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请以“境界”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评卷人 |
得分 |
|
|
二、选择题
(每空? 分,共? 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练考新教堂·高三语文 题型:048
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瓦屋听雨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雨,到黄昏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本来想出去走走,屋檐水霍霍地流下来,分明告诉我雨越下越大了。也罢,今夜就安下心呆在屋里,独自受用这无边的雨意吧。
我的居所是几间瓦屋。这种过时的建筑懒懒散散地分布在城市的一隅,恰为喜欢怀旧的人们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更何况我从小长在乡间,对原汁原味的雨声有着久违的想念。这些瓦屋据说很快要被拆除了,这当然是一桩好事。但对于听雨而言,瓦屋却是难得的佳处。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雨是世上最轻灵的东西,能将那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吗?瓦屋就不同了,它不像高楼那样庞大而僵硬,雨滴敲在上面,立即会发出好听的声音。身居瓦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
瓦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乐器。平常里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丁丁地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意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像是“冰泉冷涩弦凝绝”。雨声大概是世界上最繁复难解的音乐,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似混乱不堪又包罗万象。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着,听雨的人脑海中便漫漶出不尽的情意。
实际上,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地听一回雨,他的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的感喟,尽管有时是淡淡的,连自己也难以察觉。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
我曾困惑于古人填词作诗,为何总喜欢运用雨的意象。今夜瓦屋听雨,算是有一些了悟。听雨,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少不更事的时候,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人间沦桑的暮年,方才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雨还在屋顶轻轻地弹唱。我忽然想到,在这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摈弃尘世的杂念,如此投入地听一回雨呢?
1.作者为什么说“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回答
(1)第三段分三个层次对“瓦的音乐”做了细致的描写,请回答出第三个层次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五段引用了蒋捷的词,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一个人听雨,心中一定是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综观全文,作者这次瓦屋听雨,心中是有了怎样的牵念和感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写瓦屋听雨时以高楼听雨作反衬,更显出瓦屋听雨时亲近自然的诗意。
B.从全文看,作者对庞大而僵硬的高楼带有明显的排斥情绪,与对瓦屋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C.本文引用了司空曙、陆游等唐宋诗人的诗句,给文章平添了典雅的韵味。
D.瓦屋听雨,既有回忆往事,又有痛惜岁月难再,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紧迫感。
E.作者由听雨而进入诗一样的境界,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不能摈弃世俗观念的人的愤愤不平。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2最新高考命题趋向及解题技巧高三 题型:048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诗可以怨(节录)钱钟书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也作为一个例子。钟嵘①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诗品·序》里有一节话,我们一向没有好好留心。“嘉会寄诗以亲②,离群托诗以怨③。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④;或负戈外戍⑤,杀气雄边⑥,塞客衣单⑦,孀闺泪尽⑧;或士有解佩出朝⑨,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⑩,再盼倾国(11)。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12)?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13)。’使贫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说也奇怪,这一节差不多是钟嵘同时人江淹(14)那两篇名文--《别赋》和《恨赋》--的提纲。……《序》结尾又举了一连串的范作,除掉失传的篇章和泛指的题材,过半数都可以说是“怨”诗。至于《上品》里对李陵(15)的评语:“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16)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更明白指出刘勰(17)所谓“蚌病成珠”,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诗必穷而后工”。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做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磨灭”、“文采不表于后世”,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钟嵘说:“使贫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艰辛冷落的生涯妥协相安;换句话说,一个人潦倒愁闷,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孽生,这个对创作的动机和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例如周楫(18)《西湖二集》卷一《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讲起瞿佑(19)写《剪灯新话》和徐渭(20)写《四声猿》:“真个哭不得,笑不得,叫不得,跳不得,你道可怜也不可怜!所以只得逢场作戏,没紧没要,做部小说。……发抒生平之气,把胸中欲歌欲哭欲叫欲跳之意,尽数写将出来。满腹不平之气,郁郁无聊,借以消遣。”李渔(21)《笠翁偶寄》卷二《宾白》讲自己写剧本,说来更淋漓尽致:“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22)为之解,且尝僭(23)作两间最乐之人。……未有真境之所为,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我欲做官,则顷刻之间便臻荣贵。……我欲作人间才子,即为杜甫、李白之后身。我欲娶绝代佳人,即作王嫱、西施之原配。”正像陈子龙以为《三百篇》里“虽颂皆刺”,李渔承认他剧本里欢天喜地的“幻境”正是他生活里跼天蹐地(24)的“真境”的“反”映--剧本映照了生活的反面。大家都熟知弗洛伊德(25)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话里稍露端倪,更在周楫和李渔的两段话里粗见眉目,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注释]
①钟嵘:南朝梁文学批评家。字仲伟。《诗品》是他的诗歌评论专著,以五言诗为主,品评自汉至梁一百多个诗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而有影响的著作。
②嘉会寄诗以亲:古人于宾主欢宴时,有互以诗赠答之习俗。
③离群托诗以怨:古人于亲人、朋友分别之际,互赠诗歌以释思念之情。怨:离恨。
④魂:鬼魂。蓬:蓬草。
⑤负:肩负。外戍:守卫边疆。
⑥杀气:战争时凶险氛围。雄:雄威。边:边塞、边关、边疆。
⑦塞客:赴边疆之游子。
⑧孀闺:闺中寡妇,其夫为战争中的死难者。
⑨解佩出朝:抛弃官职,退出仕途。解:除。佩:表示官阶的饰物。
⑩扬娥:扬与蛾均指眉。入宠:入宫受宠。
(11)倾国:即倾国倾城,言貌美好。
(12)陈诗:古制,采风,搜集民间诗歌陈献于上。展:展现。义:思想感情。长歌:放声高歌。骋:纵马奔驰,引申为奔放,谓感情奔放。
(13)可以群:指诗歌有感染、振奋、鼓动人的作用。可以怨:指诗歌有讽刺不良政治的作用。
(14)江淹:南朝梁文学家。字文通。在文学上,他诗、文、赋均有成就。其赋以抒情小赋见长,《别赋》和《恨赋》等为其代表作。
(15)李陵:西汉人,字少卿。李广孙。善骑射。武帝时,为骑都尉,率兵出击匈奴贵族,战败投降。后病死匈奴。
(16)使:倘使。
(17)刘勰: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字彦和。代表作是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该书共10卷50篇,涉及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有独创性。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8)周楫:字清原,号济川子,钱塘人。生卒年月不详,约明神宗万历末前后在世。生平无考。著有通俗短篇小说《西湖一集》及《西湖二集》专演西湖故事。
(19)瞿佑:明文学家。“佑”一作“祐”,别号存斋。著有传奇小说《剪灯新话》,情节曲折,文笔清新,对后世颇有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20)徐渭:明杰出画家、戏曲家。作有戏曲论著《南词叙录》和杂剧《四声猿》。
(21)李渔:明末清初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字笠翁,一字谪凡。呈湖上笠翁。
(22)愠:怨恨。
(23)僭:超越本分,过分。
(24)跼天蹐地:即局天踏地。局:弯腰。踏:小步。戒慎、畏惧貌。多用以形容处境困厄窘迫。
(25)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他的学说接触了传统心理学较为忽视的潜意识,扩大了心理学研究领域。他的学说在文学、医学、哲学等方面都引起了反应。
1.对“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也作为一个例子”这句话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司马迁认为作家应当“发愤”著书,或者说理,或者记事,《诗经》也应看作“发愤”之作。
B.司马迁认为没有“怨”就没有“发愤”之作,不管是说理的、叙事的还是抒情的作品,都能证明这一点。
C.司马迁用说理、记事的方式抒发愤激之情,《诗经》则是用歌咏方式抒写哀怨。
D.司马迁主张用“怨”来分析说理、记事类作品,《诗经》也应归入“怨”的范畴。
2.“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下面所列各项中不属“这个意思”的一项是
[ ]
A.嘉会寄诗以亲
B.离群托诗以怨
C.蚌病成珠
D.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
3.文中说“司马迁当做死人的防腐溶液”,这句话侧重要说明的是(限在15字以内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说“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这句话侧重要说明的是(限在30字以内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周楫、李渔、弗洛伊德的话要证明什么观点?(限在20字以内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李渔说的话“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要证明的观点是:作家往往借创作排遣苦闷,使内心获得慰藉和补偿。
B.“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做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这样比喻阐明的道理是:同是主张“诗可以怨”,但作品的社会效果可以不同。
C.刘勰所说的“蚌病成珠”与司马迁、钟嵘的看法是一致的。
D.作者从创作起因与创作目的、功用两个角度论述了“诗可以怨”。
E.钟嵘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是对司马迁观点的发挥。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中课程新学案 高三年级 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题。
美意朦胧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感。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③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④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来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朦胧美感,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⑤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纪游。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晖,明月光,白发悲,斑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这一娇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⑥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的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娇妍的万斛天光。
1.应该怎样理解“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这句话?
(1)“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
(2)“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
2.“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②、③段分两点加以说明。
3.除了形式美与字面美外,第⑤段中,作者还形象地赞美了唐诗的另外两个特点。请分别概述。
4.本文的构思和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介绍本文的构思和语言有何特点。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
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定期地热爱一次。
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氧吧和医院里的输氧管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淋的感觉。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而且还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面对着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连最应该各个相异的艺术品,在文化工业的复制技术下,也正在变得面目相似。它们永远没法呈现出自然的神奇和丰富——正是那种造化无穷的自然原态才是人的生命起点,才是人们不得不一次次回望的人性家园。
也许,人们还在寻找永恒。一般来说,人造品的存在期都太短促了,连最为坚固的钢铁,一旦生长出锈痕,简直也成了速朽之物,与泥土和河流的万古长存无法相比。人们的永恒的感觉,或者说相对恒久的感觉,越来越难与人造品相随。激情满怀一诺千金之时,人们可以对天地盟誓,但怎么可以想像有人面对一条领带或者一只沙发盟誓?牵肠挂肚离乡背井之时,人们可以抓一把故乡的泥土入怀。但怎么可以想像有人取一只老家的电器零件入怀?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还有什么美学形象更能承担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
如果细心体会一下,自然能使人们为之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富含着的共和理想。人们对故国和家园的感怀,通常都只是指向权利关系之外的自然——太阳、星光、云彩、风雨、草原、河流、群山、森林以及海洋,这么多色彩和音响,尽管也会受到世俗权利的染指,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和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公有和共享的状态。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世俗权利给任何人所带来的贫贱感或富贵感、卑贱感或优越感、虚弱感或强盛感,都可能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散。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自然的全部。人们在自然中可以寻找到的,至少还有残酷。台风、洪水、沙暴、雷电、地震,无一不显露出凶暴可畏的面目——人们只有依靠文明才得以避其灾难。自然界的生物链存在方式则意味着,每一种生物都以无情食杀其他生命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文明进程之外的原始初民,同样是食物链中完全被动的一环。山林部落之间血腥的屠杀,也许只是一种取法自然并且大体上合乎自然的方式,他们还缺乏文明人的同类相悯和同类相尊,还缺乏减少流血的理性手段。
由此看来,文明人所热爱的自然,其实只是文明人所选择、所感受、所构想的自然。与其说他们在热爱自然,毋宁说他们在热爱文明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与其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毋宁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所呈现的一种文明意义。他们为之激情满怀的大漠孤烟或者林中明月,不过是自然这面镜子里社会现实处境的倒影,是他们用来批判文明缺陷的替代品。他们的激情,恰恰印证了自己文明化的高度。他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选自《韩少功散文))有删改)
纵观全文,谈谈标题“遥远的自然”中“遥远”的含义。
答:
“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的含义是什么?
答:
对人类而言,大自然的功效有哪些?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答:
文章中对人的称呼,有“城市人”和“文明人”两种,你认为哪种称呼更好?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答: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阅读,作答前填上文本序号“(一)”或“(二)”。)
(一)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吟唱与道路 张 睿
我的故乡是那种真正地理意义上的穷乡僻壤.除了生生不息的风沙,广袤的空间里别无他物.通向外部世界的道路是有的,那甚至还是资格很老的一条商路,但在漫长的岁月里久已沦为毛驴车的便道.很少有人循着道路走向广大纷繁的世界,追求轻松如意的生活.
生活对于我恩宠有加,我走出来了。为了求学,我乘坐破旧不堪的“驼铃”汽车,在故乡大靖镇和凉州之间的这条路线上来来去去。深刻的荒凉和不停顿的吟唱,构成了我少年生活的特殊断面。
一个吆着毛驴车以卖水为生的小伙子多年不变地迎面而过,他的冲着阳光的脸庞安祥而茫然,大开大阖的嘴里一如既往地高唱着一支大家都无比熟悉亲切的民歌:“太阳一出来唉,唉咳唉咳唉咳唉咳唉……”于是,我的蜷缩成一团的、恐惧与悲伤交织的情感仿佛找到了出口。化作低徊的旋律尽情宣泄.我开始哼唱.一连串沉重、单调、互相固袭的音符从声带升起,在牙关紧咬的口腔内回荡,然后自翕动的鼻腔冲出,紧紧包裹了我自己。那是不通乐理的嗓子发出的嗡声,有点像神经质的自言自语,却很快给我带来抵御皋冷的温暖和缓解精神压力的安全感.哼唱—起头就没个完,那真是—种绝妙的经验。随着平铺直叙的旋律,不断得到暗暗的扩展,营造出令人神往的美妙意境;对自然和生命的感知一点点深入,或者令我悚然而惊,或者使我喜极而泣。
我生来是—个缺乏音乐细胞的农人之子,我那种槽践艺术的放肆哼唱,虽然不能给别的耳朵带来快乐的享受,却反映了成长的心灵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对话的愿望。它对整个世界不具什么影响,却涵盖了少年内心生活的全部,指引着它的选择和方向。
这样的哼唱,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样的哼唱,坚持了许多年。因而我可以说是哼哼不已地远离了家乡,那也算得上一次激越光辉的旅程.直到某个难以确定的时间界点,命运的进程“咔嚓”一声出了问题,显示出逆转的迹象.野性的哼唱失去了精神催动和肺部支撑,逐渐衰微以至于无。我丢了这份哼唱的本领已有一些年头,现在虽也并非全然哼不成调,但冒出来的干脆就是声音垃圾,略无旧时况味了。
严酷的生活环境酿生的哼唱激情被严酷的心灵现实所扼杀。而道路是另一回事.道路有自己的生长方式,真正的道路永远是激情和思想发育滋长的摇篮.我经常怀着感念的心情想起故乡的道路。十多年前它像一条疙疙瘩瘩的旧麻绳,随随便便被流沙掩埋、扭曲和拗断,波浪形的砂石路面使汽车舞蹈不止,路边除了稀稀拉拉的骆驼草、白刺果和红柳丛,罕有生机;如今它已出落成一条优雅笔挺的柏油路,蜿蜒于日见茂盛的绿色原野。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迅速改变着这片沙塬的面貌,流沙远避而去,植物和庄稼忙于恢复失地;越来越多年轻或不年轻的乡亲,经由道路外出寻求不依赖于土地的别样的活法。我所熟悉的道路和故乡,差不多只是个人心中的历史了。
偶尔走在还乡的路上,我已不再哼唱。家乡的阳光豪爽明艳,我倒宁愿在车上酣睡一场。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到“深刻的荒凉和不停顿的吟唱,构成了我少年生活的特殊断面”,结合上下文,简述“我少年生活的特殊断面”的具体内容。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地描绘自己在路上吟唱这一富有诗意的场景,
这个“缺乏音乐细胞”的“农人之子”吟唱的低徊旋律中尽情宣泄的是一种什么样的
情感?
从全文看,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认为作者这样建构文章好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阅读,作答前填上文本序号“(一)”或“(二)”。)
(一)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16-18题。
吟唱与道路 张 睿
我的故乡是那种真正地理意义上的穷乡僻壤.除了生生不息的风沙,广袤的空间里别无他物.通向外部世界的道路是有的,那甚至还是资格很老的一条商路,但在漫长的岁月里久已沦为毛驴车的便道.很少有人循着道路走向广大纷繁的世界,追求轻松如意的生活.
生活对于我恩宠有加,我走出来了。为了求学,我乘坐破旧不堪的“驼铃”汽车,在故乡大靖镇和凉州之间的这条路线上来来去去。深刻的荒凉和不停顿的吟唱,构成了我少年生活的特殊断面。
一个吆着毛驴车以卖水为生的小伙子多年不变地迎面而过,他的冲着阳光的脸庞安祥而茫然,大开大阖的嘴里一如既往地高唱着一支大家都无比熟悉亲切的民歌:“太阳一出来唉,唉咳唉咳唉咳唉咳唉……”于是,我的蜷缩成一团的、恐惧与悲伤交织的情感仿佛找到了出口。化作低徊的旋律尽情宣泄.我开始哼唱.一连串沉重、单调、互相固袭的音符从声带升起,在牙关紧咬的口腔内回荡,然后自翕动的鼻腔冲出,紧紧包裹了我自己。那是不通乐理的嗓子发出的嗡声,有点像神经质的自言自语,却很快给我带来抵御皋冷的温暖和缓解精神压力的安全感.哼唱—起头就没个完,那真是—种绝妙的经验。随着平铺直叙的旋律,不断得到暗暗的扩展,营造出令人神往的美妙意境;对自然和生命的感知一点点深入,或者令我悚然而惊,或者使我喜极而泣。
我生来是—个缺乏音乐细胞的农人之子,我那种槽践艺术的放肆哼唱,虽然不能给别的耳朵带来快乐的享受,却反映了成长的心灵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对话的愿望。它对整个世界不具什么影响,却涵盖了少年内心生活的全部,指引着它的选择和方向。
这样的哼唱,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样的哼唱,坚持了许多年。因而我可以说是哼哼不已地远离了家乡,那也算得上一次激越光辉的旅程.直到某个难以确定的时间界点,命运的进程“咔嚓”一声出了问题,显示出逆转的迹象.野性的哼唱失去了精神催动和肺部支撑,逐渐衰微以至于无。我丢了这份哼唱的本领已有一些年头,现在虽也并非全然哼不成调,但冒出来的干脆就是声音垃圾,略无旧时况味了。
严酷的生活环境酿生的哼唱激情被严酷的心灵现实所扼杀。而道路是另一回事.道路有自己的生长方式,真正的道路永远是激情和思想发育滋长的摇篮.我经常怀着感念的心情想起故乡的道路。十多年前它像一条疙疙瘩瘩的旧麻绳,随随便便被流沙掩埋、扭曲和拗断,波浪形的砂石路面使汽车舞蹈不止,路边除了稀稀拉拉的骆驼草、白刺果和红柳丛,罕有生机;如今它已出落成一条优雅笔挺的柏油路,蜿蜒于日见茂盛的绿色原野。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迅速改变着这片沙塬的面貌,流沙远避而去,植物和庄稼忙于恢复失地;越来越多年轻或不年轻的乡亲,经由道路外出寻求不依赖于土地的别样的活法。我所熟悉的道路和故乡,差不多只是个人心中的历史了。
偶尔走在还乡的路上,我已不再哼唱。家乡的阳光豪爽明艳,我倒宁愿在车上酣睡一场。
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到“深刻的荒凉和不停顿的吟唱,构成了我少年生活的特殊断面”,结合上下文,简述“我少年生活的特殊断面”的具体内容。(4分)
2.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地描绘自己在路上吟唱这一富有诗意的场景,
这个“缺乏音乐细胞”的“农人之子”吟唱的低徊旋律中尽情宣泄的是一种什么样的
情感?(4分)
3.从全文看,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认为作者这样建构文章好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7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湖南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