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2、下面句子中涉及的名著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古白话小说《水浒》中写道:“那官人生的豹头环耳,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口里道:‘这个师傅端的非凡,使的好器械!’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彩,必然是好。’……两人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那官人”指的是林冲。

B.有一部伟大的小说,曾影响了我国几代人,它告诉我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部小说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有一个伟大的作家,曾写下过“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不能白了青年人的心”等歌颂母爱、歌颂童真、歌颂自然的散文,她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冰心。

D.他饱受生活的磨难,却说:“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他遭受失聪的打击,却谱写出“英雄”的乐章。他就是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中的贝多芬。

2、C(不是散文,是诗歌)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面句子中涉及的名著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古白话小说《水浒》中写道:“那官人生的豹头环耳,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口里道:‘这个师傅端的非凡,使的好器械!’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彩,必然是好。’……两人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那官人”指的是林冲。

B.有一部伟大的小说,曾影响了我国几代人,它告诉我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部小说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有一个伟大的作家,曾写下过“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不能白了青年人的心”等歌颂母爱、歌颂童真、歌颂自然的散文,她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冰心。

D.他饱受生活的磨难,却说:“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他遭受失聪的打击,却谱写出“英雄”的乐章。他就是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中的贝多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细柳营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以下骑送迎/逖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B、细柳/上自劳

  C、已而细柳军/杜少府任蜀州

  D、使持节诏将军   /使人称谢

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译:过了不久,皇上来到了军营前,也(被拦住)不能进入。

  B、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译:任命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守细柳,用以防备匈奴。

  C、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译:军营中只服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D、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译:至于周亚夫,谁敢随便去冒犯他呢?

10、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选文通过描写文帝劳军这一场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B、选文开头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的情况,为下文写文帝在细柳营遭遇到的情况作铺垫。

  C、文帝到霸上和棘门两处军营时均可长驱直入,而到细柳营却是两次不得入,直至天子下诏书“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可见细柳营军纪严明,可将士目中无人。

  D、选文末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11、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游记》中,孙悟空是石头所生,他天生的火眼金睛,为后来在取经途中识破并铲除妖魔鬼怪起到了极大作用。

B、《水浒传》中,由于贪官的迫害,王进亡命延安府,林冲刺配沧州道,杨志流落汴京城,最后被逼上梁山。

C、杜牧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赤壁之战,其中涉及到的两个人物是周瑜和曹操。

D、真假人物在《西游记》、《水浒传》中都出现过,《西游记》中有“真假唐僧”、“真假孙悟空”、《水浒传》中有“真假李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牛津的魅力

杨牧之

  去牛津、剑桥参观,可以说是期待已久。

  一所大学为一个国家先后培养出29名首相(牛津),一所大学为世界培养出6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剑桥),这是座什么样的大学?大思想家培根、斯宾塞、罗素,物理学家牛顿,大诗人弥尔顿、华兹华斯、拜伦,世界著名政治家尼赫鲁、贝·布托、翁山素季都出自其门下,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著名诗人徐志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之一林徽因也曾在这里读书。牛津、剑桥的魅力在哪里?

  是什么原因吸引众多学子奔向牛津呢?是学校生活舒适吗?不,学校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学校为每10名学生配1名校工照顾学生,还负责早晨叫醒睡懒觉的学生,检查学生是否去上课。所以校工有一个很特殊的称呼,叫“侦察”。学生天天被“侦察”着,能舒服得了吗?

  是学校的功课轻松有趣吗?也未必。牛津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导师制”。要求学生每周与导师单独见一次面,把自己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向导师宣读。导师要评论,要提问,如果论文质量不行,答辩不好,要影响成绩,影响毕业。须知,一周一次,不得耽误,而且周复一周,哪有那么多新见解,新思想呢?此外,还有许多讲座,每个讲座都可以自由发言,平等讨论。海阔天空的议论是很吸引人的,但在议论之后,也要交作业。这种学习方法确实带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督促学生上进。但是,单就这一周一篇论文的压力是无论如何让青年学生轻松不起来的。

  牛津的魅力究竟在哪里?细细寻访,发人深思。

  英国的高等教育规定,上大学不需再行入学考试,凭中学毕业成绩即可进入,但进牛津、剑桥还要再考试,而且考试竞争很激烈,录取率只有30%。所以说,进牛津读书,应该说是佼佼者的机会,好比鲤鱼跳龙门,一旦过了龙门,该是何等畅快!

  然而,对英国社会来说,光荣之外另有深意。牛津、剑桥是通向最高权力的重要而又充满希望的途径。他们每年为英国培养出一批知识权贵,其中的一些人将登上权力的高峰。例如,1979年那一届议会,339名保守党议员中,有94名来自牛津,75名来自剑桥。

  这些校友们又组成俱乐部、校友会,互相提携,同甘共苦,而且,由你一辈到子一辈,形成一个关系网,试想想,这该是一种什么局面?

  光荣与梦想激发着莘莘学子,牛津、剑桥毕业生的灿烂前程和所形成的一种势力摆在每一个人面前。

  我一个人在牛津街头徜徉,中世纪的塔楼古色古香,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弥漫着浪漫气息;城东的摩德林城堡,被人们称为“凝固了的音乐”,的确优美异常;位于民众方庭的图书馆,建于1371年,是英格兰最古老的图书馆;大学植物园,建于1621年,是英国最早的教学植物园;蜿蜒曲折,幽深绵长的皇后小巷,从牛津建校一直保留到现在,快700年了,路边的石凳长满了青苔,让人回忆起牛津的起始。在布莱克威尔书店中,那块从开张就有的著名木牌镶在墙上,牌上仍然是一百多年前开张时的那段让人高兴的话:“没有人会来问你要什么,你想随手翻阅任何书籍,尽管自便,如果你需要,店里职员随时为你服务。不论顾客来看书或是买书,都会受到一样的欢迎。”王尔德坐过的木凳,萧伯纳倚过的书架,都照原样没动。外面环境如此,走进楼内,让人更加感到历史的分量。在学校最早的图书馆————韩夫瑞公爵图书馆里,时光仿佛是静止不动的,寂静充满了这书本的圣殿,我们几乎要踮着脚走路,生怕发出声响。从地板到屋顶,全是手稿和未刊资料,它们像宝库一样等待着后来的人去开发。

  噢,我终于明白了。在牛津街道上散步,不就像回到了历史之中吗?这风情万种的建筑,这云飞浪卷的校园,这几百年积淀的斑斓文化,一个外国人尚且被深深地吸引,一个英国人能不为之魂牵梦绕吗?牛津的魅力在哪里?很清楚,英国人把牛津当做一种传统,一种象征,一种怀恋和一种追寻。

  (1)谈谈你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对牛津的魅力的总结:“牛津的魅力在哪里?很清楚,英国人把牛津当做一种传统,一种象征,一种怀恋和一种追寻。”(提示:抓住“一种传统,一种象征,一种怀恋和一种追寻”这几个关键词,对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文中还有揭示牛津的魅力的比较关键的一句话,试摘抄下来,并对其中的两组关键词进行分析说明。

 

  (3)作者在列举牛津、剑桥的成果时,除了列举英国本国的名人外,还列举了我国的一些名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4)文章还用较大篇幅写了“我”在牛津街头徜徉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可以不写这些内容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老师对我说

         

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

一九三五年,火一样酷热的汉口之夏。我在长江边上那个繁华的城市里,读完了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考试结束,学校特地为应届毕业生安排了一次小小的欢送会。

欢送会设在校舍底层的一间乒乓球室里。室内屋顶低矮,如同地下室,整个屋子就显得更长。从图书室临时搬来的几张长桌排成一字形。桌上整整齐齐摆满了糕点、瓜子和汽水之类。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极了。这一天,全班四十四个同学之间都谦让有礼,连说话的声音都是低低的。是的,对所有被欢送的小学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谁都珍惜这临别依依的茶话会。

我们的级任老师李致远先生不知什么时候进入屋内的,因为我们听见熟悉的咳嗽声。他大概三十岁左右,看起来倒像年近四十。有的同学说他当了那么多年小学教员,天天站在黑板前,吸了太多的粉笔灰,因此得了肺痨。这种病在那个年代是不治之症。他脸色阴郁,戴着一副老式玳瑁边深度近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那两只眼睛总是神经质地睁得大大的,好像随时随地要拍案而起大声疾呼的样子。只是在几声咳嗽过后,眼睛里那一缕升腾的火焰似乎又熄灭下去了。

我是从另一个大城市转学到那个学校的,而且也只读了半年就毕业了。担任国文课的李先生也就是级任老师。说实话,我当小学生时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很差劲的。有一回还得到某老师触目的红笔批语:“文不对题!”颇有大喝一声以示训诫之意。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我随同可爱的木偶匹诺曹经历了种种奇遇,旋即又钻进《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迷人的世界里。到了李先生的课堂上,我不胜奇怪,从第一堂作文课直到期终的毕业考试,仿佛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我的作文忽然都变得优秀起来,几乎每一篇都名列第一。有几次,李先生还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我的作文,时或即席讲述一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加以赞扬的原因,这时他那瘦削的脸上就泛起兴奋的红光。倘有用词不当之处也必定加以指正。凡是他批改过的作文,即使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在他深度的近视眼下也决不会放过,他于是稍稍停顿片刻,向我投来逼人的眼光。那闪闪发光的视线里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热烈的期望。他无声的话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末了总是一阵呛咳,朗读也到此中止了。这实在使我又感动又难过。

在李先生的教诲和鼓舞下,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时代。现在一转眼就要离别了,半年来课堂上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一阵掌声,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

简单的欢送仪式举行过后,在铺着洁白台布的一字形长桌尽头,李先生侧身站在桌旁。还没有开口,他用手帕掩着嘴咳了一会儿,随后以他锐利的眼光扫视全场。我想,只有一颗真正火热的心,才能隔着厚厚的镜片闪射那样炽热的光芒。

“哦,毕业了。”李先生说了几句贺词,停停,他又讲下去,几乎变成愤激的大声呐喊:“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你们往后走哪条路,由你们选择,可是千万别重蹈覆辙,再踏上前人走过的那条自取灭亡的绝路!不!你们要去闯出一条崭新的路,去,去吧,去走新的路!”

听起来声音有点古怪。这临别赠言有若沉闷黑夜里爆出一声惊雷,全场的同学无不为之愕然。李先生过于激动,慢慢坐下来,呛咳着。我近旁一个女同学埋下头去,一缕长发云彩般披落在肩头。她闭上眼睛,泪珠滚落在她苍白的脸上。

我即将离开那个城市。出发远行以前,同那个女同学最后一次去看望李先生。他目光炯炯,紧紧拉着我们的手,说以后要多给他写信。沉默半晌,他忽然从杂乱无章的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书,认真地写上给某某同学留念的字样。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一本美丽的书,一九三一年间陈梦家编选的一本诗选,其中包括闻一多几首著名的诗作。

那一年秋天风雨如晦,我又回到上海读初中,过了不久,听说李致远先生的病终于不治,溘然长辞,身后萧条,只留下一堆不值几块大洋的文学书刊而已。他是旧时代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员,在他平凡的岗位上,耗尽了他全部的光和热。我引以为憾的是没有照他的嘱咐,给他写过一次信。可是在那个多雪的冬天里,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散文,那篇文章发表时用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题目: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

1)旋       2)教        3热(        4)半   

2.第三段中,毕业欢送会上,低矮的屋子里异乎寻常的安静,全班同学谦让有礼,说话声音低低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仔细阅读第五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因。

4.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为什么“我”的那篇“有纪念意义的文章”题目为“路”。

5.文章语言自然,行文流畅,其中一些四字词语准确凝练,极富表现力。根据所给解释从文中选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写在括号内。

1)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2)比喻没有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3)常用来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4)突然和人世永别。                                                

6.文中涉及到我国三部古典文学名著,其中你最爱读的是哪一部?结合这部名著中的相关情节谈一谈你喜爱的理由。

7.文章写于1979年,李致远先生四十四年前的教诲和鼓舞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文章内容,从作者角度拟一段抒发对李先生感激之情的语句,语言力求简洁流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  九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老师对我说

何为

  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

  1935年,火一样酷热的汉口之夏。我在长江边上那个繁华的城市里,读完了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考试结束,学校特地为应届毕业生安排了一次小小的欢送会。

  欢送会设在校舍底层的一间乒乓室里。室内屋顶低矮,如同地下室,整个屋子就显得更长。从图书室临时搬来的几张长桌排成一字形。桌上整整齐齐摆满了糕点瓜子和汽水之类。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极了。这一天,全班四十四个同学之间都谦让有礼,连说话的声音都是低低的。是的,对所有被欢送的小学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谁都珍惜这临别依依的茶话会。

  我们的级任老师李致远先生不知什么时候进入屋内的,因为我们听见熟悉的咳嗽声。他大概三十岁左右,看起来倒像年近四十。有的同学说他当了那么多年小学教员,天天站在黑板前,吸了太多的粉笔灰,因此得了肺痨。这种病在那个年代是不治之症。他脸色阴郁,戴着一副老式玳瑁边深度近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那两只眼睛总是神经质地睁得大大的,好像随时随地要拍案而起大声疾呼的样子。只是在几声咳嗽过后,眼睛里那一缕升腾的火焰似乎又熄灭下去了。

  我是从另一个大城市转学到那个学校的,而且也只读了半年就毕业了。担任国文课的李先生也就是级任老师。说实话,我当小学生时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很差劲的。有一回还得到某老师触目的红笔批语:“文不对题!”颇有大喝一声以示训诫之意。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我随同可爱的木偶匹诺曹经历了种种奇遇,旋即又钻进《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迷人的世界里。到了李先生的课堂上,我不胜奇怪,从第一堂作文课直到期终的毕业考试,仿佛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我的作文忽然都变得优秀起来,几乎每一篇都名列第一。有几次,李先生还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我的作文,时或即席讲述一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加以赞扬的原因,这时他那瘦削的脸上就泛起兴奋的红光。倘有用辞不当之处也必定加以指正。凡是他批改过的作文,即使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在他深度的近视眼下也决不会放过,他于是稍稍停顿片刻,向我投来逼人的眼光。那闪闪发光的视线里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热烈的期望。他无声的话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末了总是一阵呛咳,朗读也到此中止了。这实在使我又感动又难过。

  在李先生的教诲和鼓舞下,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时代。现在一转眼就要离别了,半年来课堂上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一阵掌声,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

  简单的欢送仪式举行过后,在铺着洁白台布的一字形长桌尽头,李先生侧身站在桌旁。还没有开口,他用手帕掩着嘴咳了一会儿,随后以他锐利的眼光扫视全场。我想,只有一颗真正火热的心,才能隔着厚厚的镜片闪射那样炽热的光芒。

  “哦,毕业了。”李先生说了几句贺词,停停,他又讲下去,几乎变成愤激的大声呐喊:“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你们往后走哪条路,由你们选择,可是千万别重蹈覆辙,再踏上前人走过的那条自取灭亡的绝路!不!你们要去闯出一条崭新的路,去,去吧,去走新的路!”

  听起来声音有点古怪。这临别赠言有若沉闷黑夜里爆出一声惊雷,全场的同学无不为之愕然。李先生过于激动,慢慢坐下来,呛咳着。我近旁一个女同学埋下头去,一缕长发云彩般披落在肩头。她闭上眼睛,泪珠滚落在她苍白的脸上。

  我即将离开那个城市。出发远行以前,同那个女同学最后一次去看望李先生。他目光炯炯,紧紧拉着我们的手,说以后要多给他去信。沉默半晌,他忽然从杂乱无章的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书,认真地写上给某某同学留念的字样。这是我每一次看到的一本美丽的书,1931年间陈梦家编选的一本诗选,其中包括闻一多几首著名的诗作。

  那一年秋天风雨如晦,我又回到上海读初中。过了不久,听说李致远先生的病终于不治,溘然长辞,身后萧条,只留下一堆不值几块大洋的文学书刊而已。他是旧时代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员,在他平凡的岗位上,耗尽了他全部的光和热。我引以为憾的是没有照他的嘱咐,给他写过一次信;可是在那个多雪的冬天里,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散文,那篇文章发表时用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题目:《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1)旋(  )  (2)教(  )

(3)热(  )  (4)半(  )

2.第三段中,毕业欢送会上,低矮的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全班同学谦让有礼,说话声音低低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欢送会上李先生的临别赠言有若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在第四段中有一句与之相呼应的描写,将这句话完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书写力求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仔细阅读第五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九段李先生引用的鲁迅先生的话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他(她)的主要特点。

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为什么“我”的那篇“有纪念意义”的文章题目为《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语言自然,行文流畅。其中一些四字词语准确凝练,极富表现力。根据所给解释,从文中选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写在括号内。

(1)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

(2)比喻没有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

(3)常用来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

(4)突然和人世永别。(  )

8.文中涉及我国三部古典文学名著,其中你最爱读的是哪一部?结合这一部名著中的相关情节谈一谈你喜爱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写于1979年,李致远先生44年前的教诲和鼓舞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文章内容从作者角度拟一段抒发对李先生的感激之情的语句,语言力求简洁流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04全国中考试题集锦中考必备 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师对我说

何为

  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

  一九三五年,火一样酷热的汉口之夏。我在长江边上那个繁华的城市里,读完了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考试结束,学校特地为应届毕业生安排了一次小小的欢送会。

  欢送会设在校舍底层的一间乒乓室里。室内屋顶低矮,如同地下室,整个屋子就显得更长。从图书室临时搬来的几张长桌排成一字形。桌上整整齐齐摆满了糕点瓜子和汽水之类。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极了。这一天,全班四十四个同学之间都谦让有礼,连说话的声音都是低低的。是的,对所有被欢送的小学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谁都珍惜这临别依依的茶话会。

  我们的级任老师李致远先生不知什么时候进入屋内的,因为我们听见熟悉的咳嗽声。他大概三十岁左右,看起来倒像年近四十。有的同学说他当了那么多年小学教员,天天站在黑板前,吸了太多的粉笔灰,因此得了肺痨。这种病在那个年代是不治之症。他脸色阴郁,戴着一副老式玳瑁边深度近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那两只眼睛总是神经质地睁得大大的,好像随时随地要拍案而起大声疾呼的样子。只是在几声咳嗽过后,眼睛里那一缕升腾的火焰似乎又熄灭下去了。

  我是从另一个大城市转学到那个学校的,而且也只读了半年就毕业了。担任国文课的李先生也就是级任老师。说实话,我当小学生时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很差劲的。有一回还得到某老师触目的红笔批语:“文不对题”!颇有大喝一声以示训诫之意。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我随同可爱的木偶匹诺曹经历了种种奇遇,旋即又钻进《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迷人的世界里。到了李先生的课堂上,我不胜奇怪,从第一堂作文课直到期终的毕业考试,仿佛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我的作文忽然都变得优秀起来,几乎每一篇都名列第一。有几次,李先生还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我的作文,时或即席讲述一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加以赞扬的原因,这时他那瘦削的脸上就泛起兴奋的红光。倘有用辞不当之处也必定加以指正。凡是他批改过的作文,即使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在他深度的近视眼下也决不会放过,他于是稍稍停顿片刻,向我投来逼人的眼光。那闪闪发光的视线里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热烈的期望。他无声的话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末了总是一阵呛咳,朗读也到此中止了。这实在使我又感动又难过。

  在李先生的教诲和鼓舞下,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时代。现在一转眼就要离别了,半年来课堂上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一阵掌声,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

  简单的欢送仪式举行过后,在铺着洁白台布的一字形长桌尽头,李先生侧身站在桌旁。还没有开口,他用手帕掩着嘴咳了一会儿,随后以他锐利的眼光扫视全场。我想,只有一颗真正火热的心,才能隔着厚厚的镜片闪射那样炽热的光芒。

  “哦,毕业了。”李先生说了几句贺词,停停,他又讲下去,几乎变成愤激的大声呐喊:“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你们往后走哪条路,由你们选择,可是千万别重蹈覆辙,再踏上前人走过的那条自取灭亡的绝路!不!你们要去闯出一条崭新的路,去,去吧,去走新的路!”

  听起来声音有点古怪。这临别赠言有若沉闷黑夜里爆出一声惊雷,全场的同学无不为之愕然。李先生过于激动,慢慢坐下来,呛咳着。我近旁一个女同学埋下头去,一缕长发云彩般披落在肩头。她闭上眼睛,泪珠滚落在她苍白的脸上。

  我即将离开那个城市。出发远行以前,同那个女同学最后一次去看望李先生。他目光炯炯,紧紧拉着我们的手,说以后要多给他去信。沉默半晌,他忽然从杂乱无章的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书,认真地写上给某某同学留念的字样。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一本美丽的书,一九三一年间陈梦家编选的一本诗选,其中包括闻一多几首著名的诗作。

  那一年秋天风雨如晦,我又回到上海读初中。过了不久,听说李致远先生的病终于不治,溘然长辞,身后萧条,只留下一堆不值几块大洋的文学书刊而已。他是旧时代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员,在他平凡的岗位上,耗尽了他全部的光和热。我引以为憾的是没有照他的嘱咐,给他写过一次信;可是在那个多雪的冬天里,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散文,那篇文章发表时用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题目:《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1)旋(  ) (2)教(  )

(3)热(  ) (4)半(  )

2.第三段中,毕业欢送会上,低矮的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全班同学谦让有礼,说话声音低低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欢送会上李先生的临别赠言有着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在第四段中有一句与之相呼应的描写,将这句话完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书写力求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仔细阅读第五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九段李先生引用的鲁迅先生的话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他(她)的主要特点。

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为什么“我”的那篇“有纪念意义”的文章题目为《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语言自然,行文流畅。其中一些四字词语准确凝练,极富表现力。根据所给解释,从文中选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写在括号内。

(1)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    )

(2)比喻没有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    )

(3)常用来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    )

(4)突然和人世永别。             (    )

8.文中涉及到我国三部古典文学名著,其中你最爱读的是哪一部?结合这部名著中的相关情节谈一谈你喜爱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写于1979年,李致远先生四十四年前的教诲和鼓舞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文章内容从作者角度拟一段抒发对李先生的感激之情的语句,语言力求简洁流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