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语文 > 题目详情

10、

评卷人

得分

 

 

三、填空题

 

(每空? 分,共? 分)

 

 

10、A

三、填空题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黑馒头

阎 焱

  一次,学校承担了一个偏远的山区的民办教师转公办的监考工作。考试的前一天下午,学校的操场上就陆陆续续来了许许多多的民办教师,他们显然是刚下长途汽车,一个个灰头土脸,疲惫不堪,身上穿着蓝或灰的皱巴巴的衣服,手里提着过时的人造革黑包,挽着裤腿,脚上穿着家做的布鞋。他们一到学校,先跑到自来水管前“咕嘟咕嘟”一阵猛灌,然后就到教学楼看自己的考场,看完后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地坐在操场上,从兜里取出于馒头吃了起来。

  晚上,教工们去操场散步,发现他们就躺在地上睡觉,身上什么也不盖。夏天倒不冷,只是蚊子太多,不知他们如何能睡得着?一个和大人散步的孩子突然大声地问父母,他们怎么不住旅馆?一时所有的人像被什么击了一下都没了声音,只有睡在地上的人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在操场上回荡。

  第二天早上,这些人带着满身的尘土和一脸蚊虫叮咬的红疙瘩来到考场,坐在座位上睁着惺松的双眼连连打哈欠。查看准考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比填报的年龄至少大10岁。一个小时过去了,大部分人的卷子很多还是空白。渐渐地底下有了翻书说话的声音。这样的问题我是知道该怎么办的,可现在却迷茫起来了。

  就在这时,教室外的操场上,传来一阵汽车的鸣笛声,透过窗子看见几辆高级轿车正停在操场上,从车里依次走下了一个个衣冠楚楚,精神饱满的官员,说笑着向教学楼走来。不一会儿,校长就陪着这些人到各个考场视察来了。到了我们考场,校长低声告诉我,他们是地区和县里的教育局长、副局长,来察看考场情况。我突然觉得这两部分人是那样的不协调,他们呆在一间教室里甚至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这部分人几十年在贫困山区教书,为了省钱晚上睡在地上;那部分人却坐着高级轿车来看他们,并且掌握他们的命运。他们怎么会来自同一个地方呢?

  局长们看完了,又一溜烟儿地坐着小车走了。而教师们还得为他们的转正努力答题。一会儿,又有人做起了小动作,我把脸拧向窗外。我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至今还在乡下的小学校当民办教师,而他教出来的学生却遍布全国。

  考试结束铃声响起了,他们一边交卷子,一边说着感激的话,一个约60岁的老教师,头发已谢顶,戴着高度近视眼镜,凑到我跟前说,咱是教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是没办法,年龄大了,脑子记不住东西了,眼看着就教不动了,临老还是个民办教师。他絮絮叨叨地说着,从提兜里掏出两个干馒头给我,不管我怎样推辞,他还是把馒头放下就走。那两个馒头在我家的窗台上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动,儿子说他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黑的馒头。他问我,怎么吃啊?

  1.①对翻书声和讲话声,“这样的问题我是知道该怎么办的,可现在却迷茫起来了”,为什么“迷茫”?②后来,“我”还是“把脸拧向窗外”,是什么促使我这样做的?

 

  2.第一段对民办教师的肖像、衣着和动作等进行了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3.“儿子说他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黑的馒头。他问我,怎么吃啊?”很显然,“黑馒头”引起了“儿子”的思考,你是怎样看待“黑馒头”的?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查看准考证的时候……至少大10岁”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是说明教师们没有休息好。

  B.文章虽短但内涵非常深刻,旗帜鲜明地褒奖了那群“灰头土脸”的民办教师,批评那伙“衣冠楚楚”的官员。

  C.在剪裁上,作者注意了详与略、点与面的处理。

  D.作者运用对照铺陈的手法,完成了“我”角色的转换,通过“我”的“转换”,揭示了主题。

  E.由“黑馒头”不禁令人想起了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相同的,暗示的社会问题也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黑馒头

阎 焱

  一次,学校承担了一个偏远的山区的民办教师转公办的监考工作。考试的前一天下午,学校的操场上就陆陆续续来了许许多多的民办教师,他们显然是刚下长途汽车,一个个灰头土脸,疲惫不堪,身上穿着蓝或灰的皱巴巴的衣服,手里提着过时的人造革黑包,挽着裤腿,脚上穿着家做的布鞋。他们一到学校,先跑到自来水管前“咕嘟咕嘟”一阵猛灌,然后就到教学楼看自己的考场,看完后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地坐在操场上,从兜里取出于馒头吃了起来。

  晚上,教工们去操场散步,发现他们就躺在地上睡觉,身上什么也不盖。夏天倒不冷,只是蚊子太多,不知他们如何能睡得着?一个和大人散步的孩子突然大声地问父母,他们怎么不住旅馆?一时所有的人像被什么击了一下都没了声音,只有睡在地上的人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在操场上回荡。

  第二天早上,这些人带着满身的尘土和一脸蚊虫叮咬的红疙瘩来到考场,坐在座位上睁着惺松的双眼连连打哈欠。查看准考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比填报的年龄至少大10岁。一个小时过去了,大部分人的卷子很多还是空白。渐渐地底下有了翻书说话的声音。这样的问题我是知道该怎么办的,可现在却迷茫起来了。

  就在这时,教室外的操场上,传来一阵汽车的鸣笛声,透过窗子看见几辆高级轿车正停在操场上,从车里依次走下了一个个衣冠楚楚,精神饱满的官员,说笑着向教学楼走来。不一会儿,校长就陪着这些人到各个考场视察来了。到了我们考场,校长低声告诉我,他们是地区和县里的教育局长、副局长,来察看考场情况。我突然觉得这两部分人是那样的不协调,他们呆在一间教室里甚至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这部分人几十年在贫困山区教书,为了省钱晚上睡在地上;那部分人却坐着高级轿车来看他们,并且掌握他们的命运。他们怎么会来自同一个地方呢?

  局长们看完了,又一溜烟儿地坐着小车走了。而教师们还得为他们的转正努力答题。一会儿,又有人做起了小动作,我把脸拧向窗外。我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至今还在乡下的小学校当民办教师,而他教出来的学生却遍布全国。

  考试结束铃声响起了,他们一边交卷子,一边说着感激的话,一个约60岁的老教师,头发已谢顶,戴着高度近视眼镜,凑到我跟前说,咱是教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是没办法,年龄大了,脑子记不住东西了,眼看着就教不动了,临老还是个民办教师。他絮絮叨叨地说着,从提兜里掏出两个干馒头给我,不管我怎样推辞,他还是把馒头放下就走。那两个馒头在我家的窗台上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动,儿子说他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黑的馒头。他问我,怎么吃啊?

  1.①对翻书声和讲话声,“这样的问题我是知道该怎么办的,可现在却迷茫起来了”,为什么“迷茫”?②后来,“我”还是“把脸拧向窗外”,是什么促使我这样做的?

 

  2.第一段对民办教师的肖像、衣着和动作等进行了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3.“儿子说他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黑的馒头。他问我,怎么吃啊?”很显然,“黑馒头”引起了“儿子”的思考,你是怎样看待“黑馒头”的?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查看准考证的时候……至少大10岁”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是说明教师们没有休息好。

  B.文章虽短但内涵非常深刻,旗帜鲜明地褒奖了那群“灰头土脸”的民办教师,批评那伙“衣冠楚楚”的官员。

  C.在剪裁上,作者注意了详与略、点与面的处理。

  D.作者运用对照铺陈的手法,完成了“我”角色的转换,通过“我”的“转换”,揭示了主题。

  E.由“黑馒头”不禁令人想起了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相同的,暗示的社会问题也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活题巧解巧练·高二语文(下)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黑馒头

净焱

  一次,学校承担了一个偏远山区的民办教师转公办的监考工作。考试的前一天下午,学校的操场上就陆陆续续来了许许多多的民办教师,他们显然是刚下长途汽车,一个个灰头土脸、疲惫不堪,身上穿着蓝或灰的皱巴巴的衣服,手里提着过时的人造革黑包,绾着裤腿,脚上穿着家做的布鞋。他们一到学校,先跑到自来水管前“咕嘟咕嘟”一阵猛灌,然后就到教学楼看自己的考场,看完后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地坐在操场上,从兜里取出干馒头吃了起来。

  晚上,教工们去操场散步,发现他们就躺在地上睡觉,身上什么也不盖。夏天倒不冷,只是蚊子太多,不知他们如何能睡得着?一个和大人散步的孩子突然大声地问父母,他们为什么不去旅馆?一时所有的人像被什么击了一下都没有声音,只有睡在地上的人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在操场上回荡。

  第二天早上,这些人带着满身的尘土和一脸蚊虫叮咬的红疙瘩来到考场,坐在座位上睁着惺忪的双眼连连打哈欠。查看准考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比填报的年龄至少大10岁。一个小时过去了,大部分人的卷子很多还是空白。渐渐地底下有了翻书说话的声音。这样的问题我是知道该怎么办的,可现在却迷茫起来了。

  就在这时,教室外的操场上,传来一阵汽车的鸣笛声,透过窗子看见几辆高级轿车正停在操场上,从车里依次走下一个个衣冠楚楚、精神饱满的官员,说笑着向教学楼走来。不一会儿,校长就陪着这些人到各个考场视察来了。到了我们考场,校长低声对我说:他们是地区和县里的教育局长、副局长,来查看考场情况。我突然觉得这两部分人是那样的不协调,他们呆在一间教室里甚至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这部分人几十年在贫困山区教书,为了省钱,晚上睡在地上;那部分人却坐着高级轿车来看他们,并且掌握着他们的命运。他们怎么会来自同一个地方呢?

  局长们看完了,又一溜烟儿地坐着小车走了。而老师们还得为转正努力答题。一会儿,又有人做起了小动作,我把脸拧向窗外。我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至今还在乡下的小学校当民办老师,而他教出来的学生却遍布全国。

  考试结束铃声响起了,他们一边交卷子,一边说着感激的话,一个约60岁的老教师,头发已谢顶,戴着高度近视眼镜,凑到我跟前说,咱是教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是没办法,年龄大了,脑子记不住东西了,眼看着就教不动了,临老还是个民办教师。他絮絮叨叨地说着,从兜里掏出两个干馒头给我,不管我怎样推辞,他还是把馒头放下就走。那两个馒头在我家的窗台上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动,儿子说他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黑的馒头。他问我,怎么吃啊?

(选自《南方周末》)

(1)①对翻书声和讲话声“这样的问题我是知道该怎么办的,可现在却迷茫起来”,为什么“迷茫”?②后来,我“还是”把脸拧向窗外,是什么促使“我”这样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自然段对那群民办教师的肖像、穿着动作等进行了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说他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黑的馒头,他问我,怎么吃啊?”很显然,“黑馒头”引起了“儿子”的思考,你是怎样看待“黑馒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查看准考证的时候……至少大10岁”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是说明他们没有休息好。

B.文章虽短但内涵都非常深刻,旗帜鲜明地褒奖了那群“灰头土脸”的民办教师,批评那伙“衣冠楚楚”的官员。

C.在剪裁上,作者注意了详与略、点与面的处理。

D.作者运用对照和铺垫手法,完成了“我”角色的转换,通过“我”的“转换”,揭示主题。

E.由“黑馒头”不禁令人想起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是相同的,暗示的社会问题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练考新教堂·高三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黑馒头

阎 焱

  一次,学校承担了一个偏远的山区的民办教师转公办的监考工作。考试的前一天下午,学校的操场上就陆陆续续来了许许多多的民办教师,他们显然是刚下长途汽车,一个个灰头土脸,疲惫不堪,身上穿着蓝或灰的皱巴巴的衣服,手里提着过时的人造革黑包,挽着裤腿,脚上穿着家做的布鞋。他们一到学校,先跑到自来水管前“咕嘟咕嘟”一阵猛灌,然后就到教学楼看自己的考场,看完后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地坐在操场上,从兜里取出干馒头吃了起来。

  晚上,教工们去操场散步,发现他们就躺在地上睡觉,身上什么也不盖。夏天倒不冷,只是蚊子太多,不知他们如何能睡得着?一个和大人散步的孩子突然大声地问父母,他们怎么不去住旅馆?一时所有的人像被什么击了一下都没了声音,只有睡在地上的人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在操场上回荡。

  第二天早上,这些人带着满身的尘土和一脸蚊虫叮咬的红疙瘩来到考场,坐在座位上睁着惺忪的双眼连连打哈欠。查看准考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比填报的年龄至少大10岁。一个小时过去了,大部分人的卷子很多还是空白。渐渐地底下有了翻书说话的声音。这样的问题我是知道该怎么办的,可现在却迷茫起来了。

  就在这时,教室外的操场上,传来一阵汽车的鸣笛声,透过窗子看见几辆高级轿车正停在操场上,从车里依次走下了一个个衣冠楚楚、精神饱满的官员,说笑着向教学楼走来。不一会儿,校长就陪着这些人到各个考场视察来了。到了我们考场,校长低声对我说:他们是地区和县里的教育局长、副局长,来察看考场情况。我突然觉得这两部分人是那样的不协调,他们呆在一间教室里甚至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这部分人几十年在贫困山区教书,为了省钱晚上睡在地上,那部分人却坐着高级轿车来看他们,并且掌握着他们的命运。他们怎么会来自同一个地方呢?

  局长们看完了,又一溜烟儿地坐着小车走了。而教师们还得为他们的转正努力答题。一会儿,又有人做起了小动作,我把脸拧向窗外。我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至今还在乡下的小学校当民办教师,而他教出来的学生却遍布全国。

  考试结束铃声响起了,他们一边交卷子,一边说着感激的话。一个约60岁的老教师,头发已谢顶,戴着高度近视眼镜,凑到我跟前说,咱是教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是没办法,年龄大了,脑子记不住东西了,眼看着就教不动了,临老还是个民办教师。他絮絮叨叨地说着,从提兜里掏出两个干馒头给我,不管我怎样推辞,他还是把馒头放下就走。那两个馒头在我家的窗台上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动,儿子说他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黑的馒头他问我怎么吃啊

1.①对翻书声和讲话声“这样的问题我是知道该怎么办的,可现在却迷茫起来”,为什么“迷茫”?②后来,“我”还是“把脸拧向窗外”,是什么促使“我”这样做?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自然段对那群民办教师的肖像、穿着和动作等进行了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说他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黑的馒头,他问我,怎么吃啊?”很显然,“黑馒头”引起了“儿子”的思考,你是怎样看待“黑馒头”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查看准考证的时候……至少大10岁”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是说明他们没有休息好。

B.文章虽短但内涵却非常深刻,旗帜鲜明地褒奖了那群“灰头土脸”的民办教师,批评了那伙“衣冠楚楚”的官员。

C.在剪裁上,作者注意了详与略、点与面的处理。

D.作者运用对照和铺垫手法,完成了“我”角色的转换,通过“我”的“转换”,揭示主题。

E.由“黑馒头”不禁令人想起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是相同的,暗示的社会问题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07年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调研考试 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馆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自谦退,每步行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宋庠兄弟见其文,自谓弗及,与为布衣交。

  举进士,礼部奏名第一。故事,殿廷唱第过三人,则首礼部选者,必越次抗声自陈,率得置上列。吴育、欧阳修号称耿介,亦从众。镇独不然,同列屡趣之,不为动。至第七十九人,乃从呼出应,退就列,无一言,廷中皆异之。自是旧风遂革。

  帝天性宽仁,言事者竞为激讦,至污人以帷箔不可明之事。镇独务引大体,非关朝廷安危,生民利疚,则阔略不言。陈执中为相,镇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镇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狱犴充斥,执中当任其咎。御史舍大责细,暴扬燕私,若用此为进退,是因一婢逐宰相,非所以明等级,辨堂陛。”识者韪之。

  举苏轼谏官,御史谢景温奏罢之;举孔文仲制科,文仲对策,论新法不便,罢归故官。镇皆力争之,不报。即上疏曰:“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谢事。臣言青苗不见听,一宜去;荐苏轼、孔文仲不见用,二宜去。李定避持服,遂不认母,坏人伦,逆天理,而欲以为御史,御史台为之罢陈荐,舍人院为之罢宋敏求、吕大临、苏颂,谏院为之罢胡宗愈。王韶上书肆意欺罔,以兴造边事,事败,则置而不问,反为之罪帅臣李师中。及御史一言苏轼,则下七路掎摭其过;孔文仲则遣之归任。以此二人况彼二人,事理孰是孰非,孰得孰失,其能逃圣鉴乎?言青苗有见效者,不过岁得什百万缗钱,缗钱什百万,非出于天,非出于地,非出于建议者之家,盖一出于民耳。民犹鱼也,财犹水也,养民而尽其财,譬犹养鱼而竭其水也。

  其后指安石用喜怒为赏罚,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臣知言入触大臣之怒,罪且不测。然臣职献替而无一言,则负陛下矣。”疏入,安石大怒,持其疏至手颤,自草制极诋之。以户部侍郎致仕,凡所得恩典,悉不与。镇表谢,略曰:“愿陛下集群议为耳目,以除壅蔽之奸,任老成为腹心,以养和平之福。”天下闻而壮之。安石虽诋之深切,人更以为荣。既退,苏轼往贺曰:“公虽退,而名益重矣!”镇愀然曰:“君子言听计从,消患于未萌,使天下阴受其赐,无智名,无勇功;吾独不得为此,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

  镇清白坦夷,遇人必以诚,恭俭慎默,口不言人过。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常欲继之以死,虽在万来前,无所屈。笃于行义,奏补(上报填补空缺)先族人而后子孙,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九十六》)

(1)

对下面各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子弟讲学傅:使

B.

故事,殿廷唱第过三人故事:先例、成法

C.

同列屡趣之,不为动趣:打趣、取笑

D.

识者是主之道:认为……正确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范镇“谦退”和“识大体”的一组是

[  ]

A.

①每步行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也

②宋库兄弟见其文,自谓弗及,与为布衣交

B.

①至第七十九人,乃随呼出应,退就列,元一言

②非关朝廷安危,生民利疚,则阔略不言

C.

①臣言不行,元颜复立于朝,请谢事

②安石虽诋之深切,人更以为荣

D.

①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

②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范镇认为宰相陈执中没有学问和能力,不适宜担任宰相。但当御史因陈执中的家人打死婷女而要求撤掉陈执中的宰相职务时,范镇却认为御史舍大责小,不应当以这件事为理由撤掉宰相的职务。

B.

范镇举荐苏轼担任谏宫,但御史谢景温上奏罢免了苏轼;推荐孔文仲制科,文仲又因批评新法不好而被罢免。对此,范镇据理力争,甚至以辞职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C.

范镇批评王安石凭自己的喜怒来赏罚人,并亲自替皇帝起草批文极力抨击王安石。王安石见到范镇的奏疏愤怒得手直发抖,虽然还让范镇担任户部侍郎的职务,但却把范镇应得的皇帝的恩典统统扣除。

D.

范镇为人清白坦诚,恭俭行义,从不随便谈论别人的过错,帮助邻里乡亲先人后己,谁家如果没有能力办理婚葬,他就帮他们操办。

机密启用前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成现代汉语。

(1)民犹鱼也,财犹水也,养民而尽其财,譬犹养鱼而竭其水也。

译文:________

(2)君子言听计从,消患于未萌,使天下阴受其赐,无智名,无勇功;吾独不得为此,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

译文: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高二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 2002年审查)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黑馒头

  一次,学校承担了一个偏远的山区的民办教师转公办的监考工作。考试的前一天下午,学校的操场上就陆陆续续来了许许多多的民办教师,他们显然是刚下长途汽车,一个个灰头土脸,疲惫不堪,身上穿着蓝或灰的皱巴巴的衣服,手里提着过时的人造革黑包,挽着裤腿,脚上穿着家做的布鞋。他们一到学校,先跑到自来水管前“咕嘟咕嘟”一阵猛灌,然后就到教学楼看自己的考场,看完后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地坐在操场上,从兜里取出干馒头吃了起来。

  晚上,教工们去操场散步,发现他们就躺在地上睡觉,身上什么也不盖。夏天倒不冷,只是蚊子太多,不知他们如何能睡得着。一个和大人散步的孩子突然大声地问父母,他们怎么不去住旅馆?一时所有的人像被什么击了一下都没了声音,只有睡在地上的人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在操场上回荡。

  第二天早上,这些人带着满身的尘土和一脸蚊虫叮咬的红疙瘩来到考场,坐在座位上睁着惺松的双眼连连打哈欠。查看准考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比填报的年龄至少大10岁。一个小时过去了,大部分人的卷子很多还是空白。渐渐地底下有了翻书说话的声音。这样的问题我是知道该怎么办的,可现在却迷茫起来了。就在这时,教室外的操场上,传来一阵汽车的鸣笛声,透过窗子看见几辆高级轿车正停在操场上,从车里依次走下了一个个衣冠楚楚、精神饱满的官员,说笑着向教学楼走来。不一会儿,校长就陪着这些人到各个考场视察来了。到了我们考场,校长低声对我说:他们是地区和县里的教育局长、副局长,来察看考场情况。我突然觉得这两部分人是那样的不协调,他们呆在一间教室里甚至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这部分人几十年在贫困山区教书,为了省钱晚上睡在地上,那部分人却坐着高级轿车来看他们,并且掌握着他们的命运。他们怎么会来自同一个地方呢?

  局长们看完了,又一溜烟儿地坐着小车走了。而教师们还得为他们的转正努力答题。一会儿,又有人做起了小动作,我把脸转向窗外。我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至今还在乡下的小学校当民办教师,而他教出来的学生却遍布全国。

  考试结束铃声响起了,他们一边交卷子,一边说着感激的话。一个约60岁的老教师,头发已谢顶,戴着高度近视眼镜,凑到我跟前说,咱是教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是没办法,年龄大了,脑子记不住东西了,眼看着就教不动了,临老还是个民办教师。他絮絮叨叨地说着,从提兜里掏出两个干馒头给我,不管我怎样推辞,他还是把馒头放下就走。那两个馒头在我家的窗台上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动,儿子说他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黑的馒头。他问我,怎么吃啊?

(1)

①对翻书声和讲话声“这样的问题我是知道该怎么办的,可现在却迷茫起来”,为什么“迷茫”?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后来,“我”还是“把脸转向窗外”,是什么促使“我”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一自然段对那群民办教师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是怎样看待那两个在窗台上“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人动”的“黑馒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查看准考证的时候……至少10岁”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是说明他们没有休息好。

B.

文章虽短但内涵却非常深刻,旗帜鲜明地褒奖了那群“灰头土脸”的民办教师,批评了那伙“衣冠楚楚”的官员。

C.

在剪裁上,作者注意了详与略、点与面的处理。

D.

作者运用对照和铺垫手法,完成了“我”角色的转换,通过“我”的“转换”,揭示主题。

E.

由“黑馒头”不禁令人想起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是相同的,暗示的社会问题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