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包括珠江流域的9+2(即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海南、香港、澳门)的部分或全部地区,正逐步形成我国南部地区的又一重大的经济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据此回答1~2题 |
1、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适宜发展热带特色经济的省区是:①云南、②贵州、③广西、④海南、⑤湖南、⑥广东 |
A、①④ B、④⑤ C、①⑤ D、②⑥ |
2、为促进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行的措施有 |
A、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整个经济区范围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完善交通网,构建内陆省份的出海通道 C、均衡分布经济区内的产业和人口 D、珠江三角洲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只向西部转移 |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同步题 题型:双选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见下图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示意图
资料二:见下表
表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基本情况
项目 | 南部 | 中部 | 北部 |
2000年人口比重(%) | 21 | 36 | 43 |
2000年城镇化水平(%) | 43 | 34 | 25 |
2005年GDP(亿元) | 2181.62 | 484.97 | 51.32 |
2005年人均GDP(元) | 333263 | 28930 | 17157 |
地貌类型 | 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 | 台地、丘陵 | 山地、丘陵 |
材料三:见下图
城市发展曲线图
(1)该流域气候类型是______,河川径流的补给以 为主。
(2)M江水资源的主要功能包括 ,其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 的合理开发利用。
(3)2000年该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推测:进入21世纪,该流域城镇化进程总体进入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填正确项字母)
A. 起始 B. 加速 C. 成熟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根据下列材料和泛珠三角经纬网图,回答有关问题:
区域互助合作,共谋发展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包括珠江流域的“9+2”部分或全部地区,正逐步形成我国南部地区的又一重大经济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即粤、桂、闽、赣、湘、滇、贵、川、琼、香港、澳门)
(1)20世纪90年代新修的南昆铁路和京九铁路,大大加强了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内部联系,
图中京九铁路经过的城市有⑧和 (填代号),南昆铁路经过的城市有⑤和
(填名称)。要完善珠三角的交通网,东部
和西部都需要克服的主要天然障碍有: ;
。
(2)为加强区域内部经济合作,优势互补,①所在省
应向⑥所在省输出的主要能源有
等,⑥所在省应向①所在省转移
的主要产业是 密集型和
密集型产业(按工业投入分类)。
(3)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农业”特色
闻名于世,但近十几年来,“基塘农业”生产规模
和面积大幅减少,并逐步向经营蔬菜、花卉、瓜
果等作物的商品农业发展,甚至出现出租及出售土地等现象。试分析:
A.历史上,形成珠三角这种“基塘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有哪些?
B.近十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发生材料中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泛珠三角地区和北方地区相比,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解决此类问题的主要
措施有哪些?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013
区域互动发展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征特。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包括珠江流的9+2的部分或全部地区,正逐步形成我国南部地区的又一重大经济区——泛珠三角洲经济区(即粤、桂、闽、赣、湘、滇、贵、川、琼、香港、澳门)。据此完成(1)~(4)题。
(1)泛珠三角洲经济区中发展热带特色经济的省区是
[ ]
①云南 ②贵州 ③广西 ④海南 ⑤湖南 ⑥广东
(2)目前,制约泛珠三角洲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是
[ ]
(3)完善泛珠三角洲的交通网,东部和西部需要克服的天然障碍分别是
[ ]
A.东部水网稠密、河道纵横,西部地势崎岖、地形破碎
B.东部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西部地势高耸、峰林暗河众多
C.东部喀斯特地貌发育,西部泥石流、滑坡频发
D.东部红壤广布、土质黏重,西部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4)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群向粤北迁移,其布局因素是
[ ]
①劳动力 ②环境 ③土地成本 ④原料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13
区域互动发展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征特。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包括珠江流的9+2的部分或全部地区,正逐步形成我国南部地区的又一重大经济区——泛珠三角洲经济区(即粤、桂、闽、赣、湘、滇、贵、川、琼、香港、澳门)。据此完成(1)~(4)题。
(1)泛珠三角洲经济区中发展热带特色经济的省区是
[ ]
①云南 ②贵州 ③广西 ④海南 ⑤湖南 ⑥广东
(2)目前,制约泛珠三角洲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是
[ ]
(3)完善泛珠三角洲的交通网,东部和西部需要克服的天然障碍分别是
[ ]
A.东部水网稠密、河道纵横,西部地势崎岖、地形破碎
B.东部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西部地势高耸、峰林暗河众多
C.东部喀斯特地貌发育,西部泥石流、滑坡频发
D.东部红壤广布、土质黏重,西部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4)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群向粤北迁移,其布局因素是
[ ]
①劳动力 ②环境 ③土地成本 ④原料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有关问题。(15分)
材料一 区域互助合作,共谋发展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包括珠江流域的“9+2”部分或全部地区,正逐步形成我国南部地区的又一重大经济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即粤、桂、闽、赣、湘、滇、贵、川、琼、香港、澳门)
材料二 泛珠三角经纬网图
材料三 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农业”特色闻名于世,但近十几年来,“基塘农业”生产规模和面积大幅减少,并逐步向经营蔬菜、花卉、瓜果等作物的商品农业发展,甚至出现出租及出售土地等现象。
(1)20世纪90年代新修的南昆铁路和京九铁路,大大加强了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内部联系,图中京九铁路经过的城市有⑧和___▲__(填代号),南昆铁路经过的城市有⑤和___▲__(填名称)。要完善珠三角的交通网,东部和西部需要克服的主要天然障碍分别是____▲___和__▲___。(4分)
(2)为加强区域内部经济合作,优势互补,①所在省应向⑥所在省输出的主要能源有_▲_、_▲_等,⑥所在省应向①所在省转移的主要产业是_▲_密集型和_▲_密集型产业(按工业投入分类)。(4分)
(3)历史上,形成珠三角 “基塘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有哪些? (3分)
(4)近十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发生材料三中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5)泛珠三角地区和北方地区相比,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_▲_。(1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见图1
资料二:见表1
表1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基本情况
项目 | 南部 | 中部 | 北部 |
2000年人口比重(%) | 21 | 36 | 43 |
2000年城镇化水平(%) | 43 | 34 | 25 |
2005年GDP(亿元) | 2181.62 | 484.97 | 51.32 |
2005年人均GDP(元) | 333263 | 28930 | 17157 |
地貌类型 | 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 | 台地、丘陵 | 山地、丘陵 |
材料三:见图2
(1)该流域气候类型是______,河川径流的补给以 为主。
(2)M江水资源的主要功能包括 ,其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 的合理开发利用。
(3)2000年该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表1和图2可以推测:进入21世纪,该流域城镇化进程总体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填正确项字母)
A. 起始 B. 加速 C. 成熟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材料一、 二和下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简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惯性让广东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并将经济总量牢牢地稳定在全国第一的位置。现在,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加大,新的经济动力又不够强大,速度落在了长三角之后。领跑了中国经济20多年的珠三角,现在正受到挑战。2003年11月,广东提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构想,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十2”。之所以打造这个9+2,其目的是加强区域协调和合作,从而加强珠三角的核心竞争力。
材料二:长三角扼据长江入海口,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两翼,区域内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高校众多,是我国最大的都市圈。目前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占18%的国内生产总值。
(1)从地质作用看,长江三角洲主要是由流水 作用而形成。从理论上分析,图中甲岛有不断向 岸(南或北)靠拢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2)文中提到广东的“优势弱化”。当中的“优势”具体指的是什么?
(3)从地理角度考虑,同长三角相比,珠三角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