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8、从常见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斯用兵之效也。

C.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A(与例句一样都为定语后置句。 其他分别为判断句、被动句又是状语后置句和提宾句。)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从常见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而今安在哉?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从常见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斯用兵之效也。

C.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从常见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而今安在哉?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从常见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 A.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 C.
    而今安在哉?
  4.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2013学年浙江省苍南县求知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从常见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而今安在哉?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从常见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而今安在哉D.别之尤著者,《尚书》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从常见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而今安在哉D.别之尤著者,《尚书》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从常见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划线句子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A.果哉!末之难矣

B.居则曰:不吾知也

C.彼且奚适也

D.有是哉,子之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下面题目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于·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 “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有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的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例子。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安徽省六安六校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哀枫树
梁实秋
①我每至西雅图,下榻士耀文蔷家。我六楼上寝室有两个窗子,从南窗远眺,晴朗时可以看到高一万四千余呎的瑞尼尔山峰清清楚楚地浮现在天空中,山巅终年积雪,那样子很像日本的富士山,而其悬在半空的样子又有一点像是由我们的岳阳楼之遥望君山。西窗外,则有两棵大树骈,一棵是杉,一棵是枫,根干相距约有十呎,枝叶则纠结交叉,相依相偎如为一体。两棵树都高约五丈,虽非参天古木,亦甚庄严壮观。尤其是那株枫树,正矗立在我窗前,夕阳西下,几缕阳光从树叶隙处横射过来,把斑斓的叶影筛到窗幕上面。窗外的树,窗内的人,朝夕相对,默然无语。
②枫树的种类很多,据说一百五十种以上。我们这棵枫树是最普通的一种,自阿拉斯加至南加州一带无处无之,是属于大叶枫的一类。叶厚而大,风过飒飒作响,所以此树从木从风。能制枫糖的是属于另外一种。“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则又是一种。我们中国诗人所常吟咏的是丹枫,又名霜枫,亦谓江枫。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及刘季游的《登天柱冈诗》“我行谁与报江枫,旋摆旌旗一路红”,都是有名的诗句。其实,红叶不限于枫,凡是树根吸取土中糖分过多,骤遏霜寒即起化学作用而呈红色,既非红颜娇艳取悦于人,亦非以憔悴之容惹人怜惜。
③落叶乔木,到了季节,叶子总要变色脱落的。西雅图植物园里枫树很多,入秋红叶缤纷,有人认为景色甚美,我驱车往统,只是有一股萧瑟肃杀之气使人不快。我们这棵枫埘,叶子不变红,变黄,一夜北风寒,黄叶纷纷落。我曾有好几个秋季给它扫除落叶。接连十天八天,叶子扫不尽。一早起来,就发现很厚的一层黄叶遮盖了一大块草地。我用大竹篾做的耙子,用力地耙拢成堆。从土壤里来的东西还让它回到土里去。扫叶工作相当累人,使人遍体生温,和龚半千扫叶楼的情景不大相同。扫叶楼是南京名胜之一,是我于一九二六年最喜欢盘桓的一个地方。那里庭院不大,树也不大,想半千居士所扫的落叶也不过是一种情趣的象征而已。我扫枫叶乃纯粹的劳动,整理庭除,兼为运动。
④枫树不仅落叶烦人,春天开的小花,谢后散落如雨,而且所结的果实有翅,乘风滴溜溜的到处飞扬,落到草地上、石缝里、到路边,随地萌芽生长,若不勤加拔除,不久就会成为一座枫林。易经说:“天地变化,草木蕃。”枫树之雄厚的蕃息力量,正是自然之道。不过由萌芽而滋长,逃过多少灾难,然后才能成为一棵几丈高的大树。枫树在我们需要阴凉的时候,它给我们遮阳,到了冬天我们需要温暖的时候它又迅速地脱卸那一身的浓密太叶,只剩下干枝光轩在丰空寒风中张牙舞爪。它好知趣,它好可人!
⑤但树也有旦夕祸福。我这次到西雅图回来,隔窗一望那棵枫树不见了!再探头望下来,一块块的大木橛子、大木墩子,横七竖八地陈列在木栅边。一棵树活生生地被锯成了几十段!那棵杉,孤零零地立着,它失掉了贴身的伴侣,它比我更难过。
⑥原来是今年春天,树该发芽的时候,这棵枫树突然没有发出芽来,有气无力地在顶端冒出几片小叶。请了三位树医,各有不同的诊断。一位说是当年造房子打地基伤了树根,一位说是草地施肥杀莠使它中了毒,一位说是感染了无名的疾病。有一点三位完全同意:树已害了不治之症。善后是必须立即办理,否则桔树恐难久立,在风雪怒号之中它会訇然仆地。邻居测量形式,所受威胁最大。于是三家比价,以二百五十元成交,立即伐木丁丁了。言明在先,只管锯成短橛,不管运走。木橛的最大圆周是八呎有余,直径约二呎半。唯一用途是当柴烧,分期予以火化。可是斧劈成柴,那工程不小,怕只好出资请人把它一块块地运走了。
⑦现在我的窗前没有东西遮望眼,一片空虚。十年树木,只能略具规模,像这棵枫树之枝叶扶疏,如张巨盖,至少是百年以上物。然而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皆是无常,一棵树又岂是例外?“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选自《粱实秋散文集》)
【小题1】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5分)
【小题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第①段画线文字进行赏析。(6分)
【小题3】本文第②段援引了古代描写枫树的诗句,请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一棵枫树的死去,为什么引发了作者如此深沉的感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