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请以“距离”为题写一篇文章。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距离”;父母的包办,隔开了孩子与亲身实践的距离;一句不经经意的玩笑话,拉开了好朋友之间的距离;一番真诚的话语消除了因误会造成的距离;刻苦的努力缩短了奋斗目标之间的距离;生活有时需要“零距离”,有时又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
对此,你会怎样看,又会想到什么?请以“距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评卷人 |
得分 |
|
|
二、名句默写
(每空? 分,共? 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请以“距离”为题写一篇文章。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距离”;父母的包办,隔开了孩子与亲身实践的距离;一句不经经意的玩笑话,拉开了好朋友之间的距离;一番真诚的话语消除了因误会造成的距离;刻苦的努力缩短了奋斗目标之间的距离;生活有时需要“零距离”,有时又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
对此,你会怎样看,又会想到什么?请以“距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这篇文章,完成1——4题。
井绳
通向月亮的路并不是美国航天局发现的。
在美国之前,甚至远在公元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接近月亮的最佳方式。
方法很简单。R
只需要一眼井,一汪清澈的好水,一根井绳。
面对水井的时候,要让自己燥热、混乱、凶狠的心静下来,不要怀着总想征服什么的冲动,不要乱折腾,安静一些,内心清澈一些,低下你高傲的头,弯下你高贵的身子,你就会看见,从水里,从岁月深处,一轮干干净净的初月正向你升起,并渐渐走向你,走进你的生活。
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块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看,让人类扫兴,让人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再不做美丽的梦。
美国航天局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离石头越来越近。
我父亲不知道人类的宇航船在天上折腾些什么,我父亲心目中的月亮仍是古时候的那个月亮,那是神秘的月亮,是嫦娥的月亮,是吴刚的月亮。我不读诗的父亲也知道,李白打捞的就是水里的这个月亮。
我父亲几乎天天都要和月亮会面。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一直都在打捞水中的那个月亮。
你见过我父亲在月夜里挑水的情景吗?
他望一眼天上的月亮,他微笑着低下头来,就看见在井水里等着出水的月亮!
我父亲就把月亮打捞上来。
两个水桶里,盛着两个月亮,一前一后,猛一看,是父亲挑着月亮;仔细看,就会发现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在地上行走。
通向月亮的路是多长呢?据美国航天局说是三十万万公里,走了三十万公里,他们发现了一块冰冷的石头。
我丈量了一下父亲用过的井绳,全长三米,父亲通过这三米的距离,打捞起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
审美是需要保持距离的。取消距离,美国得到一块冰凉的石头;谦卑地、怀着敬畏守着一段距离,我的父亲披着满身满心的圣洁月光。
我发现,美国是一个会折腾的技术员,父亲是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学家。
为什么要去解剖一个美女呢?为什么要把天地奥秘都去洞穿呢?为什么要用冷冰冰的技术去肢解万物的大美大神秘呢?"
我记得父亲的那根井绳,三米的长度。三米之下,就能触到孔夫子和李白的那个月亮;三米之上,到处是伸手可掬的白银一样的月光。
、作者在前文说“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又在后文说“父亲通过这三米的距离,打捞起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这两个“月亮”的含义有何不同?
、请结合阅读材料,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 为什么说“美国航天局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离石头越来越近。”?
(2) 你怎样理解“父亲是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学家。”这句话?
、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井绳”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章以“井绳”为题,开头说“只需要一眼井,一汪清澈的好水,一根井绳。”结尾说“我记得父亲那根井绳,三米的长度。”,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B、父亲不知道人类的宇航船在天上折腾些什么,既反映了他的爱国情结,也表现了他的愚昧无知。
C、父亲一直都在打捞水中的那个月亮,反映了父亲一生的劳动是艰苦而毫无意义的。
D、作者构思巧妙,善于运用虚实对比,文笔质朴而洒脱,生动地刻画出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的真挚感情。
E、作者笔下的父亲和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一样,都具有感人的人格力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江苏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偎依那座雪峰
很可能,你没有记住他的名字,但是,你应该记得他的那句名言:因为山在那里。
1924年,他带着这句名言辞别英国,不远万里来攀登那足以煮沸每一个登山者的热血的珠穆朗玛峰。那一双脚或许就是为亲近珠峰而生的啊,它走了那么多年的路,每一步都是为了缩短和珠峰的距离。当眼睛带着十二万分的景仰热吻那座神奇的雪峰时,那冲天的豪情甚至远远超越了8848米!
陪同他前往的是一个不会讲话的美丽影像——他妻子的照片。他有一个无比浪漫的计划:将她的玉照置于峰顶。他要和生命中的一个挚爱共同分享另一个挚爱。
然而,他却在雪雾中失踪了。
1999年,美国的埃里克??西蒙森率领一个探险队来攀登珠峰。在距顶峰仅600米远的地方,他们发现了他冰冻了75年的遗体。
所有的人都在默默揣测:他究竟有没有登上峰顶?在这个一伸手就可以轻易摘到的美梦面前,他是微笑着化做冰雕的,还是忧伤地把一颗夙愿未了的心不情愿地交给了骤然降临的死神?
西蒙森他们都记得那个无比浪漫的计划,他们开始竭力的找那张照片。但是,令他们万分失望同时又令他们万分惊喜的是,那张照片竟不在他的身上!
谁都不愿猜想那照片有被弄丢的可能,大家宁愿相信他已经把照片放置到了他打算放置的地方——他怎么舍得跟一生追慕的珠峰失之交臂?他怎么舍得眼睁睁看着一个允诺给爱妻的誓言在即将兑现的时刻玉碎石飞?他不能啊:就算是化做了冰雕,他也要设法爬到顶峰去拥抱那亿万年的灼热的冰雪;就算是死神攫住了他的肢体,他也要委派灵魂把那照片护送到离星月最近的地方。
就这样,他那个浪漫的计划有一个超越浪漫的结局——他本是想用妻子的玉照给珠峰“增色”的,想不到他竟把自己也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影像,一个真实的生命,他送给珠峰的这两样礼物是太贵重太贵重了啊!
即便他是抱憾而终,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的雄姿将永矗峰巅!
让我们再次重温他的那句名言:因为山在那里。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不朽的名字——乔治??马洛里。
1、.文章第3段“他要和生命中的一个挚爱共同分享另一个挚爱”这句话中,“一个挚爱”指什么?“另一个挚爱”指什么?
一个挚爱:
另一挚爱:
2.文章第7段“但是,令他们万分失望同时又令他们万分惊喜的是,那张照片竟不在他的身上!”这句话画线部分字面不合逻辑,细想又并不矛盾,请对此加以解释。
①“万分失望”的原因是 照片没在他身上,可能是照片被弄丢了,乔治??马洛里没有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 。
②“万分惊喜”的原因是 照片没在他身上,也可能是照片已被乔治??马洛里安放在了珠峰之颠,他实现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3.文章开头不提乔治??马洛里的名字,而放在结尾交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不提他的名字,倒是让人想知道他的名字,结尾道出,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②开篇不提他的名字,通过“但是转,引导读者关注乔治??马洛里的精神境界(或者:引导读者去关注乔治??马
4.文章倒数第3段说,“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的雄姿将永矗峰巅!”他“永矗峰巅”的“雄姿”应具有怎样的内涵?请有条理作陈述。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赣榆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日落地方的青鸟
郭雪波
(1)也许有人想当然,进盆地就是往下走,尤其是进入著名的柴达木盆地。然而,你们错了,我也错了。车进当金山口便开始爬坡,进入阿尔金山南麓,还是在爬坡,进入一望无际、白色茫茫的盐碱荒原仍在继续往高处爬坡。
(2)我终于疑惑了,低声嘀咕,盆地怎么会是高原呢?老黄给我补了地理课。柴达木盆地其实是海拔2000-3000米的高原,青海油田的最高井架在盆地海拔3400米处。西边的昆仑山,北边的阿尔金山,东边的祁连山,合围捧出这一个椭圆形平坦盆地。我茅塞顿开,为自己的无知和想当然而不好意思。
(3)一只孤独的鸟,伴我们飞行。它要去哪里呢?为何与我们飞驰的车为伴?它如此单薄而孤寂,没有其他同类伴友,难道它以为只有我们这靠轮子滚动的铁制家伙才是可信赖的伴侣?它比麻雀大,比猫头鹰小,像我们老家草原的百灵鸟,可翅膀长,颜色又微微发黑,有些铁青色,给人感觉十分坚毅和具有流线美。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且叫它青鸟吧。因为,这里地处青海,只有这里的荒原才有这样的鸟。
(4)高原的风很烈,能把骆驼吹跑。青鸟巴掌大的躯体尽管抖抖闪闪却聪明地贴着地面飞行,躲开那猎猎大风;车轮子扬起的尘沙如浓烟滚滚,一时把它给吞没了,以为它停下了吧,却又从那一道尘幕中飞冲了出来,像一位从银幕后闪出的明星,风采依然。
(5)它真是一只固执的鸟。抑或是它迷路了?误认为跟随人类乘坐的汽车便可找到能生存的家园?倘若是那样,它就错矣。老黄已告诉我们,我们去的地方可是“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三绝地。
(6)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判断也是错误的。青鸟不是一只笨鸟。它并没有显出惊慌的样子,也不像没有目的地乱飞,它的飞翔十分熟练且很有节奏,完全像一位高超的琴手在空中用双翅弹奏着一组组轻缓优美的旋律名曲。
(7)那么,它,这只诗一般飞翔的青鸟,究竟奔往何方?谜底不久便揭开了。车队缓缓驶上又一层高地盐碱滩时,那只青鸟“啁”一声欢叫,便落下去了。准确点说是一个猛子扎下去的,就如一只鱼鹰从空中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一般。
(8)路旁十几米远处,有一丛植物,灰黄色,十分显眼。任你举目望去,这片白茫茫的地带,只有这丛唯一的植物,有生命力的,活着的,灰黄颜色下略带浅绿的植物!
(9)青鸟的欢叫犹如唱着悠扬的歌,然后它便不慌不忙地叼起那从植物的草籽和嫩叶,还有依附在上边的虫豸。原来它是来进餐的!为了这丛唯一的植物,这么远距离的飞行。它,这只青鸟,简直是一只精灵。显然,它的心中十分清楚,这片恐怖的戈壁荒原上哪里长有可觅食的植物,哪里可以落脚。它精明,做事心中有数,而且坚忍不拔,不屈不挠。
(10)供青鸟食物的那丛植物叫骆驼草,也称骆驼刺,以耐旱、耐冷、又耐热以及生命力的顽强而著称。也就是这样的植物,才能在这片泛着白茫茫芒硝和盐碱的不毛之地扎下根,抽出绿叶,结出果子,完成一次生命的循环。它帮助那只不屈的青鸟生存,完成它的生命延续和繁殖。
(11)它冲我们车队鸣啼几声。似乎在告别,又似乎在警告,提示我们前边将连一棵骆驼草都没有了,鸟更不去,剩下的只有“风吹石头跑”了。
(12)我有些留恋那只鸟了,那只精灵。哦,青鸟。
(13)老黄告诉我们,前边的目的地———几百公里之外的“三绝地”尕斯库勒,也有一群青鸟,一群觅食的青鸟。它们在那个死亡地带寻找的食物叫石油。
(14)哦,前边的那群青鸟,在那遥远的日落的地方。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崇敬。
(选自《中国60年抒情散文100篇》
【小题1】第(1)(2)段写车子爬坡进入盆地,写 “我”疑惑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2】第(3)(4)段画线的句子对青鸟的描写,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第(10)段重点写了骆驼草,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纵观全文,文章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意蕴?请加以探究。(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教研室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虫子的声音
耿翔
虫子在《诗经》里练声,虫子是古老的。
我在写《马坊书》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这句话。或许在那一瞬间, 有一些会发声的虫子,正躲在我的书房里有意识地叫了一声。这一声提醒我:不要忘了虫子的声音,它应该混合着马坊的天空和大地、集体对生活俭朴的人群,发出过内心的祈祷。它会告诉我们,在这块襟怀坦白地接受一切生命的土地上,不能忽视每一个幼小的生命。它们在地下带着声音微弱地移动,其动人之态,绝不亚于那匹栗色的马,嘶鸣着在马坊的原野上飞奔。
我也想起第一次读《诗经》,是在渭河边上。面对滔滔河水,我正出神入化地读着《豳风·七月》。
怎么没有想到,我伴着虫子的声音长大的那块叫马坊的土地,它在周朝的时候,就是豳地很温馨的一部分?知道了马坊在《诗经》里被颂扬,我就把有关《豳风》的诗篇捧在手上,对着渭河一口气往完里读。这次临水阅读的结果,促使我拂去那些在《诗经》里,也在马坊摇曳的庄稼、摇曳的草木,把虫子的声音认真地分拣出来,并且很小心地藏在心里最敏感的一个地方,听它近距离地鸣叫。
事实上,我一生都爱听虫子的声音。
或许,这是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土地上得到的最大的恩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我的心能对事物存有一些真实的感动,存有一分向善的信念,至少不是那么冷若冰霜。我想这些,都是虫子的声音,更多地带着春天里的雨水,带着秋天里的风声,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塑造出来的。我也想,在那样贫瘠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虫子的声音跟随,我是走不过来的。我的内心的一些亮光,一定会被日子一天天吞食掉。
请不要这么问我:有多少虫子活在马坊的土壤里?
我的记忆里,只要能生长草木的地方,就一定生长着虫子。
我在劳动中,发现虫子的身影无处不在。而留给我诗一样的印象,还是《豳风·七月》里的蟋蟀。
这种最会歌唱的虫子,它们是寻着人的气息生存的。它们七月在野,它们八月在宇,它们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窗下。让我感慨不止的,是蟋蟀这种虫子,在长达数月的生命旅程中,要从田野上,一步步地走到人的身边,然后进入冬眠。我想,这些最有灵性和人性的虫子,应该是人身上的某一个部分。人的气息在村子上空的不断传递,决定着它们一生的方向和行程。
这个行程,我在《诗经》里读过,在马坊验证过。
我想虫子的声音,多半像我留在乡村的声音。如果有心,就能从一些虫子的声音里,听出我当年在劳动中发出过怎样的悲喜。
以我的经验,乡村的白天,是被虫子的声音拉长的,乡村的夜晚,也是被虫子的声音拉长的。许多时候,我是一个人被一坡的谷禾拥着,在田野的中心走路。不要以为人处在这样的场景里是幸福的,是可以向庄稼手舞足蹈的,是可以向天空放开嗓子的。其实不然,人会被压在一棵庄稼疯长的气势里,没有抬头的勇气。这时如果没有虫子,及时从身边向天发出求爱一样的声音,陷入庄稼和天空的重围,我真的不知道:万物的内心有多深?
然而,还是虫子的声音,每每在乡路上救了我。
不是感激,也不是茫然。只想问自己:还想听虫子原生态的声音吗?
记着把自己,按时放进马坊春天、夏天或秋天里。
不论在《诗经》,还是在豳地,这些季节,都是虫子练声的节日。
(选自《感悟故乡》)
【小题1】结合全文来看,文章插叙“第一次读《诗经》的情景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 在那样贫瘠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虫子的声音跟随,我是走不过来的。
⑵ 还是虫子的声音,每每在乡路上救了我。
【小题3】文章开头说“虫子在《诗经》里练声”,结尾又说春天、夏天、秋天“都是虫子练声的节日”,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4】综观全文,“虫子的声音”在作者心目中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谈谈。(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广东省普宁市一中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心灵折旧费 董保纲
这是5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卖些烟酒之类。
一天黄昏,一位中年汉子走到大哥的铁屋前。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五毛钱,买了一包劣质的香烟,汉子抽出一支烟,点上,然后和大哥寒暄起来。从谈话中,大哥了解到,汉子就是我们县的人,刚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汉子说,他的家距离县城还有二十几里的土路,汉子很犹豫地提出,能不能从大哥那里借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已经坐了一晚上和一整天的车了。大哥看看夜幕已经降临,又打量着眼前这位陌生的民工,最后还是把他那辆“除了车铃不响哪儿都响”的东方红牌自行车推了出来。当时的大哥,确实多了一个心眼。他本来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但是大哥可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
汉子十分感激,说最晚明天上午就把车还回来。也许是由于匆忙,汉子并没有来得及留下他的姓名以及村庄,就匆匆地骑车走了。
晚上,当我的嫂子听说大哥把自行车借给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和大哥大闹了一场,嫂子说我的大哥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回肯定被人骗了,不信等着瞧。
第二天上午,大哥焦急地等候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呀,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却没有那位汉子的身影。嫂子在一旁不断地敲敲打打、冷嘲热讽,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到了中午12点的时候,汉子仍然没有来,大哥终于绝望了,任凭嫂子把他骂得狗血淋头。
大概是在中午12点半的时候,那位汉子骑着车子忽然出现在大哥面前。汉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大哥先是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大哥厉声说:“对不起个屁!你耽误了我大事!”汉子很尴尬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忽然,大哥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我不能把自行车白借给你,你得掏个钱,就算是车子的‘折旧费’吧。”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招肯定会赢得老婆的赞许,果然,一直在旁边站立的嫂子,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那位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蒙了,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大哥说:“你拿20块钱吧。”汉子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10元的纸币,递给大哥。然后,汉子又说了一声:“谢谢你了,俺走了。”说完,汉子头也不回地融入人群之中。
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
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
如今,大哥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企业红红火火。大哥多次对我说,那20元钱,是他一生的心灵折旧费。而在大哥厂子的门口,我看到了四个大字:诚信为本。
(选自《读者》)
【小题1】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形象颇为鲜明。请举例说明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写人?
(4分)
【小题2】本文主人公是一位无名无姓的中年男子,作者为什么不给他加个姓名呢?请析其理由。(5分)
【小题3】联系全文回答:大哥厂子的门口,为什么不写别的字,而要写“诚信为本”(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江苏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日落地方的青鸟
郭雪波
(1)也许有人想当然,进盆地就是往下走,尤其是进入著名的柴达木盆地。然而,你们错了,我也错了。车进当金山口便开始爬坡,进入阿尔金山南麓,还是在爬坡,进入一望无际、白色茫茫的盐碱荒原仍在继续往高处爬坡。
(2)我终于疑惑了,低声嘀咕,盆地怎么会是高原呢?老黄给我补了地理课。柴达木盆地其实是海拔2000-3000米的高原,青海油田的最高井架在盆地海拔3400米处。西边的昆仑山,北边的阿尔金山,东边的祁连山,合围捧出这一个椭圆形平坦盆地。我茅塞顿开,为自己的无知和想当然而不好意思。
(3)一只孤独的鸟,伴我们飞行。它要去哪里呢?为何与我们飞驰的车为伴?它如此单薄而孤寂,没有其他同类伴友,难道它以为只有我们这靠轮子滚动的铁制家伙才是可信赖的伴侣?它比麻雀大,比猫头鹰小,像我们老家草原的百灵鸟,可翅膀长,颜色又微微发黑,有些铁青色,给人感觉十分坚毅和具有流线美。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且叫它青鸟吧。因为,这里地处青海,只有这里的荒原才有这样的鸟。
(4)高原的风很烈,能把骆驼吹跑。青鸟巴掌大的躯体尽管抖抖闪闪却聪明地贴着地面飞行,躲开那猎猎大风;车轮子扬起的尘沙如浓烟滚滚,一时把它给吞没了,以为它停下了吧,却又从那一道尘幕中飞冲了出来,像一位从银幕后闪出的明星,风采依然。
(5)它真是一只固执的鸟。抑或是它迷路了?误认为跟随人类乘坐的汽车便可找到能生存的家园?倘若是那样,它就错矣。老黄已告诉我们,我们去的地方可是“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三绝地。
(6)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判断也是错误的。青鸟不是一只笨鸟。它并没有显出惊慌的样子,也不像没有目的地乱飞,它的飞翔十分熟练且很有节奏,完全像一位高超的琴手在空中用双翅弹奏着一组组轻缓优美的旋律名曲。
(7)那么,它,这只诗一般飞翔的青鸟,究竟奔往何方?谜底不久便揭开了。车队缓缓驶上又一层高地盐碱滩时,那只青鸟“啁”一声欢叫,便落下去了。准确点说是一个猛子扎下去的,就如一只鱼鹰从空中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一般。
(8)路旁十几米远处,有一丛植物,灰黄色,十分显眼。任你举目望去,这片白茫茫的地带,只有这丛唯一的植物,有生命力的,活着的,灰黄颜色下略带浅绿的植物!
(9)青鸟的欢叫犹如唱着悠扬的歌,然后它便不慌不忙地叼起那从植物的草籽和嫩叶,还有依附在上边的虫豸。原来它是来进餐的!为了这丛唯一的植物,这么远距离的飞行。它,这只青鸟,简直是一只精灵。显然,它的心中十分清楚,这片恐怖的戈壁荒原上哪里长有可觅食的植物,哪里可以落脚。它精明,做事心中有数,而且坚忍不拔,不屈不挠。
(10)供青鸟食物的那丛植物叫骆驼草,也称骆驼刺,以耐旱、耐冷、又耐热以及生命力的顽强而著称。也就是这样的植物,才能在这片泛着白茫茫芒硝和盐碱的不毛之地扎下根,抽出绿叶,结出果子,完成一次生命的循环。它帮助那只不屈的青鸟生存,完成它的生命延续和繁殖。
(11)它冲我们车队鸣啼几声。似乎在告别,又似乎在警告,提示我们前边将连一棵骆驼草都没有了,鸟更不去,剩下的只有“风吹石头跑”了。
(12)我有些留恋那只鸟了,那只精灵。哦,青鸟。
(13)老黄告诉我们,前边的目的地———几百公里之外的“三绝地”尕斯库勒,也有一群青鸟,一群觅食的青鸟。它们在那个死亡地带寻找的食物叫石油。
(14)哦,前边的那群青鸟,在那遥远的日落的地方。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崇敬。
(选自《中国60年抒情散文100篇》
1.第(1)(2)段写车子爬坡进入盆地,写 “我”疑惑的用意是什么(4分)
2.第(3)(4)段画线的句子对青鸟的描写,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3.第(10)段重点写了骆驼草,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4.纵观全文,文章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意蕴?请加以探究。(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教研室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虫子的声音
耿翔
虫子在《诗经》里练声,虫子是古老的。
我在写《马坊书》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这句话。或许在那一瞬间, 有一些会发声的虫子,正躲在我的书房里有意识地叫了一声。这一声提醒我:不要忘了虫子的声音,它应该混合着马坊的天空和大地、集体对生活俭朴的人群,发出过内心的祈祷。它会告诉我们,在这块襟怀坦白地接受一切生命的土地上,不能忽视每一个幼小的生命。它们在地下带着声音微弱地移动,其动人之态,绝不亚于那匹栗色的马,嘶鸣着在马坊的原野上飞奔。
我也想起第一次读《诗经》,是在渭河边上。面对滔滔河水,我正出神入化地读着《豳风·七月》。
怎么没有想到,我伴着虫子的声音长大的那块叫马坊的土地,它在周朝的时候,就是豳地很温馨的一部分?知道了马坊在《诗经》里被颂扬,我就把有关《豳风》的诗篇捧在手上,对着渭河一口气往完里读。这次临水阅读的结果,促使我拂去那些在《诗经》里,也在马坊摇曳的庄稼、摇曳的草木,把虫子的声音认真地分拣出来,并且很小心地藏在心里最敏感的一个地方,听它近距离地鸣叫。
事实上,我一生都爱听虫子的声音。
或许,这是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土地上得到的最大的恩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我的心能对事物存有一些真实的感动,存有一分向善的信念,至少不是那么冷若冰霜。我想这些,都是虫子的声音,更多地带着春天里的雨水,带着秋天里的风声,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塑造出来的。我也想,在那样贫瘠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虫子的声音跟随,我是走不过来的。我的内心的一些亮光,一定会被日子一天天吞食掉。
请不要这么问我:有多少虫子活在马坊的土壤里?
我的记忆里,只要能生长草木的地方,就一定生长着虫子。
我在劳动中,发现虫子的身影无处不在。而留给我诗一样的印象,还是《豳风·七月》里的蟋蟀。
这种最会歌唱的虫子,它们是寻着人的气息生存的。它们七月在野,它们八月在宇,它们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窗下。让我感慨不止的,是蟋蟀这种虫子,在长达数月的生命旅程中,要从田野上,一步步地走到人的身边,然后进入冬眠。我想,这些最有灵性和人性的虫子,应该是人身上的某一个部分。人的气息在村子上空的不断传递,决定着它们一生的方向和行程。
这个行程,我在《诗经》里读过,在马坊验证过。
我想虫子的声音,多半像我留在乡村的声音。如果有心,就能从一些虫子的声音里,听出我当年在劳动中发出过怎样的悲喜。
以我的经验,乡村的白天,是被虫子的声音拉长的,乡村的夜晚,也是被虫子的声音拉长的。许多时候,我是一个人被一坡的谷禾拥着,在田野的中心走路。不要以为人处在这样的场景里是幸福的,是可以向庄稼手舞足蹈的,是可以向天空放开嗓子的。其实不然,人会被压在一棵庄稼疯长的气势里,没有抬头的勇气。这时如果没有虫子,及时从身边向天发出求爱一样的声音,陷入庄稼和天空的重围,我真的不知道:万物的内心有多深?
然而,还是虫子的声音,每每在乡路上救了我。
不是感激,也不是茫然。只想问自己:还想听虫子原生态的声音吗?
记着把自己,按时放进马坊春天、夏天或秋天里。
不论在《诗经》,还是在豳地,这些季节,都是虫子练声的节日。
(选自《感悟故乡》)
1.结合全文来看,文章插叙“第一次读《诗经》的情景有哪些作用?(6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 在那样贫瘠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虫子的声音跟随,我是走不过来的。
⑵ 还是虫子的声音,每每在乡路上救了我。
3.文章开头说“虫子在《诗经》里练声”,结尾又说春天、夏天、秋天“都是虫子练声的节日”,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4.综观全文,“虫子的声音”在作者心目中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谈谈。(6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