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和1-丁烯按1:1(物质的量)聚合时,生成聚合物乙丙树脂。该聚合物的结构简式可能是 |
A. B. C. D. |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一定条件下某烃与H2按物质的量之比1:2加成生成,则该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有机物X分子中只含C、H、O三种元素,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10,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8%,已知该物质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则X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
若1 mol X与浓溴水反应时消耗了3 mol Br2,则X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子式为C4H8的烃,核磁共振氢谱图中有两个吸收峰,峰面积比为3:1,请写出符合条件的所有物质的结构简式
(4)下列括号内为杂质,将除去下列各组混合物中杂质所需的试剂和方法填写在横线上。
① 溴乙烷(乙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苯酚(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②操作中涉及到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如果要合成 所用的原始原料可以是( )
A.2-甲基-l,3-丁二烯和2-丁炔 B.2,3-二甲基-1,3-戊二烯和乙炔
C.2,3-二甲基-l,3-丁二烯和丙炔 D.1,3-戊二烯和2-丁炔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市陈富中学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理科)(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KMnO3/H+ |
浓硫酸 |
△ |
催化剂 |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5分)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2000年以来,我国丙烯的使用量已超过乙烯,且一直保持增长趋势。
(1)2010年12月18日位于浙江平湖市独山港区石化工业发展区内一个丙烯储罐突然爆炸起火,大火产生的高温使消防队员难以靠近火场。已知丙烯的燃烧热为2049 kJ/mol,则其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丙烯在酸性催化剂存在下,聚合生成二聚体、三聚体的混合物,将其加入汽油中,可提高汽油的 。在催化剂存在下,丙烯聚合生成聚丙烯树脂,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制取丙烯腈的的方法常有如下两种:
相比较而言,方法②的优点是 。
(4)现以丙烯为原料,合成环酯J。
已知:烯烃复分解反应是指在催化剂作用下,实现两边基团换位的反应。如两个丙烯分子进行烯烃换位,生成丁烯和乙烯。
2CH2=CHCH3CH3CH=CHCH3 + CH2=CH2
请按要求填空:
(i)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① ,⑥ 。
(ii)反应④是与HCl加成,设计这一步反应的目的是 ,物质E的结构简式是 。
(iii)有机化合物C有多种同分异构体,请写出其中属于酯类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1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1月调研测试(理综)化学部分 题型:填空题
(15分)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2000年以来,我国丙烯的使用量已超过乙烯,且一直保持增长趋势。
(1)2010年12月18日位于浙江平湖市独山港区石化工业发展区内一个丙烯储罐突然爆炸起火,大火产生的高温使消防队员难以靠近火场。已知丙烯的燃烧热为2049 kJ/mol,则其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丙烯在酸性催化剂存在下,聚合生成二聚体、三聚体的混合物,将其加入汽油中,可提高汽油的 。在催化剂存在下,丙烯聚合生成聚丙烯树脂,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制取丙烯腈的的方法常有如下两种:
相比较而言,方法②的优点是 。
(4)现以丙烯为原料,合成环酯J。
已知:烯烃复分解反应是指在催化剂作用下,实现两边基团换位的反应。如两个丙烯分子进行烯烃换位,生成丁烯和乙烯。
2CH2=CHCH3CH3CH=CHCH3+ CH2=CH2
请按要求填空:
(i)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① ,⑥ 。
(ii)反应④是与HCl加成,设计这一步反应的目的是 ,物质E的结构简式是 。
(iii)有机化合物C有多种同分异构体,请写出其中属于酯类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