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9、以下甲、乙两题,选要求选作一题。 

甲 (仅供课改实验区考生做)

直辖以来,重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让我们为重庆直辖十年喝彩。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直辖十年看我家 

重庆直辖十周年,市政府将举行以“直辖十年看我家”为主题的大型问卷调查活动,从家庭变化的角度来了解直辖以来取得的成就。请你为本次活动的问卷设计两个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2)一语赞重庆 

市有关部门正在开展“一语赞重庆”的活动,要求以一句话展现重庆形象或反映直辖以来的变化。请你参照下面的参赛作品,也用一句简练优美的话来赞美重庆。

作品一:山水灵动之城,美丽时尚之都。

作品二:直辖十年,三大变化----路短了,人亲了,离全面小康近了!

作品三:昨天,重庆的重庆:今天,中国的重庆;明天,世界的重庆!

你的参赛作品:                                                        

乙 (非课改实验区学生做)

(1)下面几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动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情感,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⑤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A.④⑤①③②                   B.⑤④③②①

C.④①⑤②③                   D.⑤④②③①

(2)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江南是一局棋,纵横交错的田垄是棋盘,星星点点的湖泊是棋子。

  答:                                                       

                                                                   

19、课 改 :

(1)答案示例:问题一 :你家的收十年前与现在相比.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

问题二 :你家的住房条件直辖十年来有什么改善?

(2) 内容须揭示重庆特点或反映重庆变化,语言须简练优美。

非课改 :

(1)D

(2)答案示例 : 重庆是一位美人,婀娜多姿的缙云山是她的身躯,蜿蜒飘逸的 嘉陵江是她的腰带。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以下甲、乙两题,选要求选作一题。 

甲 (仅供课改实验区考生做)

直辖以来,重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让我们为重庆直辖十年喝彩。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直辖十年看我家 

重庆直辖十周年,市政府将举行以“直辖十年看我家”为主题的大型问卷调查活动,从家庭变化的角度来了解直辖以来取得的成就。请你为本次活动的问卷设计两个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2)一语赞重庆 

市有关部门正在开展“一语赞重庆”的活动,要求以一句话展现重庆形象或反映直辖以来的变化。请你参照下面的参赛作品,也用一句简练优美的话来赞美重庆。

作品一:山水灵动之城,美丽时尚之都。

作品二:直辖十年,三大变化----路短了,人亲了,离全面小康近了!

作品三:昨天,重庆的重庆:今天,中国的重庆;明天,世界的重庆!

你的参赛作品:                                                        

乙 (非课改实验区学生做)

(1)下面几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动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情感,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⑤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A.④⑤①③②                   B.⑤④③②①

C.④①⑤②③                   D.⑤④②③①

(2)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江南是一局棋,纵横交错的田垄是棋盘,星星点点的湖泊是棋子。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湖北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1)公将之(     )
(2)望其旗(     )
(3)三军可气(     )
(4)朝气(     )
2.下列句子划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视辙/避锐气
B.战长勺/青,取之
C.公将驰/宋何罪
D.近待远/皆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5.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而不知,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董遇“三余”读书

    遇(即董遇,东汉末人,三国时著名学者)字秀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指汉献帝年问),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段煨:汉献帝时的一个将领)。采稆(稆lǚ,野生的谷物)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可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执经            

(2)右备容臭               

(3)其欣悦               

(4)兄笑之而遇不改                     

(5)问“三余”之意。               

(6)采稆                

2.从下面句子中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        ,意思是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                     

3.翻译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作者宋濂大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其用意是什么?

(2)[乙]文中的董遇是怎样挤时间刻苦自学的?

(3)古时像宋濂、董遇家贫但刻苦读书的事例还有不少,请举出两例。

5.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就[甲]文作者的从师、尊师方式或[乙]文主人公的读书方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2014学年辽宁省大石桥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二、文言文阅读(满分20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9—13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

1.填出〔甲〕文空缺处。(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① 故有所不

② 纵子有,不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4.〔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的高贵品质。(4 分)

5.请你从〔 甲〕〔 乙〕 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福建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3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箅:蒸锅中的竹屉。②馏:蒸饭。③糜:粥。④更相易夺:互相修整缺漏。
1.“猜想联想”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请结合上下文或学过的古文,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未识书具______________
②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
③俱而窃听______________
④尔颇有所识____________
2.“联系比较”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请你用此方法完成(1)—(3)小题。
(1)找出与乙文“乃俱窃听”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曹刿)乃入见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联系“瞬息可就”、“一蹴而就”等词语,翻译“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成语词典中“纤悉无遗”的就是,翻译“言无遗失”。
【纤悉无遗】纤悉:细微详尽;遗:遗漏。意思为:一点都没有遗漏。
【言无遗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文品人”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古文的内容。请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
(1)乙文中,陈元方兄弟俩为什么会蒸饭成粥?(要求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是天资聪颖的孩子,仲永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元方兄弟长大后以博学多才而天下闻名。结合甲乙两文中两位父亲的做法,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 题。 ( 12 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屋舍俨然    俨然:(        )       ②阡陌交通  交通:(       )

③宠辱忘    偕: (     )       ④予尝古仁人之心   求:(      )

6、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各用一句话说说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从乙文括号中的句子里任选一处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的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2分)
《口技》与《虞初续志郭猫儿》比较阅读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选自《口技》
【乙】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友挟(邀请,偕同)猫儿同至寓。比(及至)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小技,客气说法)。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xún,用热水烫后去毛)剥声,历历不爽(清清楚楚,没有差错)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 拟声词,哗的一声)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续志 郭猫儿》)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满寂然                          (2)闻父呼其子曰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小题3:请用简明的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4分)   
小题4:请比较【甲】【乙】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点(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江苏省苏州吴江市2010届九年级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大唐柳色

  (1)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2)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3)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名《渭城曲》)

  (4)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5)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甲]“________,________”的雄浑而来;为了[乙]“________”的奇异而来;为了[丙]“________”的自信而来。

  (6)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7)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8)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9)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10)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11)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12)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13)送,大概就是现代人的悲哀了。

(作者:余显斌 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有改动)

(1)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

(2)

第(4)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

(3)

请看第(7)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

________________

(4)

请选择合适的古诗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A.

瀚海阑干百丈冰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

天下谁人不识君

(5)

季羡林的《成功》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请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季羡林《成功》)

(1)相同:__________

(2)不同:________

(6)

下面对文章标题“大唐柳色”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  ]

A.

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

B.

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品格节操。

C.

感叹现代人无法进入唐人境界。

D.

探究国势强盛与诗歌兴衰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八年级语文上 北京课改版 题型:048

阅读下列两段节选诗歌,回答问题。

   (甲)

  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乙)

  请歌唱者唱着歌来欢迎

  用草与露水所渗合的声音

  请舞蹈者跳着舞来欢迎

  披上她们白雾的晨衣

  请叫那些健康而美丽的醒来

  说我马上要来叩打他们的窗门

  请你忠实于时间的诗人

  带给人类以慰安的消息

(1)

作者让“黎明”作为诗人的主人公,让他自述有什么好处?

________

(2)

谈谈对诗句“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的理解。

________

(3)

用“/”给下列诗句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

通 知 眼 睛 被 渴 望 所 灼 痛 的 人 类

和 远 方 的 沉 浸 在 苦 难 里 的 城 市 和 村 庄

(4)

对(甲)段诗句含义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黎明要唤醒不觉悟的、沉睡的诗人,让他来唤醒人们。

B.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这句诗预示黑暗重重的大地将迎来人们盼望已久的曙光。

C.

“正直人”指“忠实于时间”的诗人,“黎明”要求诗人承担起宣传抗战必胜以鼓舞人民斗争精神的历史责任。

D.

沉浸在苦难中的人们久久渴望着抗战胜利,渴望着灾难深重的祖国解放。“通知……”这句抒发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的追求。

(5)

对(乙)段诗句思想内容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诗段预言黎明到来,语句如黎明般清新、疏朗,读来使人如吸清晨林间空气,精神为之一振。

B.

诗段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的内容与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C.

诗中选择的大量意象都具有“黎明”的气息,如“草与露水”“白雾”“晨衣”等。

D.

诗段如“光明颂”,宣告了黑暗即将过去,新时代即将来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