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为平行板电容器,两板间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互相垂直,某带电粒子向右恰能沿平行极板的虚线通过平行板电容器(粒子重力不计)那么(  )
A.粒子一定带正电
B.若粒子向左运动,也定能沿虚线通过平行板电容器
C.若粒子进入时的速度变小,则粒子通过电容器时电势能一定减小
D.若粒子进入时的速度变小,则粒子通过电容器时动能一定增大
魔方格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为平行板电容器,两板间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互相垂直,某带电粒子向右恰能沿平行极板的虚线通过平行板电容器(粒子重力不计)那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多选题

如图为平行板电容器,两板间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互相垂直,某带电粒子向右恰能沿平行极板的虚线通过平行板电容器(粒子重力不计)那么(  )
A.粒子一定带正电
B.若粒子向左运动,也定能沿虚线通过平行板电容器
C.若粒子进入时的速度变小,则粒子通过电容器时电势能一定减小
D.若粒子进入时的速度变小,则粒子通过电容器时动能一定增大
精英家教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为平行板电容器,两板间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互相垂直,某带电粒子向右恰能沿平行极板的虚线通过平行板电容器(粒子重力不计)那么( )

A.粒子一定带正电
B.若粒子向左运动,也定能沿虚线通过平行板电容器
C.若粒子进入时的速度变小,则粒子通过电容器时电势能一定减小
D.若粒子进入时的速度变小,则粒子通过电容器时动能一定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能力培养与测试·高二物理 题型:022

如图,平行板电容器板间距离d=10cm,与一个直流电源连接,电源电压为10V,N板接地,取大地电势为零,两板间有一点P,P点距M极5cm,闭合K给电容器充电,然后再断开,P点场强大小为 ________ ,电势为 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平行板电容器两板相距d=0.1m,将如图所示的交变电压加在两板上,当t=0时,电子从两板中央(与两板相距都是
d
2
)平行于板射入板间的匀强电场中,电子通过电场后刚好从一板边缘飞出,设电子的电量为1.6×10-19C,质量为0.91×10-30kg.则电子通过电场的过程中动能增加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一平行板电容器中存在匀强电场,电场沿竖直方向.两个比荷(即粒子的电荷量与质量之比)不同的带正电的粒子a和b,从电容器边缘的P点(如图)以相同的水平速度射入两平行板之间.测得a和b与电容器的撞击点到入射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之比为1:2.若不计重力,则a和b的比荷之比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一平行板电容器中存在匀强电场,电场沿竖直方向.两个比荷(即粒子的电荷量与质量之比)不同带正电的粒子K和P,速度关系为VK=2Vp,粒子均从电容器的A点水平射入两平行板之间,测得K和P与平行板的撞击点到入射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之比为1:2.如图,若不计粒子的重力,则K和P的比荷之比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水平放置,如图所示,两板间的距离为d=10cm,在距上极板d1=6cm的P点处有一质量为2×10-3kg的不带电小球由静止开始下落,小球与下极板碰撞时获得q=-2×10-8C的电荷,并能恰好反弹到上极板处,设小球与下极板的碰撞无机械能损失,已知上极板所带电量为Q=+3.6×10-6C,下极板接地.试求:
(1)板间的场强E;
(2)电容器的电容C;
(3)P点电势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一平行板电容器中存在匀强电场,电场沿竖直方向,两个比荷(即粒子的电荷量与质量之比)不同的带正电的粒子a和b,从电容器边缘的P点(如图)以相同的水平速度射入两平行板之间,测得a和b与电容器极板的撞击点到入射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之比为1:2,若不计重力,则a和b的比荷之比是(    )

A.1:2               B.1:8               C.2:1              D.4: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一平行板电容器中存在匀强电场,电场沿竖直方向,两个比荷(即粒子的电荷量与质量之比)不同的带正电的粒子a和b,从电容器边缘的P点(如图9-38-14)以相同的水平速度射入两平行板之间.测得a和b与电容器的撞击点到入射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之比为1∶2.若不计重力,则a和b的比荷之比是(     )

A.1∶2         

B.1∶1

C.2∶1         

D.4∶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