语表明张家界风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17.(1)【答案】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2)①"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或"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等。②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八)14. 【解析】冬天之后便是春天,“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远吗?”第1节中说雪花是“梦的使者”,其实就是春天的使者。
    【答案】①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
    ②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
  15.【答案】这道题主要是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可以整合下列这些信息,而得出答案:第2节中“在这里,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第3节中“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第5节中“可以看见绿色”“赋予世界以色彩”第6节中“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
  【答案】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短促的,寒冷的,风沙漫天的,充满生机的充满色彩的,给人带来希望的。(“短促”.“寒冷”.“风沙漫天”.“充满生机”.“充满色彩”.“带来希望”,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五点即给6分)
  16.【解析】这道题是考查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从写作时间(1981年2月3日春节前夕)和第8节“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可以推知这里的“吹开了故都的城门”的“春风”是解放的春风。“心灵上的迷雾”是原先对前途的迷茫。
   【答案】故都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答对“故都的解放”给2分;答对“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给2分,意思对即可。)
 17.【解析】“梦”代表着理想和希望。她是灵魂的寄托,又是精神的安慰,也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答案】作者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两层意思: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她给人以温暖和希望;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她更能给人以温暖和希望。将“春天”和“梦”联系在一起,巧妙而有效地凸现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
    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出“春天”和“梦”的关系,给4分;分析出“春天”与“梦”在一起的效果给2分。意思对即可。
(九)18.【答案】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试题详情

21.(6分) 【答案】要点: 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 ②母爱优势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依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 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试题详情

20.(4分) 【答案】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是他体会到母爱的执著于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

试题详情

19.(4分)【答案】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试题详情

(六)18.(4分)【答案】A C

试题详情

20.【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及推断能力。结尾句“跳出”了壶口黄河这个中心,它是从另外的角度对黄河的一种赞美,为什么要赞美它?上一题对文意的梳理为回答本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分析本句子,“该有人”与“应是中国人”是从不同角度强调的。

【答案】(1)“该有人为黄河立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2)“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有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入来作传。(3)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试题详情

19.【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概括能力及作者的思想态度的把握能力。凡联系全文作答的题,都要梳理全文,分条作答,从本题分值看,应该答出至少3个要点。做这样的题必须先对全文进行层次划分,结构层次清楚了,答案也就清晰了。第1段为一部分,通过比较衬托,点出具有中国人皮肤的黄河到了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2―8段为第二部分,写亲临壶口所见,从声响(2―4).流势(5―6).年代久远的历史(7―8)三方面描写了壶口黄河的宏大气势。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情感与胜景交融,时间与空间交替,笔力雄健.大开大阂,极富艺术的美感。9段为第三部分,强调应该有人为黄河作传。本题可以换成另外一种问法:为什么壶口黄河是中国所独有的?现在就很好概括了。4点写出3点就可以得满分了。

【答案】(1)有中国人的肤色;(2)有中国人的强大生命力;(3)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4)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试题详情

18.【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抽象语句的理解能力。“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用了拟人修辞。分析题干,“也是一个飞跃”是说现在的黄河与以前不同。文中有“这时的黄河……是一个飞跃”的句子,怎么“飞跃”,答案肯定藏在后面。第6段讲了一层意思:这时的黄河活了,有了毫无羁绊的兴奋和放纵。再往下搜索到了第7自然段“考验也就在这里……”,是说黄河到这里有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按照这两点组织语言做答。

【答案】(1)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2)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或“从此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试题详情

(五)17.【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从题干入手,很易找出答案。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再围绕侧面描写的一般性作用常识,结合本段表现的情感,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试题详情

第五大题难在19.20题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