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31、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一个能引领、概括下文的句子。(不超过20字)(4分)

                                           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他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答:

31、乡村里的许多事物,都与风息息相关。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一个能引领、概括下文的句子。(不超过20字)(4分)

                                           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他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一个能引领、概括下文的句子。(不超过20字)

                                           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他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18分)

那 树

王鼎钧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贡。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它依然绿着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60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到老树叹息,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哮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一个人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两个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汗水超过了预算数,有人怀疑已死未朽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规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抬进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选文有删改)
2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计程车司机和乘客的话语,十分清楚地表明,这棵大树已经成为历史车轮前进的障碍,它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再也没有人需要它了。

B、文中说“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而不说“交通专家决定砍去那棵树”,意在表现交通专家的专横,也表现大树不可改变的悲剧结局。

C、散文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饱含作者的爱憎感情,如“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它们的传统是引领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

D、大树最终在电锯声中倒下了,大树的叹息是对一个生命结束的惋惜和无奈,隐含作者对只顾建设发展,破坏自然的短视行为的忧虑和非议。

E、本文想像大胆而丰富,笔法虚实相生,语言优美含蓄,构思新颖独特,诗化的比喻,鲜明的对比,悠长的情韵,为读者留下了极大的审美空间。

F、作者在行文之间流露出对大树的依恋哀悼之情,但作者也清楚地认识到大树的命运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必然,大树的悲剧结局是无可避免的。

23、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拟人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大树悲剧的震撼力。请结合原文,就对比、拟人的艺术手法各举一例加以简要赏析。(6分)

24、文章中大树的形象,有人认为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也有人认为是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象征,还有人认为是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象征。阅读全文后,大树的形象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把这种感受写成一段赏析性文字。(字数在100---140字之间,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语言文字运用(24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产业要发展,测试需先行,数字电视测试仪器作为数字电视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处于行业的前沿,与整个产业息息相关,不仅促进、影响着产业的发展,也必将随产业的兴起而成长壮大。

B.目前在全国各个高等院校,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几率越来越高,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也逐渐从周末扩展到了平常的上课时间,那些经常外出参加社会活动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一泻千里

C.30多年过去了,曾家寨的鹭鸟由五六只繁衍到5000余只,这里的村民一直视鹭鸟为吉祥鸟,与它们相濡以沫、相依相伴。时间长了,村子里的人对鹭鸟的感情越来越深。

D.校长所领导的事业是传承文化的事业,如果我们思想僵化,以手段和弄权自诩,胸无城府,则很容易落后于时代。别说是成为文化管理的设计者、引领者,就连日常工作也也许会捉襟见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B、美国总统布什在10月3日晚签署了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但由于投资者依然担心美国金融危机的威胁,国际金融市场仍将持续动荡。

C、“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将于10月26日正式启动,从10月26日起全国中小学生每天要求长跑,将记入中小学生成长记录、素质报告书或档案。

D、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我们认识到乳制品质量的提高将取决于企业是否规范生产和国家监管是否得力。

给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词语排序 ,正确的一项是(     )

    2008年3月17日,北京奥组委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发布了北京奥运会奖牌式样。奖牌创意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由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组合而成。      。在为期16天的北京奥运会上,“金镶玉”奖牌成为了一大亮点。

① 整个奖牌尊贵典雅,中国特色浓郁,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② 奖牌丝带由机织而成,工艺精美,朱地云纹,喜庆祥瑞。

    ③ 奖牌背面镶嵌着龙纹造型的玉璧,玉璧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的会徽。

    ④ 奖牌的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

    ⑤ 奖牌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即展翅站立的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全景形象。

A、④②⑤③①   B、①④②⑤③   C、⑤③④②①   D、①⑤③④②

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其中的形象有不少是永恒的经典。请仿照示例,运用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诠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要求:①符合人物形象的内涵②任选其中一个)

         曹操         桑地亚哥        大卫·科波菲尔     

示例:阿Q,是一件“三无”产品,昭示了下层民众的悲哀;

            是一段朽木,寄生着国民精神的蛀虫;

            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的劣根。

                                                                                                         

                                                                                                          

                                                                                                          

下面是汶川大地震中的几个画面,请看了以后写几句含有排比句的议论抒情的文字,以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5分)

孩子们举着纸板站在路边,上面用稚嫩的字体写着:“叔叔,谢谢你们!”

9岁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从废墟中背出两个同学,有人问他:“你背得动吗?”他骄傲地说:“我能背50斤玉米。”

在地震中被压伤截肢的中学生薛枭刚从废墟被挖出时,跟救援者开着玩笑:“叔叔,我要喝可乐,冰冻的。”

3岁的小郎静,躺在担架上,向救他出来的解放军叔叔微笑着,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

议论抒情感受:                                                                             

                                                                                            

                                                                                           

                                                                                           

“拒绝词”可理解为:为一件不能接受的要求在口头上给与当事人以明确而又委婉的答辩。请根据下列两小题中预设的有关情景及要求,任选一题,设计一条“拒绝词”。(6分)

(1)一位同学想在下午上课时间到新华书店买一本重要的书,于是请他的朋友向老师请假,说他因为身体不舒服不能到校上课。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打算拒绝他的请求,请设计你的“拒绝词”,字数控制在20—40个字之间。

答:                                                                   

(2)你向亲戚借来一架照相机,在校运会上为本班运动员照相。某同学看这机子性能好,非要借去旅游不可。你认为这个要求不能顺从,但面对要好的同学,又不能简单拒绝,那么,你打算如何既明确又得体地回绝这位同学。请拟出你的“拒绝词”,字数控制在30—40字之间。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预测 题型:文学作品阅读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以下6题。

巴扬寺的微笑

蒋勋

①柬埔寨古称高棉。高棉吴哥王朝时代(公元802年一公元1432年)的建筑端正方严,无论是尺度甚大的吴哥城,还是空间较小的寺院,都方方正正,有严谨的规矩秩序。空间在严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发展。通常寺庙建筑以五层坛城的形式向中心提高,由平缓到陡斜。每一层□□到另一层,阶梯都更陡直,最后逼近于九十度仰角。缘级而上,不仅必须手脚并用,而且也要专心一意,不能稍有分心。稍有懈怠,便要摔下,粉身碎骨,稍有退缩,也立刻头晕目眩,不能自持。这让人觉得在通向信仰的高点时要万分精进专一,才能使物理的空间转换为心灵的朝圣。坛城最高处五座耸峻的尖塔,是整个建筑的中心点,是全部空间向上拔起的焦点,象征须弥山,那是佛教中诸神所在之地。

②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哥特式教堂也追求信仰的高度,以结构上的尖拱、肋拱、飞扶拱来达到高耸上升的信仰空间。但是,哥特式大教堂的信仰高处,只能仰望,不能攀爬;吴哥寺庙的崇高却是在人们以自己的身体攀爬时才显现出来的。

    ③我一直记得吴哥古城中巴扬寺的阶梯。

    ④我攀爬在巴扬寺越来越陡直的阶梯上,匍匐向上,不能抬头仰视;但是寺庙高处四十九座尖塔上镌刻的一百多面静穆的佛的微笑一一从我心中升起,仿佛清晨水面升起的莲花,静静绽放,没有一句言语,却如此强而有力。我在修行的阶梯上不断攀升的动力,似乎已不再是抵抗自己内在恐惧慌乱的精进专一,而是寺庙高处那无所不在的巨大佛像静穆的沉思与微笑。

    ⑤巴扬寺是阇(shé)耶跋摩七世晚年为自己建造的陵寝寺院。他当时已经从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许多原始的欲望、官能的骚动逐渐沉淀凝结,成了一种极其安静祥和的微笑。

    ⑥印度教把人性的种种异变刻在了吴哥寺石壁的浮雕上:罗摩的妻子被恶魔抢走了,天上诸神因此加入了这场大战;因陀罗骑着三个头的大象,大翼神鸟栽着大神降临;猴王也率徒众赶来,咧张着嘴唇的猴子,圆睁双目,露出威吓人的牙齿。这就是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里的故事。

    ⑦晚年的阇耶跋摩,年迈苍苍,经历过惨烈的战争,似乎想合上双眼,让大乘佛教的思想引领他冥想另一个宁静无厮杀之声的世界。战争消失了,横尸遍野的场景消失了,嗔怒与威吓的面孔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种极沉静的微笑,若有若无,在夕阳的光里四处流荡,像一种花的芳香。连面容也消失,五官也消失了,只有微笑,在城市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⑧阇耶跋摩七世把这个微笑留在了巴扬寺的佛塔上,一百多面,令人动容。这个微笑被称为“高棉的微笑”。

    ⑨在以后所有的岁月中,在战乱的年代,在饥饿的年代,在人比野兽还残酷地彼此屠杀的年代.他一直如此静穆地微笑着。

    ⑩那些笑容.也是寺庙四周乞讨者和残疾者的笑容。⒃⒄⒅⒆⒇

    ⑾他们是新近战争的受难者,可能在田地工作中误触了战争时到处胡乱埋置的地雷,炸断了手脚,五官被毁。缺眼缺鼻,但似乎仍庆幸着自己的幸存,拖着残断的身体努力生活,在毁坏的脸上认真微笑。

    ⑿我静坐在夕阳的光里,在断垣残壁的瓦砾间,凝视那些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面向四面八方,无所不在的微笑的面容。远处是残疾者组成的乐班的演奏,乐音飘扬空中。我走过时,他们向我微笑,有八、九个人,席地坐在步道一旁的树阴下,西斜的日光透过树隙映照在他们身上。一个男子用左手敲打扬琴,右手从肩膀处截断了。拉胡琴的较年轻,脸上留着烧过的疤痕,双眼都失明了。一名没有双脚的女子高亢地唱着。

    ⒀我走过时,他们向我微笑。我知道,自己在修行的路上,还没有像他们一样精进认真,所以,在以后攀爬向上的高梯时,每有晕眩,他们的笑容便从心里升起。

    ⒁他们的笑容.在巴扬寺的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哭过、恨过、哀伤过、愤怒过、痛苦过、嫉妒过、报复过、绝望过……一张面容上,可以有过多少种不同的表情,如同《罗摩衍那》里诸神的表情,当所有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最后,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了爱恨、超越了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

1.第①段中□□处应该填入词语的词语是_________(甲、跨越  乙、攀爬),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将歌特式教堂与吴哥古寺作比较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⑩段画线部分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从吴哥寺的建筑特点起笔,意在引出作者攀爬巴扬寺的描写。

  B.第④段将静穆的佛的微笑比作“莲花”,形象地表现出精神的力量。

  C.写第⑥段印度史诗中战争故事,是为了与阇耶跋摩的微笑作对比。

  D.第⑾段写乞讨者和残疾者只因为庆幸自己是幸存者,才有如此笑容。

  E.第⒀段写自己修行“精进认真”,缘于从幸存者的微笑中得到启迪。

5.虚实结合是本文描写的一个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微笑”,从虚写和实写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6.本文与《世间最美的坟墓》都写出了陵寝的特点,但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课外练习(第二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一个人有学问未必有才能,即使才学有余也可能识见不高。这就需要有自知之明,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

  1781年,赫歇尔认定天王星是行星。其实,在这以前,已有好几位天文学者观察过它了。当时流行着一种陈腐的观念,认为太阳系的范围只到土星为止,土星以外,再没有行星了。要打破这种观念,需要胆识和勇气。持这种观念的天文学者因循守旧,他们既不敢、也未想到应该扩大太阳系的领域,因而总是把天王星当作恒星而不加注意。勒莫尼耶甚至观察过它达十二次之多,最后还是让它逃之夭夭。识见不高,可为发一浩叹!“自谓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谁又能断定,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太阳系已经到了尽头呢?

  为了说明才学识兼备的重要,不妨再举两个例子。

  万有引力是自然科学中最大发现之一,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都归功于牛顿。其实,这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例如罗伯特、胡克等人早已有了引力的观念。胡克是卓越的实验物理学者,具有出色的实验才能,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都有贡献,包括众所周知的弹性力学中的胡克定律。然而,由于在数理理论方面缺乏牛顿那样横绝一世的创造才能,他虽然走到了万有引力跟前,却仍然无力抓住它。就像一个不会爬树又无工具的人,尽管看到橘子高悬枝头,却无法摘到一样。胡克的故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有多少原可发现的东西由于才能有限而失之交臂。

  丹麦天文学者第谷,用了三十年的工夫,精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他观察才能非常出色,不幸却短于理论研究,从长期观察的资料中,他得到的是错误的结论。后来,第谷请了德国人开普勒做助手。开普勒与第谷相反,观察技术远不如第谷,但理论研究却很有才华。通过对第谷资料的分析,他大胆创新,提出了“火星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一个焦点上”的假设,结果与观察资料符合。就这样,第谷的精确观察与开普勒的深刻研究相结合,引导到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发现。这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范例。如果没有开普勒,第谷的辛勤积累也许会成为一堆废纸;反过来,没有第谷,也根本不会有开普勒的卓越成就。

  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应该________;否则,是无法成就事业的。

1.对文中“自谓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一句,理解最确切的是

[  ]

A.概括上文,指明勒莫尼耶的工作离成功还有很大距离。

B.借行星发现的过程表现天外有天,宇宙无限的观点。

C.引出下文,感叹我们今天对太阳系的认识尚未达到尽头。

D.就天王星之事慨叹科学发现需要远见卓识。

2.“如果没有开普勒,第谷的辛勤积累也许会成为一堆废纸;反过来,没有第谷,也根本不会有开普勒的卓越成就”。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

[  ]

A.第谷三十年的工作比开普勒的贡献更为显著。

B.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突出全文观点。

C.识见是极重要的,但必须以知识和能力作为基础。

D.强调理论的重要性,突出全文观点。

3.根据本文的内容,下列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勒莫尼耶未能认定天王星是行星,是由于识见不高。

B.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主要依靠的是他在数理理论方面的创造才能。

C.丹麦天文学者第谷的观察才能非常出色,但因为识见不足,未能成功。

D.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发现应归因于开普勒的理论研究。

4.在结尾的横线处填写适当的语句,与前后文保持连贯,并能起到总括全文的作用。(不得超过1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自卫和自慰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巅峰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任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①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②,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③。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深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1)填入第一段□□处,最恰当的词语应是哪一项( 

  A.风雅

  B.扬名  

  C.实用

  D.文学

  (2)第一段末作者为什么说白堤和苏堤是“生命堤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一架僵硬机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4)对第二段理解有误的是哪一项( 

  A.白堤、苏堤虽给百姓带来了利益,但是它们远不是

  白、苏二人精神世界中可以贡献给社会的全部东西。

  B.白居易、苏东坡对自然、社会及堤坝建筑有着较完整和独立的认识,达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最高水平。

  C.白、苏的精神及感悟本当对当时的社会文化及民族精神产生更大的影响,可现实中却没有实现。

  D.苏堤、白堤便利了百姓,可作者却基于对白居易、苏轼及社会的整体把握,就此表达了一种遗憾,甚至是批判。

  (5)对第三段主旨概括正确的是哪一项( 

  A.称赞林和靖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

  B.赞扬白、苏既善作诗又善筑坝,其才能人所不及。

  C.写后世文人急流勇退、隐居山林的必然与无奈。

  D.由林和靖引出了后世文人处理自我与社会矛盾的常态。

  (6)第四段中加点的三个“志向”的内涵是否相同?

  ①与②________;②与③________

  (7)第四段中“地窖”的比喻,揭示了归隐道德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五段中“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是对上文中哪个语句的呼应,请抄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尾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尾段中加点的“此”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11)尾段中的“梅瓣”“鹤羽”指代什么?“像书签一般”的比喻,揭示了其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概括选文的主题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自卫和自慰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巅峰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任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①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②,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③。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深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1)填入第一段□□处,最恰当的词语应是哪一项( 

  A.风雅

  B.扬名  

  C.实用

  D.文学

  (2)第一段末作者为什么说白堤和苏堤是“生命堤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一架僵硬机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4)对第二段理解有误的是哪一项( 

  A.白堤、苏堤虽给百姓带来了利益,但是它们远不是

  白、苏二人精神世界中可以贡献给社会的全部东西。

  B.白居易、苏东坡对自然、社会及堤坝建筑有着较完整和独立的认识,达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最高水平。

  C.白、苏的精神及感悟本当对当时的社会文化及民族精神产生更大的影响,可现实中却没有实现。

  D.苏堤、白堤便利了百姓,可作者却基于对白居易、苏轼及社会的整体把握,就此表达了一种遗憾,甚至是批判。

  (5)对第三段主旨概括正确的是哪一项( 

  A.称赞林和靖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

  B.赞扬白、苏既善作诗又善筑坝,其才能人所不及。

  C.写后世文人急流勇退、隐居山林的必然与无奈。

  D.由林和靖引出了后世文人处理自我与社会矛盾的常态。

  (6)第四段中加点的三个“志向”的内涵是否相同?

  ①与②________;②与③________

  (7)第四段中“地窖”的比喻,揭示了归隐道德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五段中“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是对上文中哪个语句的呼应,请抄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尾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尾段中加点的“此”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11)尾段中的“梅瓣”“鹤羽”指代什么?“像书签一般”的比喻,揭示了其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概括选文的主题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睡莲花开的声音

杰夫瑞医生是位非常著名的耳科专家,失聪的人们视他为救星。

有一年,6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从西班牙山区来到位于慕尼黑的杰夫瑞医生的诊所,他们是得到慈善机构的捐助前来接受耳蜗移植治疗的失聪孤儿。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领队是个叫露茜的年轻修女,她生得瘦小单薄,但性情温和开朗。杰夫瑞医生分别为6个孩子进行了耳蜗移植,其中的3个听力恢复迅速,另外两个经过配合治疗,也逐渐有了进步。只剩下一个叫丹的男孩,杰夫瑞医生先后做了三次耳蜗移植,但始终不见任何起色。

很快,那个叫丹的男孩也似乎意识到了自己不妙的境况。他开始郁郁寡欢,时常把自己关在病房里,并且有意回避另外5个已经“不一样”的同伴。

宣布治疗结果前夕,善良的露茜跟杰夫瑞医生商量:“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方式告诉他呢?也许在适当的场合说出真相,孩子会容易接受一些。”是呀,成年人都会无法承受这个现实,何况他还是个孩子。杰夫瑞医生点点头,说道:“什么场合告诉他比较好一点呢?”露茜略微想了想,说出一个地方——“茵梦湖”。

茵梦湖是慕尼黑的一个地处阿尔卑斯山中的美丽湖泊,每到夏天,湖中会开放一片一片美丽的睡莲。

在一个晴朗的清晨,杰夫瑞医生和露茜带着6个孩子前往茵梦湖。

在路上,杰夫瑞医生看见露茜用手语告诉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去听一听睡莲花开的声音。”她用的是个很明确的“听”,而不是“看”——真是奇怪,难道她不明白可怜的丹什么都听不到吗?

夏天的清晨,站在湖边,能看到微红的晨曦从天边一点一点泛起来。湛蓝色的湖水里渐渐呈现出岸边树林的倒影,偶尔有几只早起的鸟儿掠过湖面,啾啾的叫声在空明的水天之间格外清脆。

露茜选了一片临岸的睡莲,那些圆圆的绿叶贴着湖水,上面还带着零星剔透的露珠。而一朵朵白色的花蕾俏皮地点缀其间。6个孩子依次排开蹲下,露茜让每个孩子将手轻轻抚在花蕾上,她自己也挑了个能抚摸花蕾的位置,然后向孩子们做了几个手势,——指指心,指指耳朵,闭上眼睛。于是,6个孩子顺从地照露茜的吩咐,安静地合上眼睛抚着睡莲花蕾。

不一会儿,太阳升起来了。一旁的杰夫瑞医生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些睡莲花竟是在阳光照耀的瞬间绽开的。在静谧的安宁里,他甚至能听见花瓣爆开时的“叭”、“叭”声,那是一种很轻微的震动的声音。如果不用心去“听”,即使正常的人也可能忽略掉。

孩子们抚摸着的花蕾一朵一朵地在阳光里绽开来,虽然他们闭着眼睛,但杰夫瑞医生肯定他们都能清晰地感觉到花开的瞬间。果然,那些孩子们惊喜极了,他们先是睁开眼睛仔细端详那些盛开的花朵,然后抑制不住地争相打着手语欢快地交流,连丹也不例外。

这时,露茜站起来,微笑着向孩子们打着手势,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只要我们有一颗对生活永不消沉的心,就一定可以听见。”比画完,她特别用眼睛盯着丹。

丹回应了露茜一个热烈的手势,激动地扑过去和她拥抱。接着另外5个孩子也围拢,交叠着抱成一团儿。

是的,丹或许因为无法恢复听力有一点点难受,可痛苦很快就会过去,更重要的是他真的“听”懂了睡莲花开的声音。

目睹一切的杰夫瑞医生静静地站在一边,许久没有动。作为医生,他已经看惯了太多的伤心、无助乃至绝望,但现在,他却感慨地泪流满面。人们习惯于把他看作创造奇迹的人,而实际上,这位平凡的露茜修女才是创造奇迹的人,她创造了医学无法达到的奇迹。

医学治疗即使在100年以后也依然会有无法突破的极限,但现在,睡莲花开的声音却能创造某些医学上无法创造的奇迹——让那些不幸的失聪者学会用心去聆听世界,让他们在无声的岁月里保持对生活永不消退的信心。(摘自《知音》海外版,有删改)

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来。(4分)

答:

文中描写了茵梦湖清晨的美景,请你用单横线在原文上划出来。(2分)

露茜为什么要让这些失聪的孩子们去“听”“睡莲花开的声音”(3分)

答:                                                                             

杰夫瑞作为医生,“他已经看惯了太多的伤心、无助乃至绝望”,但为什么他目睹了茵梦 湖边的一幕后,“却感慨地泪流满面”?(3分)

答:                                                                            

读了全文,你觉得露茜修女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只要我们有一颗对生活永不消沉的心,就一定可以听见。”露茜的这句话本来是对失聪的孩子们说的,但读了这句话,你一定会有许多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3分)

答:                                                                               

                                                                                   

(二)读书贵有疑

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①疑能打破迷信。②盲目地迷信书本,这是读书的一忌。③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④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读书时大胆见疑。⑤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⑥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⑦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作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书上的传统说法进了一步。

疑能增进兴趣。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始终兴趣十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总是带着疑问读书。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句话颇为深刻。一般说来,大胆见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之所以能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果,正是由于他对书本上现成的公式、定理和结论,能够大胆见疑,科学释疑。他攀登数学高峰的第一步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读书贵有疑,可贵之处,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地探索和追求。但是,提倡读书有疑,并非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科学原理的胡猜乱疑。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要善于疑。否则,当疑时不疑,不当疑时又乱疑,那就非但得不到任何知识和长进,还会把思想引上邪路,这决不是我们应取的治学态度。

本文中,作者的观点是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从几个    

方面展开了论述,请你把每个方面的论述归纳为一句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②                        ;③                     。(4分)

文章开头引用了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的话,对于这句话中的“有疑”与“无疑”,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答: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在第二自然段中,属道理论据的句子是:        ;属事实论据的句子是:           。(填写句子前的序号即可)(4分)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你是否赞成这个观点?请你说 明理由并举出一个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4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