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9、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曾任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销售部副主任的巴克?罗杰斯在谈及企业发展的问题时直截了当地说,公司的发展“是由顾客和市场推动的”。

   B.篮球比赛中的犯规行为包括与对方队员的非法身体接触和违反体育道德的举止,一旦犯规,将会对违犯者登记犯规并随后按篮球规则予以处罚。

   C.舆论监督是公平正义的需要,也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但时下某些领导却视仗义执言的记者为“高危人群”,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扼腕。

   D.在日益商业化的环境中文学家容易失去操守,文学也日益沦落为泛娱乐化的“调味剂”,当代作家想比肩曹雪芹写出不朽作品就更像是黄梁美梦了。

9、 D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曾任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销售部副主任的巴克?罗杰斯在谈及企业发展的问题时直截了当地说,公司的发展“是由顾客和市场推动的”。

   B.篮球比赛中的犯规行为包括与对方队员的非法身体接触和违反体育道德的举止,一旦犯规,将会对违犯者登记犯规并随后按篮球规则予以处罚。

   C.舆论监督是公平正义的需要,也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但时下某些领导却视仗义执言的记者为“高危人群”,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扼腕。

   D.在日益商业化的环境中文学家容易失去操守,文学也日益沦落为泛娱乐化的“调味剂”,当代作家想比肩曹雪芹写出不朽作品就更像是黄梁美梦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

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流逝无比痛惜,因而怀着一种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

世上什么不是往事呢?此刻我所看到、听到、经历到的一切,无不转瞬即逝,成为往事。所以,珍惜往事的人便满怀爱怜地注视一切,注视即将被收割的麦田,正在落叶的树,最后开放的花朵,大路上边走边衰老的行人。这种对万物的依依惜别之情是爱的至深源泉。由于这爱,一个人才会真正用心在看,在听,在生活。   

是的,只有珍惜往事的人才真正在生活。

没有往事的人对时光流逝毫不在乎,这种麻木使他轻慢万物,凡经历的一切都如过眼烟云,随风飘散,什么也留不下。他根本没有想到要留下。他只是貌似在看、在听、在生活罢了,实际上早已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

珍惜往事的人也一定有一颗温柔爱人的心。

当我们的亲人远行或故世之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百般追念他们的好处,悔恨自己的疏忽和过错。然而,事实上,即使尚未生离死别,我们所爱的人何尝不是在时时刻刻离我们而去呢?

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却是万劫不复。说到底,谁和谁不同是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沦落人?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经习惯了和你所爱的人的相处,仿佛日子会这样无限延续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头一惊,想起时光在飞快流逝,正无可挽回地把你、你所爱的人以及你们共同拥有的一切带走。于是,你心中升起一股柔情,想要保护你的爱人免遭时光劫掠。你还深切感到,平凡生活中这些最简单的幸福也是多么宝贵,有着稍纵即逝的惊人的美……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

通过往事。

  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在这样一个灵魂中,一切往事都继续活着:从前的露珠在继续闪光,某个黑夜里飘来的歌声在继续回荡,曾经醉过的酒在继续芳香,早已死去的亲人在继续对你说话……你透过活着的往事看世界,世界别具魅力。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占据着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要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我相信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这样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这是英国诗人库柏的诗句。我要补充说:在乡村中 ,时间保持着上帝创造时的形态,它是岁月和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却被抽象成了日历和数字。

在城市里,光阴是停滞的。城市没有季节,它的春天没有融雪和归来的候鸟,秋天没有落叶和收割的庄稼。只有敏感到时光流逝的人才有往事,可是,城里人整年被各种建筑物包围着,他对季节变化和岁月交替会有什么敏锐的感觉呢?

何况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人们活得愈来愈匆忙,哪里有工夫去注意草木发芽、树叶飘落这种小事!哪里有闲心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感受!时间就是金钱,生活被简化为尽快地赚钱和花钱。沉思未免奢侈,回味往事简直是浪费。一个古怪的矛盾:生活节奏加快了,然而没有生活。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到头来发现一辈子真短。怎么会不短呢?有值得回忆的往事,一眼就望到了头。

(取材于周国平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开篇使用对比手法,叙述了对往事的两种不同态度,突出了“珍惜往事才是真正在生活”的观点。

B. 在对生命的感叹中,作者用“时光劫掠”这个词语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生命短促的无奈、悲观和绝望。

C. 第四部分引用库柏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人类在创造城市文明的同时,也消磨掉了对往事的敏锐感觉。

D. 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想象、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意蕴深刻丰富,富有感染力。

E. 文章结构清晰,逐层递进。层层深化的文意中,蕴含了作者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2.第三部分画线的“你透过活着的往事看世界”一句中“活着的往事”指的什么?

3.简析第三部分画线的“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这样一口水井”一句的表达效果。

4.文章最后,作者抒发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的感慨,你是否认同?为什么?(40字左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必修二导练语文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己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两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被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出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语言和技巧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的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许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上的整个方向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

第一段说“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实际上说出了后人对宋诗态度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

作者认为“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对宋诗评价,作者所说的“适当的比例感”表现在哪里?(回答不得超过30个字)

(3)

选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回答不超过12个字)

(4)

作者认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和大不幸,并且具体分析了宋人学唐诗的两点成功和一处不足,根据文段的内容,请具体指出宋人学唐诗的成功和不足。

(5)

选出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

A.

宋诗从南宋开始,就为人诟病,金代的作者全都鄙薄宋诗。

B.

作者对唐代以后历代诗歌的成就的评价中,以宋诗为最,清诗次之。

C.

宋人在唐诗面前“学乖”“偷懒”,结果落在前辈的“势力圈里”。

D.

明人讥讽宋诗“学唐诗而不像唐诗”,就是指其“惟肖而不惟妙”。

E.

宋人学唐诗而不像唐诗,正是其创造性和价值之所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高三语文 苏教版(新课标·2004年初审) 苏教版 题型:048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论述文,回答下题。

文艺创作:少一点低俗,多一些责任

  ①这些年来,创作的尊严面临严峻的挑战。创作成果被随意地歪曲,经典名作被任性地拆分;只要点击率高就好,只要票房收入多就好,只要名利双收就好。这种流行文化的无序状态正影响着阅读者的视听,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对流行现象的理性判断。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文艺创作者的责任意识缺失。

  ②历史终会以其特有的坚韧来淘沥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作品,作品价值是要经过历史来证实的。而时下的创作却越写越粗糙,创造态度也越来越轻薄,作品流于表面的热闹和肤浅已渐成势头,迎合与屈从的态势正在蔓延。在商品社会的物欲享受中,人们像是急了,急着出书,急着出名,急着抓钱,急着要那些很现实的东西,急着把那些能装扮自己的光环都罩在自己头上。囿于一室之中,通过网络的便利下载着自己的梦想,写作状态越来越倾向于闭门造车,仿佛一夜即可成惊世之作。其实,电脑网络抓去了你的眼球,也抓走了你的认识和判断力,使你眼界不宽,胸怀狭窄,毫无生机。这种剪接,拼凑成的“创作”,是丝毫没有生命力和美学价值的。

  ③当盛行的风气把消遣和娱乐奉为第一宗旨,那么创作的目的自然是把迎合与趋从当成立身的准则,结果是投合了市场的趣味,降低了作品的美学标准,丧失了作者的人格魅力,搅乱了大众的视听评判。大多数人根本不从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精神来进行思考和创作,很少有人从民族的世道人心来触摸时代脉搏,透过风云变幻的表象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是想经过简单的克隆和复制,毫不费力地收取名利,结果是平庸自不必说,道德沦落则日见明显。

  ④媒体工作者既不能把极端个性的东西展现给观众,也不能把极端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大众,要把对观点的解读放到时代的背景上去阐述,要把对真理的感悟放到大众的层面去引导,把对艺术的表现放到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去挖掘;站在观众的角度去尊重他们的理解,站在思想的高度去提升他们的境界;以创作的严谨和责任意识来从事自己的工作。某些文化人在利益的驱动下,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创作粗鄙化的行列中,在娱乐新闻里“发掘”材料,在茶楼酒肆“激发”智慧,在流行时尚里“附会”思想,几乎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一种流向。写作正在失去基本的朴拙和大气,文学的星空划过了太多爱情的弧线和哭泣的泪痕,作家之“心”越来越娇气,创作成果越来越小器。面对这种状况,要让创作走出困境,有必要建立一种学术秩序和道德规范

  ⑤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容忍错误的倾向,总是沉默,必须有清醒者站出来说话,坚守住人类精神的“月亮”,这是一个时代的迫切期待。可是现实中人们都是希望别人去守住“月亮”的孤独的树,而自己则愿作树的旁观者。殊不知,这正是社会缄默的缘由,一个充满思想活力和精神自由的社会全然不是这样的。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成就不仅是他写出了惊世小说,更在于他用杂文和人格为民族立起了不屈的脊梁。

  ⑥古人曾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至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执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浩气。我们应该少一些物欲的功利思想,多一些写作的平常心;多一些可传承的思想创作,让人涵咏,让人沉醉,让人扼腕悲吟,让人为之倾倒。对时下越发时髦的著作等身,隐含其后的忧虑是人们的现实焦躁和真正创作能力的降低。“剑桥宽敞明亮的教工休息室里,只是在最右边不足一米半宽的架子上,展示着本系教工的科研成果。如果从梅特兰开始算起,100多年来这里教师的成功仅一小架,委实不能算多。”这是留学剑桥的学者最切实的感受。实际上真正的创作成果即便是鲁迅先生也不过五六百万字,一本《老子》也仅五千言。但谁能否认其经典的巨大价值?

  ⑦宋代鸿儒张横渠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当成自己的读书理想,我们也应以此为文学创作中自觉遵守的规范和准则。若如此,那是我们这个时代幸甚,我们国家幸甚,我们民族幸甚。

(1)

时下文艺创作越来越粗糙,越来越轻薄,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创作出来的作品流于表面的热闹和肤浅,丝毫没有生命力和美学价值。

B.

这样做不仅会丧失作者的人格魅力,还会使道德沦落。

C.

社会盛行消遣和娱乐至上的风气,文艺创作者把迎合与趋从这种风气当成立身的准则。

D.

文化人在娱乐新闻里“发掘”材料,在流行时尚里“附会”思想,已经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一种流向。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  ]

A.

当前流行文化处于无序状态,主要原因是文艺创作者缺失责任意识。

B.

某些文化人急功近利,为物欲享受所驱动,创作出来的作品肤浅轻薄,是经不起历史坚韧的淘沥的。

C.

网络的便利容易使写作状态越来越倾向于闭门造车,所以文艺创作者要创作高质量的作品就应该少用电脑和网络。

D.

文艺创作者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带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去创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3)

阅读第⑤段,回答以下问题。

第⑤段“可是现实中人们都是希望别人去守住‘月亮’的孤独的树,而自己则愿作树的旁观者”,这句话中的“月亮”和“孤独的树”分别指什么?

(4)

第④段中说“要让创作走出困境,有必要建立一种学术秩序和道德规范”,那么,文艺创作者应该如何去做?(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的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自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文中所举事例,不属于宋诗也颇尝过“市价涨落的滋味”的一项是

A.金国的作者嫌宋诗“衰于前古”。

B.明代人苏平对宋人近体诗的看法。

C.李攀龙选上古至明代诗歌时的做法。

D.晚清“同光体”诗人对宋诗的态度。

2.对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幸”、“大不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幸“指的是唐代诗人给宋代诗人开拓了宽广的创作领域,“大不幸”指的是宋代诗人无法在唐代诗人的基础上再去开拓。

B.宋代诗人有接受挑战的机会是“大幸”,而在挑战中难以打破唐代诗人创造的记录,又是宋代诗人的“大不幸”。

C.“大幸”指的是宋代诗人以唐代诗人为榜样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大不幸”是唐诗的超越之难和宋人因模仿和依赖产生了惰性。

D.能够模仿唐代诗人创作的作品是宋代诗人的“大幸”,而唐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使宋人难以超越又是宋人的“大不幸”。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选宋诗的问题上,作者认为不好的诗歌就不选,选上的也无须过分夸大。

B.从整体创作成就上看,作者认为宋诗虽不及唐诗,却在元、明、清诗之上。

C.明诗之所以不如宋诗,是因为它在学唐诗时学得外表十分相像却缺乏个性。

D.与明诗比,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那一点学唐诗又不像唐诗之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的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自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文中所举事例,不属于宋诗也颇尝过“市价涨落的滋味”的一项是

A.金国的作者嫌宋诗“衰于前古”。

B.明代人苏平对宋人近体诗的看法。

C.李攀龙选上古至明代诗歌时的做法。

D.晚清“同光体”诗人对宋诗的态度。

2.对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幸”、“大不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幸“指的是唐代诗人给宋代诗人开拓了宽广的创作领域,“大不幸”指的是宋代诗人无法在唐代诗人的基础上再去开拓。

B.宋代诗人有接受挑战的机会是“大幸”,而在挑战中难以打破唐代诗人创造的记录,又是宋代诗人的“大不幸”。

C.“大幸”指的是宋代诗人以唐代诗人为榜样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大不幸”是唐诗的超越之难和宋人因模仿和依赖产生了惰性。

D.能够模仿唐代诗人创作的作品是宋代诗人的“大幸”,而唐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使宋人难以超越又是宋人的“大不幸”。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选宋诗的问题上,作者认为不好的诗歌就不选,选上的也无须过分夸大。

B.从整体创作成就上看,作者认为宋诗虽不及唐诗,却在元、明、清诗之上。

C.明诗之所以不如宋诗,是因为它在学唐诗时学得外表十分相像却缺乏个性。

D.与明诗比,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那一点学唐诗又不像唐诗之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应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的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 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城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文中所举事例,不属于 宋诗也颇尝过“市价涨落的滋味”的一项是(     )
A.金国的作者嫌宋诗“衰于前古”。
B.明代人苏平对宋人近体诗的看法。
C.李攀龙选上古至明代诗歌时的做法。
D.晚清“同光体”诗人对宋诗的态度。
2.对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幸”“大不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幸”指的是唐代诗人给宋代诗人开拓了宽广的创作领域,“大不幸”指的是宋代诗人无法在唐代诗人的基础上再去开拓。
B.宋代诗人有接受挑战的机会是“大幸”,而在挑战中难以打破唐代诗人创造的纪录,又是宋代诗人的“大不幸”。
C.“大幸”指的是宋代诗人以唐代诗人为榜样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大不幸”是唐诗的超越之难和宋 人因模仿和依赖产生了惰性。
D.能够模仿唐代诗人创作的作品是宋代诗人的“大幸”,而唐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使宋人难以超越又是宋人的“大不幸”。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选宋诗的问题上,作者认为不好的诗歌就不选,选上的也无须过分夸大。
B.从整体创作成就上看,作者认为宋诗虽不及唐诗,却在元、明、清诗之上。
C.明诗之所以不如宋诗,是因为它在学唐诗时学得外表十分相像却缺乏个性。
D.与明诗比,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那一点学唐诗又不像唐诗之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广东省广州六校201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

  任何历史人物,即使像孙中山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其历史局限性,会有缺点甚至会犯错误。辛亥志士们在革命理念和斗争实践中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失误,这需要进行认真总结。但是,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他们气壮山河、感动天地的英雄事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来就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自己爱国若命生平以爱国为前提。事实上,所有辛亥志士无不是由爱国精神所驱使而投身于革命的。鲁迅写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吴玉章写过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的诗句,这些诗句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革命者的共同心声。他们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求取国家的富强,宁肯放弃舒适的生活、离开温暖的家庭、抛却个人的幸福,而选择一条困苦艰险、荆棘丛生的革命之路,甚至不惜献出青春和生命。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魂牵梦绕的关注,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执着不屈的追求,使他们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支向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独裁政权宣战的战斗队伍。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是把爱国主义与民族独立要求相结合,以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为重要目标;二是把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为建立共和政治而奋斗不息;三是把爱国主义与国家统一相结合,指出只有国家的统一独立才有国家的兴盛,只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才能达革新之目的。孙中山先生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就把近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一群开始时几乎是赤手空拳的革命者,要推翻一个虽然已经腐朽却还掌握着全部国家机器并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作后盾的清王朝,将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是可以想见的。辛亥志士们勇敢地直面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这个概括,既是孙中山先生毕生经历的真切写照,也是许多辛亥志士的共同品格。女革命家秋瑾在致友人信中表示了这样的信念: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方声洞在参加黄花岗起义前,给父亲写下了这样的诀别书: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对于这些革命先烈,我们由衷地抱着至深的敬意。

  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在辛亥志士的心目中,祖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以数万万同胞为实体的具体存在。真诚地热爱、关怀人民群众,深切同情劳动群众的苦难,为人民谋取幸福,是他们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孙中山先生曾说: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革命就是要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他们深深懂得,要替人民谋幸福,必须改变国贫民瘠的状况。当有人批评革命只有破坏、没有建设时,他们回答说:革命正是为了建设,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只有推翻了腐朽政权之后,才可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所以,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我们只要看一看孙中山先生关于革命后中国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伟设想,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他对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抱着何等殷切的期望。

  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孙中山先生和他的战友们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常常能以世界眼光观察国际大势,从而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判断和决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成为孙中山先生自觉遵循并时刻不忘的座右铭。他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孙中山先生本人,从和平改良到武装反清,从追求资产阶级共和国到以俄为师,从依靠某些军阀势力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立,始终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前进。同时,辛亥志士们也强烈地意识到中国对于世界文明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早在1904年,孙中山在给美国人民的一封信中就满怀信心地说: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他们坚信,一旦革命成功,中国一定能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类似这样的言论,在革命派其他人物的口中也屡见不鲜。

  100年前,这些思想成为推动人们投身革命的巨大精神力量。直至今天,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仍然没有失去思想光辉,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20110920日),有删改。)

(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辛亥志士们在革命理念和斗争实践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失误。

B.

清王朝还掌握着全部国家机器并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还向帝国主义列强俯首称臣。

C.

鲁迅写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表明鲁迅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也有着执着不屈的追求。

D.

当有人批评革命只有破坏、没有建设,孙中山认为“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

E.

“中国一定能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当时社会的正确的舆论导向。

(2)

下列关于孙中山先生在革命后中国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伟设想的表述,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

只要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中国一定能够在经济发展中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短期内迎头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国家。

B.

为了振兴实业,成立了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使当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C.

现代工业无论在数量、规模、范围还是影响上都大大超过晚清几十年的总和,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事业等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D.

废除对官吏的跪拜礼,禁称“大人”、“老爷”;废止奴婢,解放“贱民”;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

作者认为百年前的这场辛亥革命,有哪些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4)

根据第二段画线的“这就把近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句子,请说说辛亥志士们之前的爱国主义是怎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宝玉看到蔷薇架下龄官在地上划“蔷”字,产生同情恻隐之心;片云聚拢下起雨来,自己已经被淋却一心挂念划字的女孩。宝玉淋雨回家,众人不知是宝玉,嬉闹着不给开门。宝玉生气,冒失地踢了前来开门的袭人一脚。(《红楼梦》)
B.葛朗台的弟弟给葛朗台一封诀别信,大致意思如下: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人世:我欠了近四百万的愤,无力偿还;只是查理这可怜的孩子,他已经无家可归,你应当帮助我。这封诀别信使葛朗台一夜没睡好,对弟弟的去世很是悲哀。
C.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被中牟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D.“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高觉新以优异成绩得到中学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告诉他已经给他在西蜀实业公司找了个职位,让他去公司事务所办事。(《家》)
E.“她立刻迈开大步,披头散发,在窗栅栏前踱来踱去,眼睛冒着火花,用肩膀撞着墙,活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母狼。它已经饿了很久,现在感到喂食的时间临近了。”
爱斯梅拉达被法庭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那天,隐修女居第尔思念女儿的痛苦比往常发作得更厉害。当她听说要处死一个埃及姑娘时,她幸灾乐祸地大笑起来。(《巴黎圣母院》)
小题2: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
(1)简述马斯洛娃不小心毒死商人的过程。(《复活》)
(2)歇后语“甘露寺招亲——弄假成真”说的是发生在三国时的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三国演义》)
小题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①,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②:‘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滕文公上》)
【注】①契:传说中商的始祖,曾任舜的司徒,掌管教化。②放勋:尧的称号。
(1)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在哪里?(2分)
(2)阅读下面文段,结合上面的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其中体现的儒家思想的理解。(4分)
子适卫,冉有仆③。子曰:“庶④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
【注】③仆:驾车。④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