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5.【解析】B。略:大概、大致。
6.【解析】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都是连词,前一个“而”表承接,后一个“而”表修饰;B项,都是助词,前一个“也”表判断,后一个“也”表陈述;C项,前一个“以”为连词,译为“来”,后一个“以”为介词,译为“把”。
7. 【解析】C。①体现的是“胸有成竹”的思想;②体现的是“心手相应”的思想;⑤体现的是“尺幅千里”的思想。③是对人物的评价,④是说客观事实,⑥是戏谑的话。
8.【解析】D。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9.【解析】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本段文言文有六处需要断开,每错两处扣一分,扣完为止)
翻译:
①轮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判断句式,1分;“与”译成“赞成”,1分;译对大意得1分)
②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诸”:兼词,“之于”的 意思,译为“把白绢丢在”也可,1分;“以为”,译为“用它们来做”,1分;译对大意得1分)
【参考译文】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超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刚跃起奔,鹘就得猛扑下去,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这里)不好好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庖丁,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像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只得到他的意蕴,也得到了他的方法啊。
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都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作为话柄。等与可从洋州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写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但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真会说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即把所画的《谷偃竹》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谷在洋州,与可还令我作《洋州三十咏》,《谷》是其中之一而已。我的诗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谷游玩,煮笋晚上 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曰,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从前曹孟德有《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的话头;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可以见到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