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五四”是现代中国的青春记忆,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五四”并未远去。2009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为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高三(8)班举行“迎五四扬青春”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这次班会的主持人,请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写一段开场白,颂扬“五四精神”。要求紧扣主题,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4分)
五 |
四 |
运 |
动 |
是 |
一 |
场 |
伟 |
大 |
的 |
爱 |
国 |
运 |
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 |
天 |
, |
时 |
代 |
赋 |
予 |
了 |
我 |
们 |
新 |
的 |
历 |
史 |
使 |
命 |
, |
我 |
们 |
要 |
奏 |
响 |
激 |
昂 |
的 |
青 |
春 |
乐 |
章 |
, |
我 |
们 |
要 |
让 |
五 |
四 |
精 |
神 |
大 |
放 |
异 |
彩 |
! |
|
|
|
|
|
|
|
|
|
|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五四”是现代中国的青春记忆,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五四”并未远去。2009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为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高三(8)班举行“迎五四扬青春”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这次班会的主持人,请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写一段开场白,颂扬“五四精神”。要求紧扣主题,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4分)
五 | 四 | 运 | 动 | 是 | 一 | 场 | 伟 | 大 | 的 | 爱 | 国 | 运 | 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 | 天 | , | 时 | 代 | 赋 | 予 | 了 | 我 | 们 | 新 | 的 | 历 | 史 | 使 |
命 | , | 我 | 们 | 要 | 奏 | 响 | 激 | 昂 | 的 | 青 | 春 | 乐 | 章 | , | 我 | 们 | 要 | 让 | 五 |
四 | 精 | 神 | 大 | 放 | 异 | 彩 | ! |
|
|
|
|
|
|
|
|
|
|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苦夏
冯骥才
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节拍。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着这一节拍,无论岁岁枯荣与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正是那长长的夏么?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捕捉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唯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
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我要一连跨过眼前的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邂逅你,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
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结合原文,完成(1)(2)题。(7分)
(1)作者在第二段结尾处写道:“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原文,指出“夏天的意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请解释第三段画线句“苦,原是生活中的蜜”在文中的含意。(3分)
文章第五段写作者欣赏音乐《四季》中“夏”的乐章的感受,有什么用意?(3分)
在文章的结尾段,作者说自己“充满了夏之崇拜”。结合全文,分两点概述作者产生“夏之崇拜”的原因。(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4题:
囚绿记①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跋涉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象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注:①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1. 根据本文内容,请分条概括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交往”经历。
2. 在作者眼里,常春藤绿枝条有着怎样的特点?采用的手法是什么?
3.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文中对常春藤的称呼由“绿影”到“绿友”到“囚人”的变化体现了什么?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十分准确的两项是( )( )
A.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既说明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B.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里“魔念”是一种反语,属于贬词褒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对常春藤绿枝条所代表的绿色的同情怜悯。
C.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D. 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是这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
E. 文章含蓄深沉,节奏明快,绚丽浪漫的色彩同表达的思想情绪十分融洽和谐。朴实清新的字句中含有作家的情感血泪,淳厚淡远而又瑰丽的文笔里渗有和谐真醇的诗意,让在我们看到了一个为祖国和人民的光明、幸福和自由而呐喊的崇高形象和圣洁灵魂。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下列各题。
怀念西府海棠
季羡林
暮春三月,风和日丽。我偶尔走过办公楼前面,在盘龙石阶的两旁,一边站着一棵翠柏,浑身碧绿,扑人眉宇,仿佛是从地心深处涌出来的两股青色的力量,喷薄腾越,顶端直刺蔚蓝色的晴空,看到它,自己也似乎受到了感染,内心里溢满了力量。我顾而乐之,流连不忍离去。
然而,我的眼前蓦地一闪,就在这两棵翠柏站立的地方出现了两棵西府海棠,正开着满树繁花,已经绽开的花朵呈粉红色,没有绽开的骨朵呈鲜红色,粉红与鲜红,纷纭交错,宛如半天的粉红色彩云。成群的蜜蜂飞舞在花朵丛中,嗡嗡的叫声有如春天的催眠曲。我立刻被这色彩和声音吸引住,沉醉于其中了。眼前再一闪,翠柏与海棠同时站立在同一个地方,两者的影子重叠起来,翠绿与鲜红纷纭交错起来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一时有点茫然、懵然;然而不需要半秒钟,我立刻就意识到,眼前的翠柏与海棠都是现实,翠柏是眼前的现实,海棠则是过去的现实,它确曾在这个地方站立过,而今这两个现实又重叠起来,可是过去的现实早已化为灰烬,随风飘零了。
事情就发生在十年浩劫期间。一时忽然传说:养花是修正主义,最低的罪名也是玩物丧志。于是“四人帮”一伙就在海内名园燕园大肆“斗私、批修”,先批人,后批花木,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丁香花树砍伐殆尽,屡见于清代笔记中的几架古藤萝也被斩草除根,几座楼房外面墙上爬满了的“爬山虎”统统拔掉,办公楼前的两棵枝干繁茂绿叶葳蕤的西府海棠也在劫难逃。总之,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一些人一样,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这两棵西府海棠在老北京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据说某一个文人的笔记中还专门讲到过它。熟悉北京掌故的人,比如邓拓同志等,生前每到春天都要来园中探望一番。我自己不敢说对北京掌故多么熟悉,但是,每当西府海棠开花时,也常常自命风雅,到树下流连徘徊,欣赏花色之美,听一听蜜蜂的鸣声,顿时觉得人间毕竟是非常可爱的,生活毕竟是非常美好的,胸中的干劲陡然腾涌起来,我的身体好像成了一个蓄电瓶,看到了西府海棠,便仿佛蓄满了电,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精神抖擞地驰骋一气了。
中国古代的诗人中,喜爱海棠者颇不乏人。大家欣赏海棠之美,但颇以海棠无香为憾。在古代文人的笔记和诗话中,有很多地方谈到这个问题,可见文人墨客对海棠的关心。
稍有理智的人都应当知道,海棠与人无争,与世无忤,决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它只能给人间增添美丽,给人们带来喜悦,能让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然而,就连这样天真无邪的海棠也难逃“四人帮”的毒手。燕园内的两棵西府海棠现在已经不知道消逝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也算是一种“含冤逝世”吧。代替它站在这里的是两棵翠柏。翠柏也是我所喜爱的,它也能给人们带来美感享受,我毫无贬低翠柏的意思。但是以燕园之大,竟不能给海棠留一点立足之地,一定要铲除海棠,栽上翠柏,一定要争这方尺之地,翠柏而有知,自己挤占了海棠的地方,也会感到对不起海棠吧!
“四人帮”要篡党夺权,有一些事情容易理解;但是砍伐花木,铲除海棠,仿佛这些花木真能抓住他们那罪恶的黑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爱好美好的东西是人类的天性,任何人都有权利爱好美好的东西,花木当然也包括在里面。然而“四人帮”却偏要违反人性,必欲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铲除净尽而后快。他们这一伙人是大奸慝,已经丝毫无可怀疑了。
事情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为什么西府海棠的影子今天又忽然展现在我的眼前呢?我从来不相信什么神话,我现在只能希望在辽阔无垠的宇宙中间还能有那么一块干净的地方,能容得下一个阆苑乐土。那里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大地上一切花草的魂魄都永恒地住在那里,随时、随地都是花团锦簇,五彩缤纷。我们燕园中被无端砍伐了的西府海棠的魂灵也遨游其间。
在这风和日丽的三月,我站在这里,浮想联翩,怅望晴空,眼睛里流满了泪水。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写在“偶尔走过”的办公楼前的翠柏站立处发现了两棵西府海棠,为下文回忆西府海棠惨遭“四人帮”一伙人的铲除做铺垫,同时也表明作者对西府海棠的感情之深。
B.第二段中“粉红与鲜红,纷纭交错,宛如半天的粉红色彩云”一句以西府海棠喻人,表明不管“四人帮”如何迫害,正义的人们终究会不屈不挠并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C.第四段中作者说“眼前的翠柏与海棠都是现实,翠柏是眼前的现实,海棠则是过去的现实”,这样便将眼前的翠柏与记忆中的海棠联系了起来,引起了对文革十年生活的回忆。
D.每当西府海棠开花时,作者“也常常自命风雅,到树下流连徘徊,欣赏花色之美”,并感受到人间的可爱和生活的美好,胸中为社会主义事业拼搏的“干劲”也“陡然腾涌起来”。
E.文章写中国古代的诗人对海棠的喜爱,意在表现海棠之美,爱好美好的东西是人类的共性,而“四人帮”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表现了他们“大奸慝”的丑恶本性。
作者怀念西府海棠,开篇却先写翠柏,其作用是什么?
试概括作者在回忆西府海棠的过程中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请简要分析本文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结合文章主题谈一谈有何作用?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下列各题。
怀念西府海棠
季羡林
暮春三月,风和日丽。我偶尔走过办公楼前面,在盘龙石阶的两旁,一边站着一棵翠柏,浑身碧绿,扑人眉宇,仿佛是从地心深处涌出来的两股青色的力量,喷薄腾越,顶端直刺蔚蓝色的晴空,看到它,自己也似乎受到了感染,内心里溢满了力量。我顾而乐之,流连不忍离去。
然而,我的眼前蓦地一闪,就在这两棵翠柏站立的地方出现了两棵西府海棠,正开着满树繁花,已经绽开的花朵呈粉红色,没有绽开的骨朵呈鲜红色,粉红与鲜红,纷纭交错,宛如半天的粉红色彩云。成群的蜜蜂飞舞在花朵丛中,嗡嗡的叫声有如春天的催眠曲。我立刻被这色彩和声音吸引住,沉醉于其中了。眼前再一闪,翠柏与海棠同时站立在同一个地方,两者的影子重叠起来,翠绿与鲜红纷纭交错起来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一时有点茫然、懵然;然而不需要半秒钟,我立刻就意识到,眼前的翠柏与海棠都是现实,翠柏是眼前的现实,海棠则是过去的现实,它确曾在这个地方站立过,而今这两个现实又重叠起来,可是过去的现实早已化为灰烬,随风飘零了。
事情就发生在十年浩劫期间。一时忽然传说:养花是修正主义,最低的罪名也是玩物丧志。于是“四人帮”一伙就在海内名园燕园大肆“斗私、批修”,先批人,后批花木,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丁香花树砍伐殆尽,屡见于清代笔记中的几架古藤萝也被斩草除根,几座楼房外面墙上爬满了的“爬山虎”统统拔掉,办公楼前的两棵枝干繁茂绿叶葳蕤的西府海棠也在劫难逃。总之,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一些人一样,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这两棵西府海棠在老北京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据说某一个文人的笔记中还专门讲到过它。熟悉北京掌故的人,比如邓拓同志等,生前每到春天都要来园中探望一番。我自己不敢说对北京掌故多么熟悉,但是,每当西府海棠开花时,也常常自命风雅,到树下流连徘徊,欣赏花色之美,听一听蜜蜂的鸣声,顿时觉得人间毕竟是非常可爱的,生活毕竟是非常美好的,胸中的干劲陡然腾涌起来,我的身体好像成了一个蓄电瓶,看到了西府海棠,便仿佛蓄满了电,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精神抖擞地驰骋一气了。
中国古代的诗人中,喜爱海棠者颇不乏人。大家欣赏海棠之美,但颇以海棠无香为憾。在古代文人的笔记和诗话中,有很多地方谈到这个问题,可见文人墨客对海棠的关心。
稍有理智的人都应当知道,海棠与人无争,与世无忤,决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它只能给人间增添美丽,给人们带来喜悦,能让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然而,就连这样天真无邪的海棠也难逃“四人帮”的毒手。燕园内的两棵西府海棠现在已经不知道消逝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也算是一种“含冤逝世”吧。代替它站在这里的是两棵翠柏。翠柏也是我所喜爱的,它也能给人们带来美感享受,我毫无贬低翠柏的意思。但是以燕园之大,竟不能给海棠留一点立足之地,一定要铲除海棠,栽上翠柏,一定要争这方尺之地,翠柏而有知,自己挤占了海棠的地方,也会感到对不起海棠吧!
“四人帮”要篡党夺权,有一些事情容易理解;但是砍伐花木,铲除海棠,仿佛这些花木真能抓住他们那罪恶的黑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爱好美好的东西是人类的天性,任何人都有权利爱好美好的东西,花木当然也包括在里面。然而“四人帮”却偏要违反人性,必欲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铲除净尽而后快。他们这一伙人是大奸慝,已经丝毫无可怀疑了。
事情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为什么西府海棠的影子今天又忽然展现在我的眼前呢?我从来不相信什么神话,我现在只能希望在辽阔无垠的宇宙中间还能有那么一块干净的地方,能容得下一个阆苑乐土。那里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大地上一切花草的魂魄都永恒地住在那里,随时、随地都是花团锦簇,五彩缤纷。我们燕园中被无端砍伐了的西府海棠的魂灵也遨游其间。
在这风和日丽的三月,我站在这里,浮想联翩,怅望晴空,眼睛里流满了泪水。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写在“偶尔走过”的办公楼前的翠柏站立处发现了两棵西府海棠,为下文回忆西府海棠惨遭“四人帮”一伙人的铲除做铺垫,同时也表明作者对西府海棠的感情之深。
B.第二段中“粉红与鲜红,纷纭交错,宛如半天的粉红色彩云”一句以西府海棠喻人,表明不管“四人帮”如何迫害,正义的人们终究会不屈不挠并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C.第四段中作者说“眼前的翠柏与海棠都是现实,翠柏是眼前的现实,海棠则是过去的现实”,这样便将眼前的翠柏与记忆中的海棠联系了起来,引起了对文革十年生活的回忆。
D.每当西府海棠开花时,作者“也常常自命风雅,到树下流连徘徊,欣赏花色之美”,并感受到人间的可爱和生活的美好,胸中为社会主义事业拼搏的“干劲”也“陡然腾涌起来”。
E.文章写中国古代的诗人对海棠的喜爱,意在表现海棠之美,爱好美好的东西是人类的共性,而“四人帮”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表现了他们“大奸慝”的丑恶本性。
作者怀念西府海棠,开篇却先写翠柏,其作用是什么?
试概括作者在回忆西府海棠的过程中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请简要分析本文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结合文章主题谈一谈有何作用?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度黑龙江省高一下学期开学测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下列各题。(23分)
怀念西府海棠
季羡林
暮春三月,风和日丽。我偶尔走过办公楼前面,在盘龙石阶的两旁,一边站着一棵翠柏,浑身碧绿,扑人眉宇,仿佛是从地心深处涌出来的两股青色的力量,喷薄腾越,顶端直刺蔚蓝色的晴空,看到它,自己也似乎受到了感染,内心里溢满了力量。我顾而乐之,流连不忍离去。
然而,我的眼前蓦地一闪,就在这两棵翠柏站立的地方出现了两棵西府海棠,正开着满树繁花,已经绽开的花朵呈粉红色,没有绽开的骨朵呈鲜红色,粉红与鲜红,纷纭交错,宛如半天的粉红色彩云。成群的蜜蜂飞舞在花朵丛中,嗡嗡的叫声有如春天的催眠曲。我立刻被这色彩和声音吸引住,沉醉于其中了。眼前再一闪,翠柏与海棠同时站立在同一个地方,两者的影子重叠起来,翠绿与鲜红纷纭交错起来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一时有点茫然、懵然;然而不需要半秒钟,我立刻就意识到,眼前的翠柏与海棠都是现实,翠柏是眼前的现实,海棠则是过去的现实,它确曾在这个地方站立过,而今这两个现实又重叠起来,可是过去的现实早已化为灰烬,随风飘零了。
事情就发生在十年浩劫期间。一时忽然传说:养花是修正主义,最低的罪名也是玩物丧志。于是“四人帮”一伙就在海内名园燕园大肆“斗私、批修”,先批人,后批花木,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丁香花树砍伐殆尽,屡见于清代笔记中的几架古藤萝也被斩草除根,几座楼房外面墙上爬满了的“爬山虎”统统拔掉,办公楼前的两棵枝干繁茂绿叶葳蕤的西府海棠也在劫难逃。总之,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一些人一样,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这两棵西府海棠在老北京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据说某一个文人的笔记中还专门讲到过它。熟悉北京掌故的人,比如邓拓同志等,生前每到春天都要来园中探望一番。我自己不敢说对北京掌故多么熟悉,但是,每当西府海棠开花时,也常常自命风雅,到树下流连徘徊,欣赏花色之美,听一听蜜蜂的鸣声,顿时觉得人间毕竟是非常可爱的,生活毕竟是非常美好的,胸中的干劲陡然腾涌起来,我的身体好像成了一个蓄电瓶,看到了西府海棠,便仿佛蓄满了电,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精神抖擞地驰骋一气了。
中国古代的诗人中,喜爱海棠者颇不乏人。大家欣赏海棠之美,但颇以海棠无香为憾。在古代文人的笔记和诗话中,有很多地方谈到这个问题,可见文人墨客对海棠的关心。
稍有理智的人都应当知道,海棠与人无争,与世无忤,决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它只能给人间增添美丽,给人们带来喜悦,能让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然而,就连这样天真无邪的海棠也难逃“四人帮”的毒手。燕园内的两棵西府海棠现在已经不知道消逝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也算是一种“含冤逝世”吧。代替它站在这里的是两棵翠柏。翠柏也是我所喜爱的,它也能给人们带来美感享受,我毫无贬低翠柏的意思。但是以燕园之大,竟不能给海棠留一点立足之地,一定要铲除海棠,栽上翠柏,一定要争这方尺之地,翠柏而有知,自己挤占了海棠的地方,也会感到对不起海棠吧!
“四人帮”要篡党夺权,有一些事情容易理解;但是砍伐花木,铲除海棠,仿佛这些花木真能抓住他们那罪恶的黑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爱好美好的东西是人类的天性,任何人都有权利爱好美好的东西,花木当然也包括在里面。然而“四人帮”却偏要违反人性,必欲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铲除净尽而后快。他们这一伙人是大奸慝,已经丝毫无可怀疑了。
事情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为什么西府海棠的影子今天又忽然展现在我的眼前呢?我从来不相信什么神话,我现在只能希望在辽阔无垠的宇宙中间还能有那么一块干净的地方,能容得下一个阆苑乐土。那里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大地上一切花草的魂魄都永恒地住在那里,随时、随地都是花团锦簇,五彩缤纷。我们燕园中被无端砍伐了的西府海棠的魂灵也遨游其间。
在这风和日丽的三月,我站在这里,浮想联翩,怅望晴空,眼睛里流满了泪水。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写在“偶尔走过”的办公楼前的翠柏站立处发现了两棵西府海棠,为下文回忆西府海棠惨遭“四人帮”一伙人的铲除做铺垫,同时也表明作者对西府海棠的感情之深。
B.第二段中“粉红与鲜红,纷纭交错,宛如半天的粉红色彩云”一句以西府海棠喻人,表明不管“四人帮”如何迫害,正义的人们终究会不屈不挠并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C.第四段中作者说“眼前的翠柏与海棠都是现实,翠柏是眼前的现实,海棠则是过去的现实”,这样便将眼前的翠柏与记忆中的海棠联系了起来,引起了对文革十年生活的回忆。
D.每当西府海棠开花时,作者“也常常自命风雅,到树下流连徘徊,欣赏花色之美”,并感受到人间的可爱和生活的美好,胸中为社会主义事业拼搏的“干劲”也“陡然腾涌起来”。
E.文章写中国古代的诗人对海棠的喜爱,意在表现海棠之美,爱好美好的东西是人类的共性,而“四人帮”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表现了他们“大奸慝”的丑恶本性。
2.作者怀念西府海棠,开篇却先写翠柏,其作用是什么?(4分)
3.试概括作者在回忆西府海棠的过程中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6分)
4.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请简要分析本文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结合文章主题谈一谈有何作用?(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回望白帝①一个阴霾满天的早晨,我匆匆踏上了奉节的土地。走在青石铺咸的石板路上,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呆滞的面孔,喧嚣的人群,燃烧的垃圾,毁弃的建筑……一切都是那么的茫然无序。依斗门两侧的老城墙裸露了出来,仿佛在诉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衰老的黄桷树低垂着枝叶,孤独地立在废墟中。我心中的感觉如同西斜的夕阳,变得愈加地凝重苦涩。
②但就在此时,天色突然放亮,不远处,笼罩在雾霭之中的白帝山就在刹那间凸现在我的眼前。时间好像停滞了,倒退了,我依稀看到了红砖绿瓦、雕梁飞甍,看到了满面春风、挥手作别的李太白,满天的云霞是那么灿烂——神奇的白帝城啊,仍然是那么地扑朔迷离,让人思想着揭开它的面纱,走进它记忆的深处。相传,西汉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公孙述据蜀,见白帝城外一水并白雾升腾,宛若白龙,以为是祥瑞之兆,遂自称白帝,并建白帝城,但是公孙述错了。一十二载黄粱梦,谁辨白衣与龙袍?汉光武领兵伐蜀的刀剑交呜声终于惊醒了他的皇帝梦。
③公孙述到底是战败而亡,还是乘白龙升天而去,都己不再重要了。就在江水东流之时,历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就其地理位置而言,白帝城不只是躲避灾难的堡垒,它更是三峡的咽喉。当白帝城神秘迷幻的外衣渐渐消散之后,它便更多地打上了另一种印记:刀光与剑影,兵燹与战火。所以,在今人的印象中,白帝城似乎更多的与一种苍凉与悲壮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④关于白帝城的最伤感的传说肯定是刘备托孤了。……余秋雨先生在《三峡》一文中说“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种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余先生是睿智的,他一眼就看透了白帝城的本质,一语就道出了白帝城的全部。是的,白帝城虽然经久罹患于战火,但它更是属于诗的。
⑤阅读古夔州的历史,里面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名字:陈子昂、王维,刘禹锡、白居易、苏轼、陆游……不必一一列举了,此时此刻,我把目光投向了我登岸的地方,我期望朋友们能够随我一同站在白帝城上侧身远眺,把视线投射到一千二百多年以前,去关注一位一生颠簸、穷困潦倒的诗人。
⑥当李白乘着一叶扁舟顺江而下时,似乎还有一缕残存的盛唐气象伴随着这位心比天高的谪仙人。但是自从他离开之后,白帝的天空便暗淡了下来。饥肠辘辘的杜甫带着一路的疲惫和对大唐王朝的满腹失望,从成都一路漂泊,悄然来到了夔州,最后定居于城内的内阁(现属奉节)。耕田植树,种麦养鸡,生存的需要使这位老人不得不勤于农活。饥寒与疾病几乎压垮了这位倔强的老人。虽然才五十出头,却已齿牙半落、肺病缠身。一壶浊酒、数亩柑林支撑着他对未来的希望,但真正能使他那颗衰老的心燃烧火焰的,却依然是他一生不能割舍的——诗。
⑦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安居了三年的老杜又动身了,继续着他漂泊动荡的一生。在他船入夔门、回望白帝城的一瞬间,昏花的老眼中似乎还翱翔着一只孤独的沙鸥,他带走的是贫苦,是愈加沉重的哮喘以及56岁的老迈身躯,而给夔州留下的,是四百余首凝结着诗人理想和生命的诗作。在此,我们不妨虔诚地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这位诗的使者留给夔州的绝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⑧白帝城曾经孕育过无数的诗人,但是我想,只有这位诗人在此倾注了最多的心血!
⑨在我离开白帝城的时候,眼前依然晃动着一张张个性的面孔。我知道,无论是慵懒与倦怠、牢骚与讥讽,还是忧虑与哀伤、悲痛与泪水,都与它的本来面目相差了很远。安土重迁是国民的本性,而他们却面临着一场亘古未有的沧桑巨变。要不了多久,古老的白帝将成为长江中的一座小岛。
⑩古老的白帝啊,你仍然是属于诗的!我还会倾听你的吟唱,不管你的主题是战争与诗情,还是和平与昌盛——因为,前者是属于过去,后者则属于现在和未来。
(1)文章①段中说:“我心中的感觉如同西斜的夕阳,变得愈加地凝重苦涩。”为什么会“变得愈加地凝重苦涩”呢?试结合全文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古老的白帝城啊,你仍然是属于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从哪几个角度“回望白帝”的?由此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感受?联系全文,分条列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
A.文章前后两次写到了当地百姓的“面孔”,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更多的是同情,而不是责备。对于他们的家园最终变成“长江中的一座小岛”,作者体现的情感则是惋惜和无奈。
B.文章或详或略,由过去到现在,先后写到了公孙述、刘备和杜甫,围绕这三个人物,文章层层推进,将白帝城的历史融入笔端,并在字里行间渗透进了对现实与未来的思考。
C.①②段中的景物描写色调反差强烈,前者的压抑凝重与后者的迷离神奇形成鲜明对照,文章由实而虚,巧妙地将读者由现实引入到对历史的回顾中。
D.⑥段中“白帝的天空便暗淡了下来”一句,暗示着“安史之乱”的发生,也意味着大唐王朝就此走向衰败和没落。
E.⑦段中“在他船入夔门、回望白帝城的一瞬间,昏花的老眼中似乎还翱翔着一只孤独的沙鸥”一语,巧妙化用了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之句,委婉表达了对杜甫凄凉晚景的感慨,同时又含蓄点题。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