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1、根据不同的情景,重组下面这段话。(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6分)

你什么时候走?我要走了,你慢慢准备。

着急:                                                              

调侃:                                                           

不着急:                                                       

 

 

11、着急:我走了!你什么时候走?还在慢慢准备?

调侃:你就慢慢准备吧,你什么时候走呢,我可要走了。

不着急:你慢慢准备吧,你什么时候走?我先走了。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根据不同的情景,重组下面这段话。(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6分)

你什么时候走?我要走了,你慢慢准备。

着急:                                                              

调侃:                                                           

不着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根据不同的情景,重组下面这段话。(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

你什么时候走?我要走了,你慢慢准备。

着急:

调侃:

不着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怀旧的成本

韩少功

⑴房子已建好了,有两层楼,七八间房,一个大凉台,地处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由于我鞭长莫及无法经常到场监工,停停打打的施工便耗了一年多时间。房子盖成了一个红砖房,也成了我莫大的遗憾。

⑵在我的记忆中,以前这里的民宅大都是吊脚楼,依山势半坐半悬,有节地、省工、避潮等诸多好处。墙体多是石块或青砖组成,十分清润和幽凉。青砖在这里又名“烟砖”,是在柴窑里用烟“呛”出来的,永远保留青烟的颜色。可以推想,中国古代以木柴为烧砖的主要燃料,青砖便成了秦代的颜色,汉代的颜色,唐宋的颜色,明清的颜色。这种颜色甚至锁定了后人的意趣,预制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似乎只有青砖的背景之下,竹桌竹椅才是协调的,瓷壶瓷盅才是合适的,一册诗词或一部经传才有着有落,有根有底,与墙体得以神投气合。

⑶青砖是一种建筑象形文字,是一张张古代的水墨邮票,能把七零八落的记忆不断送达今天。

⑷大概两年多以前,老李在长途电话里告知:青砖已经烧好了,买来了,你要不要来看看?这位老李是我插队时的一个农友,受托操办我的建房事宜。我接到电话以后抓住一个春节假,兴冲冲飞驰湖南,前往工地看货,一看竟大失所望。他说的青砖倒是青的砖,但没有几块算得上方正,一经运输途中的碰撞,不是缺边,就是损角,成了圆乎乎的渣团。看来窑温也不到位,很多砖一捏就出粉,而且砖色深浅驳杂。

⑸老李看出了我的失望,惭愧自己的大意,很不好意思地说,烧制青砖的老窑都废了,熟悉老一套的窑匠死的死了,老的老了,工艺已经失传。他买的这窝五花仔,还是在邻县费尽了口舌才请窑匠特地烧出来的。

⑹老工艺就无人传承么?

⑺他说,现在盖房子都用机制红砖,图的是价格便宜,质量稳定,生产速度快。红砖已经占据了全部市场,凭老工艺自然赚不到饭钱。

⑻我说,那就退货吧。

⑼他更急了,说退货肯定不行,因为发货时已经交了钱,人家吃到肚里的钱还肯吐出来?

⑽建房一开局就这样砸了锅,几万块砖钱在冒牌窑匠那里打了水漂。我只得吞下这口苦水,只得权宜变通,分付工匠们拿这些砖去建围墙,或者铺路,或者垫沟。

⑾我记得城里有些人盖房倒是在采用青砖,打电话去问,才知道那已经不是什么建筑用料,而是装饰用料,撇下运输费用不说,光是砖价本身已经让人倒抽一口冷气。我这才知道,怀旧是需要成本的,一旦成本高涨,传统就成了富人的专利,比如穷人爱上了富人的红砖之时,富人倒爱上了穷人的青砖;穷人吃上富人的鱼肉之时,富人倒是点上了野菜;穷人穿上了富人的皮鞋之时,富人倒是兴冲冲盯上了布鞋……市场正在重新分配趣味与习俗,让穷人与富人在美学上交换场地。

⑿我曾经在一个座谈会上说过:所谓人性,既包含情感也包含欲望。情感多与过去的事物相联,欲望多与未来的事物相联,因此情感大多是守旧,欲望大多是求新。比如一个人好色贪欢,很可能在无限春色里见异思迁——这就是欲望。但一个人思念母亲,决不会希望母亲频繁整容千变万化。即使母亲到手术台上变成个大美人,也纯属不可思议,因为那还是母亲吗?还能引起我们心中的记忆和心疼吗?——这就是情感,或者说,是人们对情感符号的恒定要求。

⒀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和刹车的经济狂潮正铲除一切旧物,包括旧的礼仪,旧的风气,旧的衣着,旧的饮食以及旧的表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我们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一个个都成了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

⒁然而,人终究是人。人的情感总是要顽强复活,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有冬眠的情感种籽破土生长。也许,眼下都市人的某种文化怀旧之风,不过是商家敏感到了情感的商业价值,迅速接管了情感,迅速开发着情感,推动了情感的欲望化、商品化、消费化。他们不光是制造出了昂贵的青砖,而且正在推销昂贵的字画、牌匾、古玩、茶楼、四合院、明式家具等等,把文化母亲变成高价码下的古装贵妇或古装皇后,逼迫有心归家的浪子们一一买单。

⒂对于市场中的失败者来说,这当然是双重打击:

⒃他们不但没有实现欲望的权利,而且失去了感情记忆的权利,只能站在价格隔离线之外,无法靠近昂贵的母亲。

14、作者为什么对青砖情有独钟?请简要分析。(6分)

15、“把文化母亲变成高价码下的古装贵妇或古装皇后,逼迫有心归家的浪子们一一买单。”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6分)

16、第⑿段引述作者在一个座谈会上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17、作者认为房子盖成了红砖房是“莫大的遗憾”,也有人认为这是时代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国学不是一个“圈”

魏英杰

①已故作家王小波讲过一个驴和马的故事,大意是:驴来到草原上,看到了马,以为是表亲,于是快乐地奔了过去。草原上的马却从没有见过驴这玩意儿,以为是魔鬼,便被吓得一哄而散。

②如今的驴已在草原上疯狂繁殖,看似取代了马的主宰地位;被驴吓着的马,开始联络草原上所有的“原生动物”,一致对抗反客为主的驴。这样说,是因为想起了日前近百名学者组建“乾元国学博客圈”的事。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看上去不仅是振兴国学,还大有拯救世界的架势。

③何谓国学?按照主办者给出的定义,乃“一国所有之学也”。且不说“一国所有之学”是什么概念,仅从标准答案来看,范围就大得吓人,先秦诸子是国学,魏晋玄学是国学,隋唐佛学也是国学,明清小说,还是国学。这么一来,国学看上去就是一家大超市,至于卖的是什么,倒在于其次了。问题是,无论是哪家超市,肉和蔬菜能一个价吗?将咸菜当鸡肉卖,你愿意吗?

④再来看这百来号学者,有搞儒学研究的,也有那拿考古铲的,听说还有研究历代名人命数的,如今却被博客“圈”在了一起。如此拉郎配,在圈内是鸡同鸭讲,对外恐怕也只能各说各话。这个博客圈如果是一个学术交互平台的话,其中有很多学者基本构不成对话关系,即便作为一个统一学术品牌,其宣传效果也颇值得怀疑。

⑤进而言之,学者并不一定要高高在上,独来独往,但学术研究却注定是孤独的事业,于精妙微深之处,其中甘苦喜乐,唯有自知。所谓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近乎学者的最高境界。以此来看,有的国学研究者还是太浮躁了些,以至于抵受不住时尚的诱惑。

⑥当然,学术研究是孤独的事业,搞学术却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画地为牢。学术既是个体创造的结果,也是知识的联合体。国学一旦形成圈子化,也很可能走向学术的集体自杀。

⑦我并不怀疑国学——我更愿意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我认为,近代以来国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一直徘徊在自卑与自大的极端情绪之中,从未有过平等、宽容开放的文化自信。

⑧西学渐入过程中,国学灭亡论载沉载浮,一直没有消停过。如果说其中还体现了一点文化危机感的话,却也附着了一种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此外,博客圈主办者提到,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到孔夫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姑且不论这句话的真实性,因为西方学者的一句赞词而沾沾自喜,不免体现了某些国学家的文化自大心态。而无论自卑、虚无、幻灭,还是骄虚的自大情绪,均非对待传统文化的正常心态。

⑨“打倒孔家店”喊了近百年,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水浒三国,也一直是国人的精神盛宴。——国学并未衰亡,何来复兴之说?其真相就在于,近代以来我们关于传统文化的种种争论,一直无法摆脱文化冲突论的窠臼。但是,与其说中西文化处于截然对立的冲突之中,毋宁说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流过程。历史的进程,也已经毫无疑问地证实这一点。在这样的情势下,无论是国学衰微说,还是文化冲突论,都应该尽早申请破产。

⑩博客的本质是自由与开放,学术交流的要件是平等与宽容,而所谓国学博客圈的一切特征,不仅与博客精神相背,也偏离了学术之道。在全球化格局下,国学研究者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不无偏狭的文化观。——国学不是一个“圈”,学术更不能自我封闭。否则,真要像王小波先生所说的那样:“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第一、二段中“驴”指的是源于西方的文化,“马”指的是国学。

B.所谓的“国学”里优劣参杂,不能笼统地提“振兴”国学。

C.国学研究者一定要做到安贫乐道,甘于淡泊,远离时尚。

D.“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的事实,证明了“振兴国学”的提法是不妥的。

E.文章结尾处,作者引用王小波的话,表达了对国学研究前景的忧虑。

下列对待传统文化的各种态度中,不属于作者所反对的一项是(      )

A.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        B.文化自大心态

C.中、西文化冲突论                    D.文化危机感

作者反对“乾元国学博客圈”的理由是什么?请分点列出。

                                                                 

                                                                 

                                                                 

                                                                  

根据文意,“国学不是一个‘圈’”,说说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国学研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四川省古蔺县中学校高一下期第二次能力监测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消失的故乡
谢 冕
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述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小题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6分)
【小题2】第九自然段中作者所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小题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4】对“消失的故乡”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认识?(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国学不是一个“圈”
魏英杰
①已故作家王小波讲过一个驴和马的故事,大意是:驴来到草原上,看到了马,以为是表亲,于是快乐地奔了过去。草原上的马却从没有见过驴这玩意儿,以为是魔鬼,便被吓得一哄而散。
②如今的驴已在草原上疯狂繁殖,看似取代了马的主宰地位;被驴吓着的马,开始联络草原上所有的“原生动物”,一致对抗反客为主的驴。这样说,是因为想起了日前近百名学者组建“乾元国学博客圈”的事。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看上去不仅是振兴国学,还大有拯救世界的架势。
③何谓国学?按照主办者给出的定义,乃“一国所有之学也”。且不说“一国所有之学”是什么概念,仅从标准答案来看,范围就大得吓人,先秦诸子是国学,魏晋玄学是国学,隋唐佛学也是国学,明清小说,还是国学。这么一来,国学看上去就是一家大超市,至于卖的是什么,倒在于其次了。问题是,无论是哪家超市,肉和蔬菜能一个价吗?将咸菜当鸡肉卖,你愿意吗?
④再来看这百来号学者,有搞儒学研究的,也有那拿考古铲的,听说还有研究历代名人命数的,如今却被博客“圈”在了一起。如此拉郎配,在圈内是鸡同鸭讲,对外恐怕也只能各说各话。这个博客圈如果是一个学术交互平台的话,其中有很多学者基本构不成对话关系,即便作为一个统一学术品牌,其宣传效果也颇值得怀疑。
⑤进而言之,学者并不一定要高高在上,独来独往,但学术研究却注定是孤独的事业,于精妙微深之处,其中甘苦喜乐,唯有自知。所谓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近乎学者的最高境界。以此来看,有的国学研究者还是太浮躁了些,以至于抵受不住时尚的诱惑。
⑥当然,学术研究是孤独的事业,搞学术却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画地为牢。学术既是个体创造的结果,也是知识的联合体。国学一旦形成圈子化,也很可能走向学术的集体自杀。
⑦我并不怀疑国学——我更愿意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我认为,近代以来国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一直徘徊在自卑与自大的极端情绪之中,从未有过平等、宽容开放的文化自信。
⑧西学渐入过程中,国学灭亡论载沉载浮,一直没有消停过。如果说其中还体现了一点文化危机感的话,却也附着了一种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此外,博客圈主办者提到,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到孔夫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姑且不论这句话的真实性,因为西方学者的一句赞词而沾沾自喜,不免体现了某些国学家的文化自大心态。而无论自卑、虚无、幻灭,还是骄虚的自大情绪,均非对待传统文化的正常心态。
⑨“打倒孔家店”喊了近百年,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水浒三国,也一直是国人的精神盛宴。——国学并未衰亡,何来复兴之说?其真相就在于,近代以来我们关于传统文化的种种争论,一直无法摆脱文化冲突论的窠臼。但是,与其说中西文化处于截然对立的冲突之中,毋宁说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流过程。历史的进程,也已经毫无疑问地证实这一点。在这样的情势下,无论是国学衰微说,还是文化冲突论,都应该尽早申请破产。
⑩博客的本质是自由与开放,学术交流的要件是平等与宽容,而所谓国学博客圈的一切特征,不仅与博客精神相背,也偏离了学术之道。在全球化格局下,国学研究者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不无偏狭的文化观。——国学不是一个“圈”,学术更不能自我封闭。否则,真要像王小波先生所说的那样:“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4分)

A.第一、二段中“驴”指的是源于西方的文化,“马”指的是国学。
B.所谓的“国学”里优劣参杂,不能笼统地提“振兴”国学。
C.国学研究者一定要做到安贫乐道,甘于淡泊,远离时尚。
D.“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的事实,证明了“振兴国学”的提法是不妥的。
E.文章结尾处,作者引用王小波的话,表达了对国学研究前景的忧虑。
【小题2】下列对待传统文化的各种态度中,不属于作者所反对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B.文化自大心态
C.中、西文化冲突论D.文化危机感
【小题3】作者反对“乾元国学博客圈”的理由是什么?请分点列出。(4分)
                                                                 
                                                                 
                                                                 
                                                                 
【小题4】根据文意,“国学不是一个‘圈’”,说说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国学研究?(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四川省校高一下期第二次能力监测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消失的故乡

谢 冕

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述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6分)

2.第九自然段中作者所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4.对“消失的故乡”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认识?(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上海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国学不是一个“圈”
魏英杰
①已故作家王小波讲过一个驴和马的故事,大意是:驴来到草原上,看到了马,以为是表亲,于是快乐地奔了过去。草原上的马却从没有见过驴这玩意儿,以为是魔鬼,便被吓得一哄而散。
②如今的驴已在草原上疯狂繁殖,看似取代了马的主宰地位;被驴吓着的马,开始联络草原上所有的“原生动物”,一致对抗反客为主的驴。这样说,是因为想起了日前近百名学者组建“乾元国学博客圈”的事。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看上去不仅是振兴国学,还大有拯救世界的架势。
③何谓国学?按照主办者给出的定义,乃“一国所有之学也”。且不说“一国所有之学”是什么概念,仅从标准答案来看,范围就大得吓人,先秦诸子是国学,魏晋玄学是国学,隋唐佛学也是国学,明清小说,还是国学。这么一来,国学看上去就是一家大超市,至于卖的是什么,倒在于其次了。问题是,无论是哪家超市,肉和蔬菜能一个价吗?将咸菜当鸡肉卖,你愿意吗?
④再来看这百来号学者,有搞儒学研究的,也有那拿考古铲的,听说还有研究历代名人命数的,如今却被博客“圈”在了一起。如此拉郎配,在圈内是鸡同鸭讲,对外恐怕也只能各说各话。这个博客圈如果是一个学术交互平台的话,其中有很多学者基本构不成对话关系,即便作为一个统一学术品牌,其宣传效果也颇值得怀疑。
⑤进而言之,学者并不一定要高高在上,独来独往,但学术研究却注定是孤独的事业,于精妙微深之处,其中甘苦喜乐,唯有自知。所谓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近乎学者的最高境界。以此来看,有的国学研究者还是太浮躁了些,以至于抵受不住时尚的诱惑。
⑥当然,学术研究是孤独的事业,搞学术却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画地为牢。学术既是个体创造的结果,也是知识的联合体。国学一旦形成圈子化,也很可能走向学术的集体自杀。
⑦我并不怀疑国学——我更愿意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我认为,近代以来国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一直徘徊在自卑与自大的极端情绪之中,从未有过平等、宽容开放的文化自信。
⑧西学渐入过程中,国学灭亡论载沉载浮,一直没有消停过。如果说其中还体现了一点文化危机感的话,却也附着了一种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此外,博客圈主办者提到,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到孔夫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姑且不论这句话的真实性,因为西方学者的一句赞词而沾沾自喜,不免体现了某些国学家的文化自大心态。而无论自卑、虚无、幻灭,还是骄虚的自大情绪,均非对待传统文化的正常心态。
⑨“打倒孔家店”喊了近百年,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水浒三国,也一直是国人的精神盛宴。——国学并未衰亡,何来复兴之说?其真相就在于,近代以来我们关于传统文化的种种争论,一直无法摆脱文化冲突论的窠臼。但是,与其说中西文化处于截然对立的冲突之中,毋宁说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流过程。历史的进程,也已经毫无疑问地证实这一点。在这样的情势下,无论是国学衰微说,还是文化冲突论,都应该尽早申请破产。
⑩博客的本质是自由与开放,学术交流的要件是平等与宽容,而所谓国学博客圈的一切特征,不仅与博客精神相背,也偏离了学术之道。在全球化格局下,国学研究者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不无偏狭的文化观。——国学不是一个“圈”,学术更不能自我封闭。否则,真要像王小波先生所说的那样:“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4分)

A.第一、二段中“驴”指的是源于西方的文化,“马”指的是国学。

B.所谓的“国学”里优劣参杂,不能笼统地提“振兴”国学。

C.国学研究者一定要做到安贫乐道,甘于淡泊,远离时尚。

D.“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的事实,证明了“振兴国学”的提法是不妥的。

E.文章结尾处,作者引用王小波的话,表达了对国学研究前景的忧虑。
2.下列对待传统文化的各种态度中,不属于作者所反对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

B.文化自大心态

C.中、西文化冲突论

D.文化危机感

3.作者反对“乾元国学博客圈”的理由是什么?请分点列出。(4分)
                                                                 
                                                                 
                                                                 
                                                                 
4.根据文意,“国学不是一个‘圈’”,说说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国学研究?(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①3D打印机又称三维打印机,与普通打印机的原理相同,通过电子制图、数据传输、激光扫描、材料熔化等一系列技术,使特定金属粉或者记忆材料熔化,再经过一层层打印。每一层的打印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在需要成型的区域喷洒一层特殊胶水,然后喷洒一层均匀的粉末,粉末遇到胶水会迅速固化黏结,这样在一层胶水一层粉末的交替下,最终把电子模型图变成实物。
②3D打印技术由于不像传统制作工艺“车、洗、磨”那样把原料削去,大幅减少了材料浪费。以飞机上使用的钛合金整体叶盘为例,锻件毛坯重量为1500公斤,使用铣削加工等传统制造方法进行成型时经过加工切削打磨后,最终零件只有100公斤重,只利用了原有材料的6.67%。3D打印技术的魅力还在于它简化了生产制造过程,不需要在工厂进行操作,不需要开发工业模具,只要有足够的材料配以严密的数据,用打印机就可以打印出所需要物品,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3D打印技术可以在目的地精准打印,这又省去了物流、配送、上货等时间,企业再也用不着各种商品堆积如山的巨大仓库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并节省运输成本。人们可以先少量打印出某个产品,然后观望市场对这种产品的反应,如果该产品有市场的话,就可以接着再多打印一些。对投资者和新兴公司来说,这不啻为一个好消息,因为制造新产品的风险和成本都降低了。
③尽管3D打印的应用前景为世人看好,但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目前个人3D打印机售价在2000美元左右,而用于原型制造和大型结构件直接制造的3D打印机售价在20万~200万美元之间。此外,3D打印的一切优点都必须建立在可打印材料的选择范围足够多的前提之下。目前,不但能够用于3D打印的材料非常有限,主要为塑料、陶瓷等容易塑形的材料,而且很多材料的强度和硬度都无法达到预期,主要应用于模型、玩具等产品领域。对于金属材料来说,如果液化打印则难以成型;采用粉末冶金方式,除高温还需高压,技术难度很高,因此,诸多金属材料在短期内很难实际应用。3D打印是材质一层层堆积成形,每一层都有厚度,而层和层之间黏结再紧密,其产品精度和性能也无法和传统模具整体浇铸的零件相媲美。另外,真正设计一个模型,特别是一个复杂的模型需要大量的工程,如需有结构方面的知识,需有精细的技巧,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塑料熔融打印为例,如果在一个复杂部件内部没有设计合理的支撑,打印的结果很可能是会变形的。
④目前,3D打印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还是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设计验证。如在进行批量生产之前,先通过3D技术打印出样品,及时发现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设计的样品进行功能测试等。隶属于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的一个科研小组已使用该技术制造出了飞机起落架的支架和其他飞机零件,其打印出的支架同一只鞋子的大小一样。他们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打印出更多的飞机零件,包括飞机的整个机翼等。
⑤3D打印技术要成为主流的生产制造技术尚需时日。但我们也可以确定,3D打印技术将不仅导致制造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知识产权、社会安全等规则也将被改变。为此人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考虑这种技术的长远影响,通过法律限制3D打印技术的肆意使用。
【小题1】下列关于3D打印机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3D打印机与普通打印机的原理相同,操作程序也相同,不同之处是前者打印的成品是立体的实物,后者打印的成品是电子模型图。 
B.目前3D打印机主要应用的是塑料、陶瓷等材料,金属材料因使用技术难度大而难以应用。缺乏理想的材料限制了3D打印机的应用范围。 
C.3D打印技术目前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是设计验证新产品,也有实力强大的科研机构将此技术用于生产,如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已能打印供飞机使用的起落架的支架。 
D.人们已经预料到3D打印机未来可能产生的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希望法律能够限制这个技术的飞速发展。 
【小题2】根据文意推断,如果3D打印技术能够普遍应用时,下列说法不会成为现实的一项是(  )
A.如果车里的一个零件坏了,厂家就会把这个零件的3D数据发给离他最近的打印点,直接打印出零件来安装上。 
B.如果将来货物的制造模式都是通过购买3D打印机和材料,从网上下载设计文件自行打印,那么“盗版”也会变得更加猖獗。 
C.从网上下载设计文件,然后用3D打印机和材料,就可以自己在家中打印出一把枪,而警方却毫不知情。 
D.当公司能够在需求产品的地方打印出急需的产品时,各类传统的制造工厂和物流公司将会消失。 
【小题3】重点阅读第②段,概括3D打印技术具有哪些优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德国大气化学家以微米为单位,把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分为三类:艾特肯粒子,半径小于0.1微米的浮粒;大粒子,半径在0.1-1微米的浮粒;巨粒子,半径大于1微米的浮粒。在各种灾害性的浮尘事件中,主要是大粒子在起作用。
这些在空气中漂浮的浮粒并不只是无所事事地在天空中漫游,它们的存在对于大气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浮粒常常在全球气象灾害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果一个区域的空气中有大量的浮粒,整个地区会被一层烟雾似的浮粒遮盖而使景物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能见度也马上降低,气象学上的“霾”便是这样的效果。在工业尚未发达的过去,霾的发生多半只和天气过程有关。但是在工厂处处的今天,人工过程使会产生大量的浮粒,结果是在大都市地区通常都有大量浮粒,不只能见度降低,连市容也变得丑陋不堪。
最可怕的是,大量的浮粒会严重干扰太阳光到达地球的过程。浮粒中大粒子的大小接近可见光的波长(0.4-0.7微米),这使它们会非常有效地散射可见太阳光。而太阳的可见光是太阳辐射中能量最集中的波段,也几乎是地球上气候变化过程以及各种生物生命活动中唯一的总能源。如果大量的大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的话,太阳可见光会被严重散射回太空中,地球就会“吃不饱”能量,最终气候变冷,并严重影响生物的生存。
不可一世的侏罗纪恐龙为何会灭绝?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表面遭到巨大的彗星或陨石的撞击,以致扬起遍布全球的巨大尘云。这些尘云就由浮粒悬浮而成,它们千年不傲,逐渐形成了主要由大粒子组成的气溶胶。它们散射阳光,使地球进入阴霾遍布、酷寒难消、五谷不生的冬季景况,恐龙们连同大量草食动物最后只有饿死而灭绝。此外,人们担忧核战争的原因之一就是核爆炸会给全球带来气象灾难。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前苏联各贮有可以互相毁灭对方好几次的核弹头。科学家们推算,哪怕只是所有核弹中10%的核弹爆炸,扬起的尘云也会带来“核子冬天”的寒冷气候,其后果甚至会超过恐龙灭绝的灾难。
云是降水的前提,但是浮粒却常常使干旱地区的降水成为泡影。我们知道,首先必须有浮粒存在,作为凝结核来形成水滴,或者作为冰核来形成冰晶,从而形成水汽凝结的美丽的白云。也就是说要是大气中没有浮粒,白云则无从产生与存在,然而当前地球上空大气的问题却是,因为人类肆意燃烧各种化石燃料和焚烧木材,使烟尘浮粒太多。当浮粒形成的凝结核或冰核太多时,也就会形成更多的小水滴或冰晶,结果在水汽量一定的情况下,这些小水滴或冰晶由于没有足够多的水分而长不大,从而因重量太轻而降不下来,结果是天空阴云密布却无降水,大地干旱肆虐。
【小题1】下列对于“大粒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粒子是半径在0.1-1微米的浮粒,它在各种灾害性的浮尘事件中起主要作用。
B.在工厂遍布的今天,大粒子由人工过程产生,并且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
C.大粒子可借自己与可见光的波长尺寸接近的条件,非常有效地散射可见太阳光。
D.大粒子如果在大气中大量悬浮,地球就可能会“吃不饱”能量,最终气候变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按大小可以分为三类,其中,艾肯特粒子和巨粒子也会在空气中漫游,并对天气产生一定影响。
B.气象学上“霾”的效果,就是一个地区被空气中一层烟雾似的浮粒遮盖,而使景物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能见度降低。
C.工业尚未发达以前,空气中的浮粒还不足以形成“霾”的现象,但今天的大都市地区,通常有大量浮粒,市容变丑。
D.太阳的可见光几乎是地球上气候变化过程以及各种生物生命活动中唯一的总能源,它与生物生存的关系极其密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观点认为,主要由大粒子组成的气溶胶曾遍布全球,千年不散,最终使侏罗纪恐龙连同大量草食动物饿死而灭绝。
B.人们担忧核战争会给全球带来“核子冬天”,一旦出现“核子冬天”,地球上可能会阴霾遍布,酷寒难消,五谷不生。
C.浮粒的存在是形成水滴或冰晶的先决条件,大气中有了浮粒,才有可能形成水汽凝结的美丽的白云,才谈得上有降水。
D.浮粒形成的凝结核或冰核太多时,会形成更多的小水滴或冰晶,而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水分促其长大,也不能形成降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