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4、仿照例句,另选择一个对象写一句话。(3分)

假如我是孔丘,疲惫地在列国周游,我一定坚定我的信念,向前,向前,向前……

 

 

14、提示:扣住“选择――对象”,“我的态度是积极”的即可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仿照例句,另选择一个对象写一句话。(3分)

假如我是孔丘,疲惫地在列国周游,我一定坚定我的信念,向前,向前,向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4全国各省市高考模拟试题汇编·语文 题型:043

   仿照例句,从下面给出的事物中任选一个(也可以自己另选一个,)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有寓意的句子。

   例:月亮

   正面:在清凉的夜里,总是你和最孤独的旅人作伴。

   反面:因为靠别人而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脸。

   选择参考:白雪  天平  火柴  彩虹

   答:________(填要描述的对象)

  

 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3

仿照示例的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叙述对象,意思完整,与示例字数相同。

示例:

珠在蚌里,有一个等待

它知道最高的幸福是

给予,不是苦苦的沉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3

仿照示例的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叙述对象,意思完整,与示例字数相同。

示例:

珠在蚌里,有一个等待

它知道最高的幸福是

给予,不是苦苦的沉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语言表达

请仿照示例,选择下列一个人物作为写作对象,另写一句,句式相近,字数可略增减。(4分)
示例: 老子是一位低头沉思的哲人,他的话不多,却总是那么新颖独特、别开生面,如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显示了他独特的智慧。
人物:孔子  孟子   庄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语言应用

请仿照示例,选择下列一个人物作为写作对象,另写一句,句式相近,字数可略增减。(4分)

示例: 老子是一位低头沉思的哲人,他的话不多,却总是那么新颖独特、别开生面,如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显示了他独特的智慧。

人物:孔子  孟子   庄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请仿照示例,选择下列一个人物作为写作对象,另写一句,句式相近,字数可略增减。(4分)
示例: 老子是一位低头沉思的哲人,他的话不多,却总是那么新颖独特、别开生面,如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显示了他独特的智慧。
人物:孔子  孟子   庄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2题(22分)

孟浩然的疏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1)

《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特色,用闻一多先生话来说就是:淡到看不见诗。起笔平平写去,从黄昏□□的渡口,到月下□□的松径,似乎不过是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前后平仄两组韵脚把诗切割为两个部分,照应了时空转化;作为过渡的“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一句,平淡的叙述中,同样让人感到“切割”的意味:诗人仿佛正把自己从喧闹的尘世中剥离出来,投身于另一个寂静而不免于荒凉的世界。(2)

在孟浩然的诗集里,这种与世间疏离的感觉随处可见。孟浩然诗歌的取材,比诸其余盛唐诸大家,未免狭隘,除了他精擅的山水诗之外,差不多就是一首一首的送别诗了。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这些诗里,一如“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的意境,“君”如何如何,“我”如何如何,这样的比照,时常跳出。这虽是送别诗套数,在所存无几的孟浩然诗作中,用得未免也频密了点:(3)

吾观鹪鹩赋,君负王佐才。 ――《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

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 ――《送友人之京》

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这些诗句里,青云与青山,水国与京华,“君”与“我”的剥离,似乎不仅在眼前的旅途,而在于他们的人生目标根本背道而驰。若把“君”看作入世者,那个“我”自然成了避世者;前者准备“兼善天下”,后者准备“独善其身”。“我”对“君”的心态也颇可玩味。《鹪鹩赋》乃是张华所作,赋前序云:“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色浅体陋,不为人用,形微处卑,物莫之害,繁滋族类,乘居匹游,翩翩然有以自乐也。”以“鹪鹩赋”对“王佐才”,既有谦抑之态,又有自得之情;以“乘槎客”对“失路人”,自得之情更是宛然。(4)

闻一多说:“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他认为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这项矛盾在他身上并不太显著。他举“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为例,赞扬孟浩然止于羡鱼而并不结网,是难得的一贯,超出他的时代。(5)

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恰作于孟浩然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同时他还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这类句子。其实,那个“羡鱼”而不“结网”的姿态,恰是孟浩然矛盾行止的最佳写照。(6)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从前那些诗人们的作品里,每每颠倒了过来,或者说,诗中所表达的理想时常与他们现实的身份形成反差――穷时幻想兼济天下,达时渴望退步抽身。对与孟浩然同时代的诗人们来说,功名富贵是一种正大光明的追求。李白入京求官时,会大方地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张九龄功业极盛之时,诗作表达的反而都是恬淡之情、归隐之志。孟浩然呢?他并非没有入世之热望,却又始终不肯、不敢或者不能放弃出世的姿态。他不曾经历大进大退、大起大落的跌宕,而是把身形凝固在了提步将迈不迈的一瞬。(7)

关于他的那个著名传说,似乎是他这种“两头不着”的境况的写照: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8)

因友人引荐而忽然有了“面圣”的奇遇,朗诵的却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句子,不但“明主”不悦,“故人”也不见得欢喜。联系到他后来终于没能留任张九龄幕府,这究竟是自觉的选择,还是背运的笑料,真是难说得很。(9)

要说谁最好地“解决”了出世入世的矛盾,那一定不是孟浩然,而是王维。荣与辱,进与退,王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拥有的都拥有了,该看破的也都看破了,所以他暮年诗作里的恬淡是真恬淡。孟浩然的恬淡里仍然有焦灼:“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10)

孟浩然是幸运的,他不曾经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流离,不曾经历李白暮年流放夜郎的狼狈,甚至不曾经历王维身陷贼中的尴尬,他生死河山全盛时。但也因为他总是提步又止,不曾真真切切的去“走上一遭”,他与“外面”的世界始终疏离。不够丰富的人生与对世间有限的关照,确实限制了他的创作。我们不能不欣赏他那些精妙自然的篇章,但如以现存诗作而论,则不免于单调。一些诗意,有类一桶水倒来倒去。他与王维齐名并尊,但王维诗从体裁、题材到意象丰富变化,都非他能及。(11)

6.文章第(2)段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和□□。(2分)

7.文章第(3)段划线句中“寂静”和“荒凉”不能互换,理由是          (2分)

8.文章第(4)段内容看,孟浩然觉得自己与“鹪鹩”的相似之处在于         (2分)

9.文章第(5)―(7)段中作者的观点和闻一多并不一致。闻一多认为孟浩然        

而作者则认为                。(3分)

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文章开篇引用孟浩然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孟诗中“与世间疏离”的特点。

  B.孟浩然诗歌创作取材比较狭隘,原因是他只精擅山水诗和送别诗。

  C.从孟浩然“面圣”的奇遇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是一位不愿趋附权贵的的君子。

  D.文章题目中“疏离”表现的是孟浩然始终不愿与现实社会妥协的品质节操。

  E.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中的不足进行了理性客观的分析。

  F.文章大量引用了唐人诗句,旨在增添文章的文化含量,并使语言生动华美。

11.就本文来看,孟浩然的诗歌成就比不上王维的原因是              。(2分)

12.作者认为“王维……暮年诗作里的恬淡是真恬淡”,在我们高中所学的课文《前赤壁赋》中,也有这样的境界。请结合《前赤壁赋》的内容及主题作简要分析。(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爬上窗台的绿色

  ①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返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          。 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想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下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的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若是在晌午呢,前提的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它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根据文意的理解,第2段和第7段划线的两句中“惟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指什么?

  “惟一心愿”:                                                             

  “简洁纯真的心愿”:                                                      

 细读第5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                             。

  (2)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有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绿色给人以愉悦,绿色给人以想象,绿色给人以启迪。请联系本文回答问题。

  (1)从全文看,“爬上窗台的绿色”中”的“绿色”具有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

  (2)“绿色”一词在生活中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如“绿色通道”中的“绿色”主要指安全、畅通而不受任何阻碍。请你再举一例说说它的另一种内涵。

 .这篇散文的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多处运用拟人、比喻来丰富“绿色”的内涵,来揭示“绿色”的精神。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上面题目涉及的语句除外),作一点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