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小学语文 > 题目详情

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中的“撞”写出了和风扑面而来,整个人沐浴在和风
      中的愉快心情。
B.《山中访友》开头、结尾都写到“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但含义有所不同。结尾处的
     “好心情”更包含山中访友之后的收获和快乐。
C.把“老桥”比喻为“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
       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D.从《山中访友》描写的景物来看,可以知道作者去山林是在春天。

D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相关习题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一元三次练程  语文三年级上册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神了,小泥鳅

  我在湖边稀泥里抓到一条小泥鳅,把它带回家。顺手放进罐头瓶里,往瓶里倒点水,没想到它真的活了。这条小泥鳅,细细身子,尖尖的嘴,嘴边还长着6根胡子,两个小眼睛像针尖似的。虽然它长得很丑,可是,那灵活的身躯、敏捷的动作,却有点“男子汉”的气魄。

  说句心里话,我并没有认真照顾它,只有隔三差五地给它几粒饭和饼渣。谁会相信,这上顿不接下顿的日子,它竟活得挺有滋味。一晃,半年过去了,它一点也没长大,却总是保持着那种敏捷的动作,窜上窜下,好像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窜回湖水里似的。

  一天夜里,我家暖气坏了,屋子里冷极了。第二天早晨,我发现罐头里的水已经结了冰,小泥鳅被裹在冰里,冻僵了。我急了,把瓶子打碎,把它取出来放到手上。望着它,鼻子有点酸,觉得有点对不起它。

  突然,它的身子动了一下,我心里一喜,立刻把它放到水里。五分钟后,它奇迹般地活了,又窜上窜下地游起来。有时还把头露出水面,好像在对我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命。”

  神了,小泥鳅,你真了不起,我从心眼里佩服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头瓶(hu4n gu4n)    气p^ m8i

ji1ng ji1n)    上窜下(chu4n cu4n

2.按要求填空。[方法提示:注意第二个括号中要填的笔画数应该是去掉了部首的笔画。]

①“顾”如按部首检字法,应查(  )部,(  )画。

②“裹”如按部首检字法,应查(  )部,(  )画。

3.在文中用“——”画出描写小泥鳅外貌的句子。

4.判断对错。

①“好像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窜回湖水里似的。”是比喻句。

(  )

②“谁会相信,这上顿不结下顿的日子,它竞活得挺有滋味”,这句话中有两个错别字。

(  )

③“两个小眼睛像针尖似的。”这句才是比喻句。[方法提示: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要看看句子中有没有“本体”和“喻体”,不能只看到有比喻词就认为是比喻句。]

(  )

5.小泥鳅为什么被冻僵了?[方法提示:结合文章第3段,用原文中的话或用自己的话来概括都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为什么鼻子有点酸,觉得有点对不起它(小泥鳅)。

[  ]

A.因为“我”从来没有照顾它。

B.“我”认为小泥鳅死了,非常伤心。

C.“我”没给小泥鳅食物,把它饿死了。

D.因为“我”没有认真照顾它,平时只是隔三差五地给它几粒饭和饼渣,而这次,由于我的疏忽,使它冻僵了。

7.你喜欢这只小泥鳅吗?为什么?[方法提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吧,喜欢它的原因,你可以从小泥鳅的外貌、品质等多个方面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 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 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观潮”与“天下奇观”这两个词语中,“观”的意思一样。(  )
(2)《观潮》一课,按大潮发展变化的顺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象。(  )
(3)农历八月十八的清晨,人们就可以看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
(4)“昂首东望”的意思是指首先向东望去。(  )
(5)“宽敞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这是个病句。(  )
(6)“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个比喻句。(  )
(7)“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是个比喻句。(  )
2.根据选文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白浪(  )(  )  山(  )地(  )  风号(  )(  )
3.照样子写词语。
浩浩荡荡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把第一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用“_____”画出来。
5.给第三段空白处加上标点。
6.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仿照这个比喻句写一句话,要写得具体、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选文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简单道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渔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渔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渔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渔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儿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长者恩赐的一根渔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以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1.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篝火”的“篝”字全字笔画为15笔。    (        )        
    (2)“浑”、“尽”、“寻"、“奔”按音序排列为“奔”、“浑”、“尽”、“寻”。  (         )     
2.文中共有几个饥饿的人?面对恩赐,他们各自选择了什么?请用“              ”画出他们各自的结局。
                                                                                                                                               
3.在你的生活和学习中哪件事也曾给你带来了启发?请简单地写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课文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1.根据上文中的内容填空。
(1)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    )着高尔基。
(2)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的相片的内容是(    )。
(3)这段文字用了大量的(    )描写。
2.给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其中“很久很久”是说(  )。
A.小男孩儿的照相技术不熟练,浪费了高尔基很多时间。
B.小男孩儿想照一张满意的照片,所以准备了很长时间。
C.高尔基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3.用“____”线画出小男孩准备给高尔基照相的句子。
4.根据这段话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高尔基自己提出要照一张有关看报纸的相片。(  )
(2)高尔基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  )
(3)高尔基对这个小男孩十分关心、爱护。(  )
(4)小男孩对高尔基十分崇敬,见到高尔基既激动又惊喜。(  )
(5)小男孩“吩咐”高尔基坐到沙发上看报纸,从“吩咐”这个词可以看出小男孩有很高的权力,可以命令高尔基做事。(  )
5.“对着他微笑”说明高尔基________________。
6.小男孩为什么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 题型:048

阅读天地。

迷途笛声

  那年我6岁,离我家仅一箭之遥的小山坡旁有一个早已被废弃的采石场,父母不准我去那儿,其实那儿风景十分迷人。

  一个夏天的下午,我随一群小伙伴偷偷上那儿去了。可是,我们穿越了一条僻静的小路后,他们却扔下我,奔向更危险的小路了。

  他们走后,我惊惶失措地发现,无法找到回家的那条小路了。我像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钻,衣裤上挂满了刺,太阳已经落山,此时此刻,家里一定吃晚餐了,父亲正盼着我回家……想着想着,我不由得背靠着一棵树伤心地呜呜大哭起来……

  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声声柳笛,我像找到了救星,急忙循声走去。一条小道边的树桩上坐着一位吹笛人,手里还正削着什么。走近细看,他不就是被大家称为“乡巴佬”的卡廷吗?

  “你好,小家伙。”卡廷说,“看天气多美,是出来散步的吧?”

  我怯生生地点点头,答道:“我要回家了。”

  “请耐心等上几分钟,”卡廷说,“瞧,我正在削一枝柳笛,差不多就要做好了。”

  “完工后就送给你吧。”卡廷边削边不时地把未成形的柳笛放在嘴里试吹一下。没过多久,一枝柳笛传到我手中。我俩在一阵清脆悦耳的笛声中,踏上了归途……

  当时我心中只充满了感激,而今天:当我自己也成了祖父时,却突然领悟到他用心良苦。那天他听到哭声时,便断定我迷了路,但他并不想在孩子面前扮演“救星”的角色,于是吹响柳笛以便让我发现他并跟着他走出困境!卡廷先生以乡下人的淳朴,保护了一个小男孩强烈的自尊。

1.为下面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柳笛

[  ]

Axi1o

Bxu5

[  ]

Ag7i

Bj!

[  ]

Ab5n

Bb8n

2.写出画线词语的意思。

1)离我家仅一箭之遥的小山坡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穿越了一条僻静的小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儿风景十分迷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天他听到哭声时,便断定我迷了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

1)“我俩在一阵清脆悦耳的笛声中,踏上了归途……”句中省略号省去了“我俩”如何回家的情景。

(  )

2)“看天气多美,是出来散步的吧?”这句是反问句。

(  )

3)“走近细看,他不就是被大家称为‘乡巴佬’的卡廷吗?”这句是反问句。

(  )

4.仔细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并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当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今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诗话,完成练习。

给诗加“腰”

  苏小妹在历史上并无其人,但民间却流传着很多关于她的逸(yì)闻趣事。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讨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可以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chóu)。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说:“妙极!”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xiān)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nì)和互相依偎(wēi)的姿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逸趣事(  )  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③有名望的。
(2)加思索(  )  ①简单。②简单扼要地叙述。③略微。
(3)略一筹(  )  ①胜利。②能够承担或承受。③比另一个优越。
2.根据文章内容,把苏小妹、苏东坡、黄山谷三人给诗加“腰”的字填在下面横线上。
(1)苏东坡: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
(2)黄山谷: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
(3)苏小妹: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
3.细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
(1)“给诗加‘腰’”,这“腰”加引号,表明具有特殊意义。(  )
(2)苏小妹认为苏东坡的“摇”和“映”尽管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还不够美。(  )
(3)黄山谷认为自己的“舞”和“隐”要比苏东坡的“摇”和“映”略胜一筹。(  )
(4)黄山谷的“舞”运用了拟人,把柳的姿态写得更形象;“隐”运用了夸张,使月的皎洁更突出。(  )
(5)苏小妹的“扶”和“失”二字比苏东坡和黄山谷的都好,更准确,更生动得体。(  )
(6)这个故事的主要目的是想表现苏小妹在文学上的成就超过黄山谷和苏东坡二人。(  )
4.小朋友,请你也来加诗“腰”,开动脑筋啊!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爱的故事
[美] 安妮·尼尔森
  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小女孩与奶奶相依为命,住在楼上的一间卧室里。一天夜里,房子起火了,奶奶在抢救孙女时被火烧死了。大火迅速(màn wàn)延,一楼已是一片火海。
  邻居已呼叫过火警,无可奈何地站在外面(观看、观望),火焰已经封住了所有的进出口。小女孩出现在楼上的一扇窗口,哭叫着救命,人群中(流传、传布)着消息说:消防队员正在扑救另一场火灾,要晚几分钟才能赶来。
  突然,一个男人扛着梯子出现了,梯子架到墙上,人(zuān zuàn)进火海之中。他再次出现时,手里抱着小女孩。孩子交给了下面迎接的人群,男人消失在夜色之中。
  调查发现,这孩子在世上已经没有亲人了,几周后,镇政府召开群众集会,商议谁来收养这孩子。
  一位教师愿意收养这孩子,说她能保证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一个农夫也想收养这孩子,他说孩子在农场会生活得更加健康(qiè xiá)意。其他人也纷纷发言,述说把孩子交给他们抚养的种种好处。
  最后,本镇最富有的居民站起来说话了:“你们提到的所有好处,我都能给她,并且能给她金钱和金钱能够买到的一切东西。”
  从始至终,小女孩一直沉默不语,眼睛望着地板。“还有人要发言吗?”会议主持人问道。一个男人从大厅的后面走上前来。他步履缓慢,似乎在忍受着痛苦。他(快步、径直)来到小女孩的面前,朝她张开了双臂。人群一片哗然。他的手上和胳膊上布满了可怕的伤疤。
  孩子叫出声来:“这就是救我的那个人!”她一下子蹦起来,双手死命地抱住了男人的脖子,就像她遭难的那天夜里一样。她把脸埋进他的怀里,抽泣了一会儿,然后,她抬起头,朝他笑了。
  “现在休会。”会议主持人宣布道……
1.给文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
2.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对的打“√”。
3.读文章,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
(1)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孤女被一位富有爱心的男人收养的故事。(  )
(2)当小女孩面临火灾时,男人和邻居冲进火海救出了小女孩。(  )
(3)当小女孩没有任何亲人的时候,周围很多人伸出了援助之手,都愿意收养小女孩。(  )
(4)作者认为小女孩应该归最富有的居民收养,因为他能够给小女孩所有的好处。(  )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  )
(6)因为很多人要收养小女孩,并且大家都有充足的理由,所以小女孩拿不定主意。(  )
4.文中加粗的句子“他步履缓慢,似乎在忍受着痛苦”,“他”痛苦的原因是(  )
A.他认为很多人要收养小女孩,但不一定出自内心,所以感到痛苦。
B.他因为收养小女孩而要增加一些经济负担而感到痛苦。
C.他为了抢救小女孩而受伤,身体有些痛苦。
5.根据全文,请你作出判断,会议主持人会宣布小女孩由谁来收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小学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天马

  1983年,我国旅游局确定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
  这个图形标记的形象是根据东汉(公元25年—220年)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刻工艺品描绘的。1969年,这件文物珍品在甘肃武威出土,立刻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它是我国古代造型、雕刻艺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结晶,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代表性杰作。
  天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无论从正面、侧面的哪个角度去看,都是极为生动健美的。天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奔放,动作协调,既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想象。
  最令人惊叹的是,马的一只后腿,正踏在一只龙雀的背上,龙雀是整个艺术品的一部分,又是马的底座,从而使凌空的天马能巧妙地保持平衡,解决了主体形象的支撑问题。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马身上没有辔头、鞍镫、缰绳,头上却有一穗迎风飘动的璎珞,尾巴末梢还打了一个结。这种细微的艺术处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开始人们称这件古代艺术品为“青铜奔马”,也有叫“马踏飞燕”的。“马踏飞燕”的称呼既形象又优雅,曾被普遍采用。但是后来研究发现,马足踏的不是燕子,而是龙雀。龙雀是传说中的神兽,也叫飞廉。古书上有“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的记载。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龙雀是风神,飞行疾速,马却踏着它,赛过它,这真是匹天马了。
  用这种中外驰名的古代艺术品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是颇有象征意义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神形备(  )
A.具备。   B.准备。   C.防备。
(2)叹服叫(  )
A.断绝。   B.最。    C.绝对。
(3)飞行速(  )
A.疾病。   B.痛苦。   C.急速。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天马”一直就是中华民族旅游的标记性图案。(  )
(2)1983年,“马踏飞燕”这件文物珍品在甘肃武威出土,立刻震惊全国,轰动世界。(  )
(3)“马踏飞燕”这件文物珍品最令人惊叹的是马的一只后腿,正踏在一只龙雀的背上。(  )
(4)“马踏飞燕”这个称呼既形象又优雅。曾被普遍采用,但马足踏的不是燕子,而是龙雀。(  )
(5)“马踏飞燕”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东汉时期就是十分珍贵的。(  )
3.“马踏飞燕”具有浓厚中国特色和风格的艺术处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天马”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在文中画上“____”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