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2、把下面6个备选的句子组合后填人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写出句子序号即可),使这段文字语句排列合理,语意连贯。(4分)

江楼并排五间,我寄寓其中的一室。面积不大,建筑朴素简陋。南面一排纸窗,窗棂上雕着拙朴的图案。窗外却是一幅曼妙无比的天然图画。                

①一条晶莹的小河,穿过田野,婉蜒地流向村口。

②连绵起伏的青山横亘在前,青翠扑人。

③村口一座石桥,两岸乌桕,把小河迎进村里。

④山下的小村襟山带水,零落的村舍,掩映在绿树丛中。

⑤早晚升起缕缕炊烟,斜阳影里.织结遥远的梦境。

⑥村外田畴一片,碧波无垠。

12、②④⑤⑥①③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把下面6个备选的句子组合后填人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写出句子序号即可),使这段文字语句排列合理,语意连贯。(3分)

江楼并排五间,我寄离其中的一室。面积不大,建筑朴素简陋。南面一排纸窗,窗棂上雕着拙朴的图案。窗外却是一幅曼妙无比的天然图画。                      

①一条晶莹的小河,穿过田野,婉蜒地流向村口。

②连绵起伏的青山横亘在前,青翠扑人。

③村口一座石桥,两岸乌桕,把小河迎进村里。

④山下的小村襟山带水,零落的村舍,掩映在绿树丛中。

⑤早晚升起缕缕炊烟,斜阳影里.织结遥远的梦境。⑥村外田畴一片,碧波无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把下面6个备选的句子组合后填人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写出句子序号即可),使这段文字语句排列合理,语意连贯。(4分)

江楼并排五间,我寄寓其中的一室。面积不大,建筑朴素简陋。南面一排纸窗,窗棂上雕着拙朴的图案。窗外却是一幅曼妙无比的天然图画。                

①一条晶莹的小河,穿过田野,婉蜒地流向村口。

②连绵起伏的青山横亘在前,青翠扑人。

③村口一座石桥,两岸乌桕,把小河迎进村里。

④山下的小村襟山带水,零落的村舍,掩映在绿树丛中。

⑤早晚升起缕缕炊烟,斜阳影里.织结遥远的梦境。

⑥村外田畴一片,碧波无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天利38套 2008全国各省市名校 单元专题训练·语文 题型:022

把下面6个备选的句子组合后填入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写出句子序号即可),使这段文字语句排列合理,语意连贯。

江楼并排五间,我寄寓其中的一室。面积不大,建筑朴素简陋。南面一排纸窗,窗棂上雕着拙朴的图案。窗外却是一幅曼妙无比的天然图画________。

①一条晶莹的小河,穿过田野,蜿蜒地流向村口。

②连绵起伏的青山横亘在前,青翠扑人。

③村口一座石桥,两岸乌桕,把小河迎进村里。

④山下的小村襟山带水,零落的村舍,掩映在绿树丛中。

⑤早晚升起缕缕炊烟,斜阳影里,织结遥远的梦境。

⑥村外田畴一片,碧波无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卖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

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只有他刺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不少!”   

“凑合吧。”

“您一直就卖蚯蚓?”

“不是!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喝两盅?”

“不喝。烟酒不动!”

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是学的?”

“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

“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说明他存在的意义。你不能否认他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极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维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也需要有生态平衡。从某种意义说,这种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需要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呼啸着前进的、身上带电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历史的遗留物。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和生活在汉代没有什么区别,——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

我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卖蚯蚓人的描绘是很准确且生动的。

乌先生接着说:“他就像一具石磨。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石磨和现在没什么不同。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一一”

莫先生抢过话来,说:“原子时代也容许有汉代石蘑,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

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我说:“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

——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说明卖蚯蚓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经风霜但是身体强健。

B.四十几块的退休金加上卖蚯蚓的钱,卖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块钱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每月都会贴补儿女一点。

C.乌先生认为卖蚯蚓的人“长得就像一个汉俑”,这个比喻形神兼备,既写出人的外貌特征,又评价了他存在的价值。

D.“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这句话表明卖蚯蚓的人既用心又会赚钱。

E.这篇文章平铺直叙,情节比较简单,波澜不大;主要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

2.文中卖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简析“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句话的含意。(6分)

4.乌先生和莫先生对话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卖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
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只有他刺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不少!”   
“凑合吧。”
“您一直就卖蚯蚓?”
“不是!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喝两盅?”
“不喝。烟酒不动!”
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是学的?”
“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
“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说明他存在的意义。你不能否认他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极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维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也需要有生态平衡。从某种意义说,这种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需要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呼啸着前进的、身上带电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历史的遗留物。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和生活在汉代没有什么区别,——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
我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卖蚯蚓人的描绘是很准确且生动的。
乌先生接着说:“他就像一具石磨。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石磨和现在没什么不同。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一一”
莫先生抢过话来,说:“原子时代也容许有汉代石蘑,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
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我说:“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
——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说明卖蚯蚓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经风霜但是身体强健。
B.四十几块的退休金加上卖蚯蚓的钱,卖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块钱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每月都会贴补儿女一点。
C.乌先生认为卖蚯蚓的人“长得就像一个汉俑”,这个比喻形神兼备,既写出人的外貌特征,又评价了他存在的价值。
D.“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这句话表明卖蚯蚓的人既用心又会赚钱。
E.这篇文章平铺直叙,情节比较简单,波澜不大;主要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
【小题2】文中卖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简析“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句话的含意。(6分)
【小题4】乌先生和莫先生对话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卖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

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只有他刺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不少!”   

“凑合吧。”

“您一直就卖蚯蚓?”

“不是!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喝两盅?”

“不喝。烟酒不动!”

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是学的?”

“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

“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说明他存在的意义。你不能否认他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极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维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也需要有生态平衡。从某种意义说,这种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需要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呼啸着前进的、身上带电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历史的遗留物。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和生活在汉代没有什么区别,——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

我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卖蚯蚓人的描绘是很准确且生动的。

乌先生接着说:“他就像一具石磨。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石磨和现在没什么不同。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一一”

莫先生抢过话来,说:“原子时代也容许有汉代石蘑,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

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我说:“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

——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说明卖蚯蚓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经风霜但是身体强健。

B.四十几块的退休金加上卖蚯蚓的钱,卖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块钱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每月都会贴补儿女一点。

C.乌先生认为卖蚯蚓的人“长得就像一个汉俑”,这个比喻形神兼备,既写出人的外貌特征,又评价了他存在的价值。

D.“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这句话表明卖蚯蚓的人既用心又会赚钱。

E.这篇文章平铺直叙,情节比较简单,波澜不大;主要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

7.文中卖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8.简析“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句话的含意。(6分)

9.乌先生和莫先生对话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卖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
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只有他刺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不少!”   
“凑合吧。”
“您一直就卖蚯蚓?”
“不是!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喝两盅?”
“不喝。烟酒不动!”
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是学的?”
“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
“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说明他存在的意义。你不能否认他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极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维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也需要有生态平衡。从某种意义说,这种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需要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呼啸着前进的、身上带电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历史的遗留物。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和生活在汉代没有什么区别,——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
我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卖蚯蚓人的描绘是很准确且生动的。
乌先生接着说:“他就像一具石磨。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石磨和现在没什么不同。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一一”
莫先生抢过话来,说:“原子时代也容许有汉代石蘑,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
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我说:“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
——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说明卖蚯蚓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经风霜但是身体强健。
B.四十几块的退休金加上卖蚯蚓的钱,卖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块钱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每月都会贴补儿女一点。
C.乌先生认为卖蚯蚓的人“长得就像一个汉俑”,这个比喻形神兼备,既写出人的外貌特征,又评价了他存在的价值。
D.“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这句话表明卖蚯蚓的人既用心又会赚钱。
E.这篇文章平铺直叙,情节比较简单,波澜不大;主要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
小题2:文中卖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简析“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句话的含意。(6分)
小题4:乌先生和莫先生对话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3+X高考冲刺(语文) 题型:048

意境——一个美学的重要范畴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交融而成的一种完美的艺术境界。有意境的艺术形象,必然是独创的艺术形象。它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独特的美感。这种独特性既来自内心世界的独特体验,又来自对外部世界的独特发现,它体现着作家充分发展的个性和个性意识,因而决不雷同。不同诗人所写的不同的诗的意境各不相同。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________,有“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________,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________,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_______等等。[1]

意境是作家对自我、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创造,但是这种创造不是靠l^u________金cu^________彩、k8________y@________di1o________zhu$________[2]得来的,更不能有丝毫的虚假和做作,它是在内容的真实和形式的自然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独特创造。王国维在强调“真景物,真感情”的同时,提出意境的描写必须做到“不隔”。所谓“不隔”,就是真切自然。[3]

上述意境的审美特征的形成与意境的创造规律密切有关。意境作为抒情艺术形象的最高要求,它的创造不同于一般艺术形象,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4]

意境的构成离不开主体与客体两方面因素,而情与景又是主客体两方面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因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不能脱离情感,情是文学作品的内核,而景也并非指自然风景,而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生活画面。[5甲]

在意境中,情与景不是杂合的拼凑关系,而必须交互相融,契合无间。离开了“情”,孤立自在的客观之物不能成为意境。离开了“景”,抽象的“意”和“情”也不能成为意境。所以意境中的“景”,已不是客观自在之物,而是“人化”了的“景”。意境中的“情”,也不是纯粹主观的抽象之情,而是“物化”了的情。[5乙]

情景交融的方式,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①第一方面是情与景交融的侧重点不同,由此产生“物境”、“情境”和“中和之境”。②主客体交融,以物为主,偏于客观,就产生了“物境”,其特点是对事物作精美地描写,以景富情,景显意微。③主客体交融,以我为主,以情现物,就产生了“情境”,其特点是主体情感向外放射,由情生景,创造出形象的情感空间,使所写之物皆染我之色彩。④主客体交融,心物平衡,物我一体,就产生了“中和之境”。⑤这种境界,既非“以意胜”,也非“以境胜”,而是“意与境浑”。⑥其特点是,写景而景非客观之景,景中含情,抒情而情在若有若无之际,与景俱化。⑦全诗浑然一体,分不出哪是景,哪是情。[5丙][6]

第二方面是情与景交融的色彩组合不同。它可以用哀景写哀,乐景写乐,构成情景色彩组合中的正比关系;也可以用乐景写哀,用哀景写乐,构成情景色彩组合中的反比关系。[7]

有虚有实,虚实结合,这是意境创造的又一规律。文学作品中的“实”即人物、事物、景物的具体描写;文学作品中的“虚”,即难以捉摸的人的思想意念。[5丁]

虚实相生的意境创造规律,一方面是化为,使生态物化,将无形的心理活动用有形的事物景象来表现;另一方面是以生,托物见意,化景物为情思。[8]

创造意境,必须形神兼备。所谓“形”,就是人和物的外在形貌;所谓“神”,就是人和物的本质特点。

形神兼备,创造意境的方面有二:一是“形真神全”,所描写的全部细节是严格的真实的,从而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神似,这是走向形神兼备的现实主义途径;二是“离形得似”,即在某种程度上离开描写对象的原貌、形态,甚至运用夸张、虚幻或象征的“形”,来具体地传达出事物的内在精神和本质特征。这是走向形神兼备的浪漫主义特征。[9]

发扬民族的文学与美学传统,把对意境美的追求融于今天的文艺创作中,以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这是中国的作家、艺术家与美学理论家的共同任务。

(1)下面四组词语,如依次填入划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

A.雄阔
朦胧
悲慨
缠绵
B.悲慨
雄阔
朦胧
缠绵
C.朦胧
雄阔
悲慨
缠绵
D.雄阔
悲慨
缠绵
朦胧

(2)给文中拼音处填上正确的汉字

[  ]

l^u________金cu^________彩、k8________y@________di1o________zhu$________。

(3)阅读1、2段,选出下面四项中有错误的一项

[  ]

A.完美的艺术境界,总是在客观物境中融铸着作家的主观情感,主体与客体融于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B.有意境的艺术形象,能给读者带来新鲜、独特的美感,这种独特性来自读者内心世界的独特发现和对外部世界的独特发现。

C.意境的创造必须真切自然,意境是在内容的真实与形式的自然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独特创造。

D.不同的诗的意境,决定于诗人内心体验的独特性和对外部世界发现的独特性,决定于诗人的不同个性和个体意识。

(4)“意境作为抒情艺术形象的最高要求,它的创造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象,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

[  ]

A.总结上文

B.过渡照应

C.开启下文

D.表示前后内容上的变化

E.点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5)“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几个字,应填在何处?请选择正确的一项

[  ]

A.甲
B.乙
C.丙
D.丁

(6)第7段共有7个句子,下面对段内层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7)情与景交融的色彩组合不同,有的构成正比关系,有的构成反比关系

①构成情景色彩组合中正比关系的是指:

它可以________

②构成情景色彩组合中反比关系的是指:

它可以________

(8)请在①②③④处各填一个字

答①□②□③□④□

(9)下面的诗歌哪些是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作品?哪些是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作品?

A.卖炭翁
B.早发白帝城
C.涉江
D.梦游天姥吟留别
E.石壕吏
F.孔雀东南飞

答:①属于现实主义的是________。

②属于浪漫主义的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