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对课文及作者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所写,作者“记之而去”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让其触景生情,想起了个人仕途的不顺。

B.《孔乙己》是一篇小说,孔乙己悲惨一生,这是因为当时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C.课文《济南的冬天》是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文中介绍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D.《鱼我所欲也》一文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舍生而取义。

1、C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对课文及作者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所写,作者“记之而去”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让其触景生情,想起了个人仕途的不顺。

B.《孔乙己》是一篇小说,孔乙己悲惨一生,这是因为当时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C.课文《济南的冬天》是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文中介绍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D.《鱼我所欲也》一文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舍生而取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词五首》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完成练习。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本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________。其中说的“子由”是作者的________,其名为________,他和苏轼及________并称文坛“三苏”。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中的“________”

3.词的上闽,写词人“________”的想像,词中描绘了一个________的境界,表现了对________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眠”是对________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________,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是________。

4.词中富有哲理的一句是“________”;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一句是“________”。请再写出一句本课外你知道的咏月怀人的诗句________。

5.下面对本词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和“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练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本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________。其中说的“子由”是作者的________,其名为________,他和苏轼及________并称文坛“三苏”。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中的“________”。
3.词的上闽,写词人“________”的想像,词中描绘了一个________的境界,表现了对________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眠”是对________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________,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是________。
4.词中富有哲理的一句是“________”;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一句是“________”。请再写出一句本课外你知道的咏月怀人的诗句________。
5.下面对本词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和“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粗字中读音或意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咸来问(x)n,音信、消息)

   B.遂与外人间(ji4n,隔开)

   C.使向路(f*,搀扶)

   D.便还家(y1o,邀请)

  (2)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③外人道也。’”几句中加横线的部分依次是指什么?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渔人 ②渔人和村人  ③桃花源里的人

   B.①渔人 ②桃花源里的人 ③桃花源外面的人

   C.①渔人 ②渔人     ③桃花源外面的人

   D.①村人 ②渔人和村人  ③桃花源外面的人

  (3)对“妻子”、“绝境”、“无论”在文中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男子的配偶  ②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无论如何

   B.①男子的配偶  ②没有出路的地方  ③不要说

   C.①妻子儿女   ②没有出路的地方  ③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D.①妻子儿女   ②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不要说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何叹惋?正确的一组是

[  ]

   A.大概是晋代以来的事。为没有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而叹惋。

   B.大概是汉朝以来的事。为没有亲自去参加战争而遗憾。

   C.大概是秦末以来的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D.大概是秦至汉朝的事。为他们生活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而叹惋。

  (5)按照课文默写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________,________。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

   ③土地平旷,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________:________。

   ⑤《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

  (6)对下列句中加粗词注音、释义都有误的一项是

[  ]

   A.男女衣(zhu$,穿着),悉如外人

   B.便(y4o,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芳草(xi2n,鲜艳)美,落英缤纷

   D.此中人(y(,语言)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下列句中加粗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  ]

   A.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

   B.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C.吾与将军不敢问

   D.问所从来,答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发散思维大课堂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要求。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时汉方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少牧羊,不习仕官,不愿也。”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上不报,数岁乃式,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徙民。河南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日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乃赐式外繇四百人①,式又尽复与官。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百姓。初式不愿为郎,布衣草蹻②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③令,缑氏便之;迁成皋令,将漕最④。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

  会吕嘉反,式上书曰:“臣闻主愧臣死,君臣宜尽死节,其驽下者宜出财以佐军,如是则国不犯之道。臣愿与子男及菑(z9)习弩博昌习船者请行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齐相雅行躬耕,随牧蓄番,辄分昆弟,更造,不为利惑。日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往年西河岁恶,率齐人入粟。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

(选自《汉书E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注:①外繇:谓戍边也。一人出三百钱,谓之过更。式岁得十二万钱也。②蹻(ju8):鞋。③缑氏:与下文“成皋”“临菑”“博昌”均为地名。漕:水道运粮。④最:官吏考课之高者。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身出   脱身:从家中摆脱出来。

B.

皆仰给县官  县官:朝廷,此指官府。

C.

时汉方匈奴 事:军事,同……打仗。

D.

数岁乃式  罢:罢免。

(2)

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①②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同。

C.

①②同,③④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跟“宁许以负秦曲”中“负”字用法相同的是

[  ]

A.

请行

B.

上过其羊所,

C.

如是则强国不之道也

D.

尊显以百姓

(4)

“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对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邋这不是人的真情。不遵守规矩的人,不可用来作为教化的榜样而扰乱了法制,希望陛下您不要答应。

B.

葺这不合人情。不遵守规矩的人,不能因为风俗而扰乱了法律,希望陛下您不要答应。

C.

哌这不是人的真情。不遵守法度的人,不能因为风俗而扰乱了法律,希望陛下您不要答应。

D.

忖这不合人情。不遵守法度的人,不可用来作为教化的榜样而扰乱了法制,希望陛下您不要答应。

(5)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邋卜式善待兄弟,分家时仅要了一百头羊,致富后他又分给破产的弟弟许多财产。

B.

葺卜式善于养羊,致富不忘国家,不仅一再捐献家财,而且还把受赏的钱全交官府。

C.

哌卜式认为,只要贤德之人为民族气节而就义,富人捐财助边,就能消灭匈奴。

D.

滗卜式以养牛之道治民,政绩卓著,百姓拥戴,因此封侯拜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植物生长方向之迷

①植物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最奇妙的莫过于它的生长方向,比如从一粒小小的植物种子萌发开始,它就知道根应该往地下生长,而茎干则伸向天空。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然而植物为什么会这样呢?它是怎样懂得“上”和“下”的概念呢?又是什么力量促使它选择根朝下、茎朝上的生长方向呢?怎样解释这种生理机制?

②不久之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植物学家迈克尔·埃文斯以及他的同事,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他们认为,无机钙对于植物的生长方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在植物的弯曲生长过程中,无论是根冠下侧部位还是芽的上侧部位,都存在着高含量的无机钙。那么无机钙又是如何使植物辨别方向的呢?埃文斯解释说,因为根冠有着极为丰富的含淀粉体的细胞,而这种含无机钙的淀粉体细胞会把其内部的钙送到根冠下侧。这时,如果用特殊的实验手段去阻止钙的移动,植物马上就会表现出不按正常的方式去生长。同样,植物的芽虽然没有冠部,但也含有丰富的淀粉体细胞,淀粉体细胞也能将其内部的无机钙送到芽上侧的细胞中,这显然说明,无机钙对植物生长方向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③那么,既然淀粉体细胞内有许多无机钙,而淀粉体细胞又能使无机钙在植物体内来去自如,除了重力之外,淀粉体细胞又是*哪一种力量使无机钙如此方便地上下移动呢?最近,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斯坦利鲁在研究中发现,这是由于淀粉体细胞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电荷不同,两端电荷的不一致引起细胞极化。结果,为数众多被极化的淀粉体细胞排列在一起,总电荷就强得足够吸引任何相反电荷的钙原子,驱使它们在体内移动。于是斯坦利鲁提出,由于细胞的极性带动钙的移动,从而导致植物茎干总是向上生长,而根则朝地下生长。

④ 由谁控制植物生长方向的研究课题已日趋深入,这种神奇的力量取决于什么?是无机钙?是细胞的极性还是数者兼有之?目前依然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探索。

(1)

文中最能说明无机钙对植物生长方向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的一项是( )

A、植物根冠下侧部位和芽的上侧部位,都存在着高含量的无机钙。

B、植物根冠中含无机钙的淀粉体细胞会把其内部的钙送到根冠下侧。

C、植物的芽中含无机钙的淀粉体细胞能将其内部的无机钙送到芽上侧的细胞中。

D、用特殊的实验手段去阻止无机钙的移动,植物马上表现出不能按正常的方式去生长。

[  ]

(2)

对文中第③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淀粉体细胞的上端和下端之间不一致的电荷引起细胞极化。

B、为数众多被极化的淀粉体细胞排列在一起会产生很强的总电荷。

C、电荷相反能引起相吸是导致无机钙原子流动的科学原理。

D、淀粉体细胞的极性带动无机钙的移动解答了植物生长方向之迷。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①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②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③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              (选自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

1.在原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李叔同先生外貌的语句。

2.作者用“温而厉”来形容李先生的外貌,这“温而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第一段中“端坐”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端坐”,表明李先生对学生们的做法的不满意,用“端坐”来警告他们。

B.②③处“端坐”体现学生看到这情形很害怕,所以“端坐”。

C.①②③处“端坐”都表示了师生的自觉。

D.预备铃响,李先生就早已“端坐”在讲台上。这①处“端坐”表现了李先生的工作态度的认真,而②③处,则体现了榜样的力量。

4.第二段写了李叔同先生与学生交往的几件事,下列分析正确的几项是       

A.李先生不责备学生,是因为这些小事,用不着大声批评。

B.上课不批评,只是怕影响课堂气氛,并非姑息,而是要下课严惩。

C.批评时是“轻而严肃的”,体现出李先生对这些事情很重视,但是以“礼”和“理”服人。

D.李先生脾气很好,不怎么跟学生计较。

5.李先生对犯错误的同学都很“和气”,还“鞠躬”,然后“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这体现了李先生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是                        

A.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B.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C.不斤斤计较。D.严格要求,坚决禁止。

6.文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体现了李叔同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07年广州市花都区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植物生长方向之迷

  ①植物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最奇妙的莫过于它的生长方向,比如从一粒小小的植物种子萌发开始,它就知道根应该往地下生长,而茎干则伸向天空。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然而植物为什么会这样呢?它是怎样懂得“上”和“下”的概念呢?又是什么力量促使它选择根朝下、茎朝上的生长方向呢?怎样解释这种生理机制?

  ②不久之前,

美国俄亥俄州立

大学的植物学家迈克尔·埃文斯以及他的同事,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他们认为,无机钙对于植物的生长方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在植物的弯曲生长过程中,无论是根冠下侧部位还是芽的上侧部位,都存在着高含量的无机钙。那么无机钙又是如何使植物辨别方向的呢?埃文斯解释说,因为根冠有着极为丰富的含淀粉体的

细胞,而这种含无机钙的淀粉体细胞会把其内部的钙送到根冠下侧。这时,如果用特殊的实验手段去阻止钙的移动,植物马上就会表现出不按正常的方式去生长。同样,植物的芽虽然没有冠部,但也含有丰富的淀粉体细胞,淀粉体细胞也能将其内部的无机钙送到芽上侧的细胞中,这显然说明,无机钙对植物生长方向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③那么,既然淀粉体细胞内有许多无机钙,而淀粉体细胞又能使无机钙在植物体内来去自如,除了重力之外,淀粉体细胞又是*哪一种力量使无机钙如此方便地上下移动呢?最近,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斯坦利鲁在研究中发现,这是由于淀粉体细胞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电荷不同,两端电荷的不一致引起细胞极化。结果,为数众多被极化的淀粉体细胞排列在一起,总电荷就强得足够吸引任何相反电荷的钙原子,驱使它们在体内移动。于是斯坦利鲁提出,由于细胞的极性带动钙的移动,从而导致植物茎干总是向上生长,而根则朝地下生长。

  ④由谁控制植物生长方向的研究课题已日趋深入,这种神奇的力量取决于什么?是无机钙?是细胞的极性还是数者兼有之?目前依然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探索。

(1)

文中最能说明无机钙对植物生长方向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的一项是

[  ]

A.

植物根冠下侧部位和芽的上侧部位,都存在着高含量的无机钙。

B.

植物根冠中含无机钙的淀粉体细胞会把其内部的钙送到根冠下侧。

C.

植物的芽中含无机钙的淀粉体细胞能将其内部的无机钙送到芽上侧的细胞中。

D.

用特殊的实验手段去阻止无机钙的移动,植物马上表现出不能按正常的方式去生长。

(2)

对文中第③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淀粉体细胞的上端和下端之间不一致的电荷引起细胞极化。

B.

为数众多被极化的淀粉体细胞排列在一起会产生很强的总电荷。

C.

电荷相反能引起相吸是导致无机钙原子流动的科学原理。

D.

淀粉体细胞的极性带动无机钙的移动解答了植物生长方向之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植物生长方向之迷
  ①植物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最奇妙的莫过于它的生长方向,比如从一粒小小的植物种子萌发开始,它就知道根应该往地下生长,而茎干则伸向天空。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然而植物为什么会这样呢?它是怎样懂得“上”和“下”的概念呢?又是什么力量促使它选择根朝下、茎朝上的生长方向呢?怎样解释这种生理机制?
  ②不久之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植物学家迈克尔·埃文斯以及他的同事,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他们认为,无机钙对于植物的生长方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在植物的弯曲生长过程中,无论是根冠下侧部位还是芽的上侧部位,都存在着高含量的无机钙。那么无机钙又是如何使植物辨别方向的呢?埃文斯解释说,因为根冠有着极为丰富的含淀粉体的细胞,而这种含无机钙的淀粉体细胞会把其内部的钙送到根冠下侧。这时,如果用特殊的实验手段去阻止钙的移动,植物马上就会表现出不按正常的方式去生长。同样,植物的芽虽然没有冠部,但也含有丰富的淀粉体细胞,淀粉体细胞也能将其内部的无机钙送到芽上侧的细胞中,这显然说明,无机钙对植物生长方向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③那么,既然淀粉体细胞内有许多无机钙,而淀粉体细胞又能使无机钙在植物体内来去自如,除了重力之外,淀粉体细胞又是哪一种力量使无机钙如此方便地上下移动呢?最近,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斯坦利鲁在研究中发现,这是由于淀粉体细胞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电荷不同,两端电荷的不一致引起细胞极化。结果,为数众多被极化的淀粉体细胞排列在一起,总电荷就强得足够吸引任何相反电荷的钙原子,驱使它们在体内移动。于是斯坦利鲁提出,由于细胞的极性带动钙的移动,从而导致植物茎干总是向上生长,而根则朝地下生长。
  ④由谁控制植物生长方向的研究课题已日趋深入,这种神奇的力量取决于什么?是无机钙?是细胞的极性还是数者兼有之?目前依然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探索。
1.文中最能说明无机钙对植物生长方向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的一项是(     )
A.植物根冠下侧部位和芽的上侧部位,都存在着高含量的无机钙。
B.植物根冠中含无机钙的淀粉体细胞会把其内部的钙送到根冠下侧。
C.植物的芽中含无机钙的淀粉体细胞能将其内部的无机钙送到芽上侧的细胞中。
D.用特殊的实验手段去阻止无机钙的移动,植物马上表现出不能按正常的方式去生长。
2.对文中第③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淀粉体细胞的上端和下端之间不一致的电荷引起细胞极化。
B.为数众多被极化的淀粉体细胞排列在一起会产生很强的总电荷。
C.电荷相反能引起相吸是导致无机钙原子流动的科学原理。
D.淀粉体细胞的极性带动无机钙的移动解答了植物生长方向之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5届广东江门福泉奥林匹克学校初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社戏(10分)

鲁迅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1.联系选文谈谈你对阿发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3分)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4分)

                                                                         

3.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3分)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