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8、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物,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精卫填东海,矢志不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示例:大禹治洪水,公而忘私;女娲补苍天,为民造福;夸父逐烈日,勇往直前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物,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精卫填东海,矢志不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物,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 精卫填东海,矢志不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忘记玄奘是可悲的

周国平

    ①在中国历史上,世界级的精神伟人屈指可数,玄奘是其中一个。这样一位受到许多国家的人民崇敬的中国人,今天在自己的国家还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他吗?

    ②玄奘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

    ③他身上,有一般中国学者身上少见的执著求真的精神。去印度之前,他已遍访国内高僧,详细研究汉传佛教各派学说,发现它们各执一词,互相矛盾。用已有的汉译佛经来检验,又发现译文多模糊之处,不同译本意思大相径庭。因此,他才“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到佛教的发源地寻求原典。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其中,取经用了l7年,译经用了l9年。他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的人,有极其明确的目标,因而能够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取经途中,常有国君挽留他定居,担任宗教领袖,均被他坚辞馥回国以后,唐太宗欣赏其才学,力劝他还俗,“共谋朝政”,也遭他婉谢。

    ④超常的悟性加极端的认真,使玄奘在佛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所翻译的佛经,在量和质上,直到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无人能够超越。他的佛学造诣由一件事可以看出:在印度时,戒日王举行著名的曲女城大会,请他讲大乘有宗学说,到会的数千人包括印度的大德高僧全都叹服,无一人敢提出异议。以访问学者身份成为外国本土文化首屈一指的大师,这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例子。

    ⑤世界知道玄奘,则多半是因为《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其实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副产品,仅用一年时间写成,记述了他所到各地的概况和见闻。西方考古学者根据此书在新疆、印度等地发掘遗址,皆得到了证实,可见玄奘治学的严谨。这本书为印度保存了公元七世纪前的古代历史,如果没有它,印度的这段历史会是一片漆黑,没有记录历史习惯的印度人甚至不知道佛祖是印度人。正因为如此,玄奘之名在印度家喻户晓,而《大唐西域记》则成了学者们研究印度历史必读的经典。也因为如此,不但在印度,而且在日本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玄奘都是人们最熟悉和崇敬的极少数中国人之一。

    ⑥今天许多中国人只知道电视剧上那个娱乐化的唐僧,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懂得他的伟大的人就更少了。一个民族倘若不懂得尊敬自己历史上的精神伟人,就不可能对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贡献。应该说,忘记玄奘是可悲的。

(选自《闲情的分量》,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划线句是作者针对什么现象发的感慨?在原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全文结构,概括相关内容,填写在下表的空格(标有a、b、c、d处)内。

第②段

  “玄奘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

第③段

玄奘具有执著求真的精神。

毕其一生求取和翻译佛经,不为荣华富贵所动。

第④段

    a

    b

第⑤段

    c

    d

3.如果把“到会的数千人包括印度的大德高僧全都叹服,无一人敢提出异议”中加点的“敢”字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1)本文第③④⑤段的内容让你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的哪些故事?请简要概括其中一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本文中的“玄奘”为比较对象,谈谈你对《西游记》中的“唐僧”或娱乐化的“唐僧”(如《大话西游》中的唐僧)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美意朦胧

  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戴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③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④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⑤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纪游。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晖,明月光,白发悲,班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这一娇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⑥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好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娇妍的万斛天光。

1)应该怎样理解“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这句话?

1)“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二、三段分两点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形式美与字面美外,第五段中,作者还形象地赞美了唐诗的另外哪两个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牡丹江仙子
郑彦英
  去牡丹江采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尊雕像,一尊已经塑成,亭亭玉立,风采照人,她的名字叫红罗女;一尊只有底座,安卧在中苏友好纪念馆门前一侧,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说,艺术家们正在精心制作雕像,将在日军于本地投降纪念日的9月3日落成,雕像的主人翁叫加琳娜·张。
  红罗女是镜泊湖地区的民间传说,说的是在远古时期,本地国王想寻找天下最美丽的女子为后,一位道士拿来一面镜子,说是只有照进这个镜子的女人,才是天下最美丽的女子。 国王派大臣拿着镜子寻找,大臣几乎跑遍了大东北,也没有一个女子入镜,正在水边发愁,突听芦苇荡中有苇笛吹响,镜子中竟然照进一个宛若天仙的女子。立即驶船进入芦苇荡,才知道女子叫红罗女。他高兴地向美丽的姑娘诉说了事情的原委,并期望她与自己一同进宫,与国王完婚,享受荣华富贵。姑娘淡淡一笑,说:“只要谁能到我这里来,对我说出世间什么是最宝贵的,说对了,我就嫁给他。”
  大臣匆匆回去复命。红罗女的美貌一时间传遍天下,在国王还没到来之前,便有不少人捷足先登。
  一位勇士骑马赶来,举剑劈石,向红罗女求婚。红罗女微笑着问:“你可知什么是世间最宝贵的吗?”勇士一挥手:“我剑可裂石,弓能射虎,骑马走天下,风光无限,当然,力和武,是世间最宝贵的。”姑娘摇摇头:“你纵有撑天力气,却难扫尽世间不平,穷富依旧,能说力和武是世间最宝贵的吗?”勇士刚走,来了一位书生,远远地就高声吟诗,希望得到红罗女的好印象。在回答姑娘的提问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诗书是世上最宝贵的。”红罗女问:“诗书虽好,能灭匪缉盗,救穷人于苦海吗?”书生一听,自知无趣,红着脸走了。随后来了一个商人,他回答红罗女的提问时踌躇满志,“有钱能使鬼推磨,只有金钱才是最宝贵的!”红罗女摇摇头:“金钱使人堕落,生贪欲,请你走吧。”国王来的时候自然前呼后拥,在回答红罗女的提问时,大笑一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世间最宝贵的,当然是权力!”红罗女转过脸去:“无工无农无商无兵,何来权力?”国王把镜子交给红罗女:“反正这镜子里只有你,你就只须做我的皇后!我现在就让你知道什么是权力!”一挥手,兵士一拥而上,欲强行拉走红罗女。未想到红罗女红云一般飘起来,将宝镜往地上一抛,宝镜立即碎为数片,化成今天的镜泊湖。红罗女却渐渐飞高,化入彩虹。
  这是长期流传在镜泊湖地区的民间传说,说明了当地人民崇尚真善美的普遍心态。采风期间,我了解到,当地就有一位基层干部:自己拿钱为老百姓办事,得到老百姓的广泛拥戴。我想,在红罗女的故乡,出现这样的好干部,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在这里,红罗女家喻户晓,真善美也就进入了人们的潜意识,不知不觉地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加琳娜·张的故事却是真实的,发生在绥芬河市东北郊天长山里,那里有日本军队使华时建立的要塞。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这里的日军因为无线电台损坏,没有接到军令,一直在负隅顽抗,苏联红军多次进攻,除了增加伤亡外,根本无法攻下。苏军已经在这里布置了许多门大炮,完全可以炸塌这个要塞,但是出于人道主义目的,苏军找到一位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是中国人的少女加琳娜·张。她不但会汉语、俄语,而且会日语。17岁的加琳娜·张毫不犹豫地作为翻译陪同苏联红军代表走进要塞,连续说服两次,日军不信也不降。当他们第三次去劝降时,日军残暴地杀害了这位勇敢、正义、尚未成年的少女。当地人民感念这位有着中俄两国血统的少女英雄,决定为她建立一座纪念雕像,并致函俄罗斯总统普京,请他题词。据塔斯社报道,普京总统很快回信,深情地说:“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在我们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真诚友好的基础之上。子孙后代将会感激设立‘友谊与和平的使者’纪念像。我认为,在纪念像上可以写下这样的话:‘我们的友谊意味着相互理解、信任、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铭记过去并思考未来。”’
  离开牡丹江后,我把自己最感动的这两个人物记录下来,我想,她们是牡丹江市的两位仙子,也是中华民族的仙子,她们用自己的行为,展现了她们的心灵,那就是爱,伟大的爱!
  孔夫子说,仁者爱人。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只有内心充满爱的人,才可以称为仙子。
1.文章开头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尊雕像”,是什么原因让“我”对这两尊雕像印象深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罗女对所有求婚者的答案都不满意,你认为她的答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插入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为文中加粗的部分加一个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忘记玄奘是可悲的
周国平
  ①在中国历史上,世界级的精神伟人屈指可数,玄奘是其中一个。这样一位受到许多国家的人民崇敬的中国人,今天在自己的国家还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他呢
  ②玄奘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
  ③他身上,有一般中国学者身上少见的执著求真的精神。去印度之前,他已遍访国内高僧,详细研究汉传佛教各派学说,发现它们各执一词,互相矛盾。用已有的汉译佛经来检验,又发现译文多模糊之处,不同译本意思大相径庭。因此,他才“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到佛教的发源地寻求原典。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其中,取经用了17年,译经用了19年。他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的人,有极其明确的目标,因而能够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取经途中,常有国君挽留他定居,担任宗教领袖,均被他坚辞。回国以后,唐太宗欣赏其才学,力劝他还俗,“共谋朝政”,也遭他婉谢。
  ④超常的悟性加极端的认真,使玄奘在佛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所翻译的佛经,在量和质上,直到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无人能够超越。他的佛学造诣由一件事可以看出:在印度时,戒日王举行著名的曲女城大会,请他讲大乘有宗学说,到会的数千人包括印度的大德高僧全都叹服,无一人敢提出异议。以访问学者身份成为外国本土文化首屈一指的大师,这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例子。
  ⑤世界知道玄奘,则多半是因为《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其实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副产品,仅用一年时间写成,记述了他所到各地的概况和见闻。西方考古学者根据此书在新疆、印度等地发掘遗址,皆得到了证实,可见玄奘治学的严谨。这本书为印度保存了公元七世纪前的古代历史,如果没有它,印度的这段历史会是一片漆黑,没有记录历史习惯的印度人甚至不知道佛祖是印度人。正因为如此,玄奘之名在印度家喻户晓,而《大唐西域记》则成了学者们研究印度历史必读的经典。也因为如此,不但在印度,而且在日本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玄奘都是人们最熟悉和崇敬的极少数中国人之一。
  ⑥今天许多中国人只知道电视剧上那个娱乐化的唐僧,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懂得他的伟大的人就更少了。一个民族倘若不懂得尊敬自己历史上的精神伟人,就不可能对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贡献。应该说,忘记玄奘是可悲的。(选自《闲情的分量》,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划线句是作者针对什么现象发的感慨?在原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全文结构,概括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的空白(标有a、b、c、d处)。
第②段   “玄奘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行者、信仰者,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
第③段  玄奘具有执著求真的精神。     毕其一生求取和翻译佛经,不为荣华富贵所动。
第④段  a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  c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到会的数千人包括印度的大德高僧全都叹服,无一人敢提出异议”中加粗的“敢”字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1)本文第③④⑤段的内容让你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的哪些故事?请简要概括其中一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本文中的“玄奘”为比较对象,谈谈你对《西游记》中的“唐僧”或娱乐化的“唐僧”(如《大话西游》中的唐僧)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