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凝重(níng) 娴熟(xián) 矜持(jīn) 弄巧成茁(zhuó)
B.安谧(mì) 狭隘(ài) 肆虐(nuè) 稍纵即逝(jí)
C.裨益(bì) 璀璨(càn) 喧嚣(xiāo) 首屈一指(qū)
D.缔听(dì) 掩映(yìng) 训诫(jiè) 悲天悯人(mǐn)
评卷人 |
得分 |
|
|
二、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凝重(níng) 娴熟(xián) 矜持(jīn) 弄巧成茁(zhuó)
B.安谧(mì) 狭隘(ài) 肆虐(nuè) 稍纵即逝(jí)
C.裨益(bì) 璀璨(càn) 喧嚣(xiāo) 首屈一指(qū)
D.缔听(dì) 掩映(yìng) 训诫(jiè) 悲天悯人(mǐn)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通用奥林匹克ABC卷及解析(初二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叫做简或犊。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宽度的细条(一般五寸至二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用朱笔写字,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穿编起来,叫做“策”,也可以写做“册”。这个“册”字,多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书比竹简轻但</PGN0039B.TXT/PGN>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东汉有个叫蔡伦的,改进了西汉时候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这种书也是一卷一卷的,轻巧适用,成本较低,保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写纸书很费事,后来又发展成雕版印刷: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板可以印几百部到几千部的书。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雕版书籍,是唐朝咸通九年的《金刚经》,藏于英国博物馆。
1.用“从……到……”的格式,为选段加一个标题,填入下列方格(每格一字)。
□□□□□□□□2.根据语意,在第一段的方格里填入“和”或者“或”。
3.下列短语中加粗的“卷”字同“开卷有益”中的“卷”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4.选段能够表达成语“苇编三绝”的意思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着眼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第三段中加粗的“还”,同第一段中的哪个词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采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必须有被定义的概念(又叫“属概念”)和定义的概念(又叫“种概念”)。例如:
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
“偶数”是被定义的概念,“能被2整除的数”是定义的概念。
下定义最常用的方法是“属概念加种差”,“种差”就是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在括号里打“√”。
①帛书是我国古代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
②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 )
③我国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 )
④竹简是我国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 )
⑤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穿编起来,形成“册”。( )
7.第二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采用举事例和列数字的方法,分别从重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说明简牍的笨重。
B.采用举事例、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读和写两个方面说明简牍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C.采用举事例和列数字的方法,分别从读和写两个方面说明简犊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D.采用举事例、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重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说明简牍的笨重。
8.雕版印刷的书籍出现的时间是
[ ]
9.帛书的优点是什么?为什么不能普遍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是因为它比竹片、木条________,比绸子________。
11.这几段文字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标志性的词语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2.对前三段文字的说明内容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
A.说明我国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
B.介绍我国早期的书籍采用的材料:竹片、木板、绸子。
C.说明我国早期的书的形式、制作方法和优缺点。
D.说明简牍和帛书才是正式的书籍,在此之前产生的书籍是书籍的雏形。
13.“一般5寸至2尺长”中的“一般”不能删掉,“至”不能改为“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碑(节选)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在天安门广场。(A)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背面的碑文,我细细的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B)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心头涌现。我不由得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伟哉此碑!丰碑千秋!
……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国爱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确实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懂。读碑文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吗?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C)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给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答:①夯实:_______________ ②注释:______________
2、标题“读碑”中的“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两次读碑认识有什么变化?
答:①“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②两次读碑认识的变化是_________。
3、选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且独立成段,请你从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①结构上_________的作用;②内容上_________的作用。
4、选文中划横线的A、B、C三个句子,或者在表达上有特色,或者在内容上含义深刻。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予以解读。
答:你解读第____句,你的解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本文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判断,下面列出的人物中哪一个人的名字可以写进纪念碑?如果用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一句诗来概括革命先烈们的人格魅力,应该是哪里一句?
A、闻一多 B、鲁迅 C、《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 D、范仲淹
答:①名字可以写进纪念碑的人物是:___________
②文天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读碑,读出了“悲壮感和使命感”,你读本文读出了些什么?请说说你读本文后的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咸宁市2007年中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读碑(节选)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在天安门广场。(A)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背面的碑文,我细细的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B)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心头涌现。我不由得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伟哉此碑!丰碑千秋!
……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国爱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确实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懂。读碑文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吗?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C)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给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答:①夯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注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读碑”中的“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两次读碑认识有什么变化?
答:①“读”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②两次读碑认识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3、选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且独立成段,请你从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①结构上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
②内容上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划横线的A、B、C三个句子,或者在表达上有特色,或者在内容上含义深刻。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予以解读。
答:你解读提________句,你的解读是:________。
5、根据本文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判断,下面列出的人物中哪一个人的名字可以写进纪念碑?如果用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一句诗来概括革命先烈们的人格魅力,应该是哪里一句?
A、闻一多
B、鲁迅
C、《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
D、范仲淹
答:①名字可以写进纪念碑的人物是:________
②文天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读碑,读出了“悲壮感和使命感”,你读本文读出了些什么?请说说你读本文后的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冯 至
①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障碍,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以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学上面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②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③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说:“他读了不少书。”
④一个没有偏见的人、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面,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⑤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________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________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________的文艺工作者。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柏林( ) 隔阂( ) 分所应得( ) 憔悴( )
2.文段⑤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词语是( )
A.脚踏实地 公平 公正
B.公正 脚踏实地 公平
C.公正 公正 脚踏实地
D.公正 公平 脚踏实地
3.本文主要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三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通读全文,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5.第④段中,作者认为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注:这里指没有原则是非的人)的气味,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
6.文段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现代著名散文家、漫画艺术家丰子恺先生的《春》,完成下列各题。
春丰子恺
①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②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③再迟个把月罢,就像现在: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晴忽雨,偶一出门,干燥的鞋子往往拖泥带水归来。“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④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⑤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temperate上,正是气候最temperate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朱*,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各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⑥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May(五月)。May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mes(五月游艺)等。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这确是名符其实的。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东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候,全然说不到乐。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这时候实际生活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y”相当于东洋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不过May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
(摘自《现代闲情小品》,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1)综观全文,概括地说说作者对“春”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理解。
①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⑥段中,作者说“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你从这一段中了解到东西洋文化有何区别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现代著名散文家、漫画艺术家丰子恺先生的《春》,完成下列各题。
春丰子恺
①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②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③再迟个把月罢,就像现在: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晴忽雨,偶一出门,干燥的鞋子往往拖泥带水归来。“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④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⑤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
temperate上,正是气候最temperate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朱*,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各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⑥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
May(五月)。May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mes(五月游艺)等。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这确是名符其实的。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东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候,全然说不到乐。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这时候实际生活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y”相当于东洋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不过May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摘自《现代闲情小品》,湖北辞书出版社
1993年版)(
1)综观全文,概括地说说作者对“春”的感受。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理解。①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⑥段中,作者说“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你从这一段中了解到东西洋文化有何区别呢?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回答1—6题
生命的暗示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zào)热的苦夏,(zào)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累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①中惊醒。远远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②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③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深谙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万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④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⑤惟有钟声,以其绝对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苗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沌之间,生命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⑥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⑦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 、 、 、 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
⑧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恣肆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人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人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⑨绝人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有可能在新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⑩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⑾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解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难找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⑿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⒀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 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1、根据第①自然段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热的苦夏 热的心
2、文中有两处“昏睡”。请结合具体语境,分别解释。
昏睡① 昏睡②
3、第④自然段“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这句话的意思并不荒诞,请分析,然后按要求填空。
作者因秋虫鸣叫而认为它 ,由此联想到 ,进而联想到 。
4、阅读第⑦自然段,根据前后语境,在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应的词语。
① ② ③ ④
5、第⑨自然段中加又横线的“那时”指的是 。
6、阅读全文,你认为“生命的暗示”主要有哪两点?
①
②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