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5、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你在他乡还好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评卷人

得分

 

 

二、选择题

 

(每空? 分,共? 分)

 

 

5、作文(60分)参看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二、选择题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你在他乡还好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3+X高考冲刺(语文) 题型:056

根据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各题。

记者近日在北京的一个会议上偶遇山东省潍坊市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治癌专家王怀彦,想请他谈一谈10年来呕心沥血钻研治疗癌症的艰辛;想请他谈一谈作为一个36岁闻名海内外的专家对人生价值的体味。但是,话还没有开口,放在桌子上的一张帐单,却牢牢地吸引住了记者。

这张帐单,记述了王怀彦从1992年到1993年年底无私地向社会各方面的捐款:

全国灾区:2万元;全国教育事业13万元;

全国无钱看病者:8万元;家乡老年军烈属:2万元;寒亭区幼儿园:11万元;潍坊残联:1.5万元;央子镇医院:12万元;国防建设:8万元;潍坊市科技事业:6万元;寒亭区人民医院:60万元;肖家营乡:3万元,等等,总计 163万元。

作为山东省潍纺市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王怀彦的大部分青春美好时光都留给了治癌研究,这张帐单的总支出,是多年来他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收入中的绝大部分。望着他那年轻而又老成的脸,还有什么语言能比这张帐单更有说服力地回答人生的价值呢?“拿出这么多钱,现在你怎么想?”记者问。“这些钱奉献出去,我终生无悔!而且我还要继续向社会多作贡献。”

[要求]

(1)用列表方式把材料提供的王怀彦向社会捐款情况表示出来。表头可以为“向社会捐钱登记表”。表中列哪些项目自己确定,但要把捐款人的自然情况和帐单的情况以登记方式体现出来。

(2)给上文续写一段结尾。要点明主题,采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综合表达方式。最多不超过40字。

(3)根据材料,联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和身边思想生活实际,写一篇评论文。不少于700字,标题自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高手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5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从生活中、从影视中看到,人们表达痛苦、悲伤、高兴、忧愁、友谊、亲情等情乡里有各种方式:抽烟、喝酒、跳舞、大喊、送花、写信……

  我们还看到,不仅是人类,其他的生命也有其表现自己存在的方式:鱼在水里游动,鹰在天空中飞翔,树扎根泥土生长,花在枝头开放……

  生命在某一阶段,乃至在整个过程中,总要有出口,有方式,怎样的方式才好?有什么意义和效果?难以一概而论。你是怎样的呢?你周围的人呢?

请从“生活”“情感”“意义”“方式”几个词语中,任选两个,作为关键词语,可以配用其他词语,自行组合成一个作文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陕西省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56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天,有个富翁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么生活的。在农场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么样?”“好极了!”“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言下之意是希望儿子珍惜自家的富裕生活。殊不知,儿子却回答:我发现咱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4条狗;咱家里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的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那么一点儿,可他们的院子却有整个农场那么大!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儿子又说:感谢父亲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根据要求,完成后后面题目。 

乡村二月

乡村二月,早春的风还有点冷。

前面拐弯处,就是刘根家。我紧走几步,撵上三哥说,咱要不要和二月说一声?

三哥头也不回,说啥?说个屁!咱躲她还来不及哩。我挠挠头,想想也是,就不再吭声了,屁颠屁颠跟着三哥往村外走。

我和三哥在城里打工,准确地说,是在郊区一家私营砖厂做水泥砖。三哥早几年进厂,干得不错。我中学毕业后没事干,三哥就把我领进砖厂。三哥这人好说话,他不仅带了我,还带了村里的刘根一块儿进厂。

刘根大我几岁,别看干活孬种,这小子心眼活,嘴巴甜,干了才几个月,就和老板的独生女儿好上了,从此,刘根不仅不用干活,还做了个小头目,整天背着手在工地上转来转去,吆五喝六,牛的不行!

几天前,砖厂停电,放假五天。本来,我和三哥一块邀刘根回村的,可刘根不肯回去,我和三哥当然明白刘根不回的原因。以前,我一直不明白,桃花一样漂亮的二月,怎么会嫁给刘根呢?现在我总算明白了过来,刘根这小子,很会讨女人的欢喜呢……

走过村街,来到村口。

刚刚抽出嫩芽儿的老槐树下,站着一个女人,正是二月。

我偷眼看三哥,三哥只管怔怔地往前走。

风吹乱二月好看的头发,吹动着二月的衣襟,飘飘的。二月肚子鼓鼓,身子笨笨地站在那里。

走近了,二月说,你俩走呀?

三哥嗯,我也嗯。

二月拢拢散乱的头发,看看我,再看看三哥说,你俩跟我说句实话,刘根他……是不是和老板的女儿……

三哥不看二月,仰着脸看天。谁说的?没影儿的事!说这话时,三哥面无表情,脸色僵硬。

没影的事?二月眉头拧个疙瘩说,厂子放假,你俩懂得回来,他咋不回来?

我赶忙打圆场,刘根有文化,老板留他做预算呢。

二月冷笑一声,怕是和老板的女儿做结婚的预算吧。

三哥把右肩上的挎包挪到左肩,撸一把脸说,二月,别想那么多,保重身子,刘根他……会回来的。

回来?我打他电话都不接,他会回来?停一下,二月又说,你俩要赶路,我不能拦着,就请你俩给他捎个话,他不要我也罢,我肚里的孩子……咋办?

三哥噤了声。

我站在一边,看看远处的山,近处的河。

他这是逼我上死路啊!二月说完,转身朝村里走去,我看见,二月的眼里甩出一串泪珠儿。

二月走了,走的扭扭搭搭,趔趔趄趄。

三哥一拳砸在槐树上,狼一般叫,狗日的刘根,猪狗不如!我日你祖宗!

我劝三哥消消气,我说,反正你骂他也听不到,咱还是赶路吧。等去了砖厂,咱再想办法也不迟。

走出村口,踏上大道,太阳已经升高。

三哥一脸自责地说,这事,都怪我。我不该带刘根进城,更不该带他进砖厂。他要是不进砖厂,就碰不上老板的女儿;碰不上老板女儿,也就不会弄出这些破事儿来。

我说,这事咋能怪你呢?要怪,只怪刘根那小子,活脱脱一个当代的陈世美!事到如今,我倒有一个办法,保管能让老板把刘根踢出砖厂。

三哥一下子来了兴致,定定地看着我,说说看。

我说,三哥,你知道有钱的人最怕啥吗?那就是别人跟他说瞎话。刘根不是跟老板说他还没成家吗?咱俩找上门去,把底儿给他抖了,不信老板不扒了他的皮!说完这话,我一脸的得意,我仿佛看到,被老板踢出砖厂的刘根,灰头土脸,不敢见人的熊样。

三哥说,行吗?

我说,咋不行?

三哥说,没有别的办法了?

我说,现在没有,只能这样。

三哥咬咬牙,好,就依你!

离村已经很远了,回头望去,背后的村庄,变成麻子似的小黑点。

通往城里的班车从远处而来,稳稳地停在路口。咣当,车门打开,我和三哥跨上去。就在班车要启动的时候,三哥突然叫一声不好,转身跳下车,两条腿长短不齐地朝村里的方向跑去。

我一愣,赶紧下车,冲着三哥的背影喊,三哥,你干啥去?咱俩不进城了?

三哥边跑边说,进你个头!弄不好,那是两条人命哩!

我明白了,撒丫朝三哥撵去。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乡村二月,早春的风还有点冷”,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同时,这个“冷”字,也暗示出二月故事的“冷”意味。

B.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有的实写,如二月、三月等,有的是虚写,如移情别恋的刘根,还有砖厂的老板、“我”等。

C.作者通过刘根的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不能不择手段,不能用道德的沦落换取个人的“幸福”。

D.作者没有让“我”和三哥到砖厂去“抖刘根的底”,显示出他对刘根个人奋斗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变化有一定程度的认可。

E.乡村与城市融合的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包括财富观、爱情观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作者感到的是迷失和无奈。

10.三哥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1.小说人物形象鲜明,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4分)                                                                                                                                                         

12.小说以“我”为叙述角度,描写了三哥、二月、刘根等人物,你认为他们谁是最主要的人物,联系小说进行探究。(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一碗面的悲与喜

朱奚荭

面店不是很大,楼上楼下共60米见方。面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到了冬天,就只有一种,招牌羊肉面。店的位置也偏,位于城的东北角。

只是,城里的学子考上了大学,要背井离乡到异地求学,出发之前,到此店里吃一碗面,临走,咂咂嘴:“有一段日子吃不上这面了。”

公务出差有些日子的人回来,先不忙着回家见老婆孩子,却先来此店,吃碗面,解解馋,安慰苦熬了许久的胃。

经年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吃了这碗面,恢复了味觉缓解了一路的思乡情,久经颠簸而恍惚的头脑这才清醒过来:“终于尝到了这老家的面,果然是回家了。”

面店举城闻名,源于面的味道之好。

据传,这面店追溯起来,还属于上个世纪的风光。世道变迁,人事沧桑,只是这面,还是祖宗留下的秘笈所成,还是那个味。

徒闻其名、未尝其味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此面价钱很贵,尤其是招牌羊肉面,是其他店的一倍不止。

来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外面不大的空地上,停的不是宝马就是本田。

这不,刚从那辆红色迷你宝马车上下来的贵妇,抱着一只黑色贵宾犬,款款地步入店内,用纸巾仔细地擦拭桌椅完毕后,才优雅地坐下。

“老板,来两碗羊肉面。”

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面无表情,不苟言笑,十年如一日。

她的绝活是本店的另一传奇,店堂里有再多的客人,她也能丝毫不差地记清楚几号桌哪位客人点的是什么面,面要软还是偏硬,拌面还是汤面,汤多还是面多;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丹田之音传到隔开两个房间的厨房里,那声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好像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

不到三分钟,面就端上来了。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

贵妇也不在意,细致地挑着面吃,用另一双筷子从另一只碗中夹了面条喂那狗吃,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各吃各的面。

不久,店里进来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头搀扶着老妇人,两人一进门,店里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老人,那只贵宾犬也似乎看出苗头,朝两人吠了起来。

跨进门后,老头搀扶老妇人在一个角落里坐下,而后走到柜台,目光在价目牌上搜索良久,:“我要一碗羊肉面,面多点。”老头从衣服的夹层里掏出一个黑油油的布褡裢,再从褡裢的某一层中捏出一叠有一元、五元也有几毛的零票,又点了一遍,交给老板。

面上来了,老头把面推给对面的老妇人,用筷子拌匀了,撒了些胡椒粉:“快吃,热乎的才好吃哩。”老妇人的脸被腾出的热气蒸得显出些红润,脸上露出孩子似的欣喜,用筷子伸进碗里,蘸了蘸汤水,放进嘴里嘬着,又挑起几根面,欠着身子要去喂老头吃,老头摇了摇头:“你先吃,我多要了面,剩下我再吃。”老妇人低头抿了口汤,又把碗推过来,让老头喝汤,老头固执地把碗推了回去,做出生气的样子。

老妇人这才开始吃面,吃得很慢,很享受,额头上渗着些小汗珠,老头见了,用桌上的卷纸仔细、轻柔地给她擦着汗。

老妇人吃了一半后就不吃了,把面推过去。那羊肉也没动,看去,好像还是一碗才端出来的面。老头又推回去:“再吃些,把肉给吃了,我不爱吃那羊肉,有味儿。” 

老妇人又吃了几口面,老头一把抢过筷子,夹了些肉喂到老妇人的嘴边。老头把所有的肉喂给老妇人吃完,又夹了些面喂她,这才揽过碗,心满意足地大口吃起面来,没多久,一碗面连一滴汤也不剩了。 

老两口互相对视着,眉眼里透着满足和快乐。   

老头细心地给老妇人围上毛巾,两人搀扶着出门了。 

 “哟,这不是城东捡垃圾的杨老六吗,怎么今天也来这里吃面了?看来,这年头,捡垃圾的也发喽。”一位穿皮风衣的胖子夹着一股寒风进来,嘴里嚷着。

隔桌上,那贵妇的面剩下了一半,而贵宾犬的那只碗里还剩下了大半碗的面,那些羊肉几乎未动过一箸。

店员端下贵妇的两只碗和那对老人的那只空空的碗,转身进去时,店堂里的人清晰地听见一声轻微的丹田之音:“把那只碗给扔了。”

留下的是店里所有人的疑问:“是哪只碗?”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家有名气、价钱贵的面馆,同时接待了一位贵妇人和一对捡破烂的老夫妻。作品叙述了贵妇人与宠物犬吃了两碗面,而捡破烂老夫妻同吃一碗面的故事。

B.这篇小说语言清新,叙事生动,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作者在作品中将旁观者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C.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D.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面馆吃面满足而快乐,但也有个小插曲:在吃面的过程中,老妇人把面推给老头,老头很生气,又把面推回给老妇人。

E.微型小说为了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有时会通过模糊的方式来呈现题旨,这篇小说就是这样的。

8.小说以“一碗面的悲与喜”为题有何妙处?(6分)

9.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10.这篇小说的结尾“把那只碗给扔了”一句很精彩,到底“是哪只碗”很耐人寻味。有人说是扔掉犬吃过面的碗,有人说是扔掉捡破烂夫妻用过的碗。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2014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一碗面的悲与喜

朱奚荭

面店不是很大,楼上楼下共60米见方。面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到了冬天,就只有一种,招牌羊肉面。店的位置也偏,位于城的东北角。

只是,城里的学子考上了大学,要背井离乡到异地求学,出发之前,到此店里吃一碗面,临走,咂咂嘴:“有一段日子吃不上这面了。”

公务出差有些日子的人回来,先不忙着回家见老婆孩子,却先来此店,吃碗面,解解馋,安慰苦熬了许久的胃。

经年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吃了这碗面,恢复了味觉缓解了一路的思乡情,久经颠簸而恍惚的头脑这才清醒过来:“终于尝到了这老家的面,果然是回家了。”

面店举城闻名,源于面的味道之好。

据传,这面店追溯起来,还属于上个世纪的风光。世道变迁,人事沧桑,只是这面,还是祖宗留下的秘笈所成,还是那个味。

徒闻其名、未尝其味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此面价钱很贵,尤其是招牌羊肉面,是其他店的一倍不止。

来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外面不大的空地上,停的不是宝马就是本田。

这不,刚从那辆红色迷你宝马车上下来的贵妇,抱着一只黑色贵宾犬,款款地步入店内,用纸巾仔细地擦拭桌椅完毕后,才优雅地坐下。

“老板,来两碗羊肉面。”

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面无表情,不苟言笑,十年如一日。

她的绝活是本店的另一传奇,店堂里有再多的客人,她也能丝毫不差地记清楚几号桌哪位客人点的是什么面,面要软还是偏硬,拌面还是汤面,汤多还是面多;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丹田之音传到隔开两个房间的厨房里,那声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好像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

不到三分钟,面就端上来了。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

贵妇也不在意,细致地挑着面吃,用另一双筷子从另一只碗中夹了面条喂那狗吃,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各吃各的面。

不久,店里进来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头搀扶着老妇人,两人一进门,店里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老人,那只贵宾犬也似乎看出苗头,朝两人吠了起来。

跨进门后,老头搀扶老妇人在一个角落里坐下,而后走到柜台,目光在价目牌上搜索良久,:“我要一碗羊肉面,面多点。”老头从衣服的夹层里掏出一个黑油油的布褡裢,再从褡裢的某一层中捏出一叠有一元、五元也有几毛的零票,又点了一遍,交给老板。

面上来了,老头把面推给对面的老妇人,用筷子拌匀了,撒了些胡椒粉:“快吃,热乎的才好吃哩。”老妇人的脸被腾出的热气蒸得显出些红润,脸上露出孩子似的欣喜,用筷子伸进碗里,蘸了蘸汤水,放进嘴里嘬着,又挑起几根面,欠着身子要去喂老头吃,老头摇了摇头:“你先吃,我多要了面,剩下我再吃。”老妇人低头抿了口汤,又把碗推过来,让老头喝汤,老头固执地把碗推了回去,做出生气的样子。

老妇人这才开始吃面,吃得很慢,很享受,额头上渗着些小汗珠,老头见了,用桌上的卷纸仔细、轻柔地给她擦着汗。

老妇人吃了一半后就不吃了,把面推过去。那羊肉也没动,看去,好像还是一碗才端出来的面。老头又推回去:“再吃些,把肉给吃了,我不爱吃那羊肉,有味儿。” 

老妇人又吃了几口面,老头一把抢过筷子,夹了些肉喂到老妇人的嘴边。老头把所有的肉喂给老妇人吃完,又夹了些面喂她,这才揽过碗,心满意足地大口吃起面来,没多久,一碗面连一滴汤也不剩了。 

老两口互相对视着,眉眼里透着满足和快乐。   

老头细心地给老妇人围上毛巾,两人搀扶着出门了。 

 “哟,这不是城东捡垃圾的杨老六吗,怎么今天也来这里吃面了?看来,这年头,捡垃圾的也发喽。”一位穿皮风衣的胖子夹着一股寒风进来,嘴里嚷着。

隔桌上,那贵妇的面剩下了一半,而贵宾犬的那只碗里还剩下了大半碗的面,那些羊肉几乎未动过一箸。

店员端下贵妇的两只碗和那对老人的那只空空的碗,转身进去时,店堂里的人清晰地听见一声轻微的丹田之音:“把那只碗给扔了。”

留下的是店里所有人的疑问:“是哪只碗?”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家有名气、价钱贵的面馆,同时接待了一位贵妇人和一对捡破烂的老夫妻。作品叙述了贵妇人与宠物犬吃了两碗面,而捡破烂老夫妻同吃一碗面的故事。

B.这篇小说语言清新,叙事生动,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作者在作品中将旁观者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C.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D.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面馆吃面满足而快乐,但也有个小插曲:在吃面的过程中,老妇人把面推给老头,老头很生气,又把面推回给老妇人。

E.微型小说为了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有时会通过模糊的方式来呈现题旨,这篇小说就是这样的。

2.小说以“一碗面的悲与喜”为题有何妙处?(6分)

3.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的结尾“把那只碗给扔了”一句很精彩,到底“是哪只碗”很耐人寻味。有人说是扔掉犬吃过面的碗,有人说是扔掉捡破烂夫妻用过的碗。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湖北省高三高考压轴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根据要求,完成后后面题目。 

乡村二月

乡村二月,早春的风还有点冷。

前面拐弯处,就是刘根家。我紧走几步,撵上三哥说,咱要不要和二月说一声?

三哥头也不回,说啥?说个屁!咱躲她还来不及哩。我挠挠头,想想也是,就不再吭声了,屁颠屁颠跟着三哥往村外走。

我和三哥在城里打工,准确地说,是在郊区一家私营砖厂做水泥砖。三哥早几年进厂,干得不错。我中学毕业后没事干,三哥就把我领进砖厂。三哥这人好说话,他不仅带了我,还带了村里的刘根一块儿进厂。

刘根大我几岁,别看干活孬种,这小子心眼活,嘴巴甜,干了才几个月,就和老板的独生女儿好上了,从此,刘根不仅不用干活,还做了个小头目,整天背着手在工地上转来转去,吆五喝六,牛的不行!

几天前,砖厂停电,放假五天。本来,我和三哥一块邀刘根回村的,可刘根不肯回去,我和三哥当然明白刘根不回的原因。以前,我一直不明白,桃花一样漂亮的二月,怎么会嫁给刘根呢?现在我总算明白了过来,刘根这小子,很会讨女人的欢喜呢……

走过村街,来到村口。

刚刚抽出嫩芽儿的老槐树下,站着一个女人,正是二月。

我偷眼看三哥,三哥只管怔怔地往前走。

风吹乱二月好看的头发,吹动着二月的衣襟,飘飘的。二月肚子鼓鼓,身子笨笨地站在那里。

走近了,二月说,你俩走呀?

三哥嗯,我也嗯。

二月拢拢散乱的头发,看看我,再看看三哥说,你俩跟我说句实话,刘根他……是不是和老板的女儿……

三哥不看二月,仰着脸看天。谁说的?没影儿的事!说这话时,三哥面无表情,脸色僵硬。

没影的事?二月眉头拧个疙瘩说,厂子放假,你俩懂得回来,他咋不回来?

我赶忙打圆场,刘根有文化,老板留他做预算呢。

二月冷笑一声,怕是和老板的女儿做结婚的预算吧。

三哥把右肩上的挎包挪到左肩,撸一把脸说,二月,别想那么多,保重身子,刘根他……会回来的。

回来?我打他电话都不接,他会回来?停一下,二月又说,你俩要赶路,我不能拦着,就请你俩给他捎个话,他不要我也罢,我肚里的孩子……咋办?

三哥噤了声。

我站在一边,看看远处的山,近处的河。

他这是逼我上死路啊!二月说完,转身朝村里走去,我看见,二月的眼里甩出一串泪珠儿。

二月走了,走的扭扭搭搭,趔趔趄趄。

三哥一拳砸在槐树上,狼一般叫,狗日的刘根,猪狗不如!我日你祖宗!

我劝三哥消消气,我说,反正你骂他也听不到,咱还是赶路吧。等去了砖厂,咱再想办法也不迟。

走出村口,踏上大道,太阳已经升高。

三哥一脸自责地说,这事,都怪我。我不该带刘根进城,更不该带他进砖厂。他要是不进砖厂,就碰不上老板的女儿;碰不上老板女儿,也就不会弄出这些破事儿来。

我说,这事咋能怪你呢?要怪,只怪刘根那小子,活脱脱一个当代的陈世美!事到如今,我倒有一个办法,保管能让老板把刘根踢出砖厂。

三哥一下子来了兴致,定定地看着我,说说看。

我说,三哥,你知道有钱的人最怕啥吗?那就是别人跟他说瞎话。刘根不是跟老板说他还没成家吗?咱俩找上门去,把底儿给他抖了,不信老板不扒了他的皮!说完这话,我一脸的得意,我仿佛看到,被老板踢出砖厂的刘根,灰头土脸,不敢见人的熊样。

三哥说,行吗?

我说,咋不行?

三哥说,没有别的办法了?

我说,现在没有,只能这样。

三哥咬咬牙,好,就依你!

离村已经很远了,回头望去,背后的村庄,变成麻子似的小黑点。

通往城里的班车从远处而来,稳稳地停在路口。咣当,车门打开,我和三哥跨上去。就在班车要启动的时候,三哥突然叫一声不好,转身跳下车,两条腿长短不齐地朝村里的方向跑去。

我一愣,赶紧下车,冲着三哥的背影喊,三哥,你干啥去?咱俩不进城了?

三哥边跑边说,进你个头!弄不好,那是两条人命哩!

我明白了,撒丫朝三哥撵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乡村二月,早春的风还有点冷”,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同时,这个“冷”字,也暗示出二月故事的“冷”意味。

B.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有的实写,如二月、三月等,有的是虚写,如移情别恋的刘根,还有砖厂的老板、“我”等。

C.作者通过刘根的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不能不择手段,不能用道德的沦落换取个人的“幸福”。

D.作者没有让“我”和三哥到砖厂去“抖刘根的底”,显示出他对刘根个人奋斗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变化有一定程度的认可。

E.乡村与城市融合的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包括财富观、爱情观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作者感到的是迷失和无奈。

2.三哥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3.小说人物形象鲜明,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4分)                                                                                                                                                          

4.小说以“我”为叙述角度,描写了三哥、二月、刘根等人物,你认为他们谁是最主要的人物,联系小说进行探究。(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辽宁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5分)  

一碗面的悲与喜

朱奚荭

面店不是很大,楼上楼下共60米见方。面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到了冬天,就只有一种,招牌羊肉面。店的位置也偏,位于城的东北角。

只是,城里的学子考上了大学,要背井离乡到异地求学,出发之前,到此店里吃一碗面,临走,咂咂嘴:“有一段日子吃不上这面了。”

公务出差有些日子的人回来,先不忙着回家见老婆孩子,却先来此店,吃碗面,解解馋,安慰苦熬了许久的胃。

经年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吃了这碗面,恢复了味觉缓解了一路的思乡情,久经颠簸而恍惚的头脑这才清醒过来:“终于尝到了这老家的面,果然是回家了。”

面店举城闻名,源于面的味道之好。

据传,这面店追溯起来,还属于上个世纪的风光。世道变迁,人事沧桑,只是这面,还是祖宗留下的秘笈所成,还是那个味。

徒闻其名、未尝其味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此面价钱很贵,尤其是招牌羊肉面,是其他店的一倍不止。

来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外面不大的空地上,停的不是宝马就是本田。

这不,刚从那辆红色迷你宝马车上下来的贵妇,抱着一只黑色贵宾犬,款款地步入店内,用纸巾仔细地擦拭桌椅完毕后,才优雅地坐下。

 “老板,来两碗羊肉面。”

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面无表情,不苟言笑,十年如一日。

她的绝活是本店的另一传奇,店堂里有再多的客人,她也能丝毫不差地记清楚几号桌哪位客人点的是什么面,面要软还是偏硬,拌面还是汤面,汤多还是面多;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丹田之音传到隔开两个房间的厨房里,那声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好像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

不到三分钟,面就端上来了。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

贵妇也不在意,细致地挑着面吃,用另一双筷子从另一只碗中夹了面条喂那狗吃,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各吃各的面。

不久,店里进来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头搀扶着老妇人,两人一进门,店里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老人,那只贵宾犬也似乎看出苗头,朝两人吠了起来。

跨进门后,老头搀扶老妇人在一个角落里坐下,而后走到柜台,目光在价目牌上搜索良久,:“我要一碗羊肉面,面多点。”老头从衣服的夹层里掏出一个黑油油的布褡裢,再从褡裢的某一层中捏出一叠有一元、五元也有几毛的零票,又点了一遍,交给老板。

面上来了,老头把面推给对面的老妇人,用筷子拌匀了,撒了些胡椒粉:“快吃,热乎的才好吃哩。”老妇人的脸被腾出的热气蒸得显出些红润,脸上露出孩子似的欣喜,用筷子伸进碗里,蘸了蘸汤水,放进嘴里嘬着,又挑起几根面,欠着身子要去喂老头吃,老头摇了摇头:“你先吃,我多要了面,剩下我再吃。”老妇人低头抿了口汤,又把碗推过来,让老头喝汤,老头固执地把碗推了回去,做出生气的样子。

老妇人这才开始吃面,吃得很慢,很享受,额头上渗着些小汗珠,老头见了,用桌上的卷纸仔细、轻柔地给她擦着汗。

老妇人吃了一半后就不吃了,把面推过去。那羊肉也没动,看上去,好像还是一碗才端出来的面。老头又推回去:“再吃些,把肉给吃了,我不爱吃那羊肉,有味儿。”

老妇人又吃了几口面,老头一把抢过筷子,夹起肉喂到老妇人的嘴边。老头把所有的肉喂给老妇人吃完,又夹了些面喂她,这才揽过碗,心满意足地大口吃起面来,没多久,一碗面连一滴汤也不剩了。

老两口互相对视着,眉眼里透着满足和快乐。

老头细心地给老人围上毛巾,两人搀扶着出门了。

“哟,这不是城东捡垃圾的杨老六吗,怎么今天也来这里吃面了?看来,这年头,捡垃圾的也发喽。”一位穿皮风衣的胖子夹着一股寒风进来,嘴里嚷着。

隔桌上,那贵妇的面剩下了一半,而贵宾犬的那只碗里还剩下了大半碗的面,那些羊肉几乎未动过一箸。

店员端下贵妇的两只碗和那对老人的那只空空的碗,转身进去时,店堂里的人清晰地听见一声轻微的丹田之音:“把那只碗给扔了。”

留下的是店里所有人的疑问:“是哪只碗?”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一家有名气、价钱贵的面馆,同时接待了一位贵妇人和一对捡破烂的老夫妻。作品叙述了贵妇人与宠物犬吃了两碗面,而捡破烂老夫妻同吃一碗面的故事。

B. 这篇小说语言清新,叙事生动,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作者在作品中将旁观者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C. 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D. 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面馆吃面满足而快乐,但也有个小插曲:在吃面的过程中,老妇人把面推给老头,老头很生气,又把面推回给老妇人。

E. 微型小说为了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有时会通过模糊的方式来呈现题旨,这篇小说就是这样的。

2.小说以“一碗面的悲与喜”为题有何妙处?(6分)

3.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的结尾“把那只碗给扔了”一句很精彩,到底“是哪只碗”很耐人寻味。有人说是扔掉犬吃过面的碗,有人说是扔掉捡破烂夫妻用过的碗。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