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SO、CO、NO的每个分子中
A.都含有一个氧分子 B.都含有两个氧原子
C.都含有两个氧元素 D.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A.食盐有咸味 B.水在
C.碱式碳酸铜受热能分解 D.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下列描述,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空气液化、蜡烛燃烧 B.酒精挥发、植物光合作用
C.米饭变馊、动物呼吸 D.灯泡破裂、钢铁生锈
甲、乙两位同学要选用上述装置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试回答下列问题:
(1)分液漏斗中应加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应放入的物质是 。
(2)甲、乙两位同学在制取气体时,都选用A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但其收集装置不相同,通过对比知道,甲收集的氧气纯度比乙高。则甲选 装置收集,乙选择 装置收集。
(3)甲同学选择该装置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如何知道已集满了一瓶氧气? 。
(4)乙同学选用收集装置的依据是 ,如何证明已集满了一瓶氧气? 。
(5)甲同学在实验开始时,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产生,可收集装置中没有收集到氧气,其原因是 。
(6)如何证明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后,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
(7)装置A中反应很剧烈,据此,甲、乙两位同学应采用的安全方法是 。
①控制液体流速 ②用体积小的锥形瓶 ③加热反应物
25.(12分)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放出氧气,实验时,可以通过调节分液漏斗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所用装置如下图所示
(1)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儿后,都熄灭了。原因是 。
(2)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
(3)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楼房间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 )
A.用毛巾捂住鼻子 B.呈站立姿势跑出
C.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 D.打开窗户跳出
24.(8分)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甲、乙两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催化剂、加热
10
25
60
120
请你分析回答:
(1)该研究小组在设计方案时。考虑了浓度、 、 等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从上述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中任选一个,说明该因素对分解速率有何影响?
5%
无催化剂、不加热
几乎不反应
几乎不反应
几乎不反应
几乎不反应
无催化剂、加热
360
480
540
720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