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0、在下列横线上补写一个简短的结尾,使之成为一则寓言,并写出这一则寓言的寓意。(5分)

秋天来了,场上堆满金色的谷粒。一只麻雀站在上面,骄傲地夸耀:“看我多么富有。”

                                                                               

寓意:                                                                      

10、示例:秋天过去了,场上的谷粒被收进了粮仓,什么也没有了,麻雀只得无可奈何地飞走了。寓意:毫无资本的夸耀最终会破灭。或:脚踏实地的劳作胜似空洞的炫耀。(补写2分,语意连贯得体即可;寓意3分,要求合乎寓言内涵,表达理性、简明。)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问答题

在下列横线上补写一个简短的结尾,使之成为一则寓言,并写出这一则寓言的寓意。
  秋天来了,场上堆满金色的谷粒。一只麻雀站在上面,骄傲地夸耀:“看我多么富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在下列横线上补写一个简短的结尾,使之成为一则寓言,并写出这一则寓言的寓意。(5分)

秋天来了,场上堆满金色的谷粒。一只麻雀站在上面,骄傲地夸耀:“看我多么富有。”

                                                                               

寓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我所认识的易中天
  前不久,著名主持人杨澜采访易中天。问:“你考取武大研究生以后的最大感触是什么?”答: “最高兴的是从今以后有很多的书可以看了。”
  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痛苦。在长达十多年的封闭中,对一个想读书又无书可读的有志青年,这种折磨恐怕不为一般人所能够理解。中天生在书香家庭,其父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著名的经济学教授。他从小受家庭熏陶,几百首唐诗、宋词早就烂熟于心,文学功底极好。但时逢动乱年代,除了“红宝书”再无新知识的补充,其心境可以想见。当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能有读不完的书时,中天正如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那种喜悦兴奋之情,实在无以言表。
  1990年8月初,我到武汉出差,顺道去看了看中天老弟。他1975年离开莫索湾,算起来已整整15个年头没有见面了。在我的想象中,一个已在国内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且颇有些名气的大学副教授,理应有个明窗净几、宽敞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不料跨进武大南三区他住的教工宿舍,我便大跌眼镜,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徒四壁,唯书而已。”
  我爬上二楼,从迎面敞开的大门内,一眼就看到易中天只穿着一条短裤,一件背心,正趴在一个旧竹床上奋笔挥毫。大概是我的身躯挡住了光线,他这才抬起头来,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忙收拾纸笔叫道:“是哪股风把你老兄吹来了?你先坐,我去烧水泡茶。”
  我见一个大竹床横在厅中后,行动已经不便,顺势就坐在了竹床上。环顾四周,只见水泥地面上已经坑坑洼洼,天花板和墙面上的石灰早已斑驳,然而给我印象极深的是,除迎着大门和厨房一面墙外,其他三面的墙边,都放的是书架。这些书架也很奇特,无窗羌门,上顶着天花板,下立在地面上,像图书馆的书架一样敞开着。书架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类书籍。粗略看了看,古今中外的名著,诸子百家应有尽有。特别是美学、人文、历史、宗教、法律书籍格外显眼。随手抽出两本,明显留有阅读过的痕迹。有很多书都磨出阅读多次后的毛边来,绝不是现今的某些款爷们为点缀气氛的摆设。
  15年不见,中天显得清瘦而黑,人也好像矮了许多。我开玩笑说:“真是教授,教授,越教越瘦。这么热的天,你还写得下去么?”
  “这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旦动笔,欲罢不能!我规定自己每天一定要写4000字以上,如果无应酬,每天7000字没有问题。”
  我和他走进厨房,在那用红砖水泥砌成的灶台上,油盐酱醋瓶和碗筷都堆成一片,连个碗柜也没看见。也不知道他从哪个罐罐里抓出半碗绿豆和米在水池上冲洗。
  “老兄远道而来,搞的是突然袭击,没有什么好招待,咱们煮点绿豆稀饭,就几样剩菜,喝两盅,如何?”
  两杯酒下肚,谈及在新疆的往事及分手后众兄弟们的去向,不免感叹唏嘘。我又问及他的近况,中天说:“苏轼词云,'常恨此身非我有',我现在即深为此苦恼。我爱人李华在《湖北劳动人事》杂志当编辑,每天早出晚归,家务和小女贝贝都要由我'主管'。系里行政事务繁多,教学科研亦不敢懈怠,各处又常来约稿,却之不恭,案头积稿盈尺,唯恨无分身之术耳。不瞒老兄,这几年来,我没有休息天,没有节假日,唯有与书稿相伴尔。不过,倒是欢迎你们便中来家小酌。”
  现在想来,1990年前后的易中天,正如启功前辈的调侃诗:“中学生,副教授。名虽扬,实不够。博不精,专不透。高不成,低不就。”中天正处在这样的矛盾中。当时中天的办法是“生产自救”。一个教书匠只好“挥笔动墨”,他陆陆续续写成的《帝国的惆怅》《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与女人》《品人录》《读城记》等,大约都是这十几年的“产品”。特别是近年来的一部《品三国》,使他名满天下。各类媒体把易中天炒得沸沸扬扬。但又有谁知道易中天这前几十年是如何走过来的呢?这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而对于年近六旬的易中天,又岂是十年寒窗?
  1990年一别,转瞬又是十五六年,这期间,我们断断续续有些电、信来往。互道一声平安,但各人忙着各人的事,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特别是这两年已经无法取得联系。我知道,他是太忙了! 前几天,我在中天网上见到他的一段话:“退休后,住到别的地方去,到厦门大学是见不到我的……书房里,哪怕是这书房不大,但四周放着自己喜欢的书,很温馨闲适,我可以睡到自然醒,起来以后喝自己喜欢的荼,写一点东西,我估计这是我们这类人最愿意的生活。”
  如果真能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小酌之日。(节选自朱牧生《我所认识的易中天》)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易中天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著名的经济学教授.他从小就接受 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具有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
B.易中天在武大时生活可谓“家徒四壁”,十分贫穷:大竹床只能放在厅中,厅中水泥地面坑坑洼 洼,天花板和墙面上的石灰早已斑驳。
C.易中天作为武汉大学的副教授,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古今中外、诸子百家均有涉猎,特别是对 美学、人文、历史、宗教、法律等方面意兴更浓。
D.本文主要是写易中天酷爱读书、酷爱写作的精神品质。青年时代的易中天把读书当做自己的 精神食粮,步人中年的易中天则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人生要务。
E.易中天颇有中国古代文人的某些特点:不嗜名与利,坐爱诗酒茶。但他为人却有点不太地道: 老朋友多年不见,他却只用“绿豆稀饭”来招待。
2.本文为什么要从著名主持人杨澜采访易中天落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结尾写道:“如果真能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小酌之日。”请问:其中的“这样”具体指代的是什 么?你对这个结尾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易中天在谈及自己近况时引用了苏轼的诗句“常恨此身非我有”,请概括说明易中天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你对易中天的了解,说说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所认识的易中天

    前不久,著名主持人杨澜采访易中天。问:“你考取武大研究生以后的最大感触是什么?”答:“最高兴的是从今以后有很多的书可以看了。”

    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痛苦。在长达十多年的封闭中,对一个想读书又无书可读的有志青年,这种折磨恐怕不为一般人所能够理解。中天生在书香家庭,其父在五十年代就是著名的经济学教授。从小受家庭熏陶,几百首唐诗,宋词早就烂熟于心,文学功底极好。但时逢动乱年代,除了“红宝书”再无新知识的补充,其心境可以想见。当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能有读不完的书时,恰似“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那种喜悦兴奋之情,实在无以言表。

    1990年8月初,我到武汉出差顺道去看了看中天老弟。他1975年离开莫索湾,算起来已整整15个年头没有见面了。在我的想象中,一个已在国内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且颇有些名气的大学副教授,理应有个明窗净几,宽敞舒适的生活环境

和工作环境。不料一跨进武大南三区他住的教工宿舍,实在叫我大跌眼镜。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徒四壁,唯书而已。”

    我爬上二楼,从迎面敞开的大门内,一眼就看到易中天只穿着一条短裤,一件背心,正趴在一个旧竹床上奋笔挥毫,大概是我的身躯挡住了光线,这才抬起头来,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忙收拾笔纸叫道:“是哪股风把你老兄吹来了?你先坐,我去烧水泡茶。”

    我见一个大竹床横在厅中后,行动已经不便,顺势就坐在了竹床上。环顾四周,只见水泥地面上已经坑坑洼洼,天花板和墙面上的石灰早已斑驳,然而给我印象极深的是,除迎着大门和厨房一面墙外,其他三面的墙边,都放的是书架,这些书架也很奇特,无窗无门,上顶着天花板,下立在地面上,像图书馆的书架一样敞开着。这些书架,上上下下,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类书籍。粗略看了看,古今中外的名著,诸子百家应有尽有。特别是有关美学、人文、历史、宗教、法律书籍格外显眼。随手抽出两本,明显留有阅读过的痕迹。有很多书都磨出阅读多次后的毛边来,绝不是现今的某些款爷们为点缀气氛的摆设。

    十五年不见,中天显得清瘦而黑,人也好象显得矮了许多一样。我开玩笑说:“真是教授,教授,越教越瘦。这么热的天,你还写得下去么?”

    “这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旦动笔,欲罢不能!我规定自己每天一定要写4千字以上,如果无应酬,每天七千字没有问题。”

    我和他走进厨房,在那用红砖水泥砌成的灶台上,油盐酱醋瓶和碗筷都堆成一片。连个碗柜也没看到。也不知道他从哪个罐罐里抓出半碗绿豆和米在水池上冲洗。

    “老兄远道而来,搞得是突然袭击,没有什么好招待,咱们煮点绿豆稀饭,就几样剩菜,喝两盅,如何?”

    两杯酒下肚,谈及在新疆的往事及分手后众兄弟们的去向,不免感叹唏嘘。我又问及他的近况,中天说:“苏轼词云:‘芎一限此身非我有’,我现在即深为此苦恼。我爱人李华在《湖北劳动人事》杂志当编辑,每天早出晚归,家务和小女贝贝都要由我‘主管’。系里行政事务繁多,教学科研亦不敢懈怠,各处又常来约稿,却之不恭,案头积稿盈尺,唯恨无分身之术耳。不瞒老兄,这几年来,我没有休息天,没有节假日,唯有与书、稿相伴耳。不过,倒是欢迎你们便中来家小酌。”

    现在想来,1990年前后的易中天,正如启功前辈的调侃诗:“中学生,副教授。名虽扬,实不够。博不精,专不透。高不成,低不就。”中天正处在这样的矛盾中。

当时中天的办法是“生产自救”。一个教书匠只好“挥笔动墨”,他陆陆续续写成的《帝国的惆怅》,《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与女人》,《品人录》,》《读城记》等,大约都是这十几年的“产品”。特别是近年来的一部《品三国》,使他名满天下。各类媒体把易中天炒得沸沸扬扬。但又有谁知道易中天这前几十年的是如何走过来的呢?这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扬”,而对于年近六旬的易中天,又岂是十年寒窗?

    1990年一别,转瞬又是十五六年,这期间,我们断断续续有些电、信来往。互道一声平安,但各人忙着各人的事,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特别是这两年已经无法取得联系。我知道,他是太忙了!

    前几天,我在中天网上见到他的一段话:“退休后,住到别的地方去,到厦门大学是见不到我的……书房里,哪怕是这书房不大,但四周放着自己喜欢的书,很温馨闲适,我可以睡到自然醒,起来以后喝自己喜欢的茶,写一点东西,我估计这是我们这类人最愿意的生活。”

    如果真能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小酌之日。

                                     (节选自朱牧生《我所认识的易中天》)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易中天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在20世纪50年代就是著名的经济学教授,他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具有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

    B.易中天在武大时生活可谓“家徒四壁”,十分贫穷:大竹床只能放在厅中,厅中水泥地面坑坑洼洼,天花板和墙面上的石灰早已斑驳。

    C.易中天作为武汉大学的副教授,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古今中外、诸子百家均有涉猎,特别是对美学、人文、历史、宗教、法律等方面意兴更浓。

D.本文主要是写易中天酷爱读书、酷爱写作的精神品质。青年时代的易中天把读书当作自己的精神食粮,步入中年的易中天则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人生要务。

    E.易中天颇有中国古代文人的某些特点:不嗜名与利,坐爱诗酒茶。但他为人却有点不太地道:老朋友多年不见,他却只用“绿豆稀饭”来招待。

(2)本文为什么要从著名主持人杨澜采访易中天落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结尾写道:“如果真能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小酌之日。”请问:其中的“这样”具体指代的是什么?你对这个结尾怎么看?

(4)易中天在谈及自己近况时引用了苏轼的诗句“长恨此身非我有”,请概括说明易中天这样说的原因;根据你对易中天的了解,说说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河北省2012届高三新课标高考模拟语文卷(有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汗血马

魏继新

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暗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随着沙漠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便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儿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炫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地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恰恰是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汉子留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却并不因风沙、干渴折磨而失去其矫捷神韵的枣红马。那马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为命,好几次在他昏迷时背负着他脱离险境。这一次,又是它,带着负伤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闯入茫茫戈壁,才摆脱了仇家的追杀。

马喷着响鼻,艰难地把腿一次次从深陷的黄沙中拔出,但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时用劲拽着缰绳。助不愿再骑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终归还是太累了。汉子心疼地拍了拍马背,终于找了一处背风的沙口,躺了下来,那马,便偎在他头前,用身躯替他挡风。汉子见了,艰难地一笑,对它报以感激。

月亮升起来了,荒原变得苍白而神秘,一层忧郁的月光,镀在汉子和马身上,使他们看上去,犹如一尊正在渐渐风化的黝黑的泥塑。

汉子醒来时,如炽的烈日已高高地悬挂在荒漠之上。他已记不得闯进戈壁有几天了,只昏昏沉沉地被同样疲乏的马艰难地拽着走。偶尔看见被风沙掀露出的人兽的白骨。汉子嘴唇喃喃地动着,眼前不断出现许多幻象。他仿佛看见自己杀了杀害他全家的仇人,与弟兄们拉竿子杀富济贫的情景,也仿佛看见官家围杀了全部弟兄,还有他的媳妇玉茹,他要与官家拼命,玉茹却叫他一定要冲出去。他冲出去了,进了戈壁,却终于因饥渴难耐晕倒了。

醒来时马正嘶鸣着,用蹄把刀踢到他面前,又躺下来,把脖子对准他的脸。汉子一下明白了,马要他拿自己的血解渴。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但他没有割马,而是割了自己手腕,血汩汩涌出,他把手腕对准马嘴。马似乎也明白了,吸吮了几口,便扭过了头,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他撕了条布巾,包住伤口,缓缓爬上马背,马站起来,艰难地向前走去,汉子却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马一阵长长的嘶鸣把他惊醒了,汉子迷迷糊糊地看见了一片绿地,而马也竭尽余力,艰难地奔跑起来,还出了汗。汉子用手一摸,闻到异味,拿到眼前一看,那汗中,竟带着血丝……

后来,汉子便在这沙漠中的绿地安了家,放牧着马匹牛羊。渐渐地,这儿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绿洲,不少牧民也在这儿落了户。汉子的马不仅与他终身为伴,而且也渐渐繁衍成一群。只是,此马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每汗必血,实非一般良驹矣。

于是,人们便呼那马为汗血马,尽心恤之,轻易不使其驰骋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超乎人的想象又在情理之中,极具艺术魅力。

B.第二自然段,对汉子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表明了汉子有过沧桑与坎坷的经历,性格粗犷。

C.小说采用补叙的方式介绍了汉子和汗血马进入沙漠的原因,叙述的故事曲折而又引人入胜。

D.本文中有许多细腻感人之处,如“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写出了汉子对马的感激之情。

E.小说结尾表明马终于带领主人冲出困境,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小说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2.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汗血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讲述了“汗血马”和汉子的故事,表达了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河北省宣化一中2012届高三新课标高考模拟语文卷(有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汗血马
魏继新
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暗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随着沙漠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便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儿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炫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地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恰恰是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汉子留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却并不因风沙、干渴折磨而失去其矫捷神韵的枣红马。那马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为命,好几次在他昏迷时背负着他脱离险境。这一次,又是它,带着负伤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闯入茫茫戈壁,才摆脱了仇家的追杀。
马喷着响鼻,艰难地把腿一次次从深陷的黄沙中拔出,但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时用劲拽着缰绳。助不愿再骑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终归还是太累了。汉子心疼地拍了拍马背,终于找了一处背风的沙口,躺了下来,那马,便偎在他头前,用身躯替他挡风。汉子见了,艰难地一笑,对它报以感激。
月亮升起来了,荒原变得苍白而神秘,一层忧郁的月光,镀在汉子和马身上,使他们看上去,犹如一尊正在渐渐风化的黝黑的泥塑。
汉子醒来时,如炽的烈日已高高地悬挂在荒漠之上。他已记不得闯进戈壁有几天了,只昏昏沉沉地被同样疲乏的马艰难地拽着走。偶尔看见被风沙掀露出的人兽的白骨。汉子嘴唇喃喃地动着,眼前不断出现许多幻象。他仿佛看见自己杀了杀害他全家的仇人,与弟兄们拉竿子杀富济贫的情景,也仿佛看见官家围杀了全部弟兄,还有他的媳妇玉茹,他要与官家拼命,玉茹却叫他一定要冲出去。他冲出去了,进了戈壁,却终于因饥渴难耐晕倒了。
醒来时马正嘶鸣着,用蹄把刀踢到他面前,又躺下来,把脖子对准他的脸。汉子一下明白了,马要他拿自己的血解渴。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但他没有割马,而是割了自己手腕,血汩汩涌出,他把手腕对准马嘴。马似乎也明白了,吸吮了几口,便扭过了头,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他撕了条布巾,包住伤口,缓缓爬上马背,马站起来,艰难地向前走去,汉子却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马一阵长长的嘶鸣把他惊醒了,汉子迷迷糊糊地看见了一片绿地,而马也竭尽余力,艰难地奔跑起来,还出了汗。汉子用手一摸,闻到异味,拿到眼前一看,那汗中,竟带着血丝……
后来,汉子便在这沙漠中的绿地安了家,放牧着马匹牛羊。渐渐地,这儿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绿洲,不少牧民也在这儿落了户。汉子的马不仅与他终身为伴,而且也渐渐繁衍成一群。只是,此马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每汗必血,实非一般良驹矣。
于是,人们便呼那马为汗血马,尽心恤之,轻易不使其驰骋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超乎人的想象又在情理之中,极具艺术魅力。
B.第二自然段,对汉子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表明了汉子有过沧桑与坎坷的经历,性格粗犷。
C.小说采用补叙的方式介绍了汉子和汗血马进入沙漠的原因,叙述的故事曲折而又引人入胜。
D.本文中有许多细腻感人之处,如“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写出了汉子对马的感激之情。
E.小说结尾表明马终于带领主人冲出困境,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小说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小题2】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汗血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讲述了“汗血马”和汉子的故事,表达了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