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1、把下面划线的一段话改为整句。(可适当增删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奥运会虽然过去了,但很多事将永远被我们铭记:面对穷凶极恶的藏独分子,残疾女孩儿金晶用身体守护火炬;我们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以极具象征意味的“卷轴”的形式在全世界人的面前华美展现;奥运健儿用他们的实际行动通过一次次努力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体现。

改为整句:                                                                   

 

 

11、面对穷凶极恶的藏独分子,残疾女孩子金晶用身体守护火炬;在全世界人的面前,我们用极具像征意味的“卷轴”华美展现五千年灿烂文明;通过一次次努力,奥运健儿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   (或其他格式,但要求句式保持一致。)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把下面划线的一段话改为整句。(可适当增删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奥运会虽然过去了,但很多事将永远被我们铭记:面对穷凶极恶的藏独分子,残疾女孩儿金晶用身体守护火炬;我们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以极具象征意味的“卷轴”的形式在全世界人的面前华美展现;奥运健儿用他们的实际行动通过一次次努力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体现。

改为整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把下面划线的一段话改为整句。(可适当增删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
奥运会虽然过去了,但很多事将永远被我们铭记:面对穷凶极恶子,残疾女孩儿金晶用身体守护火炬;我们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以极具象征意味的“卷轴”的形式在全世界人的面前华美展现;奥运健儿用他们的实际行动通过一次次努力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体现
改为整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 题型:043

把下面划线的一段话改为整句。(可适当增删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

奥运会虽然过去了,但很多事将永远被我们铭记:面对穷凶极恶的藏独分子,残疾女孩儿金晶用身体守护火炬;我们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以极具象征意味的“卷轴”的形式在全世界人的面前华美展现;奥运健儿用他们的实际行动通过一次次努力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体现。

改为整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201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一日一练(三) 题型:语言运用

 把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2个字。3分)

本报讯  今年以来,河北省邯郸市以“创建环保模范城”为载体,以大气、水污染综合治理为着力点,深化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改善,截至12月5日,全市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80天,污染指数相应下降,提前实现了年初预定目标。

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邯郸市狠抓邯钢、邯电、马电等重污染企业治理,加大投资力度,对集中排放点和无组织排放源进行全方位治理,全面实施总量削减计划。对全市36家重点企业53项工程进行限期治理,工程计划总投资7.25亿元,项目完成后,每年可削减烟(粉)尘1.85万吨、二氧化硫3.52万吨、化学需氧量1020吨。

全市相关部门从“点、线、面”入手,加强重点区域和敏感部位的监管力度,依法查处超标排污燃煤锅炉,对全市300多台燃煤锅炉做到了专人负责,规范管理;继续实施主城区煤炭管制,严禁新上燃煤锅炉,大大减轻了燃煤污染;通过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严控建筑扬尘污染、加大双燃料车改装等有效手段,极大改善了主城区生态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乐   书

宗 璞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也算和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

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写书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了。开卷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有些书评简直就是一种误导,名实不符者极多,名实相悖者也有。当然可读的书更多。总的说来,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古人说读书得间,就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得到言语传达不尽的意思。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就是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古时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变化,人们议论,说他不是遇见了奇人,就是遇见了奇书。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断受书中的理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

其实,这些都是废话,每个人有自己的读书法,平常读书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随意翻阅也是一种快乐。因为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磕头碰脑都是书,有一阵子很为其困扰,曾写了《恨书》、《卖书》等文,颇引关注。后来把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当或不甚妥当的去处,却又觉得很为想念,眼皮子底下少了这一箱那一柜或索性乱堆着的书,确实失去了很多。原来走到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宏论,感受到各种情感,这里那里还不时会冒出一个个小故事。虽然足不出户,书把我的生活从时空上都拓展了。因为思念,曾想写一篇《忆书》。近几年来眼疾发展,几乎不能视物,和书也久违了。幸好科学发达,经治疗后,忽然又看见了世界,也看见经过整顿后书柜里的书。我拿起几部特别喜爱的线装书抚摩着,一部《东坡乐府》,一部《李义山诗集》,一部《世说新语》,还有一部《温飞卿诗集》,字特别大,我随手翻到“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不觉一惊,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真诚和执著呢。

寒暑交替,我们的忙总无变化,忙着做各种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我和老伴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每晚在一起读书,其实是他念给我听。朋友们称赞他的声音厚实有力,我通过这声音得到书的内容,更觉得丰富。书房中有一副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名贵的龙涎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四时读书乐,另两时记不得了。乃另诌了两句,曰:“读书之乐何处寻?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聊充结尾。

(略有改动)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引用《四时读书乐》中的诗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显得十分完整。

B.作者认为,读书有一个分—合—分的过程,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定要活学活用。

C.文章提到曾写《恨书》、《卖书》、《忆书》等文,表达了作者对卖书的悔恨及对书的思念之情。

D.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运用对偶修辞格写出了读书的快乐心情,亦使文章典雅脱俗。

E.本文语言纯朴雅致,读之如同品味一杯清淡甘醇的新茶,慢慢为其内在的真情实感所吸引。

阅读文章第四段,简要概括“分—合—分”的读书过程。

结合文章,解说下面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

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名贵的龙涎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说,“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读书的至高境界”的体会。(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1)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2)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3)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祥,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  快乐的  自由的  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4)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5)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6)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7)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8)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  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9)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10)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11)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12)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13)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14)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15)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  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16)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注]流中:地名。

     (选自2003年第4期《中华活页文选》,选入时有改动)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本文开篇点出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和不同,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相关话题;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力量的束缚,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意识上的迷误。

     B. 本文把空间上的位移造成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感层面,并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感觉,由对水的崇敬,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C. 本文将抒情  议论寓于叙述  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确乎达到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艺术境界。

     D. 本文第五段说“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这里的“美景”主要是指冷水河,作者正是从冷水河的流浪上,感悟到了自己漂泊的身世,才引出了“淡淡的乡愁”。

     E. 结尾句“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中的“那里”从上文看,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  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获得感悟和启迪,并找到了最终的精神归宿。

      . 本文第(3)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有怎样的作用?(5分)

     答:                                                     

        在第(5)段中,为什么作者写到“这异乡的美景”“扯出”“我”“淡淡的乡愁”?(4分)

     答:                                                     

      . 本文第(13)段说“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从本文看,河流的流浪和人类流浪有何区别?(5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筱敏

①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②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转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了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它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杈上,站在笼中的中心位置,而不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转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③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转换而改变。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转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④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

⑤我见到这只鸟儿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啄笼壁的铁枝。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子里练飞。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的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有见过。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怎样训练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⑥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⑦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是一件隐秘的事。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⑧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自己的事情。

1.文章第①段说:“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第⑥段又说:“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作者为什么对这类鸟“怀有敬意”?为什么在它面前“感觉惭愧”?(4分)

答:“怀有敬意”是因为:                                。

“感觉惭愧”是因为:                                。

2.文中所写三类鸟分别象征了哪三类人?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答:(1)                                

(2)                                

(3)                                

3.文章最后一段说:“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这句话的含议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含义:                                

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对三种鸟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第一种鸟,作者是带着讽刺口吻来描述它们的表现的。对第二种鸟,作者不同意它们的抗争方式。对第三种鸟,作者则“一直怀有敬意”。

b.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一只怀有“理想主义”的鸟的形象,写另外两种鸟为它作铺垫,这样,在对比映衬中表现出这种怀有“理想主义”的鸟令人敬佩。

c.第④段先说“这种鸟儿太少”,接着又说“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言外之意是这种鸟儿其实是很多的,只是“我”没有机会见到。

d.“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一排比,紧承上文,进一步渲染了鸟的生存困境,告诫人们不要“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人类更应为它们造就辽阔的天空。

e.全文过渡巧妙,衔接自然。作者在第③段开头和第④段开头,分别用“但”和“而”两个转折连词,将对三种鸟的描述连接起来,使全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1)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2)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3)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祥,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4)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5)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6)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7)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8)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9)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10)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11)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12)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13)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14)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15)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16)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注]流中:地名。

    (选自2003年第4期《中华活页文选》,选入时有改动)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开篇点出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和不同,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相关话题;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力量的束缚,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意识上的迷误。

B.、本文把空间上的位移造成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感层面,并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感觉,由对水的崇敬,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C.、本文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艺术表达技巧,情景交融,情理相通,确乎达到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艺术境界。

D.、本文第五段说“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这里的“美景”主要是指冷水河,作者正是从冷水河的流浪上,感悟到了自己漂泊的身世,才引出了“淡淡的乡愁”。

E.、结尾句“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中的“那里”从上文看,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获得感悟和启迪,并找到了最终的精神归宿。

22.、本文第3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有怎样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