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小学语文 > 题目详情
“这个问题他……讲过了。”一句中有5个修饰的词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向大家   ②已经   ③详细地   ④在报告中   ⑤生动地

A.④②①③⑤
B.①④②③⑤
C.②④①③⑤
D.①④②⑤③
C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山东省模拟题 题型:单选题

“这个问题他……讲过了。”一句中有5个修饰的词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①向大家   ②已经   ③详细地   ④在报告中   ⑤生动地
A.④②①③⑤
B.①④②③⑤
C.②④①③⑤
D.①④②⑤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广东省小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清醒了。化学实验中那可怕的一声爆炸,他绝望地嚎叫着:“我不能没有眼睛,不能没有……”喊了一整天,嗓子哑了。他累极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邻床病友还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开始讲的什么他全然不知。现在听见了,那是一个老人的声音:“窗外,远远的青山;绿树环绕着小村;村边池塘中(漂浮、漂荡)着鸭子;牧童骑着老牛从夕阳中走来。近处,金黄的麦田,麦穗随着轻风微微摇曳;树枝上对对麻雀,瞪着圆圆的小眼睛……”听着听着,他仿佛看见了青山犹在,夕阳更红的景色。他静静地睡去了。     
       第二天清晨,老人又开始讲述:“太阳正从东方升起,把天边烧红。一架银色飞机追赶着太阳,在灿烂的阳光中飞翔 ……”他听着,想象着,那该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再壮丽也看不到了,他又嚎叫起来:“你不要再(夸奖、炫耀)你有眼睛。我恨……”老人停止了讲述,长叹一声,病房死一样寂静,死一样黑暗。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怕这寂静、黑暗,他需要老人的声音,于是,老人又娓娓讲述起来。“现在,一弯明月高悬,星星 (点缀、装饰)夜幕。薄云徐徐(飘动、飘扬),星、月含羞地看着大地,看着你和我,祝福你能重见它们……”听着,听着,他进入了梦乡。     
       就这样,老人每天给他描绘窗外的景象。不知过了多少日, 他终于拆去缠着的厚厚纱布,他隐约看见眼前的护士、医生,虽然很模糊,但确实看见了。他激动得哭了……突然间,他想起了邻床的那位老人。苍然古貌的老人侧坐在床上,眺望着窗外。他冲过去,展开双臂拥抱老人,“是你,月亮、星星的祝福,我看见了,什 么都能看见了!”然而,就在他拥抱老人,老人循声回过头来的一刹那,他看着老人那双黯淡无神的眼睛,惊呆了,木然了。     
       他突然觉得老人的“眼睛”是那样明亮。    
1.给文章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2.划去文中括号内你认为不适合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木然:                                                                  
      全然不知:                                                                        
4.读文中画线句子,它运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请你用这个方法写写大树。     
                                                                                                                              
5.读文章最后一句话,并回答问题。     
    ①这句话中的“眼睛”为什么加双引号?因为                                                  。   
    ②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选择一个答案,填写序号 
[     ]
 A.老人已经失明的眼睛此刻重见光明了。     
 B.他觉得老人的眼睛是明亮的。     
 C.老人的眼睛虽已失明,但老人的精神在“他”心中是伟大的。     
6.老人讲述的景色很美,他为什么要给年轻人讲述这样的美景?    
                                                                                                                                              
7.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老人的崇高精神表现在哪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海淀单元考试卷·三年级·语文·下册 题型:048

阅读后回答问题:

小溪的欢歌

  清晨,小街上人来人往,像畅流的小溪。忽然,两辆自行车撞在一起,两个小伙子争吵起来,互不相让,像一块大石头横在街当中,“小溪”流动缓慢了,渐渐停止了。

  有人担心上班迟到,气得厉声高叫;有人要去车站接人,急得直跺脚;有的人抱怨小街太窄,不住地摇头叹气;有的人干脆掉转车头绕道而行。

  人越聚越多,小街被堵塞了。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分开众人来到争吵不停的两个小伙子面前,和颜悦色地说:“大清早,为了这一点小事吵闹,影响这么多人上班,多不好!快走吧!”老人排解开纠缠在一起的两个小伙子,接着站在小街当中高声喊道:“请大家自觉遵守秩序,东去的,右边走,请快走,别停住!”

  人群开始慢慢移动,渐渐加快,不一会,小街又畅通无阻了,街上,又响起了“小溪”的欢歌。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和颜悦色(  )  吵闹(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停止(  )  堵塞(  )

3.读短文,根据下面词语的意思写词语。

A.绕在一起,捣麻烦。(  )

B.形容和蔼的脸色。(  )

C.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过。(  )

4.判断下面哪一句话能恰当地表达文章的写作目的,对的打上“√”。

A.批评两个小伙子不讲文明礼貌,在街上吵架。(  )

B.说明小街太窄,交通经常堵塞。(  )

C.赞扬一位老人热心排解纠纷,维持交通秩序。(  )

5.“小溪”在这篇文章里指________。

6.用“________”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盖茨街是美国克利夫兰市的一条小街。街上既无人行道又无路灯,而且环境脏乱,显得特别长。     
  春天到了,靠近盖茨街的小学开学了。许多小始娘都穿得漂漂亮亮地来上学,唯独来自盖茨街的小女孩依然穿着冬天的旧衣裳,那大概是她仅有的一件衣裳。     
  她的老师瞧着她,叹着气,心想:这孩子爱学习,有礼貌,挺可爱的,就是不爱换洗衣服。于是,放学时老师对她说:“你这件衣服该换洗一下了!”可是第二天、第三天,小姑娘还是穿着那件又旧又脏的衣服来上学。
  “她妈妈不可能不爱她呀!会不会是有什么困难?”老师自语道。于是,她的老师到服装店给她挑选了一件新的春装,那是一条图案别致、颜色鲜亮的天蓝色的连衣裙!小女孩从老师手里接过这份美好的礼物,高兴得心花怒放!她捧着装有裙子的礼盒,飞快地跑回家去。转天,小姑娘穿着崭新的蓝裙子来上学。她的小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也梳理得光光亮亮,显得特别有精神。她告诉老师,爸爸妈妈看见她穿上新裙子都惊呆了。     
  爸爸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女儿这样可爱。晚上,当全家人坐下来吃饭的时候,爸爸见饭桌上罕见地铺上桌布,高兴地说:“咱们家开始讲卫生了!”妈妈说:“可不是么!要是家里不干净,和我们这么漂亮的女儿怎么相称呢?!”饭后,妈妈立刻开始刷洗发黑的地板,爸爸去院里修补破损的栅栏。全家人一齐动手,几天后,昔日破旧肮脏的小院面貌一新。小女孩家的变化引起了众多邻居的注意。盖茨街的居民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争先恐后地打扫卫生,粉刷房屋,投入到多年来第一次整治家园的劳动之中。    
  一天,教堂的牧师路过盖茨街,看到人们在没有自来水、没有路灯的艰苦条件下打扫卫生,建设家园,深受感动。在他的呼吁下,几个月之后,有关方面给盖茨街修了便道,安了路灯,装上了自来水。     
  小女孩从老师手里接过那条蓝裙子仅仅半年的时间,盖茨街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变干净了,而且风气也变了,人们互相尊重,友爱相处,乐于助人。牧师把这个奇迹①告诉给他见到的每一个人。其他城市的人们闻风而动,以实际行动学习盖茨街的精神。从1913年开始,美国成千上万个城镇的居民加入到清扫街区、建设美好家园的活动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谁能想到,出现这个奇迹②的原因,仅仅是由于一位教师给一个小女孩送了一条蓝裙子呢!     
1.如果以贯穿故事的线索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它应该是:__________。
2.选文是怎样描写改变以前的盖茨街的?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5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5自然段中说“盖茨街的居民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想想,看到小女孩家的变化,居民们意识到了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来看,文中加粗的成语“闻风而动”的意思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加粗的两个“奇迹”各指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奇迹”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迹”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没有老师送给小姑娘蓝裙子这件事,盖茨街是否会发生变化?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海淀小学AB卷  六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十分善于领兵作战,曾立下不少战功。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读书。有一次,吴王孙权派他去镇守一个重要的地方。临走前嘱咐他:“你现在掌管军政大权,应当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把事情办好。”

  吕蒙听了  感到很为难  摇头说  军队里事情太多  哪有时间读书啊

  孙权很不高兴,批评他说:“你这话不对,时间是靠人挤出来的!我过去爱读书。主管国家大事以来,虽然很忙,还是挤出不少时间,攻读史书、兵书,收获很大。汉朝光武皇帝,领兵打仗很紧张,可是仍然手不离书本。你为什么不刻苦读书呢?”

  听了孙权的话,吕蒙觉得很惭愧,心服口服。从此以后,他努力读书,知识越积越多。

  有一次,吴国王将鲁肃和吕蒙讨论军事,吕蒙讲得很有见解。鲁肃听了非常高兴,他对吕蒙说:“我以为你还是个大老粗呢,想不到你已经变成了学问家,再不是过去的吕蒙了!”

  吕蒙笑着说:“人分别三天,就得另眼看待,咱们分别这么久,你怎么还用老眼光看我呢?”

  后来,吕蒙做了吴国的主将,他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手不释卷”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引出来的。“释”,是放开的意思。“卷”,就是书。“手不释卷”是说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刻苦读书。

1.在文中找出4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不释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这句话概括成一句俗语。

人们分别三天,就得另眼看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第二自然段加标点。

5.这篇短文中讲到了________个人手不释卷的事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短文用“△”分段,写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第七册 四年级上学期 题型:013

阅读下面这段话并回答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几次考试中,徐悲鸿都超过了当时在这所学校学习的学生,获得第一名,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惊动了整个画界。那位法国同学也来看画展,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比不过徐悲鸿。他找到徐悲鸿,深深地鞠了一躬,说:“徐先生,在我们的竞赛中,你胜利了。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我是有眼不识泰山。”

1.“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的作用

[  ]

A.过渡    B.总述C.概括

2.这段话的分层是

[  ]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⑤∥⑥

C.①—③∥④—⑥

3.这段话具体讲徐悲鸿取得的成绩的句子是

[  ]

A.第1句
B.第2句
C.第2、3句
D.第4、5句

4.这段话中法国学生讲话的态度是

[  ]

A.蛮横无理的,看不起徐悲鸿和中国人

B.诚恳的,有礼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 题型:013

阅读下面这段话并回答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几次考试中,徐悲鸿都超过了当时在这所学校学习的学生,获得第一名,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惊动了整个画界。那位法国同学也来看画展,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比不过徐悲鸿。他找到徐悲鸿,深深地鞠了一躬,说:“徐先生,在我们的竞赛中,你胜利了。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我是有眼不识泰山。”

1.“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的作用

[  ]

A.过渡    B.总述C.概括

2.这段话的分层是

[  ]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

C.①—③∥④—⑥

3.这段话具体讲徐悲鸿取得的成绩的句子是

[  ]

A.第1

B.第2

C.第23

D.第45

4.这段话中法国学生讲话的态度是

[  ]

A.蛮横无理的,看不起徐悲鸿和中国人

B.诚恳的,有礼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课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②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③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④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⑤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⑥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⑦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⑧列宁问:“会飞回来?”
  ⑨“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1.给短文第②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到恰当的词语填在(  )内。
(1)值得惋惜。(    )
(2)(气候)极冷。(    )
(3)自己跟自己说话。(    )
3.根据文中人物的对话,猜猜当时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在(  )里填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A.我不能说是我把灰雀捉走了。
B.我捉走了灰雀,害得别人这样担心、着急,明天我就把它放回来。
C.这只灰雀大概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
D.也许这个小男孩见过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
第②自然段中列宁想(  )   第③自然段中男孩想(  )
第⑥自然段中列宁想(  )   第⑦⑨自然段中男孩想(  )
4.用“____”画出列宁担心灰雀的句子。
5.男孩说:“没……我没看见。”男孩为什么迟疑?他可能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北京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请为你的夸奖道歉

       朋友同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一位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五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眼睛如同纯蓝的蝌蚪顾盼生辉,极其美丽。朋友带去了中国礼物,小女孩有礼貌地微笑道谢。朋友抚摸着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教授等女儿退出之后,很严肃地对朋友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朋友大惊, 说我一番好意,夸奖她,还送了她礼物,伤害二字从何谈起?教授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 而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基因遗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她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成了误区。而且,你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可以不经她的同意,这也是不良引导。不过你不 要这样沮丧,你还有机会弥补。有一点,你是可以夸奖她的,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教授这样结束了她的话。     
      “后来呢?”我问。     
      “后来我就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 同时表扬了她的礼貌。”朋友说。   
       从那以后,每当我看到美丽的孩子,我都会对自己说,忍住你对他们容貌的夸赞,从他们成长的角度来说,这件事要处之淡然。孩子不是一件可供欣常的瓷器或是可供抚摸的羽毛。他们的心灵像很软的透明皂,每一次夸奖都会留下划痕
1.结合短文,解释词语。
顾盼生辉:                                                                                  
2.结合短文回答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                                                                                      
(2)故事的经过是:                                                                                  
(3)故事的结果是:                                                                                   
3.短文中第二段画“            ”  的句子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4.短文中最后一段画“              ”    的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5.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家,你的父母会怎样处理呢?
                                                                                                                                   
6.有人认为教授这样做是鸡蛋中挑骨头,也有人认为教授这样做是对的,成人是孩子的老师,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呢?写出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野草》片断,然后回答问题。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看见过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之间的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往地面上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的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没有一个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这种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1.“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往地面上挺”中的“钻”、“挺”用的生动、传神,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2.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可以看出种子的巨大力量?

3.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评价小草的力的?

4.仔细品味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5.作者为什么赞颂小草的力量?

6.生命的力量是巨大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畏艰辛、奋然向上的人,你能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

7.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为本语段设计一两个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