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4、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

(1)唐宋八大家中,江西籍的有三位,他们是                    

(2)触龙认为,父母爱子女,               

(3)木欣欣以向荣                               ,感吾生之行休。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评卷人

得分

 

 

三、选择题

 

(每空? 分,共? 分)

 

 

4、(1)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不论顺序)

(2)则为之计深远

(3)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

(4)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5)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选择题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8分)

(1)            和元稹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江西人,他们是王安石、曾巩、           

(2)在古代诗词中,风,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它充满灵性,蕴含诗意,呈现出众多不同的意象:有气势雄浑的,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舞榭歌台,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背西风,酒旗斜矗”,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            ”;当然也少不了离愁、幽怨、伤感之风,如杜甫在《登高》中吟咏道“            ,渚清沙白鸟飞回”,秦观在《鹊桥仙》中说“            ,便胜却人间无数”;也有晓晴时候的美丽之风,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中的“            ,一一风荷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

(1)唐宋八大家中,江西籍的有三位,他们是                    

(2)触龙认为,父母爱子女,               

(3)木欣欣以向荣                               ,感吾生之行休。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8分)
(1)           和元稹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江西人,他们是王安石、曾巩、           
(2)在古代诗词中,风,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它充满灵性,蕴含诗意,呈现出众多不同的意象:有气势雄浑的,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舞榭歌台,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背西风,酒旗斜矗”,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           ”;当然也少不了离愁、幽怨、伤感之风,如杜甫在《登高》中吟咏道“           ,渚清沙白鸟飞回”,秦观在《鹊桥仙》中说“           ,便胜却人间无数”;也有晓晴时候的美丽之风,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中的“           ,一一风荷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8分)
⑴明清两代,文人的聚合倾向十分明显,所谓作家往往都是某种共同体名义下的作家,而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是一个尤其突出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地域社群作为明清诗文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而把大量的作家及其创作放到地域社群的语境中去考察,由此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地域社群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明清两代,以诗文创作为内容的文学社团流派其数甚多,台阁派、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神韵派、性灵派、格调派、肌理派、桐城派等已多为文学史论及。这些社团流派大部分为“泛地性”,领袖人物地位较高,往往通过文学活动创造了主流话语,数量较为有限。综观明清两代诗文创作群体,为数众多的是地域文学社群。
⑵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相比,地域文学社群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其成员往往限于一个地区或郡邑,活动多在地方基层;参与者身份不等,但在文学活动中一般以“自然文化人”出现;召集者多为一地之望重者,其中不乏一时文坛领袖;维系社群存在的除文化精神外,更多的是遵守社约进行的社集活动;人际之间往往同仁相得,相互标榜,竞文才风流,少异同纷争。这样的文学社群分布很广,但以南方集聚较密,尤其江南最为集中。除大型社团如南社、鸿笔文社等外,一般规模在数十人到数人不等,结社频度高,衍生性强,名家参与,群从踊跃,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宏大壮丽的社会基层文学景观。
⑶有两点可以看出明清文人参与社群活动的热情,一是一人参加多个社团,一是           。前者以鄞县钱光绣最为典型,钱氏竟参加了六个地方的八个社团。这种情况在社团活动极为活跃的江南地区绝不是个别现象。其他地区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与明代公安派袁氏兄弟相关的社群就至少有阳春社、南平社、蒲桃社、金粟社等数个。后者如无锡碧山吟社跨越两个朝代、延续数代人的例子并不少见。明末清初的地域性文学社群,往往肇始于晚明而延续至清代顺康,数十年甚至近百年间都有社集活动。其中一部分能够产生“雪球效应”,最终突破地域边际,从郡邑性社群变成多地区的乃至全国性的文学流派。至于像嘉道年间潜园吟社、东轩吟社那样绵延达十年,集会唱和达百次的社群,就更屡屡可见。
⑷地域本身并不能给作家群体带来地位和声誉,      无论何类人士都与政治和现实社会有某种联系。明清时代的士人对社会生活的介入程度相当高,往往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汪如洋和管世铭在和珅威权赫奕之时皆不肯相附,甚至公开“倡言欲劾和珅”而朝野惊动。汪氏、管氏,一为秀水人,一为常州人,都属江南地域。可见软水柔山、清赏细玩并没有软化江南士人的心魂,弱化江南士人的骨力。在历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公共事件中,江南一地总有刚毅坚贞人士奋而起之,折肱碎骨,决不辱志。这时候,地域文学社群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复社、几社、三千剑气社、南社等皆是证明。
⑸在其各自的文学空间中,明清地域文学社群作家则较多展现的是“士”的传名焦虑和诗酒风流。徐珂《清稗类钞·著述类》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查夏重、姜西溟……在辇下为文酒之会,尝谓吾辈将来人各有集,传不传未可知,惟彼此牵缀姓氏于集中,百年以后,一人传而皆传矣。”这里京师盟会的诸位都是康熙朝翰林高才,一时之选,他们尚有传名焦虑,更何况其他一般文士了。
⑹当然,地域作家的结社活动更多的还是通过创造当下的文学氛围,立言以宣示心志,排遣心情;燕豫以展现风流,赢得闲适。前者多表现于易代之际,或某些重要事件中,后者则属于地域文学群体社集活动的普遍现象。其实即使在风雷激荡的鼎革时期,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清初影响甚大的惊隐诗社人“乐志林泉,跌荡文酒,角巾野服,啸歌于五湖三泖之间,亦月泉吟社之流亚也”,可见其遗民社群的性质,而“跌荡文酒”则显示出明清地域文学社群普遍的活动方式。
【小题1】归有光是“唐宋派”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他的散文名篇《           》。(1分)
【小题2】请为第⑶段画线处填上一个合适的句子。(3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⑷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且B.但C.于是D.因此
【小题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清一些地域文学社群的“雪球效应”,产生了桐城派等著名泛地性社团。
B.文学社群依靠文化精神遵守社约开展活动,这一文学景观在江南最为集中。
C.明清士人介入社会生活的程度很高,有强烈政治色彩,江南士人尤有骨力。
D.明清文人参与文学社团目的是达成个人传名愿望,展现方式是立言、燕豫。
【小题5】地域社群成为选文的研究对象的原因是          。(4分)
【小题6】文末“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的现象在古代文坛较为普遍,就此请举高中语文课文中一例作简要分析和评价。(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8分)

⑴明清两代,文人的聚合倾向十分明显,所谓作家往往都是某种共同体名义下的作家,而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是一个尤其突出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地域社群作为明清诗文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而把大量的作家及其创作放到地域社群的语境中去考察,由此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地域社群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明清两代,以诗文创作为内容的文学社团流派其数甚多,台阁派、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神韵派、性灵派、格调派、肌理派、桐城派等已多为文学史论及。这些社团流派大部分为“泛地性”,领袖人物地位较高,往往通过文学活动创造了主流话语,数量较为有限。综观明清两代诗文创作群体,为数众多的是地域文学社群。

⑵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相比,地域文学社群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其成员往往限于一个地区或郡邑,活动多在地方基层;参与者身份不等,但在文学活动中一般以“自然文化人”出现;召集者多为一地之望重者,其中不乏一时文坛领袖;维系社群存在的除文化精神外,更多的是遵守社约进行的社集活动;人际之间往往同仁相得,相互标榜,竞文才风流,少异同纷争。这样的文学社群分布很广,但以南方集聚较密,尤其江南最为集中。除大型社团如南社、鸿笔文社等外,一般规模在数十人到数人不等,结社频度高,衍生性强,名家参与,群从踊跃,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宏大壮丽的社会基层文学景观。

⑶有两点可以看出明清文人参与社群活动的热情,一是一人参加多个社团,一是           。前者以鄞县钱光绣最为典型,钱氏竟参加了六个地方的八个社团。这种情况在社团活动极为活跃的江南地区绝不是个别现象。其他地区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与明代公安派袁氏兄弟相关的社群就至少有阳春社、南平社、蒲桃社、金粟社等数个。后者如无锡碧山吟社跨越两个朝代、延续数代人的例子并不少见。明末清初的地域性文学社群,往往肇始于晚明而延续至清代顺康,数十年甚至近百年间都有社集活动。其中一部分能够产生“雪球效应”,最终突破地域边际,从郡邑性社群变成多地区的乃至全国性的文学流派。至于像嘉道年间潜园吟社、东轩吟社那样绵延达十年,集会唱和达百次的社群,就更屡屡可见。

⑷地域本身并不能给作家群体带来地位和声誉,      无论何类人士都与政治和现实社会有某种联系。明清时代的士人对社会生活的介入程度相当高,往往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汪如洋和管世铭在和珅威权赫奕之时皆不肯相附,甚至公开“倡言欲劾和珅”而朝野惊动。汪氏、管氏,一为秀水人,一为常州人,都属江南地域。可见软水柔山、清赏细玩并没有软化江南士人的心魂,弱化江南士人的骨力。在历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公共事件中,江南一地总有刚毅坚贞人士奋而起之,折肱碎骨,决不辱志。这时候,地域文学社群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复社、几社、三千剑气社、南社等皆是证明。

⑸在其各自的文学空间中,明清地域文学社群作家则较多展现的是“士”的传名焦虑和诗酒风流。徐珂《清稗类钞·著述类》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查夏重、姜西溟……在辇下为文酒之会,尝谓吾辈将来人各有集,传不传未可知,惟彼此牵缀姓氏于集中,百年以后,一人传而皆传矣。”这里京师盟会的诸位都是康熙朝翰林高才,一时之选,他们尚有传名焦虑,更何况其他一般文士了。

⑹当然,地域作家的结社活动更多的还是通过创造当下的文学氛围,立言以宣示心志,排遣心情;燕豫以展现风流,赢得闲适。前者多表现于易代之际,或某些重要事件中,后者则属于地域文学群体社集活动的普遍现象。其实即使在风雷激荡的鼎革时期,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清初影响甚大的惊隐诗社人“乐志林泉,跌荡文酒,角巾野服,啸歌于五湖三泖之间,亦月泉吟社之流亚也”,可见其遗民社群的性质,而“跌荡文酒”则显示出明清地域文学社群普遍的活动方式。

1.归有光是“唐宋派”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他的散文名篇《           》。(1分)

2.请为第⑶段画线处填上一个合适的句子。(3分)

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⑷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且

B.但

C.于是

D.因此

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清一些地域文学社群的“雪球效应”,产生了桐城派等著名泛地性社团。

B.文学社群依靠文化精神遵守社约开展活动,这一文学景观在江南最为集中。

C.明清士人介入社会生活的程度很高,有强烈政治色彩,江南士人尤有骨力。

D.明清文人参与文学社团目的是达成个人传名愿望,展现方式是立言、燕豫。

5.地域社群成为选文的研究对象的原因是          。(4分)

6.文末“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的现象在古代文坛较为普遍,就此请举高中语文课文中一例作简要分析和评价。(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上海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⑴明清两代,文人的聚合倾向十分明显,所谓作家往往都是某种共同体名义下的作家,而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是一个尤其突出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地域社群作为明清诗文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而把大量的作家及其创作放到地域社群的语境中去考察,由此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地域社群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明清两代,以诗文创作为内容的文学社团流派其数甚多,台阁派、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神韵派、性灵派、格调派、肌理派、桐城派等已多为文学史论及。这些社团流派大部分为“泛地性”,领袖人物地位较高,往往通过文学活动创造了主流话语,数量较为有限。综观明清两代诗文创作群体,为数众多的是地域文学社群。
  ⑵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相比,地域文学社群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其成员往往限于一个地区或郡邑,活动多在地方基层;参与者身份不等,但在文学活动中一般以“自然文化人”出现;召集者多为一地之望重者,其中不乏一时文坛领袖;维系社群存在的除文化精神外,更多的是遵守社约进行的社集活动;人际之间往往同仁相得,相互标榜,竞文才风流,少异同纷争。这样的文学社群分布很广,但以南方集聚较密,尤其江南最为集中。除大型社团如南社、鸿笔文社等外,一般规模在数十人到数人不等,结社频度高,衍生性强,名家参与,群从踊跃,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宏大壮丽的社会基层文学景观。
  ⑶有两点可以看出明清文人参与社群活动的热情,一是一人参加多个社团,一是_________。前者以鄞县钱光绣最为典型,钱氏竟参加了六个地方的八个社团。这种情况在社团活动极为活跃的江南地区绝不是个别现象。其他地区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与明代公安派袁氏兄弟相关的社群就至少有阳春社、南平社、蒲桃社、金粟社等数个。后者如无锡碧山吟社跨越两个朝代、延续数代人的例子并不少见。明末清初的地域性文学社群,往往肇始于晚明而延续至清代顺康,数十年甚至近百年间都有社集活动。其中一部分能够产生“雪球效应”,最终突破地域边际,从郡邑性社群变成多地区的乃至全国性的文学流派。至于像嘉道年间潜园吟社、东轩吟社那样绵延达十年,集会唱和达百次的社群,就更屡屡可见。
  ⑷地域本身并不能给作家群体带来地位和声誉,_________无论何类人士都与政治和现实社会有某种联系。明清时代的士人对社会生活的介入程度相当高,往往在公共事件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汪如洋和管世铭在和珅威权赫奕之时皆不肯相附,甚至公开“倡言欲劾和珅”而朝野惊动。汪氏、管氏,一为秀水人,一为常州人,都属江南地域。可见软水柔山、清赏细玩并没有软化江南士人的心魂,弱化江南士人的骨力。在历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公共事件中,江南一地总有刚毅坚贞人士奋而起之,折肱碎骨,决不辱志。这时候,地域文学社群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复社、几社、三千剑气社、南社等皆是证明。
  ⑸在其各自的文学空间中,明清地域文学社群作家则较多展现的是“士”的传名焦虑和诗酒风流。徐珂《清稗类钞·著述类》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查夏重、姜西溟……在辇下为文酒之会,尝谓吾辈将来人各有集,传不传未可知,惟彼此牵缀姓氏于集中,百年以后,一人传而皆传矣。”这里京师盟会的诸位都是康熙朝翰林高才,一时之选,他们尚有传名焦虑,更何况其他一般文士了。
  ⑹当然,地域作家的结社活动更多的还是通过创造当下的文学氛围,立言以宣示心志,排遣心情;燕豫以展现风流,赢得闲适。前者多表现于易代之际,或某些重要事件中,后者则属于地域文学群体社集活动的普遍现象。其实即使在风雷激荡的鼎革时期,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清初影响甚大的惊隐诗社人“乐志林泉,跌荡文酒,角巾野服,啸歌于五湖三泖之间,亦月泉吟社之流亚也”,可见其遗民社群的性质,而“跌荡文酒”则显示出明清地域文学社群普遍的活动方式。
1.归有光是“唐宋派”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他的散文名篇《________》。
2.请为第⑶段画线处填上一个合适的句子。
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⑷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且
B.但
C.于是
D.因此
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一些地域文学社群的“雪球效应”,产生了桐城派等著名泛地性社团。
B.文学社群依靠文化精神遵守社约开展活动,这一文学景观在江南最为集中。
C.明清士人介入社会生活的程度很高,有强烈政治色彩,江南士人尤有骨力。
D.明清文人参与文学社团目的是达成个人传名愿望,展现方式是立言、燕豫。
5.地域社群成为选文的研究对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末“内在的反抗意识也包裹在诗酒风流和闲适潇洒之中”的现象在古代文坛较为普遍,就此请举高中语文课文中一例作简要分析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上海市冠龙高级中学2008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秋之歌

  ①悲秋,大约是不分族别也不分国界吧,或者说,是普遍共有的人性人情。在西方诗文中,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的《我的客人,十一月》,说秋天是“秋雨绵绵的晦日”。至于天空寒冷萧瑟,树叶枯黄凋谢,“忧郁的日子终于来到,这一年中最凄凉的季节”之类的悲叹咏叹调,更是不时在西方的诗文中鸣奏。在我们中国悲秋之祖大约就是屈原了。昏君当政,奸佞弄权,楚国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而屈原却屡遭打击,流放江湘,他的生命也有如肃杀的秋日。他的作品中很少欢愉高昂的音调。“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九歌·湘夫人》的起句,读者刚一展卷,一股悲风便从两千多年前迎面而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辩》一开篇就长叹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至于以后曹丕《燕歌行》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六朝谢庄《月赋》的“洞庭始波,木叶微脱”等等,都是屈原悲秋异代不同时的变奏。

  ②一年之中,有春发夏繁秋肃冬凋的不同,一个人的心理,甚至具体的生干遭际,也往往有春夏秋冬之别。秋天,本来就万木凋零,于众生只能引发相应的感受,尤其是你的生命面对的又正是秋日的肃杀。因此,唐代诗人的悲秋,那就绝非偶然,也无可厚非了。

  ③不过,初唐与盛唐之时,大唐帝国如朝日之初升,那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王朝。大唐正当春夏,尽管仍然有许多弊病与危机,但整个国家生机蓬勃,包括诗人在内的知识分子们大都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因而意气飞扬。他们喜欢歌唱春天,如同一群在原野上欢呼奔跑的孩子;他们热衷咏唱壮志,像一群在沙场上驰骋的血气方刚的青年。即使是写秋天,盛唐时代诗人的笔下,也很少那种萧索悲凉之气,而多的是清华高远的意境。张九龄在《感遇》中,礼赞秋天的“桂华秋皎洁”。而成天与青山为伴与白云为友的孟浩然呢?秋日登上兰山怀念朋友,“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没有悲秋之音,只有怡秋之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秋日清高悠远,自可留恋与流连。李白垂蓦之年,他似乎不太知道秋天与悲愁的不解之缘。早期的《秋下荆门》一帆高挂,秋风高远:在中年的《秋登宣城谢跳北楼》中,秋日的风光仍是一派爽朗明丽。看来,即使是极度的坎坷困顿,甚至是几遭杀身之祸,但如果要李白一天到晚苦脸愁眉,在秋天和他人一样低吟浅唱悲秋之曲,似乎也难于上青天。

  ④然而,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大唐帝国终于告别了它的全盛时期,如日中天的太阳逐渐西斜,最后成了晚唐李商隐诗中的只是近黄昏的落照。在夏日的惊雷与电闪之后,却道天凉好个秋,大唐帝国也由春而夏由夏而秋了。也许是由于国势日衰,江河日下,昔日的青春光彩变成了疮痍满目,朝气蓬勃变成了老大悲伤,诗人们也仿佛一下子从豪气干云的青年,变成了摒除丝竹的中年和感时伤逝的老年。使人意冷心寒的秋声,纷纷起于唐代诗人的纸上,而那萧然暗淡的秋色,只要我们展卷而吟,山仍然会从千年前袭上我们的眉头与心上。

  ⑤杜甫就是一个代表。长安十年困守时期,他就有许多悲秋之歌了,及至支离东北,漂泊西南,辗转江汉与湖泊,更不禁悲从中来,秋声满纸:“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黄维梁教授运用加拿大学者佛莱的“基型论”,分析杜甫的《登高》,撰有《春之豫悦和秋之阴沉》一文,他说杜甫的《登高》“其悲苦,其潦倒,其英雄末路日落西山的情形,正吻合了佛莱所说的悲剧的基型”。

  ⑥英国诗人济慈说:“一年四季,人的心灵也有四季。”中唐已是夕阳西下,而晚唐呢?悲凉的晚钟敲来的是苍茫而苍老的暮色。盛唐时代的英风胜概早已荡然无存,诗人们的心态也早已进入了秋日和冬天。悲秋,是中晚唐诗坛流行的风景。白居易大约是悲秋的代表人物,他的《___A____》一开篇,破空而来的,就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瑟瑟秋声。除白居易之外,还有“岁老人头白,秋来树叶黄。搔首问黄叶,与尔共悲伤”的卢纶,“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的李贺,“守到清秋还寂寞”的李商隐等等。

  ⑦然而,众声齐奏中也仍有裂帛而鸣的异响,千篇一律中也仍然有别具光辉的异彩,使我们从几乎无法自拔的哀思怨绪的沼泽,振羽飞向响晴亮丽的天空,这就是刘禹锡的《秋词》和杜牧的《山行》。

  ⑧不少诗人都有美丽的雅号,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_____B___”,白居易是“诗魔”,李贺是“诗鬼”,刘禹锡荣获“____C____”之名。他的《秋词》二首确实是劲风拂纸,豪气凌云,写秋色,咏秋光,却一洗自古相传的常态与旧调,唱出了“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壮歌,虽然他此时独居无友,壮志不申。人到中年,我多次从长沙前去常德凭吊,今日的常德已是一座热闹繁华的现代都市,刘禹锡的踪迹已渺不可寻,只有他豪迈清越的诗句呵,依然写在山上水上白云之上鹤翅之上和我永不老去的心上。

  ⑨可以和刘禹锡的《秋词》媲美的,那就是杜牧了。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李唐王朝行将闭幕之时,社会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出身世家望族的杜牧虽怀抱大略雄才,但壮志难酬。然而,他的诗风却清峻豪放,峭拔劲健,一扫晚唐诗中的苍然暮色,敲响的竟是凛然的晨钟。他写南方秋景的《山行》堪称“明丽”:“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从来没人像杜牧一样,认为枫叶比二月的春花鲜艳灿烂。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青枫峡里,有一处名胜“爱晚亭”,就是清代诗人袁枚根据们山行》一诗取名。每当枫叶流丹的深秋时节,我和一二好友渡湘江而西去观赏枫的大展,满山的枫树在绿过于春青过了夏之后,在秋风与秋霜的助威之下,忽然发出一声呐喊,纷纷举起了火把,把岳麓山烧成了一座火焰山,我们于山下与山中若无其事地高吟低咏杜牧的《山行》。

  ⑩如今,我的生命的驿车早已驶过了蓬勃的春热闹的夏,到达了早秋这个驿站。青春在于精神,生命在于创造,刘禹锡和杜牧千年前的高歌犹在耳畔,不要去低吟“悲哉,秋之为气也”吧,不要去浅唱“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吧,当代诗人郭小川慨当以慷的《秋歌》中的诗句,如同催征的鼓点,敲沸了我不冷的热血激励了我不老的肝胆。

“秋天呵,请把簌簌的风声喝断,________。”

(1)

在上丈A、B、C空格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出下列对上文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两项

A.

悲秋是共同的人性,不分国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甚。

B.

唐朝很多诗人的对秋的感受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

C.

文中的“秋日”有着双重含义,不仅指时令的“秋”,而且还指人精神上的“秋”。

D.

李白和杜甫在对待秋天的情感不同是由于他们的创作风格的不同。

E.

刘禹锡和杜牧虽处于人生的秋天,但是却都在他们的诗作《秋词》和《山行》中彰显出明亮、豪迈的精神风貌。

F.

作者到了年龄的秋天,然而他的“秋之歌”却是高亢激昂,蓬蓬勃勃的。

(3)

选出下列对上文在形式表达上判断不正确的两项

A.

文中引用了很多诗句,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地体现作者的文化积累。

B.

文章以时间顺序和对“秋’的情绪贯穿全文,脉络清晰。

C.

文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语言明朗,表情达意直抒胸臆。

D.

文中的“春夏秋冬”喻意生命的各个过程,表达形象贴切,展现了生命每个过程的特征。

E.

从文势角度看,上文层层推进,结尾处得以升华,形成了明朗、激昂的基调。

F.

文中所举的刘禹锡与杜牧的诗和白居易与杜有的诗是形成相互衬托的关系。

(4)

如果在文章结尾处续了这样一句诗“我的歌呀,已经唱到了尽头!”,你认为是否恰当?

请简述理由:________

(5)

请你举出一个典型的文学现象(可以是一具体作家作品)来印证文章在③、④、⑤段中所阐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描写一段关于秋天的景象,要求能体现你对人生的感悟。(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