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不少外国文史典故都已融入到汉文化中,请从下面所列典故中,任选三个并作简要解释。(6分)
① 黑马 ②缪斯 ③ 犹大 ④ 变色龙 ⑤ 橄榄枝 ⑥ 潘多拉 ⑦ 灰姑娘 ⑧ 葡萄是酸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
不少外国文史典故都已融入到汉文化中,请从下面所列典故中,任选三个并作简要解释。(6分)
① 黑马 ②缪斯 ③ 犹大 ④ 变色龙 ⑤ 橄榄枝 ⑥ 潘多拉 ⑦ 灰姑娘 ⑧ 葡萄是酸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倾听李叔同
哪怕是像温源宁那样的高手,让他来为李叔同白描一帧小像,恐怕也难下笔。
他是全能的才子。诗、书、画、印、乐、剧,他全包了。他又是感化力特强的艺术教育家。在人生的半途中,忽然来了个突变:脱下青衫披上缁衣,做了个苦行头陀。崇仰者看他头上显出圆光,是位活菩萨,不觉便五体投地!
圆光太虚幻,还是声音真实。李叔同的人生充满了不同凡响的声音。
这位乱世真人不过六十三年的一生中,前二十五年他可谓阅尽繁华,是浊世中的翩翩佳公子。清朝末年,他的故乡天津有位名妓杨翠喜。李叔同赠过她艳词一阕,其中有“痴魂消一捻,愿化穿花蝶”之句。此后,他奉母携眷移居上海,又同海上名花李苹香过从甚密。他赠李的诗中有云:“春归花落渺难寻。”
丰子恺说,他的恩师是第一个将西方古典音乐介绍到中国的人。那主要指的是他东渡扶桑“向西方艺术全面进攻”以后的贡献。但从下面这段“史中声”来看,他早就在弹钢琴了。
1905年,他的生母在上海病故。他扶柩返回天津老家为母开吊出殡。这场丧事极不平常,不但打破“外丧不进门”的老规矩,把灵柩抬进了老宅大门,而且是按西式做法办理的。除了致悼词(而非老式的孝子跪地念祭文),全家穿黑衣(老式该穿白衣)送葬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李叔同亲自奏钢琴,唱悼歌。
可以想见,在当时那琴声、歌声必定是惊世骇俗的。李叔同的生母是旧家庭中地位低微的小妾,李曾不止一次对人提起“生母很苦”,直到出家多年后他一想到母亲还有余哀。有一次听讲《地藏经》,他竟涕泗滂沱,难以自已。当年感怀母亲的身世,因而他采取了那样不寻常的行动,那场面,那乐声必定是悲壮的。
对于我们信奉无神论的凡人来说,李叔同是一位与历史(特别是中国音乐史)同在的音乐人。
他留下的作品中,完全是他原创的作品寥寥可数。绝大多数是他选曲配词的。奇妙的是,在这些选曲填词的歌曲中却有绝妙之作。有缘、有幸从其中找到了共鸣的爱好者会发现,它们也许比他的原创之作更加珍奇。
1906年发表的《隋堤柳》,连他的一位门人也曾误认为是他的原创。其实,是洋曲调与李叔同所撰词的巧妙的嫁接。试取其曲调单独唱奏,洋味颇浓。再看他自撰之词:“甚西风吹醒隋堤新柳,江山非旧,只见景依稀凄凉时候……杜鹃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泪伤秋瘦……”当然是文情并茂的一篇长短句,那风韵是传统的。但是,合而歌之,却声词契合,流美异常。更叫人叹赏的是,中国味消融了原曲中的洋味,似乎它本就是词作者的自度曲!
《涉江》又是一例。歌词取自汉代乐府《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今天的人们诵读此诗,仍可享受那两千年前的古朴风味。但如要用今天的音乐语言来表达诗中情味,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1940年我从丰子恺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认识了《涉江》,觉得那音乐不但符合而且强化了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尝到了一种古味的忧伤。好多年以后才知道是他妙选了一支英国民歌的曲调来配《涉江》,竟把那中西、古今的鸿沟填平了。
他出家后,夫人到西湖寻访,走了几处寺庙才找到,在店里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他便告别归寺。妻、友送他下了小船。船开行了,他没有回一下头。直到船与人埋入水云深处,他依然不反顾。夫人痛哭而归。
这是他老友黄炎培回忆亲眼所见所述。遥想那颇似《红楼梦》末回的一景,《送别》的歌声变得绝顶凄凉了!音乐是表情、传情的艺术。既然要斩断情缘,忘情,绝情,也就没有了音乐。于是我们多了一位得道的高僧,少了一位大音乐家!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李叔同是一个全能的才子,他在诗、书、画、印、乐、剧各方面都有所成就,但是他却转入佛门,做了个苦行头陀。 |
B.“圆光太虚幻,还是声音真实”中的“声音”指的是李叔同出家前发出的“声音”,这句话表明作者对李叔同出家持否定态度。 |
C.之所以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惊世骇俗”,是因为他的生母是旧家庭中身分低微的小妾,而他却打破老规矩,把灵柩抬进了老宅大门。 |
D.李叔同是一位与历史同在的音乐人,他的音乐作品中选曲配词的占了多数,而且质量很高,但他的原创之作却很少有佳作。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黑龙江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倾听李叔同
哪怕是像温源宁那样的高手,让他来为李叔同白描一帧小像,恐怕也难下笔。
他是全能的才子。诗、书、画、印、乐、剧,他全包了。他又是感化力特强的艺术教育家。在人生的半途中,忽然来了个突变:脱下青衫披上缁衣,做了个苦行头陀。崇仰者看他头上显出圆光,是位活菩萨,不觉便五体投地!
圆光太虚幻,还是声音真实。李叔同的人生充满了不同凡响的声音。
这位乱世真人不过六十三年的一生中,前二十五年他可谓阅尽繁华,是浊世中的翩翩佳公子。清朝末年,他的故乡天津有位名妓杨翠喜。李叔同赠过她艳词一阕,其中有“痴魂消一捻,愿化穿花蝶”之句。此后,他奉母携眷移居上海,又同海上名花李苹香过从甚密。他赠李的诗中有云:“春归花落渺难寻。”
丰子恺说,他的恩师是第一个将西方古典音乐介绍到中国的人。那主要指的是他东渡扶桑“向西方艺术全面进攻”以后的贡献。但从下面这段“史中声”来看,他早就在弹钢琴了。
1905年,他的生母在上海病故。他扶柩返回天津老家为母开吊出殡。这场丧事极不平常,不但打破“外丧不进门”的老规矩,把灵柩抬进了老宅大门,而且是按西式做法办理的。除了致悼词(而非老式的孝子跪地念祭文),全家穿黑衣(老式该穿白衣)送葬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李叔同亲自奏钢琴,唱悼歌。
可以想见,在当时那琴声、歌声必定是惊世骇俗的。李叔同的生母是旧家庭中地位低微的小妾,李曾不止一次对人提起“生母很苦”,直到出家多年后他一想到母亲还有余哀。有一次听讲《地藏经》,他竟涕泗滂沱,难以自已。当年感怀母亲的身世,因而他采取了那样不寻常的行动,那场面,那乐声必定是悲壮的。
对于我们信奉无神论的凡人来说,李叔同是一位与历史(特别是中国音乐史)同在的音乐人。
他留下的作品中,完全是他原创的作品寥寥可数。绝大多数是他选曲配词的。奇妙的是,在这些选曲填词的歌曲中却有绝妙之作。有缘、有幸从其中找到了共鸣的爱好者会发现,它们也许比他的原创之作更加珍奇。
1906年发表的《隋堤柳》,连他的一位门人也曾误认为是他的原创。其实,是洋曲调与李叔同所撰词的巧妙的嫁接。试取其曲调单独唱奏,洋味颇浓。再看他自撰之词:“甚西风吹醒隋堤新柳,江山非旧,只见景依稀凄凉时候……杜鹃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泪伤秋瘦……”当然是文情并茂的一篇长短句,那风韵是传统的。但是,合而歌之,却声词契合,流美异常。更叫人叹赏的是,中国味消融了原曲中的洋味,似乎它本就是词作者的自度曲!
《涉江》又是一例。歌词取自汉代乐府《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今天的人们诵读此诗,仍可享受那两千年前的古朴风味。但如要用今天的音乐语言来表达诗中情味,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1940年我从丰子恺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认识了《涉江》,觉得那音乐不但符合而且强化了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尝到了一种古味的忧伤。好多年以后才知道是他妙选了一支英国民歌的曲调来配《涉江》,竟把那中西、古今的鸿沟填平了。
他出家后,夫人到西湖寻访,走了几处寺庙才找到,在店里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他便告别归寺。妻、友送他下了小船。船开行了,他没有回一下头。直到船与人埋入水云深处,他依然不反顾。夫人痛哭而归。
这是他老友黄炎培回忆亲眼所见所述。遥想那颇似《红楼梦》末回的一景,《送别》的歌声变得绝顶凄凉了!音乐是表情、传情的艺术。既然要斩断情缘,忘情,绝情,也就没有了音乐。于是我们多了一位得道的高僧,少了一位大音乐家!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李叔同是一个全能的才子,他在诗、书、画、印、乐、剧各方面都有所成就,但是他却转入佛门,做了个苦行头陀。
B.“圆光太虚幻,还是声音真实”中的“声音”指的是李叔同出家前发出的“声音”,这句话表明作者对李叔同出家持否定态度。
C.之所以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惊世骇俗”,是因为他的生母是旧家庭中身分低微的小妾,而他却打破老规矩,把灵柩抬进了老宅大门。
D.李叔同是一位与历史同在的音乐人,他的音乐作品中选曲配词的占了多数,而且质量很高,但他的原创之作却很少有佳作。
E.“直到船与人埋入水云深处,他依然不反顾”,既写出了分离场面的凄凉,也写出了李叔同斩断尘世情缘的决绝。
(2)结合文本回答:文中画线部分有什么作用?(6分)
(3)李叔同是个全能才子,请结合文简要概括他在音乐上的才能。(6分)
(4)李叔同在音乐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他却“斩断情缘,忘情,绝情”,“脱下青衫
披上缁衣裳,做了个苦行头陀”。请你谈谈对于李叔同此举的看法。(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2012学年四川省泸州高级教育培训学校高一3月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2分)
高高青冈树
徐乘
林公故迹何处寻?惠远城内草深深。
巍魏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戍卒情?
①1841年6月8日,一道圣旨下来,把禁烟抗英的林则徐“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此辰此际,林则徐心情沉痛悲壮:“荷戈戍卒一老兵,愧说楼船练水军。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②事隔百余年,我来到惠远,已找不到宽巷中林则徐住过的房屋。只有破败不堪的将军府,以及门前一死三生的古榆,似乎没有忘掉那位荷戈戍卒的老兵,不厌其烦地向我诉说他的轶事和遭遇。
③据说他旅途劳顿,沿途冰雪满地,寒风刺骨,加上水土不服,到惠远后病情加剧,但仍然关心国家安危。他致力研究伊犁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认识到屯田戍边对加强边疆经济力量、防备外敌入侵的重大作用。他不顾年老力衰,向伊犁将军布彦泰主动提出经办阿齐乌苏垦地的要求,组织群众,拓宽加深渠道,兴建龙口新渠,引来哈什河水,实得垦地近二十万亩。即使对他存有偏见的道光皇帝,到此处也不得不赞赏他的办事干练,传旨要他赴南疆实地查勘,奏明情况,开垦荒地。林则徐从此离开伊犁,荒迹长驱回鹘马,遍历戈壁三万里,开始对南疆八城进行查勘。
④数百年风沙冰雪,早已湮没林氏留在伊犁的足迹,唯有他在伊犁将军府亲手栽植的一株株青冈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他所以独爱这种树,可能因为这古老树种,酷似一个多难兴邦的民族。它高大魁梧,犹如顶天立地的好汉;它巨伞般的树冠,似壮士博大的胸怀;它的花朵比不上玫瑰娇艳,却散发着阵阵清香。它有旺盛的生命力,不畏沙漠干热炙人,树叶失水,照样轻盈起舞。隆冬霜刀雪剑,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环境,不能制服它。它对地域从不挑肥拣瘦,河滩、山谷、山坡,随遇而安,都能生长。把它“发配”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安家落户,生根开花结果。即使刀锯斧钺把它拦腰砍断,树桩四周还会长出次生幼苗,势如箭竹,蓬勃挺刺,不可阻遏。
⑤鸦片战争后,“罪臣”林则徐历尽坎坷。他感到迷惘,发出“青史凭谁论是非”的感慨。其实公道自在人心,是非难逃典论。不但东南沿海人民,而且大西北群众,也都理解他、同情他、怀念他、敬佩他,铭记他造福人民的功绩。他离开伊犁之后,手栽的青冈树,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精心培育照料——松土施肥灌水。经历一千多个寒暑,现在这些青冈树已干高围粗、亭亭如盖,年年结下累累硕果。尽管当地百姓“宁送一壶酒,不给一桶水”,戍卒战士还是节约用水,把这些果实种子育成新苗,让它们年年岁岁世世代代扎根边陲。各族军民爱树成风,不仅是为了绿化雪山沙丘,而且想借此寄托情思,表达他们对一代英雄的敬仰爱戴,表达他们弘扬民族精神的决心。
⑥我驱车别伊犁将军府,已是深夜十一点了。大西北初夏之夜,幽静,清新,凉爽,晴空飘浮数朵白云。明月在树梢露脸,冉冉上升,为一片广袤的土地洒满银辉。天山融雪,水流在渠道中急奔,忽明忽灭。青冈树叶,此刻在飒飒夜风中闪发点点银光。忽然我听到远处隐约传来维吾尔族少女的歌声:“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她们似乎在歌颂这位坚强不屈的民族英雄,歌颂他抗击外敌,蒙冤受屈发配新疆后造福西北人民,在边陲建立的不朽的丰功伟绩。
【小题1】怎样理解第⑤自然段“公道自在人心,是非难逃典论”在文中的含义?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开篇诗说“巍巍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戍卒情”。通观全文,作者赞颂了“荷戈戍卒”林则徐的哪些“情”?(6分)
【小题3】作者在第④段中描写了青冈树的哪些特点,赋予了它怎样的象征意义?(6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有人说应该删掉,有人说不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并谈谈你的看法。(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所谓先秦,一般均指春秋战国而言。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就思想、文艺领域来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
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来由仍应追溯到先秦孔学。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子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线索。这条线索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孔子关于“三年之丧”(《论语·阳货》)的论述,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把一种没有多少道理可讲的礼仪制度予以实践理性的心理学的解释,从而也就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之中。
与“礼”被重新解释为“仁”、为“仁政”、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样,“乐”也被重新作了一系列实践理性的规定和解释,使它从原始巫术歌舞中解放出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上》)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而是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便达到了最高峰。而《乐记》一书也就成了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乐本》)可见,《乐记》总结提出的便不只是音乐理论而已,而是以音乐为代表关于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把音乐以及各种艺术与官能和情感紧相联系,而这种情感感染和陶冶又是与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状态紧相关联的。
正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强调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满足。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原则和艺术特征,都无不可以追溯到先秦理性精神。
——节选《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先秦理性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并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 |
B.它是贯穿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主体,以道家思想为补充。 |
C.这种理性主义,不仅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之中,也作抽象的思考。 |
D.这种实践理性主义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 |
A.孔子关于“三年之丧”的论述中,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 |
B.“乐”和“礼”一样,都被儒家重新作了一系列实践理性的规定和解释,从原始巫术歌舞中被解放出来。 |
C.这种理性实践主义,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使情感导向抒发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 |
D.只要对礼仪制度赋予心理学的解释,就一定能把外在强制性的规范,改变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 |
A.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便达到了最高峰。而《乐记》成了中国古代最早最专门的美学文献。 |
B.《乐记》总结提出的不只是音乐理论而已,而是以音乐为代表关于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 |
C.从乐的记载看,因为与现实政治有关,所以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而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 |
D.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更多强调的是情理结合。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朱仁民:“潘天寿的后人”
毋庸置疑,现实中的画家,大部分是画匠,能成为艺术家的很少。而像朱仁民这样能将心灵生态、艺术生态和自然生态交融的艺术家则少而更少。在徒具形式、缺乏内函已成为当下中国画作品症结的今天,2002年,他为央视开年大戏《天下粮仓》绘制的贯穿全剧的主题绘画《千里饿殍图》之所以令人震撼,被权威艺术评论家誉为“近代史上的以书法入画的中国人物画最经典作品”,我们想,这决不仅仅因其风格和技巧如同天启般的豪放表达,不仅仅因其直接而强悍的大视觉、大手笔、大功力,还因为这幅长卷有一种大情怀、大仁义潜伏着,流动着,让我们不禁对当下中国画的症结产生真挚而深刻的反省。
而就胸怀和气魄论,朱仁民一如其外祖父潘天寿。潘天寿擅作大画,朱仁民精于长卷,他能凭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精湛的笔墨、造型功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风情因景而来,思绪随卷而去,若大江奔流,直泻而出。他或许是艺术家中能籍书法入画而不遣用任何底稿照片,并且在创作时落笔无悔就将成千上万人物、舟楫、建筑、山水在百米长卷上一气呵成,而没有任何挖补的极少数艺术家之一。
作为艺术家,艺术是重要的,但比艺术更重要的是做人。年逾六十的朱仁民,总想用温暖的心和乌托邦式的浪漫情怀安慰烦躁不宁的时代,给物欲横流的世界来一个全然不同的提醒和诠释。他至今仍苦行僧般常以饼干充饥,每天都脑体并用,工作15个小时以上……虽然他的探索和创造原本也是性情使然,但他的劳动质量与数量,特别是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令人惊叹。
“10多年前,仁民今天赚一点塑一个罗汉,明天又赚一点,再塑一个罗汉,他自己一个人,没人帮他忙。现在,他也老了……”老母心疼地说。倔强的朱仁民无意间也流露出无奈的感叹:“我已经感到力不可支,不是体力,是心!”
采访中,我们感受到朱仁民因梦比回忆多而更加活跃和不安的灵魂。我们不敢想象,一种饱受世俗挤压的痛苦,难以寻觅、专注于自己所真正热爱的艺术的焦灼,这两者会不会有一天合并在一起,轻而易举地毁灭、葬送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向世界展示中国软实力的今天,我们是否能给朱仁民这样一辈子专注于生态、全身心奉献给公益文化产业的体制外的艺术家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怀?
让我们多少还有点欣慰的是,朱仁民无须等到三五十年后,今天,已有人如他所说,“向大国文化敬礼!”
瑞典哥德堡号全体海员面对莲花岛,给朱仁民留言:“您就像一座大山,立在我们瑞典人面前!”
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威林伯格在考察莲花岛后评价道:“我第一次看到,从资本投入到规划、建筑、室内、雕塑制作全由一位艺术家独立完成的大地作品,令人难以置信,朱仁民的人文精神、艺术才华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是我们的楷模榜样。”
在国际湿地论坛上,对朱仁民的作品——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代表李朗先生说:“震撼!五体投地!”
意大利国家电视台资深评论家玛丽娜·比契,在《欧华时报》上长篇撰文告诉意大利人:“朱仁民是中国的米开朗基罗!”
面对朱仁民的艺术作品,韩国纪录片协会主席郑秀雄在拍摄后感慨地说:“这是世界上文化人几乎没有可能做到的行为。”
“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民族虚无主义和反传统思想充斥的背景之下,潘天寿对中国画传统的捍卫和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这是潘天寿大师含冤去世后,历史给予老人的崇高评价。
“不是我高了,是时代的潮水降下去了!”朱仁民谦虚地自我评价。
人无法选择历史。但历史会选择故人。百年后,我们不知道历史还会给大师的外孙——朱仁民,一个怎样的评价。
(选自2010年4月9日《光明日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赏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 )
A.在作者看来“画家”和“艺术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那些有“徒具形式、缺乏内涵”的作品的“画家”至多算是“画匠”。
B.作者把朱仁民放在当今画家群体的背景中去看,以突出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因为他是唯一将心灵生态、艺术生态和自然生态交融的艺术家。
C.“朱仁民一如其外祖父潘天寿”,这是对朱仁民的高度评价,热情赞赏其卓著的艺术功力、博大的艺术情怀、撼人魂魄的艺术成就。
D.“作为艺术家,艺术是重要的,但比艺术更重要的是做人”,在文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将文章的思路转入重点写其为人上来。
E.他的探索和创造原本也是性情使然,这不足赞赏;但他的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着实令人惊叹。
《千里饿殍图》被誉为“近代史上的以书法入画的中国人物画最经典作品”,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
“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中的“劳动精神”和“高贵灵魂”分别指什么?
有人问及朱仁民对他自己的艺术作品有何评价,他回答:“我想再有个三五十年吧,子孙们会在我所有作品面前,作一深深的道歉和崇高的敬礼!”对此,你是如何理解和评价的?联系本文,探究作答。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25分)
朱仁民:“潘天寿的后人”
毋庸置疑,现实中的画家,大部分是画匠,能成为艺术家的很少。而像朱仁民这样能将心灵生态、艺术生态和自然生态交融的艺术家则少而更少。在徒具形式、缺乏内函已成为当下中国画作品症结的今天,2002年,他为央视开年大戏《天下粮仓》绘制的贯穿全剧的主题绘画《千里饿殍图》之所以令人震撼,被权威艺术评论家誉为“近代史上的以书法入画的中国人物画最经典作品”,我们想,这决不仅仅因其风格和技巧如同天启般的豪放表达,不仅仅因其直接而强悍的大视觉、大手笔、大功力,还因为这幅长卷有一种大情怀、大仁义潜伏着,流动着,让我们不禁对当下中国画的症结产生真挚而深刻的反省。
而就胸怀和气魄论,朱仁民一如其外祖父潘天寿。潘天寿擅作大画,朱仁民精于长卷,他能凭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精湛的笔墨、造型功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风情因景而来,思绪随卷而去,若大江奔流,直泻而出。他或许是艺术家中能籍书法入画而不遣用任何底稿照片,并且在创作时落笔无悔就将成千上万人物、舟楫、建筑、山水在百米长卷上一气呵成,而没有任何挖补的极少数艺术家之一。
作为艺术家,艺术是重要的,但比艺术更重要的是做人。年逾六十的朱仁民,总想用温暖的心和乌托邦式的浪漫情怀安慰烦躁不宁的时代,给物欲横流的世界来一个全然不同的提醒和诠释。他至今仍苦行僧般常以饼干充饥,每天都脑体并用,工作15个小时以上……虽然他的探索和创造原本也是性情使然,但他的劳动质量与数量,特别是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令人惊叹。
“10多年前,仁民今天赚一点塑一个罗汉,明天又赚一点,再塑一个罗汉,他自己一个人,没人帮他忙。现在,他也老了……”老母心疼地说。倔强的朱仁民无意间也流露出无奈的感叹:“我已经感到力不可支,不是体力,是心!”
采访中,我们感受到朱仁民因梦比回忆多而更加活跃和不安的灵魂。我们不敢想象,一种饱受世俗挤压的痛苦,难以寻觅、专注于自己所真正热爱的艺术的焦灼,这两者会不会有一天合并在一起,轻而易举地毁灭、葬送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向世界展示中国软实力的今天,我们是否能给朱仁民这样一辈子专注于生态、全身心奉献给公益文化产业的体制外的艺术家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怀?
让我们多少还有点欣慰的是,朱仁民无须等到三五十年后,今天,已有人如他所说,“向大国文化敬礼!”
瑞典哥德堡号全体海员面对莲花岛,给朱仁民留言:“您就像一座大山,立在我们瑞典人面前!”
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威林伯格在考察莲花岛后评价道:“我第一次看到,从资本投入到规划、建筑、室内、雕塑制作全由一位艺术家独立完成的大地作品,令人难以置信,朱仁民的人文精神、艺术才华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是我们的楷模榜样。”
在国际湿地论坛上,对朱仁民的作品——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代表李朗先生说:“震撼!五体投地!”
意大利国家电视台资深评论家玛丽娜·比契,在《欧华时报》上长篇撰文告诉意大利人:“朱仁民是中国的米开朗基罗!”
面对朱仁民的艺术作品,韩国纪录片协会主席郑秀雄在拍摄后感慨地说:“这是世界上文化人几乎没有可能做到的行为。”
“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民族虚无主义和反传统思想充斥的背景之下,潘天寿对中国画传统的捍卫和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这是潘天寿大师含冤去世后,历史给予老人的崇高评价。
“不是我高了,是时代的潮水降下去了!”朱仁民谦虚地自我评价。
人无法选择历史。但历史会选择故人。百年后,我们不知道历史还会给大师的外孙——朱仁民,一个怎样的评价。
(选自2010年4月9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赏析,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 )
A.在作者看来“画家”和“艺术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那些有“徒具形式、缺乏内涵”的作品的“画家”至多算是“画匠”。
B.作者把朱仁民放在当今画家群体的背景中去看,以突出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因为他是唯一将心灵生态、艺术生态和自然生态交融的艺术家。
C.“朱仁民一如其外祖父潘天寿”,这是对朱仁民的高度评价,热情赞赏其卓著的艺术功力、博大的艺术情怀、撼人魂魄的艺术成就。
D.“作为艺术家,艺术是重要的,但比艺术更重要的是做人”,在文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将文章的思路转入重点写其为人上来。
E.他的探索和创造原本也是性情使然,这不足赞赏;但他的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着实令人惊叹。
2.《千里饿殍图》被誉为“近代史上的以书法入画的中国人物画最经典作品”,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6分)
3.“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中的“劳动精神”和“高贵灵魂”分别指什么?(6分)
4.有人问及朱仁民对他自己的艺术作品有何评价,他回答:“我想再有个三五十年吧,子孙们会在我所有作品面前,作一深深的道歉和崇高的敬礼!”对此,你是如何理解和评价的?联系本文,探究作答。(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朱仁民:“潘天寿的后人”
毋庸置疑,现实中的画家,大部分是画匠,能成为艺术家的很少。而像朱仁民这样能将心灵生态、艺术生态和自然生态交融的艺术家则少而更少。在徒具形式、缺乏内涵已成为当下中国画作品症结的今天,2002年,他为央视开年大戏《天下粮仓》绘制的贯穿全剧的主题绘画《千里饿殍图》之所以令人震撼,被权威艺术评论家誉为“近代史上的以书法入画的中国人物画最经典作品”,我们想,这决不仅仅因其风格和技巧如同天启般的豪放表达,不仅仅因其直接而强悍的大视觉、大手笔、大功力,还因为这幅长卷有一种大情怀、大仁义潜伏着,流动着,让我们不禁对当下中国画的症结产生真挚而深刻的反省。
而就胸怀和气魄论,朱仁民一如其外祖父潘天寿。潘天寿擅作大画,朱仁民精于长卷,他能凭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精湛的笔墨、造型功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风情因景而来,思绪随卷而去,若大江奔流,直泻而出。他或许是艺术家中能籍书法入画而不遣用任何底稿照片,并且在创作时落笔无悔就将成千上万人物、舟楫、建筑、山水在百米长卷上一气呵成,而没有任何挖补的极少数艺术家之一。
作为艺术家,艺术是重要的,但比艺术更重要的是做人。年逾六十的朱仁民,总想用温暖的心和乌托邦式的浪漫情怀安慰烦躁不宁的时代,给物欲横流的世界来一个全然不同的提醒和诠释。他至今仍苦行僧般常以饼干充饥,每天都脑体并用,工作15个小时以上……虽然他的探索和创造原本也是性情使然,但他的劳动质量与数量,特别是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令人惊叹。
“10多年前,仁民今天赚一点塑一个罗汉,明天又赚一点,再塑一个罗汉,他自己一个人,没人帮他忙。现在,他也老了……”老母心疼地说。倔强的朱仁民无意间也流露出无奈的感叹:“我已经感到力不可支,不是体力,是心!”
采访中,我们感受到朱仁民因梦比回忆多而更加活跃和不安的灵魂。我们不敢想象,一种饱受世俗挤压的痛苦,难以寻觅、专注于自己所真正热爱的艺术的焦灼,这两者会不会有一天合并在一起,轻而易举地毁灭、葬送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向世界展示中国软实力的今天,我们是否能给朱仁民这样一辈子专注于生态、全身心奉献给公益文化产业的体制外的艺术家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怀?
让我们多少还有点欣慰的是,朱仁民无须等到三五十年后,今天,已有人如他所说,“向大国文化敬礼!”
瑞典哥德堡号全体海员面对莲花岛,给朱仁民留言:“您就像一座大山,立在我们瑞典人面前!”
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威林伯格在考察莲花岛后评价道:“我第一次看到,从资本投入到规划、建筑、室内、雕塑制作全由一位艺术家独立完成的大地作品,令人难以置信,朱仁民的人文精神、艺术才华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是我们的楷模榜样。”
在国际湿地论坛上,对朱仁民的作品——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代表李朗先生说:“震撼!五体投地!”
意大利国家电视台资深评论家玛丽娜·比契,在《欧华时报》上长篇撰文告诉意大利人:“朱仁民是中国的米开朗基罗!”
面对朱仁民的艺术作品,韩国纪录片协会主席郑秀雄在拍摄后感慨地说:“这是世界上文化人几乎没有可能做到的行为。”
“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民族虚无主义和反传统思想充斥的背景之下,潘天寿对中国画传统的捍卫和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这是潘天寿大师含冤去世后,历史给予老人的崇高评价。
“不是我高了,是时代的潮水降下去了!”朱仁民谦虚地自我评价。
人无法选择历史。但历史会选择故人。百年后,我们不知道历史还会给大师的外孙——朱仁民,一个怎样的评价。
(选自2010年4月9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赏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 )
A.在作者看来“画家”和“艺术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那些有“徒具形式、缺乏内涵”的作品的“画家”至多算是“画匠”。
B.作者把朱仁民放在当今画家群体的背景中去看,以突出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因为他是唯一将心灵生态、艺术生态和自然生态交融的艺术家。
C.“朱仁民一如其外祖父潘天寿”,这是对朱仁民的高度评价,热情赞赏其卓著的艺术功力、博大的艺术情怀、撼人魂魄的艺术成就。
D.“作为艺术家,艺术是重要的,但比艺术更重要的是做人”,在文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将文章的思路转入重点写其为人上来。
E.他的探索和创造原本也是性情使然,这不足赞赏;但他的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着实令人惊叹。
(2)《千里饿殍图》被誉为“近代史上的以书法入画的中国人物画最经典作品”,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
(3)“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中的“劳动精神”和“高贵灵魂”分别指什么?
(4)有人问及朱仁民对他自己的艺术作品有何评价,他回答:“我想再有个三五十年吧,子孙们会在我所有作品面前,作一深深的道歉和崇高的敬礼!”对此,你是如何理解和评价的?联系本文,探究作答。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碧云寺的秋色
钟敬文
①北京香山的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它里面有不少殿塔、亭坊,有许多形态生动的造像。同时,它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人工种植的和野生的树木也相当繁密。如果登上金刚宝座塔的高台向四周望去,就会觉得这里正是一片久历年代的丛林,而殿堂、牌坊等,不过是点缀在苍翠的林子里的一些建筑物罢了。
②我是旧历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那时候山上的气温自然已经比城里的来得低些。可是,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③秋色正在怀孕呢。
④到了近日,情景就突然改变了。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而且它来得那么神速,正像我们新中国各方面前进的步子一样。
⑤我模糊的季节感被惊醒过来了。
⑥在那些树木里变化最分明的,首先要算爬山虎。碧云寺里,在这个院子,在那个院子,在石山上,在墙壁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它那蔓延的枝条和桃形及笔架形的叶子。前些时,这种叶子变了颜色的,还只限于某些院子里。现在,不论这里那里的,都在急速地换上了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它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
⑦叫我最难忘情的,是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的那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它的年龄自然没有大槐树那么老大,可是,从它粗大的根干看来,也决不是怎样年轻了。它的枝条从槐树的老干上向上爬,到了分杈的地方,那些枝条也分头跟着枝桠爬了上去,一直爬到它们的末梢。它的叶子繁密而又肥大(有些简直大过了我们的手掌),密密地缀满了槐树的那些枝桠。平常的时候,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因为彼此形态上尽管不同,颜色却是一样的。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的叶子,有一些也渐渐变成黄色,可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那株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非常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来。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人们从下面向上望去,每片叶子都好像是透明的。它把大槐树也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⑧像这样地显明而急速地变化着颜色的,除了爬山虎,当然还有别的树木。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前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它的许多叶子也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⑨碧云寺的附近,特别是右边和后面的山地上,那些柿子树和别的许多树木……我们就近望去,更是丹黄满眼了。
⑩我们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悲秋”,是我们古诗歌传统上一个最常用的名词。引起诗人们伤感的自然现象,当然不是单纯的,草木的变色和零落,却可以说是当中有力的一种。我们知道,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
11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可以说是叫人感到愉快的一段时光。在农业经济上,秋天是收成的季节;在气候上,在一般自然景色上,秋天也是很可爱的(这,你只要把它去跟接着来的冬天比一比就得了)。古人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12就说在古代,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或诗人们的一切作品,对于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是唉声叹气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固然是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美丽的。“扁舟一叶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那种江南秋色,不正是带着羡慕的神气吗?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都不是像“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样饱含着哀伤情调的。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
13我不是什么老北京。可是,凭我这些年来的经验,我敢大胆地说,秋天是北京最可爱的一个季节,尽管我们还嫌它的日子短了些。当这房子里火炉还没生火,气候凉爽可是并不寒冷的时候,观览香山一带(包含碧云寺在内)自然的丰富色彩,正是北京市民和远方游客一种难得的眼福。让古代那些别有怀抱的伤心人,去对叶子叹息或掉泪吧!我们却要在这种红、黄、赤、绿的自然色彩的展览中,作一个纵情的、会心的鉴赏家!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散文杂文卷》,有删改)
第③段“秋色正在怀孕呢”一句好在哪里?
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有人说第12段画线句不通,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
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碧云寺的建筑不过是在点缀一片久历年代的苍翠的丛林。
B.第⑦段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爬山虎的多彩来突出大槐树的美丽可爱。
C.第⑨段承上启下,由对碧云寺秋色的描绘过渡到对古人悲秋的议论。
D.文章描摹秋色的变化,细腻而又精致,展现了一幅色彩纷呈的图画。
E.作者引用古人诗句,是为了说明“现在”不再像“过去”那样悲秋。
F.文章融叙述、描写、议论、引用于一炉,语言典雅凝重,庄谐相间。
综观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什么景物?为什么这么写?
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在后半部分插入了有关“古人悲秋”的议论,但用意却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评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