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①坡度大于25°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②大规模改良现有草原发展林木生产、③在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大面积植树造林、④把用材林的采伐量控制在生长量之下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活题巧解巧练·高考地理(第二轮) 题型:022
读我国北方某区域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近年来,造成该海域渔业资源大量减少的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
(2)要使渔业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等。
(3)该海域近十几年来含氧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可能观测到的现象有________。
(4)若图中河流上游流经的山区植被状况较差,且地表土石松散,在多雨季节。该山区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有
[ ]
A.火山 |
B.地震 |
C.泥石流 |
D.滑坡 |
(5)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该山区应采取的合理的针对性措施有
[ ]
A.禁止刨草毁林,杜绝滥垦
B.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
C.挖沟开渠,进行合理灌溉
D.引进耐碱作物品种,改良盐碱化土地
E.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F.采用机械化耕作,禁用化肥、农药
G.退耕还林还草,农林牧综合治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届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综合题
读“我国部分地区图”,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图示地区甲、乙河流域“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水多、水少”指旱涝灾害频繁,“水脏、水浑”则与污染和水土流失密切相关。
材料二:据统计,图中A省现已有水土流失面积达2.64万平方千米,占该省总面积的19%,主要集中在A省西部和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现象普遍。据不完全统计,A省现有坡耕地814万亩,其中坡度在25°以上的有178万亩。
1.A省为我国粮食生产大省,其南部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属于___________,简述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2.甲、乙河流域是我国旱涝灾害的多发地区。试分析甲、乙两河流域易发生旱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
3.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现状多是人多地少,生活贫困。从生态建设角度看,应采取哪些措施遏止水土流失的加剧?
4.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地区脱贫致富?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读“我国部分地区图”,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近年来,图示地区甲、乙河流域“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水多、水少”指旱涝灾害频繁,“水脏、水浑”则与污染和水土流失密切相关。
据统计,图中A省现已有水土流失面积达2.64万平方千米,占该省总面积的19%,主要集中在A省西部和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现象普遍。据不完全统计,A省现有坡耕地814万亩,其中坡度在25°以上的有178万亩。
(1)A省为我国粮食生产大省,其南部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属于___________,简述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2)甲、乙河流域是我国旱涝灾害的多发地区。试分析甲、乙两河流域易发生旱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
(3)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现状多是人多地少,生活贫困。从生态建设角度看,应采取哪些措施遏止水土流失的加剧?
(4)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地区脱贫致富?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综合题
读“我国部分地区图”,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图示地区甲、乙河流域“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水多、水少”指旱涝灾害频繁,“水脏、水浑”则与污染和水土流失密切相关。
材料二:据统计,图中A省现已有水土流失面积达2.64万平方千米,占该省总面积的19%,主要集中在A省西部和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现象普遍。据不完全统计,A省现有坡耕地814万亩,其中坡度在25°以上的有178万亩。
【小题1】A省为我国粮食生产大省,其南部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属于___________,简述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小题2】甲、乙河流域是我国旱涝灾害的多发地区。试分析甲、乙两河流域易发生旱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
【小题3】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现状多是人多地少,生活贫困。从生态建设角度看,应采取哪些措施遏止水土流失的加剧?
【小题4】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地区脱贫致富?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