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及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称(chèn)职 炽(chì)热 贻(yí)笑大方 戛(gā)然而止
B.差(chāi)使 愧怍(zuò) 耳儒(rú)目染 言简意赅(gāi)
C.炮(pào)制 亵(xiè)渎 苦心孤诣(yì) 脍(kuài)炙人口
D.歼(jiān)灭 桑梓(zǐ) 杳(yǎo)无音信 面面相觑(qù)
评卷人 |
得分 |
|
|
二、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及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称(chèn)职 炽(chì)热 贻(yí)笑大方 戛(gā)然而止
B.差(chāi)使 愧怍(zuò) 耳儒(rú)目染 言简意赅(gāi)
C.炮(pào)制 亵(xiè)渎 苦心孤诣(yì) 脍(kuài)炙人口
D.歼(jiān)灭 桑梓(zǐ) 杳(yǎo)无音信 面面相觑(qù)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 九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老师对我说何为
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
1935年,火一样酷热的汉口之夏。我在长江边上那个繁华的城市里,读完了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考试结束,学校特地为应届毕业生安排了一次小小的欢送会。
欢送会设在校舍底层的一间乒乓室里。室内屋顶低矮,如同地下室,整个屋子就显得更长。从图书室临时搬来的几张长桌排成一字形。桌上整整齐齐摆满了糕点瓜子和汽水之类。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极了。这一天,全班四十四个同学之间都谦让有礼,连说话的声音都是低低的。是的,对所有被欢送的小学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谁都珍惜这临别依依的茶话会。
我们的级任老师李致远先生不知什么时候进入屋内的,因为我们听见熟悉的咳嗽声。他大概三十岁左右,看起来倒像年近四十。有的同学说他当了那么多年小学教员,天天站在黑板前,吸了太多的粉笔灰,因此得了肺痨。这种病在那个年代是不治之症。他脸色阴郁,戴着一副老式玳瑁边深度近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那两只眼睛总是神经质地睁得大大的,好像随时随地要拍案而起大声疾呼的样子。只是在几声咳嗽过后,眼睛里那一缕升腾的火焰似乎又熄灭下去了。
我是从另一个大城市转学到那个学校的,而且也只读了半年就毕业了。担任国文课的李先生也就是级任老师。说实话,我当小学生时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很差劲的。有一回还得到某老师触目的红笔批语:“文不对题!”颇有大喝一声以示训诫之意。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我随同可爱的木偶匹诺曹经历了种种奇遇,旋即又钻进《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迷人的世界里。到了李先生的课堂上,我不胜奇怪,从第一堂作文课直到期终的毕业考试,仿佛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我的作文忽然都变得优秀起来,几乎每一篇都名列第一。有几次,李先生还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我的作文,时或即席讲述一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加以赞扬的原因,这时他那瘦削的脸上就泛起兴奋的红光。倘有用辞不当之处也必定加以指正。凡是他批改过的作文,即使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在他深度的近视眼下也决不会放过,他于是稍稍停顿片刻,向我投来逼人的眼光。那闪闪发光的视线里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热烈的期望。他无声的话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末了总是一阵呛咳,朗读也到此中止了。这实在使我又感动又难过。
在李先生的教诲和鼓舞下,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时代。现在一转眼就要离别了,半年来课堂上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一阵掌声,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
简单的欢送仪式举行过后,在铺着洁白台布的一字形长桌尽头,李先生侧身站在桌旁。还没有开口,他用手帕掩着嘴咳了一会儿,随后以他锐利的眼光扫视全场。我想,只有一颗真正火热的心,才能隔着厚厚的镜片闪射那样炽热的光芒。
“哦,毕业了。”李先生说了几句贺词,停停,他又讲下去,几乎变成愤激的大声呐喊:“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你们往后走哪条路,由你们选择,可是千万别重蹈覆辙,再踏上前人走过的那条自取灭亡的绝路!不!你们要去闯出一条崭新的路,去,去吧,去走新的路!”
听起来声音有点古怪。这临别赠言有若沉闷黑夜里爆出一声惊雷,全场的同学无不为之愕然。李先生过于激动,慢慢坐下来,呛咳着。我近旁一个女同学埋下头去,一缕长发云彩般披落在肩头。她闭上眼睛,泪珠滚落在她苍白的脸上。
我即将离开那个城市。出发远行以前,同那个女同学最后一次去看望李先生。他目光炯炯,紧紧拉着我们的手,说以后要多给他去信。沉默半晌,他忽然从杂乱无章的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书,认真地写上给某某同学留念的字样。这是我每一次看到的一本美丽的书,1931年间陈梦家编选的一本诗选,其中包括闻一多几首著名的诗作。
那一年秋天风雨如晦,我又回到上海读初中。过了不久,听说李致远先生的病终于不治,溘然长辞,身后萧条,只留下一堆不值几块大洋的文学书刊而已。他是旧时代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员,在他平凡的岗位上,耗尽了他全部的光和热。我引以为憾的是没有照他的嘱咐,给他写过一次信;可是在那个多雪的冬天里,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散文,那篇文章发表时用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题目:《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1)旋即( ) (2)教诲( )
(3)炽热( ) (4)半晌( )
2.第三段中,毕业欢送会上,低矮的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全班同学谦让有礼,说话声音低低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欢送会上李先生的临别赠言有若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在第四段中有一句与之相呼应的描写,将这句话完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书写力求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仔细阅读第五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九段李先生引用的鲁迅先生的话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他(她)的主要特点。
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为什么“我”的那篇“有纪念意义”的文章题目为《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语言自然,行文流畅。其中一些四字词语准确凝练,极富表现力。根据所给解释,从文中选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写在括号内。
(1)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
(2)比喻没有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
(3)常用来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
(4)突然和人世永别。( )
8.文中涉及我国三部古典文学名著,其中你最爱读的是哪一部?结合这一部名著中的相关情节谈一谈你喜爱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写于1979年,李致远先生44年前的教诲和鼓舞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文章内容从作者角度拟一段抒发对李先生的感激之情的语句,语言力求简洁流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现代著名散文家、漫画艺术家丰子恺先生的《春》,完成下列各题。
春丰子恺
①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②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③再迟个把月罢,就像现在: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晴忽雨,偶一出门,干燥的鞋子往往拖泥带水归来。“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④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⑤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temperate上,正是气候最temperate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朱*,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各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⑥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May(五月)。May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mes(五月游艺)等。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这确是名符其实的。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东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候,全然说不到乐。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这时候实际生活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y”相当于东洋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不过May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
(摘自《现代闲情小品》,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1)综观全文,概括地说说作者对“春”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理解。
①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⑥段中,作者说“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你从这一段中了解到东西洋文化有何区别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现代著名散文家、漫画艺术家丰子恺先生的《春》,完成下列各题。
春丰子恺
①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②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③再迟个把月罢,就像现在: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晴忽雨,偶一出门,干燥的鞋子往往拖泥带水归来。“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④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⑤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
temperate上,正是气候最temperate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朱*,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各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⑥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
May(五月)。May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mes(五月游艺)等。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这确是名符其实的。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东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候,全然说不到乐。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这时候实际生活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y”相当于东洋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不过May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摘自《现代闲情小品》,湖北辞书出版社
1993年版)(
1)综观全文,概括地说说作者对“春”的感受。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理解。①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⑥段中,作者说“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你从这一段中了解到东西洋文化有何区别呢?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冯 至
①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障碍,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以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学上面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②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③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说:“他读了不少书。”
④一个没有偏见的人、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面,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⑤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________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________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________的文艺工作者。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柏林( ) 隔阂( ) 分所应得( ) 憔悴( )
2.文段⑤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词语是( )
A.脚踏实地 公平 公正
B.公正 脚踏实地 公平
C.公正 公正 脚踏实地
D.公正 公平 脚踏实地
3.本文主要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三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通读全文,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5.第④段中,作者认为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注:这里指没有原则是非的人)的气味,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
6.文段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为什么忽然想起这副对联呢?因为有几位朋友在谈话中认为,古人读书似乎都没有什么政治目的,都是为读书而读书,都是读死书的。为了证明这种认识不合事实,才提起了这副对联。而且,这副对联知道的人很少,颇有介绍的必要。
②上联的意思是讲书院的环境便于人们专心读书。这11个字生动地描写了自然界的风雨声和人们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的情景,令人仿佛置身于当年的东林书院中,耳朵里好像真的听见了一片朗诵和讲学的声音与天籁齐鸣。
③下联的意思是讲在书院中读书的人都要关心政治。这11个字充分表明了当时东林党人在政治上的抱负。他们主张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家事,还要关心国家和全世界的大事。那个时候的人已经知道天下不只是一个中国,还有许多别的国家。他们把天下事与国家事并提,可见天下事是指的世界大事,不限于本国的事情了。
④把上下联________起来看,它的意思更加________,就是说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而且,上联的“风声、雨声”也可以理解为语带双关,兼指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上的风雨。这副对联的意义________是相当深长的。
(1)第④节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双音节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节加粗的“这种认识”是指________。
(3)第②节划线句可用“________临其境”来形容。(横线上限填一字)
(4)对联中的“________”就是天籁。
(5)“他们主张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家事,还要关心国家和全世界的大事”一句中,“只”字不能删去的理由是:①从意思上讲,________。②从句法上讲,________。
(6)第①节中“这副对联知道的人很少”为什么不能改成“很少的人知道这副对联”?
(7)第④节中的两个“风雨”的含义是不同的,前一个“风雨”是指________,后一个“风雨”是指________。
(8)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可多项选择)
[ ]
A.作者提及这副对联是为了证明朋友认为古人读书都没有政治目的的看法是错误的。
B.作者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副对联才提到这副对联。
C.通过对对联的分析,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D.本文的论点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事事关心”。
E.这副对联证明中国古人读书都不是读死书的。
F.作者对上联意思进行解释时,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体现了杂文文艺性的特点。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新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九年级语文(H版) 题型:048
①为什么忽然想起这副对联呢?因为有几位朋友在谈话中认为,古人读书似乎都没有什么政治目的,都是为读书而读书,都是读死书的。为了证明这种认识不合事实,才提起了这副对联。而且,这副对联知道的人很少,颇有介绍的必要。
②上联的意思是讲书院的环境便于人们专心读书。这11个字生动地描写了自然界的风雨声和人们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的情景,令人仿佛置身于当年的东林书院中,耳朵里好像真的听见了一片朗诵和讲学的声音与天籁齐鸣。
③下联的意思是讲在书院中读书的人都要关心政治。这11个字充分表明了当时东林党人在政治上的抱负。他们主张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家事,还要关心国家和全世界的大事。那个时候的人已经知道天下不只是一个中国,还有许多别的国家。他们把天下事与国家事并提,可见天下事是指的世界大事,不限于本国的事情了。
④把上下联________起来看,它的意思更加________,就是说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而且,上联的“风声、雨声”也可以理解为语带双关,兼指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上的风雨。这副对联的意义________是相当深长的。
1.第④节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双音节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节加粗的“这种认识”是指________。
3.第②节划线句可用“________临其境”来形容。(横线上限填一字)
4.对联中的“________”就是天籁。
5.“他们主张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家事,还要关心国家和全世界的大事”一句中,“只”字不能删去的理由是:①从意思上讲,________。②从句法上讲,________。
6.第①节中“这副对联知道的人很少”为什么不能改成“很少的人知道这副对联”?
7.第④节中的两个“风雨”的含义是不同的,前一个“风雨”是指________,后一个“风雨”是指________。
8.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可多项选择)
[ ]
A.作者提及这副对联是为了证明朋友认为古人读书都没有政治目的的看法是错误的。
B.作者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副对联才提到这副对联。
C.通过对对联的分析,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D.本文的论点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事事关心”。
E.这副对联证明中国古人读书都不是读死书的。
F.作者对上联意思进行解释时,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体现了杂文文艺性的特点。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