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6、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有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幽壑     扈从     草行露宿     经年累月

B、阜盛     亵渎     委屈求全     形影相吊

C、蜉蝣     窈窕     沧海一栗     如泣如诉

D、豢养     渲泄     从善如流     不绝如缕

6、A(B项中“委屈求全”应写作“委曲求全”;C项中“沧海一栗”应写作“沧海一粟”;D项中“渲泄”应写作“宣泄”。)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有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幽壑     扈从     草行露宿     经年累月

B、阜盛     亵渎     委屈求全     形影相吊

C、蜉蝣     窈窕     沧海一栗     如泣如诉

D、豢养     渲泄     从善如流     不绝如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有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幽壑     扈从     草行露宿     经年累月

B、阜盛     亵渎     委屈求全     形影相吊

C、蜉蝣     窈窕     沧海一栗     如泣如诉

D、豢养     渲泄     从善如流     不绝如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后面题目。(12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焉用亡郑陪邻  敢烦执事          
②既东郑        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小题4】下面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去冬今春,中国刮起了一股“山寨风”。山寨文化现象已影响到中国社会诸多方面,自然也引起了国内多方关注。热议中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共识比较确定,山寨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基本内涵是“低成本模仿”;分歧也很鲜明,在于如何定性“非主流”、“低成本模仿”。如何看山寨,它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需要不同领域.多个层面的角度,也需要一种辩证的态度和一个发展的视野。

近些年,我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分化,大众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觉性也增大,文化的生长空间空前扩大,文化的多样存在成为必然。在发展中,主流文化不断弘扬,亦出现了一些非主流文化,以满足部分阶层,群体的需要,社会文化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发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上讲,非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和谐文化就是二者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相互促进。

世上没有一种文化是百分百健康,没有一点问题的。我们不能因为非主流文化存在一些问题就说其是反主流和对抗主流的,对其积极、消极与正面.反面的成分都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例如网络文化中有不少负面的东西,像低俗化.侵犯隐私等问题亟需治理,但能因此否定网络的进步意义而关掉互联网吗?有了非主流文化,也促使主流文化更为积极主动地贴近大众,在发展中不断吸取非主流文化中的积极与合理的成分,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所以,山寨文化的存在对于主流文化还是一种提醒,主流文化,你千万别离大众太远!

由于模仿、借鉴、创新之间本身就有着微妙的联系,看“低成本的模仿”就更得辩证。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模仿的形态是多样的,模仿得好了就是借鉴,并会发展为创新与超越;模仿得糟了只能是复制.剽窃和侵权。模仿的成本还有高低之分,一般而言,稍微明智些的人都愿意选择低成本“模仿”。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山寨文化”之模仿比较五花八门,可谓多种形态并存,虽缺少独创与超越,但也没有太多的剽窃和抄袭。

“山寨”中有没有创新,创新的成分到底有多少?《联合早报》的文章认为“山寨”是“以低成本模仿主流品牌并在功能上加以创新的新的现象”。香港记者闾丘露薇说的很辩证:“看看山寨手机,有些就是仿冒,如果真的侵权,可以走法律途径……至于有些,则颇有创意,甚至是技术创新。”她不仅看到了我们“山寨”中模仿的两种不同形态,还提出了对侵权行为的解决路径,而我想补充的是对技术创新是要努力保护的,只要有创新,即使还处在萌芽甚至种子状态,也需要呵护,这年头,有点创新多难呀!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媒介呈现在大众视线中的“山寨文化”还有相当的泛化和泡沫化成分。在大众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用“山寨”去命名和“山寨”词语使用这两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做大了“山寨文化”的声势。日益大众化的传媒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互联网已成长为能够传播.影响甚至制造.放大文化的重要媒介。不过,从网络语言.媒介文化的角度看,作为一种流行语,“山寨”一词也具有一定的易逝性,一旦网民再度青睐于其他新奇语言时,“山寨”就不再流行,即使真正的山寨现象并不曾消逝。因此,仅从表象来看,“山寨”从一种科技产品迅速蔓延至诸多社会领域成为大众视野中的新文化,发展态势咄咄逼人,然而究其本身,在“山寨文化”之“实”的背面却是“虚”的成分,在实际影响方面可能还是“虚”过于“实”。

无论“虚”还是“实”,“山寨文化”尚未定型,还处于发展、过渡乃至形塑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诸多“新”文化的你来我往中,大众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甄别是不可忽略的标尺。技术革命驱动下的大众追新求异的社会心理,往往决定着新文化的飙升乃至式微。此外,处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媒介等多重张力之中,“山寨文化”在发展中仍具有相当的可塑性。

“山寨文化”能够走多远,走成什么样,走向何方,对“山寨文化”不妨放眼量!

1.对“山寨文化”这种非主流文化的认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科学看待“山寨文化”,需要一种辩证的态度和一个发展的视野。

       B.山寨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山寨文化”的出现与近些年我国文化生存土壤的变化密切相关。

       D.主流文化在发展中也要不断吸取山寨文化的积极与合理的成分。

2.对“山寨文化”的态度,不值得提倡的一项是                                                       (    )

       A.“山寨文化”虽缺少独创和超越,但也没有太多的剽窃和抄袭,应该辩证分析,区别对待。

       B.对“山寨文化”中有创新,即使还处在萌芽甚至种子状态的成分,也要去呵护。

       C.“山寨文化”有相当的泛化和泡沫化成分,做大“山寨文化”的声势方能消除这些消极因素。

       D.对待“山寨文化”的发展,不能一棍子打死,还应该要放眼量。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对于山寨文化现象,人们的共识比较确定,分歧也很鲜明。

       B.山寨文化对于主流文化是一种提醒,也会促进主流文化更加积极主动地贴近大众。

    C.“山寨”一词具有一定的易逝性,但当“山寨”词语不再流行,山寨文化现象却不一定消逝。

       D.“山寨”从一种科技产品迅速蔓延至诸多社会领域,成为大众视野中的新文化,发展态势咄咄逼人,必将成为主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08年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l题

邂逅黄姚

               王  惟

①邂逅黄姚,如同邂逅时间犯下的一个美丽的错误.时间遗忘了这座古镇.同时也成就了它的魅力。

②藏于深山之中的黄姚古镇。陆路交通是非常不便的.因此,水,才是黄姚传奇的起点和终点。通达三江的姚水。使古镇在明清两朝成为出海通衙的商业中心.到了民国时代,随着姚江水位的下降,古镇也失去了旧日的繁华.重新与世隔绝.当姚水退去之时,时间吻别了这座古镇,悄然而去。此后的草长莺飞,年华暗换,又有谁人知晓呢?及时战争也没有打破这里的宁静,古镇对于战争的记忆,只是几位历史名人来去飘然的雪泥鸿爪的倩影。

③百年之后,与时间一同归来的,是异乡人的惊艳。当那些来自尘嚣的人们终于到达了神话的彼岸,他们的第一感觉早已题写在古镇一副斑驳的楹联之上――“别有洞天藏世界,更无胜地赛仙山”。清明风格的岭南民居以九宫八卦阵式布局的街道,更有一方痴山醉水,重重古木参天。昔日商号云集的桂东名镇,今日小桥流水的世外桃源,仿佛绝代明珠洗净铅华,那般的风情,是难以令人抵挡的。

④古镇的街道,全部是由黑色石板镶嵌而成的,年深日久,已被先人的双足琢磨的漆亮如玉。漫步其上,仿佛漫步于岁月一声悠然的长叹。那淳厚的质感,令我甘心在这古镇的青石街上做一缕幽魂,看岁月如何无情,又是如何是无情也动人。

⑤四处弥漫的宁静是黄姚的外表,幽幽散发的文气是黄姚的内涵。传说,从清康熙到光绪年问,黄姚就出过11名举人.举子们当年的书生意气、诗酒风流早已浑然内敛,如今的黄姚依然君子知玉,触手也温.这里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一块块牌匾如同一张张泛黄的古镇的名片.所谓温柔敦厚.所谓骨感峥嵘,昨日种种,尽在不言之中。

⑥黄姚依然是-悠远而恬淡的.这里的人们乐山.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仁者:这里的人们乐水,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智者,信步走去.但见逐闹嬉戏的童颜稚子。皆有三分灵气,枯坐檐下的鹤发老者,尚带}七分古风.便是柴门犬吠、舍里鸡啼,梁间黍香,但凡此间风物,皆有一段洒脱悠然的风流态度。

⑦黄埔依然是一卷尘缘未了的浮世绘.斜晖晚照中,袅袅上升的炊烟是古镇的呼吸,捶女舂米的闷响是古镇的脉搏,而阡陌闾巷间的生息哥哭,是古镇的灵魂。青石街上的木门常常是厚重而细节丰盈的,推开来“咯吱”一声,仿佛苍凉的记忆有沉睡中醒来,慵懒的打个哈欠,迈进去便有一脚踏空的眩晕,如同穿越时光的隧道,恍然若失而不知今昔何年。

⑧黄姚依然是时间的迷宫当你凝望那琉璃彩瓦,画栋雕梁,仿佛你凝望的是历史,其实你凝望的是时尚,五百年前的时尚;当你走过一条条静谧深幽的青石老街,仿佛你穿越的是寂寞,其实你穿越的是繁华,康乾盛世的繁华;当你抚摸那褪色的门槛,模糊的雕像,仿佛你感受的是粗朴,其实你感受的是精致,是流年镌刻,风描雨绘的精致。

⑨这就是黄姚,千年一梦的黄姚,多少异乡人远道而来,只为了见证今时的雨滴敲打万历年的窗棱,职位猜测古祠深宅背后所隐藏的几许红尘无奈,只为聆听那一江碧水缓缓讲述黄姚古镇的前世今生。

18.理解文句中的词语(4分)

(1)第①段中“美丽的错误”具体指什么?(2分)

答:                                                                       

(2)第②段中“起点”和“终点”,各指的是什么?(2分)

答:起点:                                                                

    终点:                                                                

19.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                                                                      

20.第⑧段用“历史”与“时尚”,“寂寞”与“繁华”、“粗朴”与“精致”三组词语对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1.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A.时隔百年之后.异乡人惊铯于黄姚九宫八卦阵式的街道、痴山醉水和重重参天古木,惊艳于昔日桂东名镇成了今日的世外桃源。

B.“骨感峥嵘”一指一个人的个性、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文中是说如今的黄姚仍留有昔日的文气与灵性.

C.作者邂逅黄姚,被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源深震撼,字里行间充满赞美之情,同时对时间遗忘了这座古镇而深感惋惜.

D.人们远道而来黄姚,是为了见证者千年古镇的魅力,探测古祠深宅背后的隐私,聆听一江春水讲述古镇的前世今生。

E.文章语言优雅精致,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气韵流动,内蕴丰富,令人回味,有绕梁之韵致。

答:【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5分)
李济:独立天地证青史
2005年9月20日,正是风光无限的李敖大陆神州文化之旅的第二天。当晚凤凰卫视播出的《李敖有话说》,更是引人注目。就是在这期节目中,李敖声嘶力竭地大骂李济是台岛“最后一个重量级的学阀”,李济究竟是不是“学阀”,学界自有公论。但因为李敖的攻讦,李济,这位在大陆籍籍无名的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河南安阳,因为李济系统的考古发现而成为中国现代考古的发轫之地。1928年李济从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手里接过聘书,出掌考古组帅印,率队赴河南安阳小屯,主持殷墟甲骨的科学发掘。在之后的将近十年时间内,李济先后主持、参与了安阳殷墟第二至第十五次发掘工作,震惊世界的安阳殷墟发掘研究,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时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位列中国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之首。
和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李济坚持学术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自觉,长期游离于政治之外。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赤诚的爱国者:当时来中国考古的美国学术团体Freer Gallery of Art曾邀请李济加盟,他提出两个前提条件:在中国的田野考古工作,必须与中国考古团体合作;在中国发掘出来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美方代表最后叹服:“你的条件,我们知道了。我们可以答应你一件事,那就是绝对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
李济的爱国,并不纠结于偏狭、狂热的家国观,而是饱含厚重的普世情怀。“爱本国、本族的观念当然应该有,但史实贵乎存真,畸重畸轻的结果,加深偏见和歧视,不仅增加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仇恨纷扰,也使人类历史失其真面目。”
因为这样的襟怀和气度,李济能够以全人类为研究背景,不偏不倚,诚实地追寻古史中最可能接近真相的面目。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关于中华文明形成的论断中,他强调殷商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文化,不是单纯的古代中国文化,而是本土、西亚、南亚文化的复合体:“2000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这是一个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了!我们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并在满洲、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栖息坐卧的地方;到了秦始皇筑长城,才把这些地方永远断送给‘异族’了”。
这掷地有声的论断,如黄钟大吕、空谷足音,震撼了学术界,也给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爱国者”们以当头棒喝!几十年过去了,遗传学、人类学、考古学的发现越来越多地支持着李济的判断。
作为一个系统地接受过西方科学研究训练的考古学家,李济坚持考古学的成就不应拘泥于器物本身的价值,而应着眼于文物所揭示的代际关系的构建和所表征的历史事件的还原。本着这样的原则,考古科学应该走向下扎根、向纵深发展的道路,而不是不断地以发掘出文物的数量来哗众取宠。
李济不仅学风严谨,学识卓然,而且德性高洁。在他看来,私藏文物是严重的学术道德污点。有鉴于此,李济甫入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就与同仁约法三章:绝不私藏和购买古物。并反复告诫学生,要拒绝从“考古学家”变成一个“收藏家”的这个魔鬼似的引诱。在李济眼里,无论是一堆枯骨、一片碎陶,还是完整的钟鼎彝器,从最落后地区的陋俗到文明社会的高尚礼节,从穷乡僻壤的土语到最时髦的演讲词——都是史学家的原始资料,都记载着文明演进的细节。他一生经手发掘保存研究的文物无数,他去世后,人们清点遗物,在他家里没发现一件文物古董。
1995年9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为时八天的特展,所展文物只有一件一半个蚕茧壳。这个特展是为纪念李济先生百年诞辰设立的,这半个被利器切割过的蚕茧壳,是李济在69年前主持的中国第一次考古挖掘时发现的:这是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茧壳长约1.36厘米,茧幅约1.04厘米,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这个茧壳的发现,证明了中国人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就懂得了养蚕抽丝。
这看似简陋的展览,却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2005年9月,李敖在节目中大骂李济是台岛“最后一个重量级的学阀”,但也正是因为李敖的攻讦,这位在大陆籍籍无名的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开始被大陆人们熟悉。
B.安阳殷墟发掘研究之前,殷商文化还仅只是传说,所以殷墟甲骨的科学发掘意义重大,至今仍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C.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考古学家,李济对邀请他加盟的当时来中国考古的美国学术团体Freer GallerV of Art曾提出了两个维护国家利益的条件,美方代表不得不答应。
D.在李济的有关论述中,中国本土并不包含满洲、内蒙古等地,但他也认为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曾经生活的地方地域辽阔,并非只限于长城以南地区。
E.1995年9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为时八天的特展,所展文物只有半个蚕茧壳。虽然这个展览似乎简单,但因这半个蚕茧壳是中国第一次考古挖掘时发现的而很有意义。
【小题2】怎样理解李济的爱国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为一名经手过无数珍贵文物的考古学家,李济是怎样处理学术与文物资料之间的关系的?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李济是一位出色的考古学家,他在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5分)
李济:独立天地证青史
2005年9月20日,正是风光无限的李敖大陆神州文化之旅的第二天。当晚凤凰卫视播出的《李敖有话说》,更是引人注目。就是在这期节目中,李敖声嘶力竭地大骂李济是台岛“最后一个重量级的学阀”,李济究竟是不是“学阀”,学界自有公论。但因为李敖的攻讦,李济,这位在大陆籍籍无名的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河南安阳,因为李济系统的考古发现而成为中国现代考古的发轫之地。1928年李济从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手里接过聘书,出掌考古组帅印,率队赴河南安阳小屯,主持殷墟甲骨的科学发掘。在之后的将近十年时间内,李济先后主持、参与了安阳殷墟第二至第十五次发掘工作,震惊世界的安阳殷墟发掘研究,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时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位列中国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之首。
和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李济坚持学术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自觉,长期游离于政治之外。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赤诚的爱国者:当时来中国考古的美国学术团体Freer Gallery of Art曾邀请李济加盟,他提出两个前提条件:在中国的田野考古工作,必须与中国考古团体合作;在中国发掘出来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美方代表最后叹服:“你的条件,我们知道了。我们可以答应你一件事,那就是绝对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
李济的爱国,并不纠结于偏狭、狂热的家国观,而是饱含厚重的普世情怀。“爱本国、本族的观念当然应该有,但史实贵乎存真,畸重畸轻的结果,加深偏见和歧视,不仅增加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仇恨纷扰,也使人类历史失其真面目。”
因为这样的襟怀和气度,李济能够以全人类为研究背景,不偏不倚,诚实地追寻古史中最可能接近真相的面目。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关于中华文明形成的论断中,他强调殷商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文化,不是单纯的古代中国文化,而是本土、西亚、南亚文化的复合体:“2000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这是一个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了!我们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并在满洲、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栖息坐卧的地方;到了秦始皇筑长城,才把这些地方永远断送给‘异族’了”。
这掷地有声的论断,如黄钟大吕、空谷足音,震撼了学术界,也给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爱国者”们以当头棒喝!几十年过去了,遗传学、人类学、考古学的发现越来越多地支持着李济的判断。
作为一个系统地接受过西方科学研究训练的考古学家,李济坚持考古学的成就不应拘泥于器物本身的价值,而应着眼于文物所揭示的代际关系的构建和所表征的历史事件的还原。本着这样的原则,考古科学应该走向下扎根、向纵深发展的道路,而不是不断地以发掘出文物的数量来哗众取宠。
李济不仅学风严谨,学识卓然,而且德性高洁。在他看来,私藏文物是严重的学术道德污点。有鉴于此,李济甫入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就与同仁约法三章:绝不私藏和购买古物。并反复告诫学生,要拒绝从“考古学家”变成一个“收藏家”的这个魔鬼似的引诱。在李济眼里,无论是一堆枯骨、一片碎陶,还是完整的钟鼎彝器,从最落后地区的陋俗到文明社会的高尚礼节,从穷乡僻壤的土语到最时髦的演讲词——都是史学家的原始资料,都记载着文明演进的细节。他一生经手发掘保存研究的文物无数,他去世后,人们清点遗物,在他家里没发现一件文物古董。
1995年9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为时八天的特展,所展文物只有一件一半个蚕茧壳。这个特展是为纪念李济先生百年诞辰设立的,这半个被利器切割过的蚕茧壳,是李济在69年前主持的中国第一次考古挖掘时发现的:这是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茧壳长约1.36厘米,茧幅约1.04厘米,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这个茧壳的发现,证明了中国人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就懂得了养蚕抽丝。
这看似简陋的展览,却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2005年9月,李敖在节目中大骂李济是台岛“最后一个重量级的学阀”,但也正是因为李敖的攻讦,这位在大陆籍籍无名的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开始被大陆人们熟悉。
B.安阳殷墟发掘研究之前,殷商文化还仅只是传说,所以殷墟甲骨的科学发掘意义重大,至今仍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C.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考古学家,李济对邀请他加盟的当时来中国考古的美国学术团体Freer GallerV of Art曾提出了两个维护国家利益的条件,美方代表不得不答应。
D.在李济的有关论述中,中国本土并不包含满洲、内蒙古等地,但他也认为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曾经生活的地方地域辽阔,并非只限于长城以南地区。
E.1995年9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为时八天的特展,所展文物只有半个蚕茧壳。虽然这个展览似乎简单,但因这半个蚕茧壳是中国第一次考古挖掘时发现的而很有意义。
小题2:怎样理解李济的爱国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为一名经手过无数珍贵文物的考古学家,李济是怎样处理学术与文物资料之间的关系的?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李济是一位出色的考古学家,他在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2011黑龙江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其他题

语言运用(2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他犯了经济上的错误,玷污了人民公仆的形象。但他能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上交了所有的问题款项,也可以说是罪不容诛。

B.自从这部3D大片上映以来,媒体上关于《阿凡达》的评论已经汗牛充栋,可惜其中大部分只是营销程序中的标准动作所产生的泡沫。

C.当看到小岗村村民按下的一个个红手印时,大家深深地感到,他们怀念的沈浩不仅是一位村官,更是一位和他们休戚与共的亲人。

D.楼市面临的政策风险、资金风险、泡沫风险,已成为压在房地产市场上的“三座大山”,监管部门对风险的判断要亦步亦趋。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

A.据统计,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高达140多万人,创下2001年以来最高纪录。面对弥漫全国的考研,教育界人士指出,这充分反映了毕业生对就业压力激增的忧虑。

B.随着抚州唱凯堤堵口工程的稳步推进,被淹地区洪水渐渐退去。不少居民开始返回家中,收拾被洪水毁坏的房屋,继续自己的生活。

C.“中学校长推荐制”是北京大学在2010年即将推行的一种自主招生政策,目的为进一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D.透过每年一度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及被评选出的风云人物,我们不仅可以预见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和走向,而且能解读出本年度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加以改造,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统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新文化

⑤消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A. ④②⑤③①    B. ③①⑤②④   C. ②①③⑤④  D. ①⑤③②④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凶狠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通过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发现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4分)(     )

例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而耻学于师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    )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君子生非异也                 D.或师焉,或不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语言运用(22分)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他犯了经济上的错误,玷污了人民公仆的形象。但他能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上交了所有的问题款项,也可以说是罪不容诛。
B.自从这部3D大片上映以来,媒体上关于《阿凡达》的评论已经汗牛充栋,可惜其中大部分只是营销程序中的标准动作所产生的泡沫。
C.当看到小岗村村民按下的一个个红手印时,大家深深地感到,他们怀念的沈浩不仅是一位村官,更是一位和他们休戚与共的亲人。
D.楼市面临的政策风险、资金风险、泡沫风险,已成为压在房地产市场上的“三座大山”,监管部门对风险的判断要亦步亦趋。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
A.据统计,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高达140多万人,创下2001年以来最高纪录。面对弥漫全国的考研,教育界人士指出,这充分反映了毕业生对就业压力激增的忧虑。
B.随着抚州唱凯堤堵口工程的稳步推进,被淹地区洪水渐渐退去。不少居民开始返回家中,收拾被洪水毁坏的房屋,继续自己的生活。
C.“中学校长推荐制”是北京大学在2010年即将推行的一种自主招生政策,目的为进一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D.透过每年一度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及被评选出的风云人物,我们不仅可以预见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和走向,而且能解读出本年度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
小题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加以改造,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统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新文化
⑤消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A.④②⑤③①B.③①⑤②④C.②①③⑤④D.①⑤③②④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凶狠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通过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发现
小题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4分)(     )
例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而耻学于师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小题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君子生非异也D.或师焉,或不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