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总人口及城乡人口统计图,回答1~3题。 |
1、甲、乙两种图例分别表示我国的 |
A、总人口和农村人口 B、总人口和城市人口 C、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 D、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乡村人口增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城乡人口出生率不同 B、城乡人口死亡率不同 C、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 D、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 |
3、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内在驱动力是 |
A、户籍制度 B、城乡差异 C、自然环境 D、交通运输 |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397亿,超过60岁的老年人为1.776亿,约占总人口的13.26%,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未来五年将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
材料二:右上图为我国每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则出现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漫画“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
(1)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存在人口老龄化和 问题。(1分)
(2)读材料一,分析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将产生哪些问题?(3分)
(3)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问题,有的专家提出应放宽生育控制、实行二胎化政策,对此,你是否赞成?理由是什么?(2分)
(4)材料三中“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可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5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2分)
材料1: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94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13万人,死亡率为6.93%。;自然增长率为5.1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
2007年我国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标 | 年末数(万人) | 比重(%) |
全国总人口 其中:城镇 乡村 其中:男性 女性 其中:O~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 其中:65岁及以上 | 132129 59379 72750 68048 64081 25660 91129 15340 10636 | 100.0 44.9 55.1 51.5 48.5 19.4 69.0 11.6 8.1 |
材料2: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
材料3: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图(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l)材料1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__型,我国人口今后将维持______趋势,在此过程中将先后迎来______、______、______等三大高峰。(5分)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计2015年前后,我国达到“人日红利”高峰,“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是________。(2分)
(3)下列不符合我国的人口结构特点的是(l分)()
A.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B.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
C.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重失衡,存在一定社会隐患
D.城乡人口比重基本持平,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4)材料3反映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何变化特点?谈谈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后果。(4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专项题 题型:材料分析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30分)
材料1: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远郊区甚至是郊区以外的农村和小城镇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伴随着城市文化和产业的外移,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中心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2: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在
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________ 。(6分)
(2)由材料2中图甲和图乙信息,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 ,水平 ,发展中国家比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 ,水平 ,目前城市化速度加快,甚至超过发达国家。(8分)
(3)在城市化过程中使中国城市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包括:_______污染、_________污染、
_______污染、________ 污染等。(8分)
(4)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 (多项选择题)(2分)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加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5)在城市化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30分)
材料1: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远郊区甚至是郊区以外的农村和小城镇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伴随着城市文化和产业的外移,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中心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2: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在
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________ 。(6分)
(2)由材料2中图甲和图乙信息,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 ,水平 ,发展中国家比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 ,水平 ,目前城市化速度加快,甚至超过发达国家。(8分)
(3)在城市化过程中使中国城市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包括:_______污染、_________污染、
_______污染、________ 污染等。(8分)
(4)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 (多项选择题)(2分)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加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5)在城市化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 286万增加到 1 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山东省城市化、工业化统计图
(1)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2分)
(2)从材料和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2分)
(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项即可)(2分)
(4)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4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0分)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 286万增加到 1 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山东省城市化、工业化统计图
(1)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2分)
(2)从材料和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2分)
(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项即可)(2分)
(4)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4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读图和表格,完成
2003年中国“新三大地带”的基本情况(资料来源:2004年国家统计年鉴)
地带 | 面积 比重() | 人口 比重() | 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 |
东北及东部沿海 | 17.8 | 42.9 | 63.6 | 15936 |
中部及近西部 | 32.6 | 53.1 | 33.0 | 6680 |
远西部 | 49.8 | 4.0 | 3.4 | 9168 |
我国西部地带今后经济发展应注重的问题是
A.有步骤地重点治理和开发大江大河、能源、矿产等资源
B.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C.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
D.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草,因地制宜的退耕还林还草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0103 期中题 题型:单选题
[ ]
[ ]
[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