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35、《古兰经》上有一个经典故事:有一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一天,他当众表演移山。他的移山之术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大师的“移山之术”启示我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请围绕“改变”选材立意,写一篇不少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师生的真实姓名。

35、作文评分标准(略)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古兰经》上有一个经典故事:有一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一天,他当众表演移山。他的移山之术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大师的“移山之术”启示我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请围绕“改变”选材立意,写一篇不少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师生的真实姓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期末题 题型:写作题

      《古兰经》上有一个经典故事:有一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一天,他当众表演移山。他的移山之术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大师的“移山之术”启示我们: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
        请围绕“改变”选材立意,写一篇不少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师生的真实姓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浙江省临海市杜桥中学2011届高三年级上学期九月底月考试题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作为符号的丧家狗(节选)

  北大教授李零评孔子为“丧家狗”,这一惹眼词汇,引起热烈争论。不管是否懂《论语》,不管是否读《丧家狗》,以骂李零为卫道者有之,以骂儒家为捍卫自由者有之。

  事实上,这种把孔子双重符号化的结果,便是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论语》的精神。以至于“丧家狗”也成为一个符号,标出崇儒与反儒两种立场。而“丧家狗”的说法,不但解构了孔子作为“至圣”的形象,甚至解构了“先师”的价值,乃至把他降格为一个千疮百孔的公共知识分子。

  李零在自序中这样概括孔子形象:“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在历史上,孔子的形象,曾经被文学家披上“素王”的华衮,被专制皇帝戴上“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危冠,被康有为和孔教会推上“教主”的宝座,被冯友兰等哲学史家“祛魅”为“老教师匠”,到了李零的笔下,孔子被褪去一切神秘性、神圣性,变得时髦如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

  如果仅此而已,尚不引人注意,李零接着又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在现在的那些“怀抱理想”,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之中,恐怕没有太多的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丧家狗”这样一个“桂冠”。任何一个词语,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语义环境中彰显其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语境的变化,词语的语义也会产生变化。比如《论语·公冶长》里面,孔子赞扬宁武子,说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评价他:“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是“愚不可及”一词的源头。今天如果有人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夸某人“愚不可及”,肯定要挨嘴巴。

  孔子一生,心怀周政,惶惶奔走于列国之间,其道不彰,退而修六经。他的很多言论和思想,已经通过制度、习俗、语言符号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成为汉语人共同的思想源头。从这一角度来看,孔子即便不是孔庙中皇冠龙衣的孔子,不是教堂里神圣无比的孔子,但其圣贤先师的地位,却是无可否认的。

  解《论语》之书,起名为“丧家狗”,到底是为“丧家狗”一词正名,还是矮化孔子,一目了然。如果解《圣经》的,因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就理直气壮地起一个《死囚犯》的书名,解佛经的,因为佛陀四方行乞,便来一个《老乞丐》的书名,无论如何,都是解构过度。

(1)

下列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邦无道则愚”中的“愚”是指装傻充楞,与“邦有道则知”的“知”正好相对。

B.

“愚不可及”一词在今天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继承了孔子彼时彼地的思想内涵。

C.

在孔子眼中,“邦无道则愚”的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D.

孔子评价宁武子的典故告诉我们,时至今日,李零所言的“丧家狗”已不再是本原面目。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今天,孔子直接引发了崇儒和反儒两种立场之争。

B.

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论语》的精神,以致人们把孔子双重符号化了。

C.

以李零为代表,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均认同孔子是他们的鼻祖。

D.

孔子已经被褪去神秘性、神圣性,被重新定位为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

(3)

李零评孔子为“丧家狗”的依据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

(4)

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文章补充一个合适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甘肃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讯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籍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人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在文中(1)“永恒的书”有哪些方面的含义?(2)就读书而言,你如何理解“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这句话?
      答:(1)                                                                    
             (2)                                                                    
2、结合全文看,就读书这个话题,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3、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那些建议?
     答:                                                                                                                                               
4、文章认为《论语》、《史记》、《红楼梦》属于永恒的书,请你以其中一例来说明此观点,也可列举语文课本中其他名著为例来说明。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以保存的,_________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_________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
  ②然而,古今中外,书籍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
  ③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形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
  ④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一切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的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余人却是不必读的,至少是可读可不读的。
  ⑤三是必读的书。所谓必读,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⑥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的作品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
  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有眼光,就必定会有一些最基本的好书被共同选中。例如,他们绝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
  ⑧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收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了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爱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⑨费尔巴哈说书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质。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列车上,地铁里,我常常看见人们捧着形形色色的小报,似乎读得津津有味,心中不免为他们惋惜。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岂能把生命浪费在读这种无聊的东西上。
1.请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使文意完整。
2.作者把天下的书分为哪几类?这几类书各具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意,第⑥段中“永恒的书”,“永恒”所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第⑦段中,“相当的出入”指_________。
4.第⑧段作者引用罗曼·罗兰的话是为了阐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⑨段“费尔巴哈说书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根据上下文,该如何理解费尔巴哈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⑦段,作者在论述什么是永恒时,列举了《论语》《史记》《红楼梦》等作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以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
  ②然而,古今中外,书籍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
  ③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形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
  ④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一切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的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余人却是不必读的,至少是可读可不读的。
  ⑤三是必读的书。所谓必读,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⑥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的作品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
  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有眼光,就必定会有一些最基本的好书被共同选中。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
  ⑧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收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了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爱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⑨费尔巴哈说书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质。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列车上,地铁里,我常常看见人们捧着形形色色的小报,似乎读得津津有味,心中不免为他们惋惜。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岂能把生命浪费在读这种无聊的东西上。
1.作者把天下的书分为哪几类?这几类书各具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作者引用罗曼·罗兰的话是为了阐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引用费尔巴哈的话:书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根据上下文,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作者在论述什么是永恒时,列举了《论语》《史记》《红楼梦》等作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竞赛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贫穷与学问》,回答问题。
         ①一个人要在学问上做出成绩,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与努力。其中对学问本身影响最大的当是个人的品德。关于道德对学问的重要性,许多大学者已经在道德标尺上为后学做出了表率。但我以为,德行之外,物质生活水平对一个人所能达到的学术成就划定了另一个边界,树立了另一个限度。贫穷乃学问之大敌。
       ②《东轩笔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范仲淹在南京做学官期间,秀才孙明复,常因贫穷而乞讨,范仲淹观其乃才俊之士,对他的胸无大志表示不能理解。不过当得知是贫穷使然后,范仲淹就使他“日可得三千以供养”,让他能“安于为学”。十年后,孙明复不负众望,从一个秀才成长为一代大儒。范仲淹知道后感慨地说:“贫之为累亦大矣,倘因索米至老,则虽人才如孙明复者,犹将汩没而不见也!”
       ③“贫之为累亦大矣”,谁说不是呢?在古代,有多少聪敏之人因家境贫寒而导致学术“早夭”啊!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正是这样一个典型。方仲永少时天赋异常,名扬乡里。但故事的结局却是个悲剧--长大后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作者认为是因为方仲永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但进一步看,他为什么没有获得良好的教育呢?那是因为他家“世隶耕”,祖祖辈辈以种田为业,家境贫寒啊!且不说家财万贯了,即使是一个中等之家,恐怕他父亲也不会“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乞讨而“不使学”了。因贫穷导致方仲永的人生悲剧,我们要为他惋惜。
       ④贫穷对学问之累,古代尚且如此,在今天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环境下,当更是严重。“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事情,不是随处可见、支耳可闻吗?人穷志短。富兰克林也说两个口袋空的人腰挺不直。没有钱,保持一己的品格操守尚且很难,又何谈做学问这个更需要人格独立,需要安定气质的事业呢?大圣人孔子招收弟子时尚且要求干肉一束作为学费,想必是非常明白个中道理的。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基础,孔子又怎能安下心来删定六经呢?如果一个学者连一己的生活都不能很好地维持,何谈抱负、理想,又怎能兼济天下呢?
       ⑤学者大师的成功历程一再告诉我们,做学问除需要高尚的品德、安定的气质、忘我的勤奋外,还需要一个衣食无忧的“后方”,一个面对一定的资料费和交游费而不用愁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这些物质基础,学问就会沦为谋生的手段,学问即在饭碗中,饭碗即在学问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取得优秀的学术成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然而现实的状况并不令人乐观。
       ⑥而有些人却撇开这些物质基础,大肆批评学术浮躁和后继乏人,这种批评无疑隔了一层,没搔到痒处,也显得批评者不厚道。学人固然应“寂寞投阁”,固然应“板凳甘坐十年冷”,固然应不追求名利富贵,但学人自身的不追求难道能成为管理者们不给予他们的理由吗?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1、第⑥段中画线句用成语表达是                               
2、本文的论点是                    。为证明论点,文中举了不少事例,如第③段就举了                              的例子;从论证严密性的角度看,原文中还应该有                                                                         这方面的事例。
3、根据作者的看法,做学问除需要(1)高尚的品德、(2)                                    、(3)                                   ,还需要                                         ,否则学问就会沦为谋生的手段。
4、本文的论述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学人固然应“寂寞投阁”,固然应“板凳甘坐十年冷”,固然应不追求名利富贵,但学人自身的不追求难道能成为管理者们不给予他们的理由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

【2013年·江苏盐城】

【试题】6.名著阅读。(5分)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等问题。“分)

    雄狮般的面容,牙关紧咬,布满愤怒而痛苦的皱纹,而凌驾于这-切之上的,是意志,

拿破仑般的意志。                     (节选自罗曼·罗兰《名人传)

    选文所写的伟大音乐家是谁?结合原著,写出他外貌与性格的主要特征,并简述他的一

个感人事例。

    人物:        外貌:        性格:__ _

     事例:              

    (2)我国古代有一个神话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立志追赶太阳,赶上太阳时,感到焦渴,

便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仍感不足,终于渴死。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_          。  (1分)

7.(3)盐城市海滨中学向来访的美国某孔子学院的学生赠送国学经典,请你从《论浯》《唐诗三百首》《西游记》等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拟写一句推荐语。(2分)

  示例:《水浒传》——从传奇的故事中感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王丽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要深刻地反思: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选自201351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第①段中加粗的“这个宝藏”指代什么?“这个宝藏”对中华民族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

2.比之图像,语言的优势在哪里?比之白话,文言具有哪两个特点?

优势: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看来,划线句“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的观点,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完成1—5题。

山东潍坊十笏园——中国园林建筑的精华之作

    (1)潍坊的十笏园被誉为中国园林建筑的精华之作,可谓远近闻名。康有为1925年秋游十笏园题诗曰:“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面立红荷。我来桑下几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中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他的著作《说园》中赞誉说:“清水一池,山廊围之,轩榭浮波,极轻灵有致。触景成咏:‘老去江湖兴未阑,园林佳处说般般;亭台虽小情无限,别有缠绵水石间’。北国小国,能饶山水之胜者,以此为最。”

    (2)十笏园原系明代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后易其主,临墙而居的潍县首富丁善宝购得这座园子,在旧宅的基础上稍作取舍,于光绪11年(公元1885年)增建亭榭、添构湖山,始得完美,因其地甚小,人喻之为“十个笏板”。清末状元曹鸿勋题名为“十笏园”。

    (3)十笏园是整个丁宅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该建筑群落除“文革”中被毁的后花园外,现存的建筑面积一万零四百平方米,古建筑房屋200余间,其中仅十笏园中的大小建筑就多达34处。

    (4)十笏园设计精巧,布局严谨,园内楼台亭榭,假山池塘、客房书斋、回廊曲桥无不玲珑精美。整个园林疏密有致、错落相间,集我国南北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奇葩。

    (5)十笏园平面呈长方型,由东、西、中三条古建轴线组成。步入园中即是该园的主体部分——中轴线,正厅为“十笏草堂”,明间为雕花门,上悬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手书“无数青山拜草庐”匾额。堂前山石花木相间,正中有一池,池中有亭,亭檐下有清末状元曹鸿勋题“四照亭”匾。亭北隔水有一迎壁,东北角一船形建筑名为“稳如舟”。傍山临水,别有风韵。

    (6)“稳如舟”东南,临水有假山一座,山径崎岖,怪石嶙峋,山上杂植藤萝、蔷薇,山上有小亭名为“蔚秀亭”,亭柱有一联“小亭山绝顶,独得夕阳多”,亭内有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绘白描罗汉石刻,姿态妩媚,造意新奇。小亭南侧有一飞瀑,冲石而下,如散珠碎玉,撒向池中。

    (7)山南端有长方四角亭,名为“落霞亭”,座山面水,峭然孤出,花团拥簇,绿树衬托。山脚下傍水有一小亭名为“漪岚亭”,此亭正西,岸上有一茅亭名“小沧浪”,古朴淡雅,似古画点景,是品荼围棋的好去处。出小沧浪,沿游廊向北,可达池北各院。此廊把中轴线与西轴线的景观巧妙地隔开,既起到合理分布景观的作用,又增添了观赏性建筑。

    (8)长廊北端有二层小楼一栋,名“春雨楼”,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高老庄》一集,便是以此为外景摄制,该院的正房是“砚香楼”,系明代建筑,楼前有月台,凭栏俯视,园中山水亭榭尽收眼底,因主人藏书弄墨如此,故名“砚香”。砚香楼北面的后院现为郑板桥专题陈列室,这里展出的丰富的史料和碑刻介绍了郑板桥在潍县任职期间的政绩和书画艺术成就。

    (9)西轴线南端一院被称为“园中园”,西厢房分别为“静如山房”,“秋声馆”,院北面过厅为“深柳读书堂”,过厅北院厅房为“颂芬书屋”,厅内画栋雕梁经百年而色犹艳,后院正厅为“雪庵”,康有为来此园时改题为“小书巢”,院内展有铁佛,是国内唐代铁佛中最大的。

    (10)东轴线有“碧云斋”等四院,“碧云斋”院内东西盖有游廊,东廊内嵌有清代画家冯起震画竹石刻十块,西廊是清代画家、著名作家、潍县县令招子庸的画竹石刻。

    (11)十笏园既是一处著名的古代园林,又是文物陈列馆所,该园拥有文物112件,有17至25万年前的潍坊古象,原始牛头等珍奇的古生物化石;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剑、戟等兵器;明清陶瓷,金石印章,还有唐朝韩愈的草书横幅,更多的则是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书画墨迹,尤以竹石,芝兰图为胜。异彩纷呈的文物分批轮流陈列,向观众开放,使这座名园更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十笏园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多万人,促进了潍坊市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1.开头一段引用康有为的诗和园林专家陈从周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2.第(2)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3.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的?结合有关内容作一简析

4.作者重点介绍了十笏园的什么内容?为什么?

5.为什么说十笏园是中国园林建筑的精华之作?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