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7、文章第①段的写景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分条陈述。(2分)

:作用(1):                                                                      

作用(2):                                                                 

7、11.泰山(1分)

12. 绿阴亭午但闻鸡(1分)

13.A(1分) B(2分)

14.对官场(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1分);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1分)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莆,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茭量豁嚣秽万户的魄在航天时代琳一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二l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文章第一段,除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外,还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时的情景用了一连串动词,找出这些动词,简要说明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4.请以节选部分的文字为例,谈谈本文的语言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战地医院

周海亮

医院只是连成一片的几顶帐篷,卧在近郊的小树林里。城市已被空袭夷为平地,所有建筑被毁,所有百姓撤离。帐篷里满是伤兵,沾满鲜血的纱布扔了一地,止血钳变了形。远处枪炮声连成一片,战士且战且退,脆弱的防线随时可能被对方撕成碎片。不断有卡车停在帐篷外面,车厢打开,是一个挨一个的伤兵,全是重伤员。

医生和护士满头是汗。口罩后的眼睛,噙满泪水。

又一辆卡车刹住,抬下18个伤兵,只有6个人还有气息。医生和护士马上抢救。第一个兵的胸口被打出3个排成一线的圆形孔洞,血汨汨流出。护士麻利地包扎。兵平静地看着护士,说:“你长得像我的妻子。”兵的目光愈来愈黯淡。他像一名婴儿般死去。临死前他想轻吻护士的手。他没有成功。

6个兵,死掉5个。他们的脸上涂满鲜血,没有人记住他们的样子。最后一个兵被抬上手术台,他的髋骨以下,炸得血肉模糊。医生看那张稚气未脱的脸,感觉他还是一个孩子。

手术紧张地进行着。远处传来“嗒嗒嗒”的声音,医生知道,那是我们的防空炮火在吼叫,但是对敌人的高空轰炸机来说,那些炮火形同虚设,它们甚至连恐吓或者警告的作用都起不到。

警卫人员跑进来,要求医生和护士马上躲进狭窄阴暗的防空洞。“飞机就要来了,”他说,“它们会把这儿炸成粉末。”

医生从兵的身体里,取出一枚子弹。子弹夹在骨缝中,已经变了形。

“你救不了他……谁都救不了他……他终究会死……我们需要马上离开……”

医生从兵的身体里,取出一个弹片。弹片扔到搪瓷盘里,兀自跳跃,叮当有声。

“听我的,我们先躲一躲……”

医生停下手里的动作,他抬起头,看着来人。很多人已经撤进防空洞,帐篷里只剩9个人。他,来人,一名护士,手术台上喘息的士兵,5个已经死去的士兵。

一颗炮弹在另一个帐篷里炸开,一把变形的剪刀划破帐篷落到他的面前。医生拾起剪刀,扔开,继续他的手术。

“太危险了!快走啊,这是上级的命令!”警卫大声喊叫。

医生没有走。他坚持把手术做完。护士轻握着战士的手,又替医生擦去额上的汗珠。战士是在手术后死去的。战士在临死前咧开他的嘴巴。他的牙齿很白。他有两颗调皮的虎牙。

没有人能够挽救战士的生命。在战场上,死亡是一种必然,只有活着,才是一种偶然。

后来,当然,医生得到长官的训斥。长官说:“空袭时必须躲进防空洞,这是命令,你不知道么?”

他说:“我知道。”

长官说:“你是前线惟一的医生,你的生命远比十个战士的生命重要百倍,你不知道么?”

他说:“我知道。”

长官说:“那个士兵虽然可怜,可是他身负重伤,即将死去。做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医生,你不知道他终会死去么?”

他说:“我知道。”

长官说:“你什么都知道,可是在那时,你为什么一定要做那件毫无意义的事呢?”

他说:“因为他还没有死去……他躺在手术台上,他还在喘息……我得让他知道,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我们,还有他的祖国,也没有将他抛弃。”

(选自《青年博览》 2008年第18期,有删改)

19.小说第一段描写了怎样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 从全文来看,作者在第三段为何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一位战士?请简要分析。(4分)

21. 请简要分析“弹片扔到搪瓷盘里,兀自跳跃,叮当有声”这处细节描写的妙处。(4分)

22. 有人说,小说中的医生和长官是一对价值观矛盾的形

象。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0分)

青瓦情思

段锡民

①朦朦胧胧的细雨,如轻纱,如薄雾,柔柔地曼笼着沧桑百年的老瓦房,编织了一幅天然的意境幽远的水彩画;瓦垄里雨丝汇成的水滴,晶莹地滚落,“滴滴答答”地滴在阶下,仿佛多情少女弹奏的琵琶心曲……

②如果,你从废墟里挖出了一枚远古的瓦片,请你捧起它来读吧。你会读到我们远祖凝聚在这小小瓦片里的心血,你的眼前会掠过一个伟大民族的耀眼的智慧之光。

③当我们远古的祖先从山洞、地穴里走出的时候,当他们聪明的大脑已不再满足茅草、石片、黄泥做屋顶遮风挡雨的时候,当他们迷茫的目光被熊熊的火光点亮的时候,当第一片青瓦铺上屋顶的时候,他们也许不知道,我们这个种族正在一步步走向文明,一步步走向智慧,一步步走向辉煌。

④假如有一只神鹰,从遥远的大周王朝一直飞来,那么它从天空俯瞰大地,无论是繁华的皇城都市还是热闹的集镇码头,无论是杏花烟雨的春时江南还是霜染红叶的秋日北国,看到的定然是大片大片的青瓦屋顶。

⑤青瓦,是难得的雅俗共赏、贵贱咸宜的建筑材料。这小小的瓦片,似乎有神奇的魔法:宫廷等繁华场所铺上了青瓦,就会显得庄严大气;而庄稼院等普通场所铺上青瓦,也会显得十分得体。同样,寺庙等宗教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异常肃穆;园林等休闲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特别精致;商贾人家等富庶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格外豪华;书院等文化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相当典雅;甚至连剧院酒肆勾栏等娱乐场所铺上青瓦,也会显得分外华丽。

⑥更难得的是,青瓦有一颗平常心,无论铺设在何处,都一样忠于职守,为人们遮风避雨、送暖挡寒。铺在宫殿上,它不因主人的权势而骄奢;铺在庙宇间,它不因神灵的高贵而自诩;铺在商铺屋顶,它不会因主人生意盛衰而变节;铺在庄户人家檐上,它不会因家园贫寒而负心。青瓦,是真正的大家风范,是真正的名流、大师,是名副其实的伟人、大腕:他们都因和百姓心心相通而受到景仰,他们都因平常心和谦逊而赢得尊重。

⑦我对青瓦存有特殊情感,我曾亲手烧过半年的青瓦。细腻的黄土加上细细的沙子做青瓦的原料,然后用木制的模具做成瓦坯,在大太阳下晒上两天,再慢慢阴干,就可以入窑了。在窑里码好瓦坯后,用土封好窑顶,就开始点火。窑门上方有一个小小的观察孔,是专门“看火候”的,什么时候停火,全凭师傅的经验。停火过早,瓦烧得“生”,就不结实;停火晚,瓦会烧得变形。“住火”以后封好窑门,就开始“上水”。窑顶已事先用土围成了一个圆盘,挑来井水,倒进圆盘,让水慢慢渗入窑里。这也是一个关键环节:水渗得太慢,瓦同样不会结实;渗得太快,高温的瓦窑有可能发生爆裂。这道工序完成,就可以等着“出窑”了。

⑧烧瓦是个辛苦活,可这里也有乐趣。当墨蓝色的还有些烫手的瓦片从窑中搬出,两片瓦轻轻撞击,发出铿锵的声音,证明是质量不错的青瓦时,会有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况且寒冷的冬天可以坐在温暖的窑门边闲侃;夏夜可以躺在凉爽的工棚里听蝈蝈们弹琴;秋日可以趁着忙碌间隙,从旁边的农田里挖来地瓜,擗来成穗的玉米,埋在滚烫的窑顶土里,不一会,就烤熟了,那滋味不知比街头小摊上烤的强多少倍。

⑨烧瓦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它用无声无形的言语,形象地描绘了青瓦从一堆泥土锻炼成有用之材的过程;它教给我们只有经过水和火的考验才能坚韧的道理;它还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宠辱不惊、质朴做人……青瓦,是我的老师。

⑩历久弥坚、给人启迪的青瓦啊,你已然成为我心中的一道风景,一座丰碑。

4.文章第①段语言精美,富有韵味,请加以赏析。(6分)

5.第⑤段写到宫廷、庄稼院、寺庙、园林等不同场所的青瓦有何目的?(2分)

6.文章⑦、⑧两段写“我”烧瓦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7.文中说“捧起它来读吧”,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作者“读”出了青瓦的哪些内涵?(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教材全解 高中语文必修1 (配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题。

邵燕祥

  报载:日本中村建筑公司计划在美国的纽约或芝加哥建一座高1950米的楼,此楼设想有700层,内装三节快速电梯,从底楼到顶层需20分钟。预计将耗资3250亿美元。

  如果没有巨资,尤其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包括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生产技术),这样一座高层建筑是不可想像的,现在不惟想像,而且可能付诸实现了。

  新闻标题做得好:《楼高可摘星》。我们过去的楼名也有叫“摘星”之类的,不过是一种想像;现在说此楼可以摘星,同称高楼为摩天大厦一样,也仍然是一种修辞,诗意的形容,却并不觉得夸张了。楼高或许无止境,人的身高不过昂藏七尺,从人的水平视野望去,不用说拟建的这座700层高楼,即使目前世界最高建筑芝加哥希尔斯大厦,以及汉考克大厦,仰望也已是名副其实的耸入云天,那云气时常缭绕在楼头甚至楼腰。遥想来日,将会有低层掩在雨帘雾幔中,而高层翘首碧空艳阳下的景观。

  这是现代化的风景线。我们熟悉的中国古典文学中,从《文选》的赋、唐宋诗词,到明清小说,有多少关于楼馆的描写。“满楼红袖招”多么旖旎,“独倚望江楼”多么凄清,前者大概高不过两层,后者也许只是江边的吊脚木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我想只存在于游子的凝望之中,从那望不断的云山,一片虚无缥缈之中幻出了思妇的“明月楼”吧。然而这些诗句,不因它写到的绣楼其实或只是寻常百姓家那清瓦粉墙一窗如洞的丈许危楼而减色,因为情是真的,使你不觉其夸饰,并且相信“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楼也罢,路也罢,在这里只是一个形象的符号罢了,与高楼相类,“深院”“幽径”也莫不如此。艺术夸张从艺术情趣漫漶①到生活情趣中去,也许这就是一些纵谈中国文化的学人们好说的,艺术的生活与生活的艺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毕竟也已远远大于盆景了。

  然而世界上有了真正的高楼大厦,中国大地上也开始有了完全用现代建筑材料营造的高楼大厦。只是在诗歌或其他文学样式中还没有产生相应的作品,无论就其宏伟或玲珑,神秘或深突窎②,就像过去那些不仅与旧时楼阁的建筑艺术相称,而且在艺术美上容或超过了实际建筑物的诗词曲一样。莫非现代化真是诗歌之敌吗?但我总难相信伴随现代建筑的只能有《大酒店》,更难相信大酒店一类场景中只有情欲、暗算、开打和侦破的题材。

  这里也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时性发展的问题吗?中国古代写楼所达到的水平,比起建楼的水平,是高出一筹的:金谷园③固然豪富,但绿珠所坠的楼,也顶多两三层吧?

  注释:①漫漶:本指文字图画因磨损或浸水受潮而模糊不清,这里是浸润融合的意思。②深窎:深远。③金谷园:晋代巨富石崇,建园于洛阳的金谷,楼台池馆富丽堂皇。石崇有一歌妓名为绿珠,善吹笛。石崇遭捕杀时,绿珠跳楼而殒。

(1)

作者对描写楼馆之高的古典文学作品“不觉其夸饰”,对现在用“摘星”“摩天”表述高楼之高也“不觉得夸张”,作者这两种认识的根据各是什么?

(2)

作者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毕竟也已远远大于盆景了。”根据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对“陋室”这类词有一个概括性的表述,它是________。

(2)这句话对表达本段中心的作用是什么?

(3)

文中第五段说:“莫非现代化真是诗歌之敌吗?”这个疑虑表现了作者对现代化建设怎样的思考?

(4)

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切的两项是

A.

文章开头所引关于外国建造1950米高、700层高楼的新闻,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兴趣,自然地引出话题。

B.

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为了呼唤广大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诗歌作者,向古代诗歌学习,要写出与当今建楼艺术相媲美的诗歌来。

C.

艺术的夸张是一种情趣,不能太计较其真实性,因此古诗词中的“高楼”“深院”“曲径”都是形象的符号,实际未必有多“高”多“深”多“曲”。

D.

本文引用古诗名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形成了和现代诗歌的鲜明对比,增添了文章的审美情趣。

E.

从文章结尾一句话的语气看,绿珠所坠的楼不会是巍峨的名楼;但历代咏叹绿珠殒命的诗文却为人称道,具有很高的水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活题巧解巧练·高考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文艺作品的鉴赏(节选)

  文艺鉴赏并不是摊开了两只手,专等文艺给我们一些什么,也不是凭一时的现象,给文艺加上一些形容词语。

  文艺中间讲到一些事物,我们就得问:作者为什么要讲到这些事物?文艺中间描写风景,表达感情,我们就得问:作者这样描写和表达是不是最为有效?我们不但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哪里。不但说了个“不好”就算,还要说得出不好在哪里。这样,才够得上称为文艺鉴赏。这样,从好的文艺得到的感动更深切,文艺方面如果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也会察觉出来,不至于一味照单全收。

  鲁迅的《孔乙己》,现在小学高年级和初级中学都选作国语教材,读过的人很多了。读过的人说:“这样一个偷东西被打折了腿的瘪三,写他有什么意思呢?”但是,有耐心去鉴赏的人不这么看,有的说:“孔乙己说回字有四种写法,如果说作者让孔乙己把四种写法都写出来,那就索然无味了。”有的说:“这一篇写的孔乙己虽然颓唐一流,却处处要面子,处处显出他所受的教育给与他的影响,绝不同于一般的瘪三,这是这一篇的出色处。”有一个深深体会了世味的人说:“这篇中,我以为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个句子传达出无可奈何的寂寞之感。这种寂寞之感不只属于这一篇中的小酒店小伙计,也普遍属于一般人,‘也便这么过’,谁能跳出这寂寞的网罗呢?”

  可见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的方面发展。

  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其原因在此,否则明明已经知道那文艺中间讲的是什么事物了,为什么还要反复阅读?

  另外有一类也称为文艺的东西,粗略地阅读似乎也颇有趣味。但只要细细地一想,就不再认为这一类东西有什么趣味了。

  可见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于是吸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慢慢地成长起来。

  采取走马看花态度的,谈不到文艺鉴赏;纯处于被动地位的,也谈不到文艺鉴赏。要认真阅读,在阅读中要研究、考察,这样才可以走上文艺鉴赏途径。

(1)第三段中列举了“有耐心去鉴赏的人”的三种看法,请分别归纳各自的鉴赏角度。(每种看法均不超过10个字)

(2)“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四点原因。

(3)本文谈了文艺鉴赏两个方面的任务。一个方面的任务是________,另一个方面的任务是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没有涉及文艺鉴赏的两项是

[  ]

A.不但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哪里。

B.文艺鉴赏犹如采矿,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C.文艺鉴赏并不是摊开了两只手,专等文艺给我们一些什么。

D.认真阅读,吸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

E.采取走马看花态度的,谈不到文艺鉴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江南的冬景(节选)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⑤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⑥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⑦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935年12月1日)

(1)略读全文,简要说明一下江南冬景的特色。

(2)本文的①~③段是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来表现江南冬景的?

(3)在文段⑥中,作者写江南的微雨,选择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又运用了哪些色调?营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4)郁达夫的散文,绝少精雕细刻,往往是信笔所至,娓娓道来,亲切的聊天似的描绘出一幅幅别具风情的图画。结合本文和《故都的秋》,谈一下你的体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江南的冬景(节选)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⑤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⑥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⑦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935年12月1日)

(1)略读全文,简要说明一下江南冬景的特色。

(2)本文的①~③段是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来表现江南冬景的?

(3)在文段⑥中,作者写江南的微雨,选择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又运用了哪些色调?营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4)郁达夫的散文,绝少精雕细刻,往往是信笔所至,娓娓道来,亲切的聊天似的描绘出一幅幅别具风情的图画。结合本文和《故都的秋》,谈一下你的体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娱园

周作人

       有三处地方,在我都是可以怀念的——因为恋爱的缘故。第一是《初恋》里说过了的杭州,其二是故乡城外的娱园。

       娱园是“皋社”诗人秦秋渔的别业,但是连在住宅的后面,所以平常只称作花园。 这个园据王眉叔的《娱园记》说,是“在水石庄,枕碧湖,带平林,广约顷许。曲构云综,疏筑花幕。竹高出墙,树古当户。离离蔚蔚,号为胜区。”园筑于咸丰丁已(一八 五七年),我初到那里是在光绪甲午,已在四十年后,遍地都长了荒草,不能想见当时 “秋夜联吟”的风趣了。园的左偏有一处名叫潭水山房,记中称它“方池湛然,帘户 静镜,花水孕觳,笋石恒蓝”的便是。《娱园诗存》卷三中有诸人题词,樊樊山的《望 江南》云:   

                                       冰谷净,山里钓人居。[来源:学|科|网Z|X|X|K]

                                       花覆书床偎瘦鹤,波摇琴幌散文鱼:

                                       水竹夜窗虚。

       陶子缤的一首云:   

                                       橙潭莹,明瑟敞幽房。

                                       茶火瓶座山蛎洞,柳丝泉筑水凫床:

                                       古帧写秋光。

       这些文字的费解虽然不亚于公府所常发表的骈体电文,但因此总可约略想见它的幽雅了。我们所见只是废墟,但也觉得非常有趣,儿童的感觉原自要比大人新鲜,而且在 故乡少有这样游乐之地,也是一个原因。

       娱园主人是我的舅父的丈人,舅父晚年寓居秦氏的西厢,所以我们常有游娱园的机会。秦氏的西邻是沈姓,大约因为风水的关系,大门是偏向的,近地都称作“歪摆台门”。据说是明人沈青霞的嫡裔,但是也已很是衰颓,我们曾经去拜访他的主人,乃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跛着一足,在厅房聚集了七八个学童,教他们读《千家诗》。 娱园主人的儿子那时是秦氏的家主,却因吸烟终日高卧,我们到傍晚去找他,请他画家 传的梅花,可惜他现在早已死去了。

       忘记了是哪一年,不过总是庚子以前的事吧。那时舅父的独子娶亲(神安他们的魂 魄,因为夫妇不久都去世了),中表都聚在一处,凡男的十四人,女的七人。其中有一 个人和我是同年同月生的,我称她为姊,她也称我为兄,我本是一只“丑小鸭”,没 有一个人注意的,所以我隐秘的怀抱着的对于她的情意,当然只是单面的,而且我知道 她自小许给人家了,不容再有非分之想,但总感着固执的牵引,此刻想起来,倒似乎颇有中古诗人的余风了。当时我们住在留鹤庵里,她们住在楼上。白天里 她们不在房里的时候,我们几个较为年少的人便“乘虚内犯”走上楼去掠夺东西吃。有 一次大家在楼上跳闹,我仿佛无意似的拿起她的一件雪青纺绸衫穿了跳舞起来,她的一 个兄弟也一同闹着,不曾看出什么破绽来,是我很得意的一件事。后来读木下垄太郎的 《食后之歇》,看到一首《绎绢里》不禁又引起我的感触。

                                       到龛上去取笔去,   

                                       钻过晾着的冬衣底下,   

                                       触着了女衫的袖子。   

                                       说不出的心里的扰乱,   

                                       “呀”的缩头下来:   

                                       南无,神佛也未必见罪罢,   

                                       因为这已是故人的遗协了。

       在南京的时代,虽然在日记上写了许多感伤的话(随后又都剪去,所以现在记不起 它的内容了),但是始终没有想及婚嫁的关系。在外边飘流了十二年之后,回到故乡, 我们有了儿女,她也早已出嫁,而且抱着痼疾,已经与死当面立着了,以后相见了几回,我又复出门,她不久就平安过去。至今她只有一张早年的照相在母亲那里,因她后来自己说是母亲的义女,虽然没有正式的仪节。

       自从舅父全家亡故之后,二十年没有再到娱园的机会,想比以前必更荒废了。但是她的影象总是隐约的留在我脑底,为我心中的火焰的余光所映照着。                      

1923年3月

(选自周作人《知堂小品》)

1.作者最后说:“但是她的印象是隐约的留在我脑底,为我心中的火争的余光所映照着。”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2.本文引用日本诗人木下木太郎《绛绢里》一诗有何妙处?(5分)

3.作者是怎样写娱园景象的?请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6分)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文中提到“我知道她自小许给人家了,不容再有非分之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意味着“我”的恋情不可能有美好的结局。

B.本文的一大特色是“真”,反映的是人的真性情。文章描绘了一对情窦初开的少年男女的一段真实恋情,不夸饰、不造作,达到了艺术与真实完美统一的境界。

C.文中提到娱园主人的儿子虽因吸烟终日高卧,却着画家伟的梅花。又写到沉青霞的嫡裔,虽残疾,却教学童读《千家诗》,主要表现作者对当时娱园中风雅人物的喜爱。

D.文中用白描手法,写我“拿起她的一件雪纺绸衫穿了跳舞起来”一事,简单的几句话,将少年时“我”“隐密的怀抱”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E.作者在叙述往事时,表现出异常的平静甚至冷静,隐而不显,含而不露 ,在平淡质朴的文字下,隐含着缠绵悱恻,忧思难忘的情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学习质量监测(高二·上) 题型:013

  明朝诗评家胡应麟对杜甫的《登高》有如下评价:“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也……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臆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之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

细读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①揣摩下列词语含义,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瘦劲难移:清瘦有力,难以改动。

B.细绎之:仔细地寻究其事理。

C.尾闾之窟:古代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

D.锱铢钧两毫发不差:“锱铢钧两”都是古代重量单位。意思是说这首诗很有力量。

②胡应麟之所以称本诗为“旷代之作”的原因是什么?从诗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分析,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把忧国伤时之情与个人晚年境遇联系在一起,并敢于直面现实,批评政治,写出了“古今之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的确是“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B.本诗语言苍老遒劲,深沉悲壮。“句句皆律,字字皆律”,确实表现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功夫。

C.本诗“骤读之,首尾(两联)若未尝有对者,胸臆若无意于对者”,可见作者敢于打破僵死的格律形式,有所突破创新。

D.本诗集中了秋天与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像力与联想力的形象,情景交融,于秋景的描绘中饱含着对国家和身世的辛酸与愤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高一年级语文版 2009-2010学年 第18期 总174期 题型:048

音乐之谜

文/胡瀚霖

  那不知是一首什么曲子,慢起式,如茵茵绿草飘然而至,等不到花开。乐曲缓缓向前走了,抒情的柔板悠扬地浸入人的骨髓,身心融化一般,如叮叮小溪流入一片宽广无垠的湖泊,水波不起,只有柳丝轻摆。恍惚间似有几声鸟鸣,乐调转而激越,节奏强烈,速度加快,如高山瀑布飞流直下,磅礴的乐调在高音区结束。

  这是我自懂事以来一直萦绕心头的一个不解之谜。曲调何时进入我脑海的,已不得而知。抑或是在梦中,抑或是在婴儿时的小推车中?我只记得儿时在宁波镇海乡下一次重病,昏迷几天几夜,长辈们都以为不行了。那一日清晨,朝日从海上喷出火焰来时,忽然这一支悠扬的乐曲如春雨般汩汩然、绵绵然进入我的脑海,将灵魂从遥远的地方招来,随着一声鸡啼我清醒过来。再侧耳倾听,那乐曲已不知飘到何处去了。

  第二次听到这曲调是在70年代末期。一个雨骤风啸的黄昏,打一顶黑伞行进在城西一条绿阴小径上。仿佛是在雨住的间隙,一丝轻柔的乐曲从路旁一个深深的庭院里传出,驻足倾听,熟悉的曲调铺天盖地般涌来。我轻抚着怀中刚刚拿到的高校录取通知书,莫名的惊异海潮般撞击着我的心。轻轻地,沿着高高的院墙走到紧闭着的灰色木门前,几度犹豫之后,按响了门铃。门开出一条缝,一个荷枪实弹的士兵警惕地望着我。“对不起,我是否可见一下本宅的主人?”脸上漾起一个讨好的笑。士兵操一口苏北口音的普通话道:“首长不见生客。”我应声又道:“那么请您帮忙问一声,刚才里面放的是什么曲子?”接着我又强调了很多理由。

  士兵看了我半晌才说:“你等着。”砰地关了门。门再次开出道缝时,士兵探头说:“首长说那是张旧唱片,上面都是洋文,他也不认识。”门又迅速关上了。我终于没有勇气再敲门,只得悻悻而归。

  两年前我一个同学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考入欧洲一所音乐学院深造。我听说后,心中忽有所动,按地址给他寄去了一张生日贺卡和一封信,信中将我听这首曲子的感受描述一番,请他给辨一辨。他倒是很快来信,大意说:“搞了这么多年音乐,越来越觉得音乐犹如禅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传便是错。你写下的那些感觉,也把我送到了五里云雾之中。”

  春节期间同学从欧洲回国度假,招我一聚。他还是那么健谈。“今天找你主要是拜谢,还记得前年你给我寄的生日贺卡吗?帮了我的大忙。当时我正准备参加‘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曲目,我打开你寄来的贺卡,顿时来了灵感……”我大惑不解:“至于吗?那无非是一曲《祝你生日快乐》的小调,满世界都知道的。”他一摆手:“错了,是西贝柳斯的《蓝鸟》,哦,当然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这是西贝柳斯早年写的一首小提琴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但不知怎的未能写完,因而尽管曲调很美却很少有人演奏。我认为以这支曲子参赛定可起到‘爆冷’的效果,于是福至心灵,潜心演练起来。果然在高手如林的比赛中荣获第6名,第一次将中国人的名字写进了这一赛事的史册。说起来这都是你给的启发。”一边说,一边将他比赛时的录音带放入带仓,乐曲响起来。

  乐曲悠扬地从云外飘来,仍然是慢起式,但这回低音的浑厚、高音的悠远给我们描绘的是苍茫的大海,蔚蓝得让人心醉,海风阵阵,水波荡漾,那是芬兰海湾的独有景致。音乐家像是在海边眺望,同无边无际的波涌浪滚相对促膝,交换着无尽的心事,宣泄着浓浓的情感,时而细语呢喃,时而雄姿英发,乐曲仍在高音区结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找到了阑珊处的西贝柳斯,才真正读懂了《蓝鸟》。

(选自《新华日报》)

  赏析:

  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乐曲《蓝鸟》在不同时期给作者以不同的人生启迪。写作者为了突出这首乐曲的高妙,先实写它给重病中的自己招来了远方的灵魂,然后虚写这首乐曲的神秘和对自己心灵的撞击,最后写这首曲子的浑厚、悠远的特征。文章对音乐的描写虚实结合,体现出音乐触动灵魂的实体价值。

思维体操:

1.文章开篇描写的音乐,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拿到高校录取通知书时的一段记叙,与音乐描写并无直接关联,为什么还要详加记叙?

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写友人音乐比赛获奖的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发。

________________

4.谈谈文章结尾音乐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