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产业转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承接了来自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同时使珠三角环境污染加重。上世纪末,珠三角面向内地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又不期而至,如何利用此次产业转移,进一步改善珠三角环境质量,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据此材料回答问题。
一些发达国家将部分家电生产企业迁往发展国家,其根本原因是 ( )
A.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原料 B.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C.该行业污染较为严重,转嫁污染 D.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产业转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承接了来自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同时使珠三角环境污染加重。上世纪末,珠三角面向内地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又不期而至,如何利用此次产业转移,进一步改善珠三角环境质量,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据此材料回答问题。
现在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结果是( )
A.转移了工业污染,减轻了珠三角的就业压力
B.增加了该产业的生产成本
C.使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影响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D.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空间,为接收地发展加动力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产业转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承接了来自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同时使珠三角环境污染加重。上世纪末,珠三角面向内地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又不期而至,如何利用此次产业转移,进一步改善珠三角环境质量,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据此材料回答问题。
一些发达国家将部分家电生产企业迁往发展国家,其根本原因是 ( )
A.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原料 B.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C.该行业污染较为严重,转嫁污染 D.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产业转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承接了来自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同时使珠三角环境污染加重。上世纪未,珠三角面向内地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又不期而至,如何利用此次产业转移,进一步改善珠三角环境质量,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据此材料回答一些发达国家将部分家电生产企业迁往发展中国家,其根本原因是
A.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原料 B.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C.该行业污染较为严重,转嫁污染 D.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产业转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承接了来自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同时使珠三角环境污染加重。上世纪未,珠三角面向内地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又不期而至,如何利用此次产业转移,进一步改善珠三角环境质量,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据此现在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结果是
A.转移了工业污染,减轻了珠三角的就业压力
B.增加了该产业的生产成本
C.使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影响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D.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空间,为接收地发展增加动力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产业转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的两次产业转移,国家高度关注。据此完成以下3题。
9.产于产业转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发达地区往往是落后产业的迁出地
B.发达地区往往是落后产业的接收地
C.向发达地区转移的往往是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D.不发达地区接收的往往是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10.一些发达国家将部分家电生产企业迁往发展中国家,其根本原因是( )
A.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原料
B.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C.该行业污染较为严重,转嫁污染
D.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
11.现在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结果是( )
A.转移了工业污染,减轻了珠三角的就业压力
B.增加了该产业的生产成本
C.使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影响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D.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空间,为接收地发展增加动力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按迁移范围可分为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它是全球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经济都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读东来产业转移示意图回答:
⑴ 60—70年代,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力量的国际产业开始转移。试分析其产生的背景是
A.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加大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科技的发展 D.交通运输的日益完美
⑵ 试分析甲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⑶ 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⑷ 试分析这种迁移对甲国和乙国产业结构各有哪些有利影响?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十一五”纲要的重点,也是今后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a中阴影表示我国耕地的集中分布区,简述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
(2)面对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趋势,针对图b中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为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材料一 如果把北宋看作小麦经济和水稻经济的分水岭,我们会发现,水稻接掌中国农业后,中国统一王朝的更迭周期比过去延长了。从历史上的人口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从未超过六千万,但是北宋以后人口急剧增加,到清朝末年达到了4亿。北宋以前的3 000余年间,中国的人口、经济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繁荣,相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因此游牧民族虽然屡次南侵,却始终不能深入到帝国的纵深地带。但北宋以后,由于经济重心转移到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迁,使中原地区变得空虚起来,给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机会。北宋与辽、南宋与金的恩怨就是这种状况的写照。随后,蒙古和满族也都先后成了中国的统治者。我们似乎很幸运,在我们的文明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我们利用水稻这种植物成功地应付下来,使历史发展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我们始终守着最让人感觉踏实的农业,无论商业还是工业都显得没什么必要,甚至是不务正业。于是,机会在贫瘠的小麦田陇中到来,很快又从肥沃的水稻沟渠中流走了。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博文《小麦与水稻的接力赛》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水稻经济代替小麦经济掌握农业后产生的历史作用。(10分)
材料二 中国国土资源部2007年4月12日公布了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逼近18亿亩的红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4)结合图b和材料二,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说明“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必要性。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