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9、为上联“清音歌盛世”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清风舞松涛                  B.和风吹绿柳    

C.妙笔著华章                  D.政策暖人心

评卷人

得分

 

 

四、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9、

四、填空题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为上联“清音歌盛世”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清风舞松涛                  B.和风吹绿柳    

C.妙笔著华章                  D.政策暖人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2012届高考适应考试(一)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最精彩的表演

  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1.梅兰芳先生移居香港后为什么选择画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兰芳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缘于他的精湛技艺,还缘于他的崇高品格,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梅兰芳的崇高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能因为政治而干扰艺术。梅兰芳因政治原因而放弃艺术表演的做法实不足取,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
郎朗:一瓶不断被勾兑的原浆酒
周 舒
①郎朗9岁,郎爸辞去工作,专职陪读。父子俩登上去北京的列车。老妈一个人坚守沈阳,为他们提供配给。他们生活艰辛,全家有时要举债度日。
②培养一个天才的代价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回忆在北京求学的日子,郎朗印象最深的是“孤独”,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顶着北京七月的烈日寻找钢琴老师的家,他的沈阳话受到同学的嘲讽。在“天才”泛滥的北京城,他过去的成绩已经无法打动老师。有位女老师甚至很讨厌郎爸把儿子称为“天才”,不客气地对他说:“我看不出您的儿子是个天才。”郎朗用尽一切努力,也无法讨得这位女老师欢心,最终被逐出师门。
③14岁,郎朗进入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踏上了独自求学的道路。他从来不上文化课,只是躲在琴房里埋头练琴。与其说他热爱弹琴,不如说是“超越”观念在作怪,他的脑海里有一长串名单,需要他一个一个地去超越。成年后,他接受各种采访,很少描述自己对钢琴的热爱,而只描述自己的万众瞩目。
④17岁,郎朗签约经纪公司。他每天打电话给经纪人,询问是否有演出。经纪人告诉他,他已经成功地成为大师的替补,假如有大师因故无法参加演出,他就有机会顶上。命运注定会向他展露笑脸。1999年,芝加哥的维尼亚音乐节上,著名音乐家安德烈·瓦兹身体不适,由郎朗顶替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演出非常成功,他一举成名,有报纸记者甚至写出了“如果郎朗是一支股票,我借钱也要买”的文字。
⑤一度,他被描述成音乐厅里的刘翔、钢琴界的李小龙。顶着第一位征服西方观众的中国钢琴家的名头漂洋过海地杀回国内,郎朗收获了国人无尽的鲜花和掌声,赞美与追捧,风光无限;而他也的确不负众望地时常秀出自己的“爱国情绪”。“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都太老实,在外国人面前就要酷,就要为中国人争气!”当在德国演出受到质疑时,他如是说。当他在白宫演奏了《我的祖国》后,在博客里写道:“我又独自演奏了中国人心目中‘最美的歌’《我的祖国》。能够在众多外宾,尤其是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元首们面前演奏这首赞美中国的乐曲,仿佛是在向他们诉说我们中国的强大,我们中国人的团结,我感到深深的荣幸和自豪。”当本不分国界的艺术落入凡间,被戴上爱国的噱头,钢琴师便已经失去了成为艺术家的心胸。
⑥郎朗成名后,他的母亲作为最贴心、最尽职的助手,与他一起飞越全球。只要有可能,父亲还会陪他一起接受采访。无论是2006年风传的刘亦菲主动示好郎朗,还是2012年郎朗与巩新亮的绯闻,郎爸郎妈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为儿子辟谣,作解释,澄清事实。郎朗已经30岁了,好像无论是他还是他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⑦台湾钢琴家陈宏宽认为,郎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父母对他的过度保护。显然,郎朗在某个层面是成功的。尽管尤勇大叔说,看到他闭上眼睛,就起鸡皮疙瘩,那不是因为沉浸于音乐之中,而是作秀;尽管另一位国外钢琴大师也说郎朗不是在弹钢琴而是在表演杂技。无论是作秀还是演杂技,都是观者心态问题,郎朗手上的活儿绝对不差。只是,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人生是多面的,郎朗的人生似乎绝对称不上楷模更不应该被效仿。他的人生是单色的,挖掉那个黑白键盘组成的世界后,几乎一无所有。
⑧郎朗在接受采访时,有时会表现出惊人的坦率。他直言自己无法像有些钢琴大师那样保持神秘。“没人看到我,那怎么行?”如果真要选择在家里弹琴,他希望是“有很多摄像头对准我,通过互联网,我的演奏就能被全世界听见、看到,我还能收到出场费……”
⑨去年,郎朗参加了120场演出,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艺术像酒,沉淀发酵后才会醇香。而郎朗像一瓶茅台原浆,不断地被勾兑,勾兑出越来越多的名酒,而每一瓶酒的香气越来越淡。当酒的品质开始对不起它的盛名时,负面评价如期而至。
⑩他的成长经历被无数琴童以及琴童的家长视为金科玉律。可以想见,世界上不会再多出一个郎朗,而会出现无数个单色人生的父母与孩童,在没有风景的成功学小路上踽踽独行,成为精神色盲。
(选自《非常关注》2012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台湾钢琴家陈宏宽认为“郎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父母对他的过度保护”。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从文中找出“过度保护”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小题2】文中说“他的人生是单色的,挖掉那个黑白键盘组成的世界后,几乎一无所有”,如何理解这句话?(5分)
【小题3】从郎朗的身上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6分)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题目“郎朗:一瓶不断被勾兑的原浆酒”的妙处。(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
郎朗:一瓶不断被勾兑的原浆酒
周 舒
①郎朗9岁,郎爸辞去工作,专职陪读。父子俩登上去北京的列车。老妈一个人坚守沈阳,为他们提供配给。他们生活艰辛,全家有时要举债度日。
②培养一个天才的代价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回忆在北京求学的日子,郎朗印象最深的是“孤独”,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顶着北京七月的烈日寻找钢琴老师的家,他的沈阳话受到同学的嘲讽。在“天才”泛滥的北京城,他过去的成绩已经无法打动老师。有位女老师甚至很讨厌郎爸把儿子称为“天才”,不客气地对他说:“我看不出您的儿子是个天才。”郎朗用尽一切努力,也无法讨得这位女老师欢心,最终被逐出师门。
③14岁,郎朗进入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踏上了独自求学的道路。他从来不上文化课,只是躲在琴房里埋头练琴。与其说他热爱弹琴,不如说是“超越”观念在作怪,他的脑海里有一长串名单,需要他一个一个地去超越。成年后,他接受各种采访,很少描述自己对钢琴的热爱,而只描述自己的万众瞩目。
④17岁,郎朗签约经纪公司。他每天打电话给经纪人,询问是否有演出。经纪人告诉他,他已经成功地成为大师的替补,假如有大师因故无法参加演出,他就有机会顶上。命运注定会向他展露笑脸。1999年,芝加哥的维尼亚音乐节上,著名音乐家安德烈·瓦兹身体不适,由郎朗顶替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演出非常成功,他一举成名,有报纸记者甚至写出了“如果郎朗是一支股票,我借钱也要买”的文字。
⑤一度,他被描述成音乐厅里的刘翔、钢琴界的李小龙。顶着第一位征服西方观众的中国钢琴家的名头漂洋过海地杀回国内,郎朗收获了国人无尽的鲜花和掌声,赞美与追捧,风光无限;而他也的确不负众望地时常秀出自己的“爱国情绪”。“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都太老实,在外国人面前就要酷,就要为中国人争气!”当在德国演出受到质疑时,他如是说。当他在白宫演奏了《我的祖国》后,在博客里写道:“我又独自演奏了中国人心目中‘最美的歌’《我的祖国》。能够在众多外宾,尤其是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元首们面前演奏这首赞美中国的乐曲,仿佛是在向他们诉说我们中国的强大,我们中国人的团结,我感到深深的荣幸和自豪。”当本不分国界的艺术落入凡间,被戴上爱国的噱头,钢琴师便已经失去了成为艺术家的心胸。
⑥郎朗成名后,他的母亲作为最贴心、最尽职的助手,与他一起飞越全球。只要有可能,父亲还会陪他一起接受采访。无论是2006年风传的刘亦菲主动示好郎朗,还是2012年郎朗与巩新亮的绯闻,郎爸郎妈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为儿子辟谣,作解释,澄清事实。郎朗已经30岁了,好像无论是他还是他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⑦台湾钢琴家陈宏宽认为,郎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父母对他的过度保护。显然,郎朗在某个层面是成功的。尽管尤勇大叔说,看到他闭上眼睛,就起鸡皮疙瘩,那不是因为沉浸于音乐之中,而是作秀;尽管另一位国外钢琴大师也说郎朗不是在弹钢琴而是在表演杂技。无论是作秀还是演杂技,都是观者心态问题,郎朗手上的活儿绝对不差。只是,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人生是多面的,郎朗的人生似乎绝对称不上楷模更不应该被效仿。他的人生是单色的,挖掉那个黑白键盘组成的世界后,几乎一无所有。
⑧郎朗在接受采访时,有时会表现出惊人的坦率。他直言自己无法像有些钢琴大师那样保持神秘。“没人看到我,那怎么行?”如果真要选择在家里弹琴,他希望是“有很多摄像头对准我,通过互联网,我的演奏就能被全世界听见、看到,我还能收到出场费……”
⑨去年,郎朗参加了120场演出,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艺术像酒,沉淀发酵后才会醇香。而郎朗像一瓶茅台原浆,不断地被勾兑,勾兑出越来越多的名酒,而每一瓶酒的香气越来越淡。当酒的品质开始对不起它的盛名时,负面评价如期而至。
⑩他的成长经历被无数琴童以及琴童的家长视为金科玉律。可以想见,世界上不会再多出一个郎朗,而会出现无数个单色人生的父母与孩童,在没有风景的成功学小路上踽踽独行,成为精神色盲。
(选自《非常关注》2012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台湾钢琴家陈宏宽认为“郎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父母对他的过度保护”。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从文中找出“过度保护”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小题2:文中说“他的人生是单色的,挖掉那个黑白键盘组成的世界后,几乎一无所有”,如何理解这句话?(5分)
小题3:从郎朗的身上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6分)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题目“郎朗:一瓶不断被勾兑的原浆酒”的妙处。(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实验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闲的视镜

汪涌豪

  ①“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影响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②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

  ③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雅好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故《礼记》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一者“善而不倦”,一者“倦而不亵”。

  ④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⑤道家于此,贡献尤巨。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道家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闲”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如《庄子·知北游》篇之“今日晏闲,敢问至道”,《天地》篇之“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寓言》篇之“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等等,更用此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知北篇》有“尝相与无为乎,淡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⑥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⑦统合两家思想,可以看到,儒道对“闲”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一个隐居以求志,一个修德以就闲,内里却有着共通的气息相勾连。即它都不是发生在广庭与热场,也无关于名利与禄位,它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如周敦颐《思归旧隐》所谓,“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关乎的是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所以一个要进行“己有耻”的“慎独”,一个依赖“坐忘”、“朝彻”而“见独”。至于其本质的落脚处,都不在形迹,而在精神。

  ⑧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

(选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有删改)

(1)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闲”因为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

B.

儒家讲求修身敬德,有着极其严肃的人生态度,但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生中的许多快乐体验也可以怡情悦性,涵养德性。

C.

“闲”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闲”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相对而言,道家贡献更多。

D.

儒道虽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在对“闲”的论说上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即都不重在表面的形态,而在内里的精神。

E.

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都不出儒道两家思想的范围。

(2)

下列材料中不能反映古人修心养“闲”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的一项是

[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D.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3)

请结合文本①段,简要分析“闲”的作用?

(4)

儒、道两家分别为“闲”提供了哪些直接的精神资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执信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闲的视镜

汪涌豪

  ①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影响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②深入地看这种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

  ③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雅好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故《礼记》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一者善而不倦,一者倦而不亵

  ④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⑤道家于此,贡献尤巨。道家非,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道家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指称人的闲暇,如《庄子·知北游》篇之今日晏闲,敢问至道,《天地》篇之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寓言》篇之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等等,更用此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知北篇》有尝相与无为乎,淡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⑥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⑦统合两家思想,可以看到,儒道对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一个隐居以求志,一个修德以就闲,内里却有着共通的气息相勾连。即它都不是发生在广庭与热场,也无关于名利与禄位,它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如周敦颐《思归旧隐》所谓,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关乎的是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所以一个要进行己有耻慎独,一个依赖坐忘朝彻见独。至于其本质的落脚处,都不在形迹,而在精神。

  ⑧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

(选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有删改)

(1)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闲”因为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

B.

儒家讲求修身敬德,有着极其严肃的人生态度,但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生中的许多快乐体验也可以怡情悦性,涵养德性。

C.

“闲”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闲”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相对而言,道家贡献更多。

D.

儒道虽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在对“闲”的论说上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即都不重在表面的形态,而在内里的精神。

E.

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都不出儒道两家思想的范围。

(2)

下列材料中不能反映古人修心养“闲”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的一项是

[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D.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3)

请结合文本①段,简要分析“闲”的作用?

(4)

儒、道两家分别为“闲”提供了哪些直接的精神资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广东省罗定市高二下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闲的视镜
汪涌豪
①“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影响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②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
③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故《礼记》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一者“善而不倦”,一者“倦而不亵”。
④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⑤道家于此,贡献尤巨。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道家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闲”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如《庄子·知北游》篇之“今日晏闲,敢问至道”,《天地》篇之“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寓言》篇之“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等等,更用此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知北篇》有“尝相与无为乎,淡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⑥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⑦统合两家思想,可以看到,儒道对“闲”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一个隐居以求志,一个修德以就闲,内里却有着共通的气息相勾连。即它都不是发生在广庭与热场,也无关于名利与禄位,它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如周敦颐《思归旧隐》所谓,“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关乎的是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所以一个要进行“己有耻”的“慎独”,一个依赖“坐忘”、“朝彻”而“见独”。至于其本质的落脚处,都不在形迹,而在精神。
⑧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      
(选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闲”因为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
B.儒家讲求修身敬德,有着极其严肃的人生态度,但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生中的许多快乐体验也可以怡情悦性,涵养德性。
C.“闲”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闲”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相对而言,道家贡献更多。
D.儒道虽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在对“闲”的论说上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即都不重在表面的形态,而在内里的精神。
E.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都不出儒道两家思想的范围。
【小题2】下列材料中不能反映古人修心养“闲”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的一项是(  )(3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D.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小题3】请结合文本①段,简要分析“闲”的作用?(4分)
【小题4】儒、道两家分别为“闲”提供了哪些直接的精神资源?(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广东省罗定市高二下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闲的视镜

汪涌豪

①“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影响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②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

③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故《礼记》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一者“善而不倦”,一者“倦而不亵”。

④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⑤道家于此,贡献尤巨。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道家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闲”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如《庄子·知北游》篇之“今日晏闲,敢问至道”,《天地》篇之“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寓言》篇之“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等等,更用此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知北篇》有“尝相与无为乎,淡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⑥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⑦统合两家思想,可以看到,儒道对“闲”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一个隐居以求志,一个修德以就闲,内里却有着共通的气息相勾连。即它都不是发生在广庭与热场,也无关于名利与禄位,它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如周敦颐《思归旧隐》所谓,“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关乎的是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所以一个要进行“己有耻”的“慎独”,一个依赖“坐忘”、“朝彻”而“见独”。至于其本质的落脚处,都不在形迹,而在精神。

⑧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      

(选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闲”因为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

B.儒家讲求修身敬德,有着极其严肃的人生态度,但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生中的许多快乐体验也可以怡情悦性,涵养德性。

C.“闲”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闲”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相对而言,道家贡献更多。

D.儒道虽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在对“闲”的论说上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即都不重在表面的形态,而在内里的精神。

E.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都不出儒道两家思想的范围。

2.下列材料中不能反映古人修心养“闲”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的一项是(  )(3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D.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3.请结合文本①段,简要分析“闲”的作用?(4分)

4.儒、道两家分别为“闲”提供了哪些直接的精神资源?(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佛山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闲的视镜

汪涌豪

  ①“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指谓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②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雅好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故《礼记》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一者“善而不倦”,一者“倦而不亵”。

  ③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④道家于此,贡献尤巨。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他们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闲”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如《庄子·知北游》篇之“今日晏闲,敢问至道”,《天地》篇之“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寓言》篇之“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等等,更用此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知北篇》有“尝相与无为乎,淡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⑤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⑥统合两家思想,可以看到,儒道对“闲”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一个隐居以求志,一个修德以就闲,内里却有着共通的气息相勾连。即它都不是发生在广庭与热场,也无关于名利与禄位,它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如周敦颐《思归旧隐》所谓,“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关乎的是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所以一个要进行己有耻的“慎独”,一个依赖“坐忘”、“朝彻”而“见独”。至于其本质的落脚处,都不在形迹,而在精神。

  ⑦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

(选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有删改)

(1)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闲”因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

B.

儒家讲求修身敬德,有着极其严肃的人生态度,但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生中的许多快乐体验也可以怡情悦性,涵养德性。

C.

“闲”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闲”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相对而言,道家贡献更多。

D.

儒道虽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在对“闲”的论说上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即都不重在表面的形态,而在内里的精神。

E.

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大抵都不出儒道两家思想的范围。

(2)

下列材料中不能反映古人修心养“闲”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的一项是

[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D.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3)

请结合文本①段,简要分析“闲”有哪两方面的作用?

(4)

儒、道两家分别为“闲”提供了哪些直接的精神资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罗定市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多校联考)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闲的视镜

汪涌豪

  ①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影响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②深入地看这种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

  ③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故《礼记》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一者善而不倦,一者倦而不亵

  ④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⑤道家于此,贡献尤巨。道家非,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道家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字。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指称人的闲暇,如《庄子·知北游》篇之今日晏闲,敢问至道,《天地》篇之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寓言》篇之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等等,更用此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知北篇》有尝相与无为乎,淡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⑥这种心闲以及对心闲的深切体认,显然包含有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的意思。至于他好讲逍遥游,也如唐人所说,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由此乘物以游心,放眼六合之外,属意于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都是为了达至他在《大宗师》中所说的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⑦统合两家思想,可以看到,儒道对的论说虽分属各自的思想体系,一个隐居以求志,一个修德以就闲,内里却有着共通的气息相勾连。即它都不是发生在广庭与热场,也无关于名利与禄位,它更多表现为个人的选择,如周敦颐《思归旧隐》所谓,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关乎的是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所以一个要进行己有耻慎独,一个依赖坐忘朝彻见独。至于其本质的落脚处,都不在形迹,而在精神。

  ⑧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

(选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有删改)

(1)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

“闲”因为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

B.

儒家讲求修身敬德,有着极其严肃的人生态度,但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生中的许多快乐体验也可以怡情悦性,涵养德性。

C.

“闲”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闲”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相对而言,道家贡献更多。

D.

儒道虽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在对“闲”的论说上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即都不重在表面的形态,而在内里的精神。

E.

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都不出儒道两家思想的范围。

(2)

下列材料中不能反映古人修心养“闲”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的一项是

[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D.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3)

请结合文本①段,简要分析“闲”的作用?

(4)

儒、道两家分别为“闲”提供了哪些直接的精神资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