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22、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地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下图为“某城市地价分布等值线图”。

若要在①②③④四处中选一处建大型钢铁基地,最好选在

A.①               B.②                 C.③               D.④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每空? 分,共? 分)

 

 

22、A

二、综合题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地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下图为“某城市地价分布等值线图”。

图中地价等值线并不是呈正圆形,而是有明显的凹凸。造成局部区域地价等值线向城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条件        B.交通运输           C.人口分布        D.行政干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地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下图为“某城市地价分布等值线图”。

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地价从高到低排列为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地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下图为“某城市地价分布等值线图”。

若要在①②③④四处中选一处建大型仓储式超市,最好选在

A.①                 B.②               C.③           D.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地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下图为“某城市地价分布等值线图”。

若要在①②③④四处中选一处建大型钢铁基地,最好选在

A.①               B.②                 C.③               D.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粮食安全问题凸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图”。图中人均粮食产量围绕着趋势线在一个通道内波动,从中间的趋势线到边沿的宽度,即为平均的波幅,平均波幅与趋势线之比,表示粮食产量的稳定性高低。波幅越大,粮食产量越不稳定。

材料二:“2003-2007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及总产量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我国玉米批发价格表”(单位:元/吨)

时间

2007年7月

2007年9月

2007年11月

2008年1月

价格

1460.73

1523.57

1516.72

1543.82

1.“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图”显示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性较差的两个显著阶段依次是

                  ,其中后一个阶段稳定性较差的主要原因是            (双项选择)。

A.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B.自然灾害频繁  C.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D.农业结构调整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2003-2007年我国玉米生产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请为提高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提出合理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高三地理 人教社(新课程 2002-3初审) 人教版 题型:013

城市的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缩影,反映了阶段特征。回答下题。

(1)

战国时期新兴的封建城市与以往的城市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  ]

A.

政治地位加强

B.

军事色彩较淡

C.

商业地位突出

D.

思想文化繁荣

(2)

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兴起许多市镇,下列表述中不够准确的是

[  ]

A.

都兼有政治经济中心双重功能

B.

体现了商品经济向农村的延伸

C.

个别市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这些市镇多以工商业著称

(3)

鸦片战争后,影响我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因素有

①资本主义萌芽的持续发展

②对外通商口岸的逐渐增多

③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英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60年的25%上升到1851年的52%,其主要原因是

[  ]

A.

城市的丰富生活吸引农民涌入城市

B.

圈地运动使人们在农村无法生存

C.

政府鼓励人口增长刺激人口流动

D.

工业革命把人们从农村引向城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2008年9月19日新华网兰州电中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19日聚集甘肃省,在白银共同研讨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资源枯竭城市第一次就转型问题以论坛形式进行专题探讨。据此回答

以下城市可能会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是()

A.大庆、西安、玉门、克拉玛依   

B.大庆、抚顺、阜新、匹兹堡

C.多特蒙德、伊春、郑州、长沙   

D.玉门、抚顺、郑州、西安

 

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要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A.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 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 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 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A. 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 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C. 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 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回答以下3题。

5.以下城市可能会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是()

A.大庆、西安、玉门、克拉玛依

B.大庆、抚顺、阜新、匹兹堡

C.多特蒙德、伊春、郑州、长沙

D.玉门、抚顺、郑州、西安

6.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7.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据此回答3-5题。

3.以下城市可能会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是

  A.大庆、西安、玉门、克拉玛依

  B.大庆、抚顺、阜新、匹兹堡

  C.多特蒙德、伊春、郑州、长沙

  D.玉门、抚顺、郑州、西安

4.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5.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2012学年度广东梅州市曾宪梓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月考地理试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标志着,珠三角地区下一阶段的改革发展规划正式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框架。
30年来,得益于中央的政策优惠,凭借广东人敢想敢拼的劲头,广东率先打破了思想和体制禁锢,率先杀出一条血路,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14分)
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_____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_____工业.( 4分)
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2分)
A 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 丰富的矿产资源
C 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D 外来资金和设备与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_____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______工业部门最为突出。(4分)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