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世界因细节而美丽,生活因细节而丰富,情感因细节而精致。
细节是空洞的劲敌,细节是浮躁的良药,细节是粗鄙的矫正器。
严谨体现于细节处,勇敢体现于细节处;
智慧体现于细节处,关爱体现于细节处;
宽容体现于细节处,说:“细节最美丽”。
请从上面的内容选取某一方面作为材料写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评卷人 |
得分 |
|
|
二、选择题
(每空? 分,共? 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世界因细节而美丽,生活因细节而丰富,情感因细节而精致。
细节是空洞的劲敌,细节是浮躁的良药,细节是粗鄙的矫正器。
严谨体现于细节处,勇敢体现于细节处;
智慧体现于细节处,关爱体现于细节处;
宽容体现于细节处,说:“细节最美丽”。
请从上面的内容选取某一方面作为材料写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③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做《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④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了。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⑤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小题1】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其素材的来源有哪些?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小题2】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丰富”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能产生这么“丰富的创作”?(5分)
答:
【小题3】.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有了什么改变?作者对改变的评价怎样?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5分)
答: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苏省无锡市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③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 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做《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④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了。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⑤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1.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其素材的来源有哪些?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 “丰富”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能产生这么“丰富的创作”?(5分)
答:
3..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有了什么改变?作者对改变的评价怎样?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5分)
答: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月,阙也(有删节)
张晓风
“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那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妄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4、将“月”解释为“阙”“使我着迷”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
15、作者认为“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16、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请作简要概括(6分)
答: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修辞手法:
作用:
(2)本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很多人都会同意,富是一个经济概念,指物质生活资源丰裕,人拥有很多很多超出个人基本生活需要的财产和收入,不仅不用为衣食住行担忧,而且还囤积了许多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东西。前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是国际著名的贪官,其夫人仪表雍容富丽,风情万种,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她拥有很多很多的衣橱,光鞋柜里就有三千双鞋子。以一双纤细的脚丫去拥有数千双鞋子,这就叫作富。
对富的理解很容易达成共识,但对贵的理解却有歧义。
贵和高经常被镶嵌在一起来使用:高贵。高有超出、超越水平线以上的意思,贵指的事物具有超出原价或均价的价值。是人的什么东西获得了超出原价或均价的价值呢?许多人把高贵理解为社会地位、社会身份高,超出普通百姓芸芸众生,是人上之人。许多人要的就是山顶上小草的风光,认为它比山谷里的青松要高贵。这种把高贵等同于权贵的理解,是一种势利、媚俗的理解,它把贵当成一个政治学概念,所参照的是社会权力体系中人所处地位的高低。在社会场面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假借对财富和权力的占有把自己支撑起来,变得高大伟岸,持一种凌驾和俯冲的姿势,一旦抽掉那些支架,人就像被戳破的气球萎缩下去,拎都拎不起来,显出了人性的虚弱和颓废。
对贵的政治学理解实际上把它当成了富的延伸,意指人在权力地位上的过剩和富余,没有精神上超越性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追求比别人更多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为此不惜牺牲社会人群的利益,是想把自己的尊严建立在别人之上。这种追求本身极其低俗甚至是恶俗,没有什么高贵可言。权力可以调配社会财富资源,使之集中在某一部分或某一个人身上,使其成为富人,却不能直接改变他内心品性的卑鄙,使之摇身一变成为贵人。
对贵的含义的另一种理解,是人本学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从人所拥有和假借的身外之物,而是从人本身来认识和评价人,把贵理解为一个人作为人本身存在的品性,也就是人的精神品位和心灵境界,以及所表现出的人格气象,具有某种超越性,具有超越世俗凡尘的气度风范。这种理解不看你兜里的钱有多少位数,也不看你手中权力是什么级别,也不看你的出身背景有多么显赫,总之,不看你身上穿什么马甲,就看你作为一个赤裸裸的人是什么质地,在什么位格上。是小草,长到山顶上也不过是小草;是青松,长在深谷里也依然是青松。这种人本主义的理解源自于古老的文化。在中国古典思想中,对人性成就给予了超出社会成就的评价,并将人性成就看成是社会成就的根基。在这种文化中,最高贵的人不是拥有财富和权力最多的人,不是皇帝天子,而是在人性修养上趋于完备的君子、圣人、真人,权贵往往是带有贬义的,富人的地位更为低下。
对于人的生存而言,富是一个横向坐标,贵是一个纵向坐标。富裕体现人生活的数量和同一水平面上铺排的宽度,贵体现生命品质和生活质量的晋升,关乎人性的净化和升华,关乎心灵受约束的程度,决定人能否获得尊严、优雅、有意境。物质生活的水平取决于物质要素的积累,人能否成为一个富人,取决于他能否获取、占有尽可能多的物质与权力;而人能否具有超越世俗凡尘的高贵气度,人的生活能否具有上乘的品质,取决于生活主体(即人本身)的精神涵养,取决于人的精神在多大程度上摆脱对物质和权力的沉迷和依附,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豁达开来,活得清明和洒脱。古人有言:人到无求品自高。人的心灵圆满自足,没有向外的趋附,这就是高贵的终极意义。
(孔见《富而不贵的生活》节选)
1.下列各句中,对“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
A.贵即高贵,指的是社会地位、社会身份高,超出普通百姓芸芸众生,是人上之人。
B.贵体现生命品质和生活质量的晋升,同时又是富的延伸,意指人在经济、权力地位上的过剩和富余。
C.贵是一个人作为人本身存在的品性,也就是人的精神品位和心灵境界,以及所表现出的人格气象,具有某种超越性,具有超越世俗凡尘的气度风范。
D.尽管人们对“贵”的理解存在政治学与人本学的分歧,但在当代社会都有它们一定的合理性。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古典思想中,对人性成就给予了超出社会成就的评价,并将人性成就看成是社会成
就的根基,因此在古代,权贵就是带有贬义的,富人的地位则更为低下。
B.假借对财富和权力的占有把自己支撑起来,变得高大伟岸的人,一旦抽掉那些支架,就会像被戳破的气球萎缩下去,拎都拎不起来,显出了人性的虚弱和颓废。
C.是小草,长到山顶上也不过是小草;是青松,长在深谷里也依然是青松。这样的对高贵的理解是一种势利、媚俗的理解。
D.作者认为,最高贵的人不是拥有财富和权力最多的人,而是在人性修养上趋于完备的君子、圣人、真人。
3.结合全文,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既富且贵的人?(3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