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数学 > 题目详情
若k<0,在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kx+k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2010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卷(湖北荆州) 题型:解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后面的问题:

   ★ 阅读材料:

   (1) 等高线概念:在地图上,我们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叫等高线。

      例如,如图1,把海拔高度是50米、100米、150米的点分别连接起来,就分别形成50米、100米、150米三条等高线。

   (2) 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求坡度的步骤如下:(如图2)

 步骤一:根据两点A、B所在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别读出点A、B的高度;A、B两点

      的铅直距离=点A、B的高度差;

 步骤二:量出AB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距离为d个单位,若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为

      1:n,则A、B两点的水平距离=dn;

  步骤三:AB的坡度==

   ★请按照下列求解过程完成填空,并把所得结果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某中学学生小明和小丁生活在山城,如图3(示意图),小明每天上学从家A经过B沿着公路AB、BP到学校P,小丁每天上学从家C沿着公路CP到学校P。该山城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50000,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量得AB=1.8厘米,BP=3.6厘米,CP=4.2厘米。

 (1) 分别求出AB、BP、CP的坡度(同一段路中间坡度的微小变化忽略不计);

 (2) 若他们早晨7点同时步行从家出发,中途不停留,谁先到学校?(假设当坡度在之间时,小明和小丁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约为1.3米/秒;当坡度在之间时,小明和小丁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约为1米/秒)

 解:(1) AB的水平距离=1.8´50000=90000(厘米)=900(米),AB的坡度==

       BP的水平距离=3.6´50000=180000(厘米)=1800(米),BP的坡度==

             CP的水平距离=4.2´50000=210000(厘米)=2100(米),CP的坡度=   j   ;

 (2) 因为<<,所以小明在路段AB、BP上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约为1.3米/秒。 因为  k   ,所以小丁在路段CP上步行的平均速度约为   l   米/秒,斜坡 AB的距离=»906(米),斜坡BP的距离=»1811(米),斜 坡CP的距离=»2121(米),所以小明从家到学校的时间==2090(秒)。

小丁从家到学校的时间约为   m   秒。因此,   n   先到学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后面的问题:

   ★ 阅读材料:

   (1) 等高线概念:在地图上,我们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叫等高线。

     例如,如图1,把海拔高度是50米、100米、150米的点分别连接起来,就分别形成50米、100米、150米三条等高线。

   (2) 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求坡度的步骤如下:(如图2)

 步骤一:根据两点A、B所在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别读出点A、B的高度;A、B两点

     的铅直距离=点A、B的高度差;

 步骤二:量出AB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距离为d个单位,若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为

     1:n,则A、B两点的水平距离=dn;

  步骤三:AB的坡度==

   ★请按照下列求解过程完成填空,并把所得结果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某中学学生小明和小丁生活在山城,如图3(示意图),小明每天上学从家A经过B沿着公路AB、BP到学校P,小丁每天上学从家C沿着公路CP到学校P。该山城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50000,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量得AB=1.8厘米,BP=3.6厘米,CP=4.2厘米。

 (1) 分别求出AB、BP、CP的坡度(同一段路中间坡度的微小变化忽略不计);

 (2) 若他们早晨7点同时步行从家出发,中途不停留,谁先到学校?(假设当坡度在之间时,小明和小丁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约为1.3米/秒;当坡度在之间时,小明和小丁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约为1米/秒)

 解:(1) AB的水平距离=1.8´50000=90000(厘米)=900(米),AB的坡度==

      BP的水平距离=3.6´50000=180000(厘米)=1800(米),BP的坡度==

            CP的水平距离=4.2´50000=210000(厘米)=2100(米),CP的坡度=   j   ;

 (2) 因为<<,所以小明在路段AB、BP上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约为1.3米/秒。 因为  k   ,所以小丁在路段CP上步行的平均速度约为   l   米/秒,斜坡 AB的距离=»906(米),斜坡BP的距离=»1811(米),斜 坡CP的距离=»2121(米),所以小明从家到学校的时间==2090(秒)。

小丁从家到学校的时间约为  m   秒。因此,   n   先到学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后面的问题:
★阅读材料:
(1) 等高线概念:在地图上,我们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叫等高线。
例如,如图1,把海拔高度是50米、100米、150米的点分别连接起来,就分别形成50米、100米、150米三条等高线。
(2) 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求坡度的步骤如下:(如图2)
步骤一:根据两点A、B所在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别读出点A、B的高度;A、B两点
的铅直距离=点A、B的高度差;
步骤二:量出AB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距离为d个单位,若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为
1:n,则A、B两点的水平距离=dn;
步骤三:AB的坡度==

★请按照下列求解过程完成填空,并把所得结果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某中学学生小明和小丁生活在山城,如图3(示意图),小明每天上学从家A经过B沿着公路AB、BP到学校P,小丁每天上学从家C沿着公路CP到学校P。该山城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50000,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量得AB=1.8厘米,BP=3.6厘米,CP=4.2厘米。
(1) 分别求出AB、BP、CP的坡度(同一段路中间坡度的微小变化忽略不计);
(2) 若他们早晨7点同时步行从家出发,中途不停留,谁先到学校?(假设当坡度在之间时,小明和小丁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约为1.3米/秒;当坡度在之间时,小明和小丁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约为1米/秒)
解:(1) AB的水平距离=1.8´50000=90000(厘米)=900(米),AB的坡度==
BP的水平距离=3.6´50000=180000(厘米)=1800(米),BP的坡度==
CP的水平距离=4.2´50000=210000(厘米)=2100(米),CP的坡度="  " j  ;
(2) 因为<<,所以小明在路段AB、BP上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约为1.3米/秒。 因为 k  ,所以小丁在路段CP上步行的平均速度约为  l  米/秒,斜坡 AB的距离=»906(米),斜坡BP的距离=»1811(米),斜 坡CP的距离=»2121(米),所以小明从家到学校的时间==2090(秒)。
小丁从家到学校的时间约为  m  秒。因此,  n  先到学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2010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卷(湖北荆州) 题型:解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后面的问题:
★阅读材料:
(1) 等高线概念:在地图上,我们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叫等高线。
例如,如图1,把海拔高度是50米、100米、150米的点分别连接起来,就分别形成50米、100米、150米三条等高线。
(2) 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求坡度的步骤如下:(如图2)
步骤一:根据两点A、B所在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别读出点A、B的高度;A、B两点
的铅直距离=点A、B的高度差;
步骤二:量出AB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距离为d个单位,若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为
1:n,则A、B两点的水平距离=dn;
步骤三:AB的坡度==

★请按照下列求解过程完成填空,并把所得结果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某中学学生小明和小丁生活在山城,如图3(示意图),小明每天上学从家A经过B沿着公路AB、BP到学校P,小丁每天上学从家C沿着公路CP到学校P。该山城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50000,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量得AB=1.8厘米,BP=3.6厘米,CP=4.2厘米。
(1) 分别求出AB、BP、CP的坡度(同一段路中间坡度的微小变化忽略不计);
(2) 若他们早晨7点同时步行从家出发,中途不停留,谁先到学校?(假设当坡度在之间时,小明和小丁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约为1.3米/秒;当坡度在之间时,小明和小丁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约为1米/秒)
解:(1) AB的水平距离=1.8´50000=90000(厘米)=900(米),AB的坡度==
BP的水平距离=3.6´50000=180000(厘米)=1800(米),BP的坡度==
CP的水平距离=4.2´50000=210000(厘米)=2100(米),CP的坡度="  " j  ;
(2) 因为<<,所以小明在路段AB、BP上步行的平均速度均约为1.3米/秒。 因为 k  ,所以小丁在路段CP上步行的平均速度约为  l  米/秒,斜坡 AB的距离=»906(米),斜坡BP的距离=»1811(米),斜 坡CP的距离=»2121(米),所以小明从家到学校的时间==2090(秒)。
小丁从家到学校的时间约为  m  秒。因此,  n  先到学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数学 来源:同步题 题型:解答题

某数学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活动,过程如下:设∠BAC=θ(0°<θ<90°)现把小棒依次摆放在两射线AB、AC之间,并使小棒两端分别落在两射线上,
活动一:如图甲所示,从点A1开始,依次向右摆放小棒,使小棒与小棒在两端点处互相垂直,A1A2为第1根小棒,数学思考:   
(1)小棒能无限摆下去吗?答:(     )(填“能”或“不能”)
(2)设AA1= A1A2= A2A3=1.    
 ①θ=(     );  
 ②若记小棒A2n-1A2n的长度为an(n 为正整数,如A1A2 =a,A3A4=a2),
求此时a2,a3 的值,并直按写出an(用含n 的式子表示)                           
活动二:如图乙所示,从点A1开始,用等长的小棒依次向右摆放,其中AlA2为第1根小棒,
且AlA2=AA1 ,数学思考:    
(3)若已经向右摆放了3根小棒,则θ1 =(     );θ2 =(     );θ3 =(     );(用含θ的式子表示)
(4)若只能摆放4根小棒,求θ的范围。

图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