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原因二:反应C+2CuO2Cu+CO2↑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产生了CO;
③原因三:……
(5)在设计装置时还要考虑环保因素,因此要在装置C处添加_______________装置。
2.李洋同学在实验室用木炭和氧化铜两种黑色粉末在高温下反应制取单质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2Cu+CO2↑,他联想到单质碳的一些化学性质,认为在该实验中还可能会有CO产生。查阅资料:CO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实验验证:
(1)点燃A处酒精灯,数分钟后发现试管中的黑色固体物质变红,该红色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发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装置中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说明有____________气体生成,证明李洋同学是判断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
(4)李洋同学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①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出产生CO;
(1)按A装置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①铜片上的红磷___________②铜片上的白磷 ___________③水下的白磷_______________
(2)B装置中a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____在使用组装好的B装置前首先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加入药品并将B和C装置连接,滴人双氧水,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其中Mn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C装置中水下的白磷燃烧。
(3)从以上实验分析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为: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1.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小花同学查阅资料得知:白磷为蜡状固体,有剧毒,不溶于水,着火点为
5.有A、B、C、D四种单质,通常状况下A、B为无色气体,C为红色固体,D为灰黑色固体粉末。现做如下实验:(1)在A中加热C得到黑色固体甲;(2)将D与甲混合高温灼热得到C与一种无色气体乙;(3)将B通过灼热的甲可得到C与常温下为无色液态的一种物质。则:
(1)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 B: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
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
(2)第(1)步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步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步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指出上面编号仪器的名称:H_________、I__________;
(2)用D装置收集某种气体时,如何判断气体已收集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可以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某课外兴趣小组同学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他们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若选用G装置收集氨气,应从___(选填“a”或“b”)通入,为防止多余的氨气逸出到空气中,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
4.请你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3.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一白色物质:
①这层白色物质是___________,形成的原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_________除去,有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很早发现孔雀石(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在熊熊燃烧的树木中灼烧,树木余烬里有一种红色光亮的金属凝聚出来。有关方程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古代的字画用墨书写保存至今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