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8282  8290  8296  8300  8306  8308  8312  8318  8320  8326  8332  8336  8338  8342  8348  8350  8356  8360  8362  8366  8368  8372  8374  8376  8377  8378  8380  8381  8382  8384  8386  8390  8392  8396  8398  8402  8408  8410  8416  8420  8422  8426  8432  8438  8440  8446  8450  8452  8458  8462  8468  8476  447090 

22.【答案及评分要点】①绿叶红花的美随时而逝,断梗残枝在风雨时光的摧毁中“高高耸立”“高悬”“高举”,以这样的存在显示着自信.孤高,显示着力量。(2分)②圆明园只剩断壁残垣,一段抗争的历史却无法摧毁,它持续提醒.鼓舞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向世界展示着不屈的力量。人也应该追求精神上的经过磨砺的孤高自信的美,在挫折中塑造自己壮美的精神情操。(2分)(每个要点2分)

(19――22题,意对即可)

试题详情

21.【答案及评分要点】①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组成了各种神秘而美丽的图案;(2分)②残破枯败蕴藏着自信和孤高,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远胜于红红绿绿的俗美.迎合季节的庸美;(2分)③残枝败叶里蕴含着生命复苏吐绿的自信与可能。(2分)(每个要点2分)

试题详情

20.【答案及评分要点】①作者写自己否定绿叶红花为‘最美”的认识过程.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为下文写残荷的美做了铺垫;(2分)②前后的不同描写也形成了对比,有利于突出作者对残荷之美的赞美之情。(2分)(每个要点2分)

试题详情

(十一)19.【答案及评分要点】①保有孤高和自信的残荷拥有最独特的美,是胜过色与香的荷花生命之美的最高升华;(2分)②荷花的枯梗残叶和圆明园的断墙,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这样的存在是至美,是“绝唱”。(2分)(每个要点2分)

试题详情

相同点:清新宜人,适宜于散步和思考,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2分)不同点:前者重在突出林阴路的童话色彩,后者重在表现心灵的慰藉和思考。(2分)
从全文看,林阴路象征了日渐消失的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象征了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3分)
17.(4分)【答案及评分要点】

答题要点:① 在城市建设中,注意保护或兴建林阴路。② 追求内心的和谐宁静。③ 关爱自然,珍爱生命。④ 善于思考,善于发现。

试题详情

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风景宜人.空气清新;弥漫着童话的色彩;给心灵以安慰,令人沉思绵绵.遐想悠悠;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每点1分,回答出4点即可。)
16.(7分)【答案及评分要点】

试题详情

第一处,以各种各样的路和林阴路作对比,突出林阴路“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特点,奠定全文的写作主旨和情感基调。(2分)第二处,以城市的越来越繁华与林阴路的被忽略被破坏作对比,既承接上文,再一次突出林阴路的特点,又引出下文关于达尔文.卢梭的林阴路的故事,深化林阴路的象征意义。(4分)
15.(4分)【答案及评分要点】

试题详情

(十)14.(6分)【答案及评分要点】

试题详情

13.【答案及评分要点】①跟画家学画梅花,但终无所成; ②“书海寻梅”,感受到梅花孤傲.高雅;③感悟到寻梅是“今生一世的精神之旅”。(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14【答案及评分要点】这句话说明了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生活在梅花之下,天天看见梅花,不一定喜爱梅花,成为梅花的知音;了解梅花傲雪凌霜的特点,喜爱梅花,心中有梅花,没见过梅花也无妨。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神交.心仪等等现象。这句话包含了一种哲理:心有灵犀一点通,无缘对面不相识。(2分)我们身边那些天天见面.非常熟悉的人,如果没有共同语言往往和不相识的没有什么不同,而没见过面的网友.笔友,却可以成为很知心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谈,互相支持帮助的情况都属于这种现象。(2分)(言之成理即可)

15【答案及评分要点】①“真梅”是指风骨.气节和韵味。在本文,梅花已经成了气节和品质的象征,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痴爱,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文章昭示我们在生活中要追求高洁,决不低俗。(3分)②举例如:梅花香自苦寒来。零落成泥?作尘,只有香如故。(1分)分析梅花,君子的象征,不畏严寒,对生命永远充满希望,让人精神一振。梅花珍惜早春的消息.保持晚春的气节,永远俏丽,永远欢笑,正是这种冷绝群芳的特性,使她成为审美的极致.人格的象征。(2分)

试题详情

18.(6分)【答案及评分要点】从全文看,作者先是在山阴道上获得了心灵上的宁静.自由.轻松,作者因此心生“喜悦”。(2分)然而,从文中“镇日幽闭”.“不得不匆匆回去”等词句,我们可隐约感受到作者对生活中的喧嚣.烦闷.压抑的苦恼,以及作者想要摆脱这些苦恼的愿望。(2分)纵情山水显然无法真正排遣心中的苦闷,这也正是现代人真实生活的写照。(2分)

(九)12【答案及评分要点】①开头点题,开门见山。(1分)②用对比来说明作者对梅花特殊的感情,爱死了梅花,却没见过梅花,吸引读者注意,引起读者思考。(1分)③引起下文,为下文写自己寻梅经历作铺垫。(1分)④首尾照应,开头写没见过梅花同结尾写寻找“真梅”形成照应,深化了文章中心。(1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