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面是有关国庆阅兵的新闻报道,请用规定的符号,直接在原文上修改。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大的国庆阅兵和庆典活动几乎差不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海外各大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关注。以下是两家国外媒体的报道要点:
关联社:庆典的规模反应出中国人对新中国成就的自信一一中国从一个饱受战火摧残的贫穷国家,变成一个经济和外交大国。
英国《金融时报》:如果说去年的北京奥运会给中国提供了展示其成就,那么10月1日的阅兵式则将让人们铭刻中国不断增强的实力。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期中题 题型:改错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一篇新闻,主要包括 三部分,其中 是新闻内容的提要, 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 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2. 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3. 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
4. 文中“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
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句中,“不料”应怎样理解?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画线部分在新闻里称为“电头”,它分别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电地点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要点。“电头”的作用是: 表明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道及时。这则消息的电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示了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2.本文的导语部分是( )
A.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B.第①句
C.第①②句 D.第①②③句
3.将第⑤句中的“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4.第⑧句中的“此种情况”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本文先写中路军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路军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中路军首先突破敌军防线。
C.中路军24小时内30万人全部过江。D.中路军所遇之敌抵抗较为顽强。
6.对作者在记叙中插入第⑧⑨两句议论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赞颂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B.说明战犯汤恩伯软弱惧战,指挥失当。
C.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和平协议的反动本质。
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22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⑾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⒀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⒁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⒂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⒃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⒄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第②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能否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
2)一则新闻,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其中________________是新闻内容的提要,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3)上文从敌我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能否颠倒?为什么?(
4)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
5)文中加点的“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
6)“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句中“不料”应怎样理解?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22时电)(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4)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 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第(2)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能否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篇新闻,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其中_____________是新闻内容的提要,_____________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________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3.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划线的“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句中,“不料”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A.交代渡江战役的情况。
B.交代渡江战役的时间、地点。
C.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D.简要说明渡江战役的区域。
(8)这段导语的特点是什么?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果将“百万大军”改为“百万军队”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横渡”写出我军具有怎样的气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议论部分,并说说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指出这段消息的五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亦”字照应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余部23日可渡完”中的“余部”能否换成“剩下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与中路、西路军不同,课文详写了东路军的战况,为什么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加粗的一组动词,形象的写出了我军的________和________。
(18)填空。
①“那一天”指的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
②“东面防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③“同日同时”指的是________日________时。
(19)“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下列对“预定计划”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