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8、兄弟不知,         。

8、咥其笑矣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兄弟不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辽宁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兄弟情深
[美国]丹.克拉克
  圣诞节快到了,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崭新的轿车,圣诞节那天,当保罗离开办公室来到停车场时,一个小男孩正绕着那辆闪闪发光的新车,仔细的端详着,小心地抚摩着,不停的赞叹着。看到保罗走过来,他十分羡慕的问:“先生,这是您的车吗?”
  保罗微微的点点头,自豪的说:“这个是我哥哥送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子惊讶的睁大眼睛,看着保罗,半信半疑地说:“您说这是您的哥哥送给您的圣诞礼物?没花您的一分钱?”
  看到那个男孩羡慕的眼神,保罗骄傲的点了点头。
  “天啊,我真希望也能……”
  听到那男孩这么一说,保罗以为他也希望能有一个像自己的哥哥那样的兄长。但是那个男孩接下来说的话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我真希望自己也是个能送车给弟弟的哥哥。”男孩不无遗憾的说。
  保罗吃惊的看着那个男孩,脱口而出的问道:“你想不想坐我的车去兜兜风?”
  “哦,是真的吗,先生?”他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要是那样的话,可真是太好了。我太想坐坐您的新车了。”
  保罗微微笑了笑。他知道那个男孩想干什么。他一定是想向邻居炫耀炫耀,让大家都知道他坐了一辆新车回家。但是这次保罗又猜错了。
  “先生,您能不能把车子停在那两个台阶的前面?”男孩恳求道。
  保罗在台阶前面停好车,那个男孩飞快的跑上阶梯。不一会,保罗听到他回来的声音,但动作似乎有一点缓慢和笨重。
  正在犹豫之间,保罗看到那男孩扶着一个跛脚的小孩儿缓慢的走出来。包罗立刻就明白了“他应该就是那个男孩的弟弟吧!”
  这时,那男孩已经来到了车前,他紧紧的抱着他那跛脚的弟弟,指着罗保的新车,兴奋的说:“你看,这就是我刚才在楼上对你说的那辆新车。这是保罗的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哦!将来我也会送给你一辆像这样的车。到那个时候,你就能开着自己的车去看那些在圣诞节时挂在窗口上的漂亮饰品了,就像我以前对你说的那样。”
  面对此时此景,保罗的心陡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感到眼眶湿润了。他走下车子,帮那男孩把跛脚的弟弟抱上车子。那男孩高兴极了,飞快的爬上车子,坐在弟弟的身旁。他满怀感激的看着保罗,激动的对他说:“谢谢您,先生!”
  保罗看着他们,还是微微的笑了笑,说:“小心,坐好!”然后,他发动了汽车。就这样,他们三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兜风。
  就在那个圣诞夜,保罗才真正体会到耶酥所说的“施比爱更有福”的道理. 选自《感动你一生的故事全集》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把小说发生的时间安排在圣诞节,因为这一天保罗刚刚得到哥哥的圣诞大礼,心里高兴,又是假期,有充足的时间陪小男孩兜风。
B.保罗主动提出请小男孩坐自己的车兜风,并且一再满足小男孩的要求,为小男孩的举动而感动流泪,说明保罗是一个充满热情、富有爱心的人。
C.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崭新的大轿车作为圣诞礼物,而小男孩则只能借保罗的车给他那跛脚的弟弟以口头许诺,这种对照反映了西方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
D.小说运用了衬托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保罗的言行和心理来描写小男孩行为的出人意料,突出了小男孩对跛脚弟弟的纯真的爱。
E.小说篇幅短小,但作者巧设悬念,情节出现多处转折,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卒章显志,主旨鲜明突出,感情真挚,引人深思。
2.小说的情节共出现了几次转折?请找出明显转折的句子,并回答如此安排转折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回答小说中有哪些细节直接表现了兄弟情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主旨的?结合你的理解和体会,谈谈对结尾“施比爱更有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兄弟
  他和小虎在一个院子里长大,上同一个小学,中学,一起逃课去游泳。十四岁的时候,他们学武侠小说里的样子,结拜兄弟。小虎问他,我们现在是兄弟,你会怎么对待我?他说,如果有人用刀砍你,我就替你挡着。小虎说,你尽拿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誓,谁一辈子老遇到刀砍啊?他想一想,就说,如果你死了,我就替你养你爹妈和你弟弟。小虎于是和他笑着打成一团。
  没想到成了真的。他医学院毕业,当医生的第二年。有天深夜,有人敲门,他打开门,门口站着小虎的弟弟小江,浑身是伤,缠着绷带,小江告诉他,他们全家人,包括小虎在内,在这天早晨去郊游的时候,遇到了车祸,只有小江幸存,从此,他在这世界上没有亲人,也没有人可以投奔,只有来找他。十二岁的小江,带着他的游戏机,还有一双破球鞋,来投奔他。他大哭着,留下小江。那一年,他二十四岁。
  他的女朋友问:“这个孩子什么时候走?”他大怒:“他还能到哪里去?”温室长大的女孩子,没有被人这样吼骂过,转身离开,再也没回来。他没去追她,从此下定决心,如果要结婚,就必须是个能将接受小江的女子。此后的十六年,他没有遇到这样的人。
  他爹妈接受了这个孩子,但是很多问题,还是要他解决。他真没想到,家里添个半大上学的孩子,真不是添双碗那么简单。他拼命加班,生活还是紧张。有天他去学校看小江踢球,这孩子穿着一双绽了口的球鞋,已经破了很久,不敢跟他要新的。他转身去卖血,用那钱买了五双球鞋。那年,他二十八岁。
  小江高中毕业,死也不肯考大学,怕给他增添负担。他绑着小江,把他送进考场。那一年,他三十岁。小江快要毕业的时候,他得到一次机会,去美国进修。他放弃了。这一年,他三十四岁。
  电视台和报社知道了他们家的事,要他上一个“人间真情”之类的节目,他拒绝了:“我把弟弟养大,很正常啊,怎么就要上电视了?”这年,他三十六岁。
  小江有了女友,带回家给他看,那女孩子明知道他的身世,事后却还问他:“你这个所谓的哥哥怎么还不结婚,是不是有问题?”小江站在街上,悲哀地看看这个纯洁清白的女孩子,转身离开,任她在背后连哭带叫。小江从此下定决心,一定要找一个能够接受哥哥的女子做妻子。这一年,小江二十五岁。
  终于遇到一个善良的女孩子,是一年后。在二十八岁那年,小江结婚。这个女孩子和小江本不打算举行婚礼,但是,他不愿意,他拿出他十年来积攒下的所有加班费、手术费,为他们操办了婚事。婚礼上,新娘和小江慎重地叫他“哥哥”。全场安静了整整一分钟。那天晚上,他被闹新房的人灌醉了,新人让他睡在新房里。恍惚中,他觉得自己真是老了。这一年,他四十岁。
1、在小说的情节中作者为什么反复交代两人的年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他大哭着,留下小江” ②“他大怒:‘他还能到哪里去?’” 两句中他“大哭”“大怒”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题目具有怎样的含义?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也。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元每 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赈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广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 ,皆不行。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就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身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达泗口,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寻征军谘祭酒,居丹徒之京口。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时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攻剽富室。或为吏所绳,逖辄拥护救解之。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沉溺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圈之。”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也壮烈,众皆慨叹。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平察孝廉            辟:征召。
B.见者谓逖有世才具      赞:称赞 。
C.元帝用为徐州刺史      逆:迎接。
D.中流击而誓曰         楫:船桨。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
B.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
C.逖辄拥护救解之
D.沉溺之士欣于来苏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逖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
     时曹军兼饥疫, 死者大半
B. 后博览书记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脱过
C. 此非恶声
     廉颇者,赵之良将
D.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下怨叛也
     天下事知其不可为之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祖逖轻财好侠特点的一组是(     )
①逖性豁荡,不修仪检
②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赈贫乏
③躬身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
④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
⑤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
⑥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①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逖从少年时代起就闻鸡起舞,博览书记,乡党宗族都说他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B.京师发生大乱,祖逖率领亲属宗党数百家避难途中,将自己的车马让给老人和病人,自己步行。
C.祖逖认为晋朝发生大乱不是因为皇帝昏庸导致老百姓怨声载道,而是由于藩王争权,自相残杀,使戎狄乘机占领中原。
D.晋元帝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提供了粮食、布匹,但不提供武器,并让他自己招募士兵。解析:祖逖年十四五犹未知书,后来才博览书记。称赞他有济世之才的不是乡党宗族,而是到京师后见到他的人。
6.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党宗族以是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罗曼·罗兰悼辞(节选)
郭沫若
  罗曼·罗兰先生,你是一位人生的成功者,你现在虽然休息了,可你是永远存在着的。你不仅是法兰西民族的夸耀,欧罗巴的夸耀,而且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夸耀。你的一生,在精神生产上的多方面的努力,对于人类的贡献非常的宏大,人类是会永远纪念着你的。你将和历史上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伟大的灵魂们,像太空中的星群一样,永远在我们人类的头上照耀。
  罗曼·罗兰先生,在二十年前你的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初次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你曾经向我们中国作家说过这样的话:“我不认识欧洲和亚洲,我只知道世界上有两种民族——一种是上升,一种是下降。上升的民族是忍耐、热烈、恒久而勇敢地趋向光明的人们——趋向一切的光明:学问、美、人类爱、公众进步;而另一方面的下降的民族是压迫的势力,是黑暗、愚昧、懒惰、迷信和野蛮。”你说,只有上升的民族是你的朋友,你的同志,你的弟兄。你说,你的祖国是自由的人类。这些话对于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是给予了多么正确的指示,多么有力的鼓励呀!
  罗曼·罗兰先生,伟大的人类爱的使徒,你请安息吧。上升的要不断地自求上升,下降的要不断地使它下降,我们要以一切为了人类解放而英 勇地战斗着的民族为模范,我们要不避任何的艰险,尽力趋向一切的光明。不避任何的艰险,尽力和黑暗、愚昧、残忍、凶暴的压迫势力、法西斯、现世界的魔鬼,搏斗!我们中国是绝对不会灭亡的,人类是必然要得到解放的,法西斯魔鬼们是必然要消灭的!
  罗曼·罗兰先生,你请安息吧。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更一定要以你为模范。要像你一样,把“背后的桥梁”完全斩断,不断地前进,决不回头;要像你一样,始终走着民主的大道,把自己的根须深深插进黑土里面去,从人民大众吸收充分的营养,再从黑土里面生长出来。我们一定要依照你的宝贵指示:“每天早上,我们都得把新的工作担当起来,把前一天开始的斗争继续下去。……对于错误,对于不公正,对于死,我们必须不断地力争,为着胜利。”
1.请用一句话概括出全文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如何颂扬罗曼·罗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你现在虽然休息了,可你是永远存在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不认识欧洲和亚洲,我只知道世界上有两种民族——一种是上升,一种是下降”一句体现了罗曼·罗兰先生怎样的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段有一个比喻句,请找出来,并阐释其喻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高一语文同步讲解与测试(上册) 题型:013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文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细葛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勇敢的将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1.“乃号令于三军曰”“乃”解释为

[  ]

A.于是
B.竞
C.却
D.是

2.“然后乃求谋臣”中“乃”解释为

[  ]

A.居然
B.却
C.就
D.才

3.“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中的“虽”、“然”依次解释为

[  ]

A.即使  这样
B.只有  但是
C.虽然  但是
D.即使  如此

4.“夏则资皮”中的“资”解释为

[  ]

A.供给

B.积蓄

C.凭借

D.资财

5.文种这段话的中心是

[  ]

A.总结商人经商的经验

B.指责勾践不重视谋臣勇士

C.要打退吴国,为时已晚

D.凡事要及早做好准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文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细葛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勇敢的将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1)“乃号令于三军曰”“乃”解释为

[  ]

A.于是
B.竞
C.却
D.是

(2)“然后乃求谋臣”中“乃”解释为

[  ]

A.居然
B.却
C.就
D.才

(3)“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中的“虽”、“然”依次解释为

[  ]

A.即使  这样
B.只有  但是
C.虽然  但是
D.即使  如此

(4)“夏则资皮”中的“资”解释为

[  ]

A.供给

B.积蓄

C.凭借

D.资财

(5)文种这段话的中心是

[  ]

A.总结商人经商的经验

B.指责勾践不重视谋臣勇士

C.要打退吴国,为时已晚

D.凡事要及早做好准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环境、感情。如果没有环境的启发、感情的激动,人们写出的诗或画出的画,必然是无病呻吟或枯燥乏味的。但一首好诗和一幅好画,给人们的享受各有一定的分量,有不同的内核。

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诗云:“沱水流中坐,岷山到北堂。”…“岷山沱江画图”这幅画我们已经无从看到,但可知画上未必在山上注写“岷山”,在水中注写“沱水”。即使曾有注字,而“流”和“到”也必无从注出,再退一步讲,水的“流”可用水纹表示,而山的“到”,又岂能画上两脚呢?无疑这是诗人赋予图画的内容,引发观画人的情感,诗与画因此相得益彰。今天此画虽已不存,而读此诗时,画面便如在眼前。甚至可以说,如真见原画,还未必比得上读诗所想的那么完美。

曾见一幅南宋人画的纨扇,画一条大船停泊在河边,岸上一带城墙,天上一轮明月。船比较高大,几占画面三分之一,相当充塞。题字是两句诗,“泬明月夜,淡泊早秋天。”这画的特点在于诗意是冷落寂寥的,而画面上却是景物稠密的,用这样稠密的景物,竟能把“泬寥①”“明月夜”和“淡泊”“早秋天”的难状内容,和盘托给观者。足使任何观者都不能不承认画出了以上四项内容,而且了无差错。如果先有题字,则是画手善于传出诗意,这定是深通诗意的画家;如果先有画,则是题者善于捉住画中的气氛,而用语言加工成为诗句。如诗非写者所作.题画者则是一位善于选句的专家。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的情感被题者领悟了。

元代“文人画”已然成为主流。无论画家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们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划是否舒适。即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在这种创作思想支配下,画上的题诗,与物象是舍是离,就更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了。他们的画或诗以及诗画合成的一幅幅作品,都是自标新义、自铸伟辞。说它们是瑰宝、是杰作,是因为这些诗人、画家所画的画、所写的字、所题的诗,其中都具有作者的灵魂、人格、学养。纸上表现出的艺能,不过是他们的灵魂、人格、学养升华后的反映而已。

南宋邓椿《画继》记载过皇帝以诗为题考画院的画手。什么“乱山藏古寺”,画山中庙宇的都不及格,有人画山中露出鸱尾、旗杆的才及了格。“万绿丛中红一点”,画绿叶红花的都不及格,有人画竹林中关人有一点绛唇的乃得中选。“踏花归去马蹄香”,画家无法措手,有人画马蹄后追随飞舞着蜜蜂蝴蝶,便夺了魁。如此等等的故事,如果不是记录者想象捏造的.那只可以说这些画是“画谜”,谜面是画,谜底是诗,庸俗无聊,难称大雅。如果是记录者想象出来的,那么那些位记录者可以说“定非知诗人”了。

(取材于启功《谈诗书画的关系》)

注:①泬(xuè)寥:空旷的样子。②鸱(chī)尾:中式房屋屋脊两端的陶制装饰物,形状略像鸱的尾巴。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画面上无法用题字的方法注明所画内容,题字的做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B.只有画面内容丰富,才能把诗句中难以用语言传达出的诗意充分表达出来。

C.“文人画”的画面形象可能与现实形象有很大差别,但画家对此并不在意。

D.曾有古书记载皇帝以诗为题,考查画院画手。作者认为这种记载不可相信。

2.根据文意,分条概述诗与画的关系。

3.齐白石先生曾绘一幅画,并题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见右图)。

请你根据上文作者对诗画关系的评述,评价这幅画。(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