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账簿    笑靥    金碧辉煌     好高鹜远

B、撕杀    褴褛    纨子弟     旁征博引

C、服帖    誊写    孽根祸胎     迫不及待

D、懵懂    杜纂    浮想联翩     逆情背理

3、C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账簿    笑靥    金碧辉煌     好高鹜远

B、撕杀    褴褛    纨子弟     旁征博引

C、服帖    誊写    孽根祸胎     迫不及待

D、懵懂    杜纂    浮想联翩     逆情背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黄冈中学2008届高考模拟试卷、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阮长之传

  阮长之字茂景,陈留尉氏人也。祖思旷,金紫光禄大夫。父普,骠骑咨议参军。

  长之年十五丧父,有孝性,哀感旁人。服除①,疏食者犹积载。闲居笃学,未尝有容。初为诸府参军,除员外散骑侍郎。母老,求补襄垣令,督邮无礼,鞭之,去职。寻补庐陵王义真车骑行正参军,平越长史,东菀太守,入为尚书殿中郎,出为武昌太守。时王弘为江州,雅相知重,为车骑从事中郎。入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以母老固辞朝直,补彭城王义康平北咨议参军。元嘉九年,迁临川内史,以南土卑湿,母年老,非所宜,辞不就。十一年,复临海太守。至郡少时而母亡,葬毕,不胜忧,十四年,卒,时年五十九。

  时郡县田禄,以芒种为断。此前去官者,则一年秩禄皆入后人;此后去官者,则一年秩禄皆入前人。始以元嘉末改此科,计月分禄。长之去武昌郡,代人未至,以芒种前一日解印绶。初发京师,亲故或以器物赠别,得便缄录,后归,悉以还之。在中书直省,夜往邻省,误着履出阁②,依事自列门下。门下以闇③夜人不知,不受列,长之遣送之,曰:“一生不侮闇室。”前后所莅官,皆有风致,为后人所思。宋世言善治者,咸称之

(选自《宋书·阮长之传》)

注:①服除:古时候父母死,守孝三年,期满脱孝服,称为服除,为“丧服终了”之意。②着履出阁:“履”疑为“屐”之误。屐,木头鞋,着履出阁是不礼貌、不庄重的行为。③闇:同“暗”。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闲居笃学,未尝有容 惰:懒惰

B.

为车骑从事中郎 引:引荐

C.

十一年,复临海太守 除:担任

D.

不受列,长之遣送之 固:坚决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阮长之“讲究孝道”和“清廉端正”的一组是

[  ]

A.

①服除,疏食者犹积载

②闲居笃学,未尝有惰容

B.

①母年老,非所宜,辞不就

②长之固遣送之,曰:“一生不侮闇室”

C.

①代人未至,以芒种前一日解印绶

②亲故或以器物赠别,得便缄录

D.

①前后所莅官,皆有风致

②以母老固辞朝直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阮长之从小就很有孝心,父亲去世,服丧期满他还吃了一年的蔬菜素食。母亲晚年,他几次为官都因母亲年迈而没到任。母亲亡故,葬毕他也不胜忧虑,三年后去世。

B.

阮长之喜欢学习,一有空闲便勤奋读书,从没松懈、厌学的表现。即使晚年行动不便,也没有放弃学习。

C.

阮长之为官公正清廉,不贪财,他离任武昌时,虽然接替的人员还没有到,但他却选择在芒种前一天解下印绶离任,以便将一年土地俸禄的收入都归前任。

D.

阮长之秉公办事,严于律己,从不徇私舞弊,他曾在中书省值班时因穿着木鞋出阁而失误,但他并不因黑夜无人知晓不认账,而是坚持派人去挂名认错。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故或以器物赠别,得便缄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后所莅官,皆有风致,为后人所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世言善治者,咸称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南京!南京!》的日本感觉

陈冲

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日本政府和相当多的日本人,采取的态度是不认账、不认错、不道歉、不反省、不忏悔。这五个“不”,是“日本可以说不”的典型实例。东京审判的时候,他们还不敢这样说,到了“日本可以说不”的时候,就说出来了,而且说得很“坚决”,从而形成了他们对那段历史事实的历史判断。作为一种立场,这个历史判断从来没有改变过。看起来,这让编导陆川先生很着急,就在影片里设置了一个日本兵,让他在一群兽性发作的日本兵中间罕见地玩了一个“人性的觉醒”,并最终以自杀来表示——表示了什么呢?这就算是“谢罪”了吗?

日本对南京大屠杀采取的这种“五不”态度,确实让人着急——不过应该是替他们着急,不是我们自己着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是与日本政府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外交问题。但是对于中国、中国人来说,这个并不重要。这个问题只对日本人重要。对日本人重要的事,应该让日本人去想,什么时候他们想明白了,真心地认账了,认错了,道歉了,反省了,忏悔了,我们宽容地予以接受就行了。从同一个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加害者和受害者所应记取的教训是不同的。对于日本、日本人来说,重要的是不要再发生把原子弹投到广岛的美国飞行员蒂贝兹所说的“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而他们的“五不”态度,危险性正在这里。我们也要防止再出现“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但这个“情景”对我们和对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是杀人!我们是被杀!我们要想的,是怎样才不会再次陷入这种任人宰割的境地,不会再次成为别人兽性发作时的宰割对象,不会成为“百人斩竞赛”的目标物。我们希望他们“不来”;但究竟来不来,最终取决于他们而不是我们,我们要做的,是“来了也不怕”。他们自己不反省,倒由我们先假装变成了他们再代他们反省,算数吗?管用吗?

据说《南京!南京!》有两项“突破”,一个叫“人性”,一个叫“反战”。虽然这两个词语很时髦,但硬要拿南京大屠杀来说这俩事儿,太离谱了吧?什么叫南京大屠杀?就是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在南京城内外,有30万个中国人的生命被毁灭。发生于此前的南京保卫战,是另一个历史事件。那倒是战争。在那场战争中阵亡的中国抗日将士,是不算在这30万人之内的。这30万被屠杀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平民,包括大量的老人、妇女和儿童。这是真正的屠杀,根本不是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儿只有抗战不抗战的问题,根本没有反战不反战的问题。我为鱼肉,人为刀俎,还去跟人家讲反战,讲人性,讲得下来吗?在南京大屠杀这个特定的事件中,这两个话题,只有“为刀俎”者才可以讲,“为鱼肉”者是没资格讲的。

面对30万失去抵抗能力的中国人被恣意杀戮奸淫,一个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感觉?面对30万这个巨大的、让人无比震撼的数字,一个中国人最痛心的应该是什么?不错,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我们打不过人家,我们今后要努力富民强国。但是这就完了吗?国有强弱,战有胜败,在世界历史中,一个国家弄到保护不了自己子民百姓的程度,南京大屠杀并非孤例,但是被杀害了那么多人,实属罕见。日军的极端残暴是一方面,在我们这一面,除了人口密度的因素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我们能不能少让人家杀掉一点?显然,这不能靠杀人者的“人性觉醒”,只能靠让杀人者付出更高的代价。代价高到一定程度,他就不得不少杀一点了。在南京大屠杀中,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出现过有组织的、有效的抵抗——退一步,哪怕是出现过有组织的、有效的逃离——再退一步,出现过哪怕是无效的、但毕竟是有组织的抵抗或逃离。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们教导我们要记取中国被侵略、中国人被杀戮的种种教训,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像“一盘散沙”。老师们也讲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没人再说这个话了。然而,这是进步吗?

不想中国人该想的事,却替日本人去想他们该想的事,是荒唐。拿日本人该想的事,来遮蔽中国人该想的事,是罪过。

(选自《文学自由谈》2009年第4期,有删改)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日本政府采取的是“五不”态度,这也形成了他们对那段历史的判断立场。

B.作者认为《南京!南京!》中那个自杀的日本兵,虽然体现了人性的觉醒,但仅以此向中国人民“谢罪”还不够。

C.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中,关于“人性”与“反战”两个话题,我们是没有资格讲的。

D.日本的“五不”态度,只对他们自己重要,对我们不重要,我们不必想,宽容地接受就行了。

E.美国飞行员蒂贝兹所说的“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中的“情景”对于日本和我们是不同的,因为日本是杀人,我们是被杀。

下列属于《南京!南京!》的“日本感觉”的一项是                   

A.影片再现了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人的生命被毁灭的历史,让人感到无比震撼和痛心。

B.影片有两项“突破”,其中一项是“反战”,以引起人们反思我们只有抗战不抗战的问题,根本没有反战不反战的问题。

C.拿日本人该想的事,来遮蔽中国人该想的事,是罪过。

D.影片设置了一个在一群兽性发作的日本兵中间却能“人性觉醒”的日本兵。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