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0、写出与长城有关的成语、歇后语各一个。

______                                               

10、示例:固若金汤???众志成城  ??万里长城?

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写出与长城有关的成语、歇后语各一个。

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把国土交与谁

毕淑敏

    “我”是谁?是一一千千万万曾经和正在保卫祖国的边防军战士。

    整整40年前,我有幸成为这支庄严队伍的一员,奉命把守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那时,“用鲜血和生命誓死捍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是每天都振臂高呼的口号。某夜,我们之中一位年轻的士兵,中弹扑倒在万古不化的冰雪上,用他不到20岁的青春年华,实践了这句诺言。

    星寒风高,我们为他更换尸衣。被敌人击穿的肠子流出体外,冻成猩红的冰坨,耷拉着,再也无法安送回腹腔。我们只好将军装剪开,用层层衣襟交错包裹,才把他勉强装殓。待做完了这一切,天将破晓。我站在寂寞旷野中,仰望苍穹,第一次悲怆地叩问上天:无知无觉的土壤,真的比一截生龙活虎的身体更宝贵吗?冷硬干燥的沙子,真的比雪白而坚固的骨骼更值得珍惜吗?

    答案苦涩:是啊。这寒漠边陲的每一撮永冻土壤,都关乎到祖国人民的千万年福祉。这里的每一杯毫无声息的沙砾,都代表着一个饱受磨难民族的尊严。

    于是,匆匆拭泪,走向新的战场,再也不费心思索这个问题了一一已然有了颠扑不破的答案。

    后来,我卸下军装,回归一名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在摩肩接踵的城市里,远离担子,成了被保卫的一员。已经履行了对祖国的承诺,从此不再遥想阔大冷峻的边陲。2008年,我乘坐远洋轮船,绕地球航行一周,用了一百多天,完成了环球之旅。终日僵坐船头,看数十个国界如烟云般在眼前依次展现,然后隐遁而去。面对看似无疆无际,实则每一寸水域都有归属的大海,突发奇想,好想轻声问一句:我把国土交与谁?

    是啊,从上古时代开始,人类无休无止的战争,归根到底,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生存的底线,就有了繁衍昌盛的基本保障。于是,地球的版图就在铁蹄和硝烟中,一次次改写。人们朴素而顽固的癖好就是:拼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掠夺他人的地盘。让自己游得舒服一点,宽敞一点,牢靠一点,富裕一点。至于对手嘛,哈!谁让你弱小?谁让你落后?谁让你温良?谁让你没有足够的铁与火,保卫自己的家园?落后就要挨打,你理应活得逼仄,理应衣食无着,理应萎缩消亡,理应最后被逐出人间舞台……

这种选择,从生物学的角度上也许可以归入“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范畴,但人类毕竟不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不是弱肉强食的动物!肆意掠夺和灭绝其他种族,从社会学和人类进化的历史来看,都是强盗和殖民者的逻辑,野蛮而残忍。

    于是有了风起云涌的保卫国土之战,于是有了谈判桌上寸土必争的较量,于是有了军事的结盟和经济的壁垒,于是有了原子弹和种种高科技的杀人武器……而这一切的核心,都是为了让自己和自己血脉相承的族人,在更辽阔富饶的土地上,活得更滋润。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的战争哲学已日渐式微,靠明火执仗地侵略他人的家园以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几乎已不可能。爱好和平的人们终于认识到,地球这块圆形蛋糕,体积就这么大。怎么折腾,都不可能做得再大了。哪怕是填海造田,表面上确实是增加了土地的面积,其实不过是以压缩了海洋疆域为代价的。

    你想幸福吗?只有一条路——把自家经营好,精心规划、精雕细刻、飞针走线、花团锦簇,然后,与他国和谐相处。

    边防军是需要的,土地是要捍卫的。只是被保卫得铁壁合围固若金汤曾经浸染过热血的国土,从握紧枪杆的战士手中,最终交到哪里?

    交给日日推高房价的房地产商吗?交给坐拥地下矿产之富的暴发户吗?交给收了若干年的过路费,还继续高举“还贷”旗帜的公路经营者管理者吗?交给已经将土地分到手里然后撂荒的农人吗?交给为了一己之利污染山川河流的急功近利者吗?交给有了一张七十年的土地使用权的房产证,证上有几间小屋的你和我吗?

    似乎,是的。然而,绝不是。

    把土地交给人民,自然是对的。可随便某个人,就可以支配国土这个无比庞大的标的物吗?显然,并非如此。

    国土,一个如此苍凉的概念。它覆盖着祖国的每一寸肌肤,没有了国土,一个民族便没有了立足之地。国土又是一个如此古老的概念,在它的襟怀里,深扎着我们传统文化的根须。你很难设想,一个丧失了国土的后裔,还能从容地记忆和传唱他先人的歌;国土,又是一个如此脆弱的体系,一朝污染一夕损毁,就再也难以复原。国土,是一个埋藏着巨大希望的聚宝盆,所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梦想之花,都要在它的荫蔽下萌芽。

    百转千思之后,想对能够决定国土命运的人们郑重说一句一一你们可要把国土管好啊!

    你们代表着曾经在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的万千民众,行使建设今天和构思明天的权力。你们是不带枪的第二边防军,因为今天也还有各式各样的势力,以各种各样的名目,企图蚕食我们的领土。你们一定要给蛀虫致命的还击,斩断罪恶的黑手。你们肩负着已经出生和尚未出生的孩子们的期盼,因为今天活着的人们,不应该提前透支子引、万代的富庶与欢颜。

    我把国土交与你,即使我们老去,也要在这块土地中歇息。为了自己的清宁和民族的久安,你们可要善待这片古老的土地啊!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装(    )  ②一手(    )  ③荒(    )  ④蔽(    )

2.一位年轻的十兵,用他不到20岁的青春年华,实践了“用鲜血和生命誓死捍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的誓言,作者以凝重笔触为我们描述士兵安葬之前这一情景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语言流畅,气势强烈,内容连贯,情感深沉。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①我站在寂寞旷野中,仰望苍穹,第一次悲怆地叩问上天:无知无觉的土壤,真的比一截生龙活虎的身体更宝贵吗?冷硬干燥的沙子,真的比雪白而坚固的骨骼更值得珍惜吗?

    答案苦涩:是啊。这寒漠边陲的每一撮永冻土壤,都关乎到祖国人民的千万年福祉。这里的每一抔毫无声息的沙砾,都代表着一个饱受磨难民族的尊严。

    ②交给日日推高房价的房地产商吗?交给坐拥地下矿产之富的暴发户吗?交给收了若干年的过路费,还继续高举“还贷”旗帜的公路经营者管理者吗?交给已经将土地分到手里然后撂荒的农人吗?交给为了一己之利污染山川河流的急功近利者吗?

4.“爱好和平的人们终于认识到,地球这块圆形蛋糕,体积就这么大,怎么折腾,都不可能做得再大了。”句中“折腾”一词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5.自上古时代以来,人类无休止争夺的“国土”;边防战士用生命捍卫的“国土”,在作者看来,究竟有何特点?

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样深爱“国土”的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7.作者以“我把国土交与谁”为题,有哪些好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2005年是农历的乙酉年即鸡年,掐指一算,生肖动物排行榜里,鸡,竟是十二属相中唯一的鸟类。多数人熟悉的鸡乃是家鸡,人类畜养的家鸡曾达200种之多,现在多已失传或绝种,目前还有70多个品种,全球人类饲养的鸡的总数在100亿只以上,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鸡。

  人类养鸡的最早有史记录是公元前8000年(旧石器时代)的越南,然后,中国、印度、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相继出现鸡的驯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屈家岭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曾发掘有陶鸡,说明早在公元前,家鸡就已普及于华夏了。家鸡的祖先是美丽的野鸡——雉类,具体说,是一类叫原鸡的鸡形目、雉科动物。原鸡,包括红原鸡、灰原鸡、绿原鸡和锡兰原鸡,这些雉类可能都与现代家禽——鸡的起源有渊源。翻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分布在我国南方热带丛林的、现生的红原鸡,还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呢。

  中国历史上曾把鸡抬得很高,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鸡视为世俗的太阳鸟,对鸡崇敬有加,称鸡为“德禽”。《尔雅翼》中说,鸡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敌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者,仁也;鸣不失时者,信也。”关于鸡的“五德”有诗赞曰:“意在五更初,幽幽潜五德;瞻顾候明时,东方有精色”。

  鸡叫三遍,太阳出来,鸡的司晨报晓,被看成黎明即起的吉兆。鸡便成了划分阴阳两界、送走黑暗,迎接光明的“阳鸟”、“天鸡”,吉祥的化身,鸡者,吉也!司晨报晓有天鸡,以鸡煞鬼,除秽驱邪,也是鸡在民俗中的重要角色。在没有钟表的时代,雄鸡打鸣是人类的主要计时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先秦,人们有鸡鸣即起的习惯。各国的疆界、隘口也是闻鸡开关,这才有孟尝君计过秦关的趣事。秦昭王曾礼聘齐国贵族孟尝君为相,后听谗言欲杀之,孟尝君闻讯而逃,至函谷关。因时辰尚早,鸡鸣才能开关,孟尝君一行只好等待天亮。在秦王追兵将至之时,一位素无名声的下士自称会学鸡叫,以骗开城门,孟尝君大喜,命其一试,果然一鸣惊人,余音袅袅。几声之后,远近村落的公鸡纷纷响应,连关吏养的鸡也昂首啼叫起来,关吏揉着惺忪睡眼打开关隘之门,孟尝君一伙便因此趁“鸡”而逃。

  可能有人会觉得古人把鸡描述得太神奇了,可能吗?不过,还真有过一次亲历:大前年,我去重庆讲课,与绿色志愿者协会的吴登明等路途歇息,见鸡群中的鸡,难辨公母,老吴随便说了一句“母鸡吧”,话音未落,那小公鸡便蹬上母鸡后背,显示出其公鸡的雄姿,令在场的每个人大笑不已,更是感叹不已。

  近来,我发现古代诗文中,鸡常成为文人们描述的对象,丰富了文化韵味。从《诗经》中的“风雨潇潇,鸡鸣胶胶”,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犬吠鸡鸣几处,条桑种杏何人”……直至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至于“鸡犬不宁”、“鸡犬升天”、“鸡零狗碎”,皆有其典。

(选自《网络文摘》有改动 作者:蔷薇)

(1)本文中介绍了鸡在古时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历史上曾把鸡称为“德禽”,《尔雅翼》中说,鸡有五德,请你结合所述五德,用一句话来解释“德禽”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文中,鸡常成为文人们描述的对象,请你写出另外两句含有“鸡”或其他动物名称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班级开展以“鸡”为题的成语接龙活动,要求每人说出一句含有“鸡”的成语,并用它说一句话。轮到你时,前面的同学把上文中出现的成语都说出来了,那么请你另外再说一个并用它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叙述“我”的一次亲身经历,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2005年是农历的乙酉年即鸡年,掐指一算,生肖动物排行榜里,鸡,竟是十二属相中唯一的鸟类。多数人熟悉的鸡乃是家鸡,人类畜养的家鸡曾达200种之多,现在多已失传或绝种,目前还有70多个品种,全球人类饲养的鸡的总数在100亿只以上,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鸡。

  人类养鸡的最早有史记录是公元前8000年(旧石器时代)的越南,然后,中国、印度、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相继出现鸡的驯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屈家岭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曾发掘有陶鸡,说明早在公元前,家鸡就已普及于华夏了。家鸡的祖先是美丽的野鸡——雉类,具体说,是一类叫原鸡的鸡形目、雉科动物。原鸡,包括红原鸡、灰原鸡、绿原鸡和锡兰原鸡,这些雉类可能都与现代家禽——鸡的起源有渊源。翻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分布在我国南方热带丛林的、现生的红原鸡,还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呢。

  中国历史上曾把鸡抬得很高,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鸡视为世俗的太阳鸟,对鸡崇敬有加,称鸡为“德禽”。《尔雅翼》中说,鸡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敌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者,仁也;鸣不失时者,信也。”关于鸡的“五德”有诗赞曰:“意在五更初,幽幽潜五德;瞻顾候明时,东方有精色”。

  鸡叫三遍,太阳出来,鸡的司晨报晓,被看成黎明即起的吉兆。鸡便成了划分阴阳两界、送走黑暗,迎接光明的“阳鸟”、“天鸡”,吉祥的化身,鸡者,吉也!司晨报晓有天鸡,以鸡煞鬼,除秽驱邪,也是鸡在民俗中的重要角色。在没有钟表的时代,雄鸡打鸣是人类的主要计时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先秦,人们有鸡鸣即起的习惯。各国的疆界、隘口也是闻鸡开关,这才有孟尝君计过秦关的趣事。秦昭王曾礼聘齐国贵族孟尝君为相,后听谗言欲杀之,孟尝君闻讯而逃,至函谷关。因时辰尚早,鸡鸣才能开关,孟尝君一行只好等待天亮。在秦王追兵将至之时,一位素无名声的下士自称会学鸡叫,以骗开城门,孟尝君大喜,命其一试,果然一鸣惊人,余音袅袅。几声之后,远近村落的公鸡纷纷响应,连关吏养的鸡也昂首啼叫起来,关吏揉着惺忪睡眼打开关隘之门,孟尝君一伙便因此趁“鸡”而逃。

  可能有人会觉得古人把鸡描述得太神奇了,可能吗?不过,还真有过一次亲历:大前年,我去重庆讲课,与绿色志愿者协会的吴登明等路途歇息,见鸡群中的鸡,难辨公母,老吴随便说了一句“母鸡吧”,话音未落,那小公鸡便蹬上母鸡后背,显示出其公鸡的雄姿,令在场的每个人大笑不已,更是感叹不已。

  近来,我发现古代诗文中,鸡常成为文人们描述的对象,丰富了文化韵味。从《诗经》中的“风雨潇潇,鸡鸣胶胶”,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犬吠鸡鸣几处,条桑种杏何人”……直至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至于“鸡犬不宁”、“鸡犬升天”、“鸡零狗碎”,皆有其典。

(选自《网络文摘》有改动 作者:蔷薇)

1)本文中介绍了鸡在古时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历史上曾把鸡称为“德禽”,《尔雅翼》中说,鸡有五德,请你结合所述五德,用一句话来解释“德禽”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文中,鸡常成为文人们描述的对象,请你写出另外两句含有“鸡”或其他动物名称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班级开展以“鸡”为题的成语接龙活动,要求每人说出一句含有“鸡”的成语,并用它说一句话。轮到你时,前面的同学把上文中出现的成语都说出来了,那么请你另外再说一个并用它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叙述“我”的一次亲身经历,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熟藕(共9分)

汪曾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这家卖一种酒,叫佛手曲.一个很大的方玻璃缸,里面用几个佛手泡了白酒,颜色微黄,似乎从玻璃缸外就能闻到酒香。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莱,即百花菜。不贵,有两个烧饼的钱就可以买一小堆,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其实没有什么贵重的果子,不过就是甘蔗(去皮,切段),革莽(削去皮,用竹签串成串,泡在清水里)。再就是百合、山药。

    周麻子的水果摊隔壁是杨家香店。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家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红蜡烛。一个师傅把烛芯在一口锅里一枝一枝“蘸”出来,一排一排在房椽子上风干。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一个师傅用木褪凿子在一沓染黄了的“毛长纸”上凿出一溜溜的铜钱窟窿,是烧给死人的。明矾。这地方吃河水,河水浑,要用矾澄清了.炸油条也短不了用矾。碱块。这地方洗大件的衣被都用碱,小件的才用肥皂。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另外在小缸里还装有白糖、红糖、冰糖,南枣、红枣、蜜枣,桂圆、荔枝干、金橘饼,山椿,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他也还有一些生意上的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帐,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抱着一只很肥的珊婚猫。他并不喜欢猫。是猫避鼠。他养猫是怕老鼠偷吃蜡烛油。打通关打累了,他伸一个懒腰,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好条子,还有一种扁窄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刘小红的父亲一天就是比这些道道,一面口中报出尺数:“一尺、二尺、三尺……”绒线店还带卖梳头油,刨花(抿头发用)、雪花膏。还有一种极细的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刘小红每学期装饰教室扎纸花,都从家里带了一箍花丝去。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嘴,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但是她最爱吃的是熟藕。正对刘家绒线店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谁想吃熟藕,都得来跟王老买。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的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伍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植糕给送来,她都不吃,摇头。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长了,妈妈非常心疼。一夭,她忽然叫妈: “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面?” 小红摇头。 “冲一碗焦屑?" 小红摇头。 “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 小红摇头。 “那你想吃什么?” “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

    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l”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热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小孩子复原得快,休息了一个星期,就峭蹦跳跳去上学了,手里还是捧了一节熟藕。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间小红:“有了没有?”小红红着脸说:“有了。”“一定会是个白胖小子!”

    “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看看,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做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送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股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1分)

                                                                               

11.作者饶有兴致地一家一家介绍起各家店铺,酱园、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然后才是刘小红家的绒线店,是不是闲笔?谈谈你的看法。(2分)

                                                                              

                                                                               

                                                                              

12.王老与小红有四句对话,对其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固然可以看出老少之间的亲呢,感情深厚。问题是,一个老头,能这样问一个刚结婚的小媳妇吗?不要说老头,就是老太太也不兴这么唐突呀!这合乎情理吗?

B. 汪氏下笔是多么的准确,生动,传神,没有一丝一毫的妄拟和“拔高”,而且深入世理,合乎人情。不要小看这四句简短的一对一答,它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神来之笔!多少真情,都浓缩其中,无穷意味,皆蕴含其间。

C. 人间一切真的、善的、美好的感情,都应是发自内心的。如风行水上,是那样的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假和做作。

D. 这熟藕,一吃几乎就是二十年呀。二十年,是什么概念?它是一个少女,美好甜蜜的童年和少年;是一个老人孤苦温馨的晚年啊!有谁能够感受到,那超越了血缘而形成的亲情有多么浓厚吗?两人的感情是那么的真挚而深厚,这四句对话就是见证。

13.小说最后说: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卖熟藕。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2分)

                                                                              

                                                                              

14.文章多处运用了照应的写作手法,请举出一例。(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熟藕(共9分)

汪曾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这家卖一种酒,叫佛手曲.一个很大的方玻璃缸,里面用几个佛手泡了白酒,颜色微黄,似乎从玻璃缸外就能闻到酒香。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莱,即百花菜。不贵,有两个烧饼的钱就可以买一小堆,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其实没有什么贵重的果子,不过就是甘蔗(去皮,切段),革莽(削去皮,用竹签串成串,泡在清水里)。再就是百合、山药。

    周麻子的水果摊隔壁是杨家香店。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家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红蜡烛。一个师傅把烛芯在一口锅里一枝一枝“蘸”出来,一排一排在房椽子上风干。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一个师傅用木褪凿子在一沓染黄了的“毛长纸”上凿出一溜溜的铜钱窟窿,是烧给死人的。明矾。这地方吃河水,河水浑,要用矾澄清了.炸油条也短不了用矾。碱块。这地方洗大件的衣被都用碱,小件的才用肥皂。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另外在小缸里还装有白糖、红糖、冰糖,南枣、红枣、蜜枣,桂圆、荔枝干、金橘饼,山椿,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他也还有一些生意上的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帐,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抱着一只很肥的珊婚猫。他并不喜欢猫。是猫避鼠。他养猫是怕老鼠偷吃蜡烛油。打通关打累了,他伸一个懒腰,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好条子,还有一种扁窄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刘小红的父亲一天就是比这些道道,一面口中报出尺数:“一尺、二尺、三尺……”绒线店还带卖梳头油,刨花(抿头发用)、雪花膏。还有一种极细的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刘小红每学期装饰教室扎纸花,都从家里带了一箍花丝去。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嘴,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但是她最爱吃的是熟藕。正对刘家绒线店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谁想吃熟藕,都得来跟王老买。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的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伍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植糕给送来,她都不吃,摇头。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长了,妈妈非常心疼。一夭,她忽然叫妈: “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面?” 小红摇头。 “冲一碗焦屑?" 小红摇头。 “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 小红摇头。 “那你想吃什么?” “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

    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l”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热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小孩子复原得快,休息了一个星期,就峭蹦跳跳去上学了,手里还是捧了一节熟藕。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间小红:“有了没有?”小红红着脸说:“有了。”“一定会是个白胖小子!”

    “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看看,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做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送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股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1分)

                                                                               

11.作者饶有兴致地一家一家介绍起各家店铺,酱园、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然后才是刘小红家的绒线店,是不是闲笔?谈谈你的看法。(2分)

                                                                              

                                                                               

                                                                              

12.王老与小红有四句对话,对其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固然可以看出老少之间的亲呢,感情深厚。问题是,一个老头,能这样问一个刚结婚的小媳妇吗?不要说老头,就是老太太也不兴这么唐突呀!这合乎情理吗?

B. 汪氏下笔是多么的准确,生动,传神,没有一丝一毫的妄拟和“拔高”,而且深入世理,合乎人情。不要小看这四句简短的一对一答,它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神来之笔!多少真情,都浓缩其中,无穷意味,皆蕴含其间。

C. 人间一切真的、善的、美好的感情,都应是发自内心的。如风行水上,是那样的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假和做作。

D. 这熟藕,一吃几乎就是二十年呀。二十年,是什么概念?它是一个少女,美好甜蜜的童年和少年;是一个老人孤苦温馨的晚年啊!有谁能够感受到,那超越了血缘而形成的亲情有多么浓厚吗?两人的感情是那么的真挚而深厚,这四句对话就是见证。

13.小说最后说: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卖熟藕。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2分)

                                                                              

                                                                              

14.文章多处运用了照应的写作手法,请举出一例。(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初中语文一课一练(开明版)初二(三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①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在秀丽的江南水乡之间,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其中位于东郊钟山南麓的中山陵园,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

  ②钟山的本源出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它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称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后者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000米,南北宽度3000米。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到钟山来打猎,看到周围的风景优美,地势也很开阔,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决定将陵园建筑在南京的钟山南麓。

  ③陵园的设计是通过方案竞赛入选的,对送选的四十余份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当时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由于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并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4.6万亩,先后施工6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算,共达400余万元。

  ④陵园的总体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东、西距灵谷寺与明孝陵各约1000米(其间有道路相连)。这样就将三区著名的名胜联为一体,从而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在区域规划上是值得的。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6000米,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道外的丘岗坡坨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覆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的气氛之中。

  ⑤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⑥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金光大字。

  ⑦循陵门后石阶即至碑亭,亭内在龟跌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⑧自碑亭再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万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景色。

  ⑨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⑩墓室直径约16米,高10米,地面中部砌圆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围有环形走道及石栏以供瞻仰。室顶为半球形穹窿,对外不开窗,用电气照明及机械通风。中山先生的灵柩在1929年奉安时,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处,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环形围墙,外铺草地,并植以梅、玉兰等花木。

  (11)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5分)

墓(  )②灵(  )③突(  )

④远(  )⑤细(  )⑥深(  )

⑦机(  )⑧南(  )⑨横(  )

刻(  )

2.为文中画□处选择恰当的一组词语。(1分)

[  ]

A.甲称道  乙肃穆  丙奇妙

B.甲称赞  乙肃穆  丙奇特

C.甲称颂  乙肃静  丙奇妙

D.甲赞颂  乙肃静  丙奇特

3.第②段文字介绍了钟山怎样的地势及环境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南北宽度3000米中加粗词语“仅”的表达效果。

(2分)________________

5.中山陵园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了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

6.依次写出第⑥至第⑩段主要介绍的中山陵的结构布局,并指出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2分)

________________

7.第⑧段描写了大平台上所见景色,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

8.选出为全文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2分)

[  ]

A.①-③|④-⑤|⑥-⑩|(11)

B.①|②-⑤|⑥-⑩|(11)

C.①|②-⑩|(11)

D.①-⑤|⑥-(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