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先要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填“I”或“II”)
I.加热 II.通一氧化碳
(3)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2分)下图是课堂中模拟炼铁的实验装置:
①2M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Mg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4分)指如下列符号中数字“
(1)两种金属的活泼性比较:_____________较强;
(2)产生氢气的质量比较:_____________多。
26.(4分)有A和B两种金属单质,分别投入到等质量的稀硫酸溶液中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25.(6分)(1)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居民在冬天取暖的主要能源之一。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会造成大气污染。某居民家中冬天取暖需用煤
(2)人类对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已使其面临枯竭。请列举两种有待继续开发、利用的能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发现厨房中煤气或液化石油气泄漏,立即打开换气扇或抽油烟机的开关将可燃气体排出室外,这样做是不安全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5分)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生石灰(氧化钙)可能发生变质,部分生成碳酸钙。某同学想了解生石灰的有关化学性质和变质情况,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1)取少量样品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在滤液中滴加酚酞
酚酞变红
写出氧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过滤后的滤渣中,滴加盐酸
有气泡产生
写出产生气体的有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石灰______(填“是”或“没有”)变质
23.(12分)用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石可得到一种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单质A,A在纯氧中燃烧可得到一种黑色固体B;将A投入到稀盐酸溶液中,可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C;将A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生成一种红色固体D。按下列要求回答:
(1)写出从A到D各物质的名称:
A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
(2)写出以上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6分)(1)镁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点燃后,它既能在氮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已知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其中氮元素显―3价;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黑色炭粒和一种白色粉末,试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金属跟可溶性化合物的置换反应规律相似,非金属跟化合物反应也有这种规律,Br2、I2、Cl2及其化合物有如下的反应关系:Br2+2NaI====2NaBr+I2,Cl2+2NaI====2NaCl+I2,Cl2+2NaBr===2NaCl+Br2,试确定三种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