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在文中序号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虚词,使上下文连贯起来。(5分)
① 说任何一篇好的作品都可以载你进入作者精心营造的世界, ② ,当我读完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后, ③ 是在被度化后的生命里经历了一遭。这一遭,在现实生活里可以是短短的几十分钟,在精神生活里, ④ 可以是千年、万年, ⑤ 永恒!说《我与地坛》,我们不能回避史铁生高位截瘫的躯体,否则,我们就无法仰视他那宗教式的灵魂!
① ② ③ ④ ⑤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在文中序号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虚词,使上下文连贯起来。(5分)
① 说任何一篇好的作品都可以载你进入作者精心营造的世界, ② ,当我读完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后, ③ 是在被度化后的生命里经历了一遭。这一遭,在现实生活里可以是短短的几十分钟,在精神生活里, ④ 可以是千年、万年, ⑤ 永恒!说《我与地坛》,我们不能回避史铁生高位截瘫的躯体,否则,我们就无法仰视他那宗教式的灵魂!
① ② ③ ④ ⑤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天利38套 2008全国各省市名校 单元专题训练·语文 题型:022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虚词,使上下文连贯起来。将答案写在对应的序号后。
在当代,清高曾经长期受批判,但①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和价值观念,在人们心中影响很深,②虽然批了,③仍然没使许多人的观念真正转变;也就是说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未降低。④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种种价值观念⑤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从抽象的道理上说,清高与市场经济几乎是绝不相容的;但实际情况却使人感觉到清高概念所包含的某些内涵,其价值趋向⑥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正反互补思想的奥妙。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中语文同步·单元练习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①《老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以为这是颇合辩证法的命题的。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往往发生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你可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________可以“明见万里之外”;________,对于你所处的周围环境,________可以“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只缘身在此山中”。至于对自身的正确认识,________更难做到了,________自知者堪称明哲也。
②为什么“自知”比“知人”、“知世”更难?看来不外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________的原因。人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可以通过直接的观察、调查、实验等手段获得;而对于自身的认识,必待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作用于外部世界以后,才有信息反馈回来;多此一道曲折,就难免“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了。
二是社会的原因。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人们在社会上的地位、身分、名望各有不同,也容易对自身真实价值的认识造成偏见和错觉。《资治通鉴》载:隋炀帝杨广“自负才学”,曾向侍臣吹牛说:“……设令朕与士大夫竞选,亦当为天子矣。”其妄自尊大是不待言的。还有一种是真有些才学的人,一旦有所成就,成为名人,就有人捧场。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往往“社会上崇敬名人,也就常有名人被崇奉所诱惑。如果自己不保持警惕,是会捧晕的。”
三是________的原因。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无论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有点“孤芳自赏”,甚至“敝帚自珍”,“瘌痢头的儿子自己的好”,大概也是人之常情。
③有此三端,便可知自知之不易。然人不能自知,其害大矣。《吕氏春秋》专有《自知》一篇,其中有一段说:“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荣、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于不自知。”自知与否,简直关系到邦国存亡、身家安危,岂能不察!
④在我们今天,人与人之间早已是平等的同志关系,要“自见其形”、“自知其过”就需要开展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同志式的实事求是的批评,能照出自己脸上一时未觉察的污痕;而诚恳的认真的自我批评,则是一条干净的“毛巾”,用它可以擦去脸上的尘垢。
1.在第一自然段的横线上填写虚词,正确的一组是(2分)
[ ]
A.也 然而 却 就 故
B.还 因为 还 就 故
C.也 然而 还 因为 所以
D.还 因为 却 因为 所以
2.《老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的作者是谁?(4分)
答:作者是________,它是一部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家的________方面的著作。
3.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问题?该段如果有恰当的语句可以作答,就用该段语句作答;如果没有就用自己的语言作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4.第一自然段中引用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谁的笔下?原诗的标题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5.第二自然段首行的“知人”“知世”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6.第二自然段的“一是”“三是”后面的横线上,分别应当填什么内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7.第二自然段的“一是……”这一节文字,用什么方法,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8.“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一节中有“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人们在社会上的地位、身分、名望各有不同,也容易对自身真实价值的认识造成偏见和错觉”一句。它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下列说法中贴切的两项是(2分)
[ ]
A.人的地位、身分、名望与自身价值相互影响。
B.人的地位、身分、名望,使人的自身价值不易得到准确反映。
C.人的自身价值对人的身分、名望、地位的影响。
D.人的自身价值使人的身分、名望、地位难以准确反映。
E.人的地位、身分、名望,使人的自身价值容易出现不准确反馈。
9.第三自然段用《吕氏春秋·自知》中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0.第四自然段中“自见其行”的“其”指代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1.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将本文分成三段。写出每段序号(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1~5题。
艺术三昧
丰子恺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画,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_________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绝不是偶然的,即都是为全体而然,不是为个体自己而然的。于是我想,假如有绝对完善的艺术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已经表现出全体的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一个样子,全体也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换言之,在一笔中已经表现出全体,在一笔中可以看出全体,而全体只是一个个体。
_________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_________在一点里可窥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所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碧岩录》)就是这个意思!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可明白地解释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写生它们,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_________人何以只知道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着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布莱克]的“一粒砂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么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艺术三昧:
②气韵生动:
2.下面四个句子原本是2~5段的第一句,请给它们还原复位后,将句子序号填在相应的段首的横线上( )
A.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
B.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
C.宇宙是一个大艺术。
D.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
3.解释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含意。
①非此反不美了。
②一有多种,二无两般。
4.第四段中有一个短语可作为本文的基本观点,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对最后一段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两项( )
A.这一段的主旨是论述宇宙中全体与个体的关系。
B.这一段是从更广阔的理论范畴来论证文章的基本观点。
C.这一段始终没有离开议论的主题——艺术三昧。
D.文章最后几句启发读者把小我溶入大我,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
E.这一段开头用的是反问句式,收尾用的是设问句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艺术三昧
丰子恺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画,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_________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绝不是偶然的,即都是为全体而然,不是为个体自己而然的。于是我想,假如有绝对完善的艺术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已经表现出全体的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一个样子,全体也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换言之,在一笔中已经表现出全体,在一笔中可以看出全体,而全体只是一个个体。
_________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_________在一点里可窥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所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碧岩录》)就是这个意思!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可明白地解释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写生它们,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_________人何以只知道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着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布莱克]的“一粒砂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么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艺术三昧:
②气韵生动:
2.下面四个句子原本是2~5段的第一句,请给它们还原复位后,将句子序号填在相应的段首的横线上( )
A.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
B.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
C.宇宙是一个大艺术。
D.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
3.解释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含意。
①非此反不美了。
②一有多种,二无两般。
4.第四段中有一个短语可作为本文的基本观点,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对最后一段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两项( )
A.这一段的主旨是论述宇宙中全体与个体的关系。
B.这一段是从更广阔的理论范畴来论证文章的基本观点。
C.这一段始终没有离开议论的主题——艺术三昧。
D.文章最后几句启发读者把小我溶入大我,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
E.这一段开头用的是反问句式,收尾用的是设问句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自然界事物纷纭错杂,人能不为之迷惑,赖有两种发现,一是条理,一是分寸。条理是联系线索,分寸是本末轻重。有了条理,事物才能分别类居,不相杂乱;有了分寸,事物才能尊卑定位,各适其宜。条理是横面上的秩序,分寸是纵面上的等差。条理在大体上是纯理活动的产品,是偏于客观的;分寸的鉴别则有赖于实用智慧,常为情感意志所左右,带有主观的成分。别条理,审分寸,是人类心灵的两种最大的功能。这两种活动有时相依为用,但是别条理易,审分寸难。一个稍有逻辑修养的人大半能别条理,审分寸则有待于一般修养。它不仅是分析,而且是衡量;不仅是知解,而且是抉择。“厩焚,予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件事本很琐细,但足见孔子心中所存的分寸,这种分寸是他整个人格的表现。
所谓审分寸,就是辨别紧要的与琐屑的,也就是有正确的价值意识。价值意识对于人生委实重要。人生一切活动,都各追求一个目的,我们必须先估定这目的有无追求的价值。如果根本没有价值而我们去追求,只追求较低的价值,我们就打错了算盘,没有尽量地享受人生最大的好处。有正确的价值意识,我们对于可用的力量才能作最经济的分配,对于人生的丰富意味才能尽量榨取。人投生在这个世界里如入珠宝市,有任意采取的自由,但是货色无穷,担负的力量不过百斤。有人挑去瓦砾,有人挑去钢铁,也有人挑去珠玉,这就看他们的价值意识如何。
价值意识的应用范围极广。凡是出于意志的行为都有所抉择,有所排弃。在各种可能的途径之中择其一而弃其余,都须经过价值意识的审核。小而衣食行止,大而道德学问事功,无一能为例外。艺术活动通常分欣赏与创造。欣赏全是价值意识的鉴别,艺术趣味的高度全靠价值意识的强弱。趣味低,不是好坏无鉴别,就是欢喜坏的而不了解好的。趣味高,只有真正好的作品才够味,低劣作品可以使人作呕。艺术方面的爱憎有时更甚于道德方面的爱憎,如果说 a 还 b ,那么 c 则 d 。至于艺术创造更步步需要谨严的价值意识。在作品酝酿中,许多意象纷呈,许多情致泉涌,当兴高采烈时,它们好像八宝楼台,件件惊心夺目,可是实际上它们不尽经得起推敲,艺术家必能知道割爱,知道剪裁洗练,才可披沙拣金。这是第一步。已选定的材料需要分配安排,每部分的分量有讲究,各部分的先后位置也有讲究。凡是艺术作品必有头尾和身材,必有浓淡虚实,必有着重点与陪衬点,“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艺术作品的意思安排也是如此。这是第二步。选择安排可以完全是胸中成竹,要把它描绘出来,传达给别人看。一个意思常有几种说法,都可以说得大致不差,但是只有一种说法,可以说得最恰当妥贴。艺术家对于所用语言必有特殊敏感,觉得大致不差的说法实在是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并且在没有碰到最恰当的说法以前,心里就安顿不下去,他必肯呕出心肝去推敲。这是第三步。在实际创造时,这三个步骤虽不必分得如此清楚,可是都不可少,而且每步都必有价值意识在鉴别审核。每个大艺术家必同时是他自己的严厉的批评者。一个人在道德方面需要良心,在艺术方面尤其需要良心。良心使艺术家不苟且敷衍,不甘落下乘。艺术上的良心就是谨严的价值意识。
1.第一自然段有关“条理”和“分寸”的论述,除了证明“别条理,审分寸,是人类心灵的两种最大的功能”这个观点外,还证明了另外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在原文中的表述就是
。(2分)
2.“审分寸则有待于一般修养”一句中的“一般”的意思是。
(2分)
[ ]
A.普通 B.同样 C.起码 D.全面
3.从上下文看,作者引用“厩焚,予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一史实,是为了论证:(2分) [ ]
A.审分寸要有正确的价值意识
B.人与马相比,人比马更重要
C.孔子具有高尚的人格
D.分寸是一个人的整个人格的表现
4.把最能体现第二自然段议论中心的一句话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5.第二自然段使用了两种主要的论证方法,这就是:(2分)
和
6.下列四个短语是从文中a、b、c、d处摘出来的,把它们复原(请将短语前的序号填在相应字母的下面的方格内)。(2分)
①趣味的低劣 ②可以原谅 ③行为的失检 ④无可容恕
7.第三自然段论述了谨严的价值意识在艺术创造三个步骤中的作用,其中:(2分)
第一步侧重论述了它在 中的作用
第二步侧重论述了它在 中的作用
第三步侧重论述了它在 中的作用
(尽量用文中词语组合作答,每一步的答案不得超过6个字)
8.从全文文意看,下列说法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一般来说,纯理活动偏重于别条理,艺术活动偏重于审分寸。
②艺术活动在“道德学问事功”三种行为中属于“事功”的一类。
③正确地鉴别事物的“等差”有赖于人的价值意识。
④艺术家的良心对艺术创造的每一步都是十分重要的。
⑤“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形象地论证了“艺术作品必有头尾和身材,必有浓淡虚实,必有着重点与陪衬点”的道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学习质量监测(高三上·理科) 题型:013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然后逐一回答文后各题。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________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当几面洞壁全部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1)下面的内容应填入第一段的空白处,语序排列合理的一项是
[ ]
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②什么也没有了
③宋代的衣冠
④唐代的笑容
(2)对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两句中的“惹眼”、“招摇”、“尴尬”依次为“显眼”、“卖弄”和“很不自然”之意。
B.这两句交代了王道士将中座塑雕砸毁而换成天师和灵官塑像的原因。
C.这两句是从客观视觉效果的角度来写洞壁粉刷后的情况。
D.这两句是就王道士的感觉而言,从中可看出他那旧式农民的封建意识和愚昧无知。
(3)对第三段中的4个“惨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两个“惨白”用以形容洞中景象的暗淡,后两个“惨白”则用以形容内心的痛苦。
B.前两个“惨白”纯属实写,而后两个“惨白”运用了移觉的修辞手法,是虚写。
C.文中的4个“惨白”都是冷色调的词语,都含凄切、悲伤的意味,只不过前两个侧重状写景物,后两个用以形容心情。
D.文中的4个“惨白”意思各不相同,可依次解作暗淡、苍白、悲切、空白。
(4)对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作者借虚拟亲临王道士毁坏敦煌壁画和塑雕现场时的情景,来表达痛惜的心情。
B.“请等一等,等一等……”,该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作者既痛惜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C.省略号表明省去了后边越说越无力的几个欲反复的“等一等”。
D.“但是等什么呢?”这个反诘句紧承上一句,强调对卑微、渺小、愚昧的王道士,对昏庸、腐败、卖国的统治者,对可耻、可笑、可悲的历史事实,除深感痛惜、惨切之外。实在无话可说了。
(5)对这三段文字的语言风格概括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然后逐一回答文后各题。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________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当几面洞壁全部刷白,中座的塑雕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1)下面的内容应填入第一段的空白处,语序排列合理的一项是
[ ]
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②什么也没有了
③宋代的衣冠
④唐代的笑容
(2)对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两句中的“惹眼”、“招摇”、“尴尬”依次为“显眼”、“卖弄”和“很不自然”之意。
B.这两句交代了王道士将中座塑雕砸毁而换成天师和灵官塑像的原因。
C.这两句是从客观视觉效果的角度来写洞壁粉刷后的情况。
D.这两句是就王道士的感觉而言,从中可看出他那旧式农民的封建意识和愚昧无知。
(3)对第三段中的4个“惨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两个“惨白”用以形容洞中景象的暗淡,后两个“惨白”则用以形容内心的痛苦。
B.前两个“惨白”纯属实写,而后两个“惨白”运用了移觉的修辞手法,是虚写。
C.文中的4个“惨白”都是冷色调的词语,都含凄切、悲伤的意味,只不过前两个侧重状写景物,后两个用以形容心情。
D.文中的4个“惨白”意思各不相同,可依次解作暗淡、苍白、悲切、空白。
(4)对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作者借虚拟亲临王道士毁坏敦煌壁画和塑雕现场时的情景,来表达痛惜的心情。
B.“请等一等,等一等……”,该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作者既痛惜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C.省略号表明省去了后边越说越无力的几个欲反复的“等一等”。
D.“但是等什么呢?”这个反诘句紧承上一句,强调对卑微、渺小、愚昧的王道士,对昏庸、腐败、卖国的统治者,对可耻、可笑、可悲的历史事实,除深感痛惜、惨切之外。实在无话可说了。
(5)对这三段文字的语言风格概括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